“廖十三,等迴長安後,就不用為我的親衛了,我會安排你做其他事情。”


    李瑄趁著廖崢嶸沉默的時候,突然拋出這個消息。


    “李帥,您也看到了,屬下是這麽無知的人,隻可為您的親衛,做不成其他事情。”


    廖崢嶸聽到李瑄要調他離開,心中慌亂。


    他跟隨李帥很長時間,在戰場上拋棄了劍,提起長槊,多次大戰。


    他見證李帥的英雄豪氣,認為戰場才是他的歸宿。


    為遊俠,哪怕受人稱讚,又有什麽用呢?


    不過是碌碌無為的一生罷了!


    所以廖崢嶸不想離開李瑄。


    “不……我認為廖十三是有理性的。否則今日就不會來問我了。等你一個人做事的時候,要有多思考。要從問題的根源去推算。”


    “有的時候,看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相。最兇狠的敵人,反而做著最溫柔的事情。”


    “我的一生,忠於社稷,忠於百姓。而天下間的蠹蟲太多,反對我的豪強大族比比皆是。他們現在畏懼我的威勢,但他們一定在想著落井下石。他們逼不得已的時候,還會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這些都需要崢嶸去完成!”


    李瑄從座位上起身,拍了拍廖崢嶸的肩膀。


    和別的麾下不同,廖崢嶸追求的是俠義的精神,和李瑄對他的恩惠。


    廖崢嶸完全忠心於李瑄!


    李瑄的命令,大過任何人,甚至皇帝。


    李瑄在向廖崢嶸講大義的時候,從不提忠於皇帝。


    而是忠於社稷,忠於百姓。


    他曾經甚至說過,如果皇帝為桀紂,臣子當不必聽從。


    廖崢嶸也覺得有道理!


    他是李瑄幾年來精心培養的人,信仰已經向李瑄靠攏。


    正是因為廖崢嶸有俠義的精神,才會如此。


    和羅興、薛錯一樣,將來他們都有大用。


    他們跟著李瑄身經百戰,但卻沒有官職,也沒有勳。


    但將來,沒有人能擋住他們的富貴!


    “如果能那樣,屬下會義無反顧為李帥分憂,但屬下愚鈍。”


    廖崢嶸自然不會明白李瑄的意圖。


    “在霍邑的時候,許多佃農竟然沒有聽說過我的名字,他們的衣食住行皆來自於豪強。如果有一天,天下豪強皆與我為敵,他們裹挾佃農,為朝廷對抗,該怎麽做呢?”


    “官兵的兵器鋒利,但這些佃農又何其的無辜?他們隻是拿起武器的百姓。”


    “不久後,我會在朝堂上,頒布常平新法……”


    “另外,我會設立一支常平新兵。常平新兵由朝廷直接掌控,用以幫助朝廷催收債務。”


    “常平新兵每一道設一營。起初我會讓你成為一營之長。一年後,會讓你成為常平新兵的統領。”


    “而常平新兵,明麵上幫助朝廷催收債務。實際上,派人到鄉裏,向佃農、百姓,宣傳我的事跡。讓那些佃農知道我殺死豪強後,會將田地分給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與豪強一起對抗朝廷,必然會被牽連家族。”


    “同時,崢嶸可招募品行好,且忠誠的遊俠為親信,讓他們搜集地方官吏的信息,看地方官吏是不是與豪強勾結,有沒有徇私枉法,百姓對他的評價如何?”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將其透露給他人。因為你們明麵上是常平新軍,為常平新法保駕護航。”


    “我可能變法失敗,但我一定會卷土重來。崢嶸隻需要仔細完成我的吩咐……”


    李瑄雖然對廖崢嶸說了很多,但他一句一頓,每一個字都無比慎重。


    很明顯,李瑄的目的不是“常平新軍”,而是借常平新軍為名,將常平新軍打造成一支類似於後世“錦衣衛”的隊伍。


    不同的是,當前廖崢嶸隻負責搜集情報,將李瑄的事跡,傳至鄉裏百姓、佃戶、奴婢。


    讓他們知道將來跟隨豪強與李瑄對抗是死路一條。


    而順應大勢,則擺脫佃戶的身份,重歸良家,分得土地。


    常平新軍現在隻是一個概念,沒有錦衣衛一樣的執法權。


    哪怕被人抓到把柄也沒事。


    李瑄可以向李隆基說明,他是在調查是否有官吏豪強勾結,準備收拾豪強。


    因為李瑄的目的確實是這樣。


    而且李瑄一直屠戮豪強,也有這樣的動機。


    如果他能按照計劃,把持朝政,這支常平新軍就會搖身一變,他們將為李瑄掃清豪強,立下大功。


    “屬下……聽從李帥的安排!”


    廖崢嶸仔細聽李瑄講述以後,覺得李瑄說得有道理。


    佃農們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被當牛馬一樣使喚。他們不知李瑄的威勢。


    詩詞歌賦之類,亦跟他們無緣,關鍵時刻,很可能被豪強忽悠。


    李帥設立常平新兵,以“收債”的名義,輕而易舉踏入鄉裏,對李瑄的事跡進行宣傳。


    豪強隻能幹瞪著眼,敢加害常平新兵就是謀反,直接把他們滅了。


    “這次河東之行,崢嶸應該有體會……”


    李瑄向廖崢嶸說道。


    他拜相以後,走一步要看兩步。


    為將來謀劃!


    明代的錦衣衛到後來雖然腐朽,濫用職權,排除異己,危害國家。但在開國之初,對朱元璋的統治有極大的幫助。


    李瑄肯定不需要明代那種錦衣衛,他要通過改革,建立一支為百姓保駕護航,在暗地裏監察地方官吏的組織。


    有一定執法權利,但沒有絕對的權力。


    “啟稟李帥,河東兵馬使李將軍,請您迴去的時候,路過太原,檢閱兵馬。”


    廖崢嶸下去的時候,一名來自太原的傳令兵向李瑄稟告。


    由於李瑄是繞過太原來到朔方縣的。


    所以李光弼請李瑄巡視河東迴去的時候,從太原經過。


    朔方,在太原正北部。


    “我正有此意,告訴李將軍,大概半個月左右,我就會前往太原。”


    ⊙ttn⊙c○


    李瑄向河東的傳令兵說道。


    他現在好歹還是河東節度使,正好檢閱一下天兵軍。


    翌日,李瑄讓朔方縣丞代行朔方縣事以後,帶著親衛和千牛衛到達馬邑,然後南下唐林、秀容、陽曲等縣。


    最終進入太原。


    太原畢竟是王忠嗣曾經坐鎮的地方,是大唐的龍興之地,李瑄監察刑獄、倉庫、吏治,沒有發現什麽問題。


    三日後,李瑄在太原城外,觀看天兵軍閱兵。


    然後又與李光弼攀談半日,離開太原,準備返迴長安。


    所抓的豪強、官吏,以及抄家得到的金銀珠寶,通過黃河轉運至蒲津渡口,然後再由官道至長安城。


    在得知李瑄要離開河東後,河東豪強把緊繃的弦放下。


    李瑄給他們造成的壓力太大,他們害怕李瑄強行捉拿他們,已經有魚死網破的準備。


    好在他們沉住氣,沒有派死士去刺殺李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如果豪強不多事去刺殺李瑄,也不會有今日的結局。


    河東豪強大族那麽多,李瑄總不可能一家一家地查。


    治理天下,除了上層的決策,中層的執行尤為重要。


    最怕的就是中層官吏欺上瞞下,下層官吏拿著雞毛當令箭。


    將一個好的方法,變成壞的政策。


    ……


    長安,十月十五。


    在李瑄返迴長安的時候,長安在進行一次製科考試。


    早在一個月前,科舉丁亥科開始。


    今年科舉的試題為《罔兩賦》,考官為禮部侍郎李岩。


    等到發榜的那一日,進士及第二十三人。


    一個叫楊護的名士,狀元及第,名動長安。


    一切似乎沒什麽問題。


    長安的達官貴人、文人士子,就等製科放榜。


    製科,是為皇帝親自下令開科,不歸禮部。


    李隆基下令李林甫為製科的考官。


    待出成績以後,向李隆基稟告,他在殿上問詢及第者。


    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杜甫信心滿滿。


    “杜二,我當仁不讓了。”


    即將入考場的時候,一名叫做元結的士人,向杜甫說道。


    元結和杜甫目的一樣,走製科的捷徑。


    他從小折節向學,拜大學者元德秀為師,使他有不錯的名氣。


    “哈哈,及第的人不會隻是幾位。”


    杜甫笑了一聲,他知道元結的意思,想在製科拔得頭籌。


    但他還是展現出胸襟,隻要及第即可。


    “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主動尋你,使你名動長安,你又報詩,及第者當有伱一員。”


    元結又給予杜甫肯定。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兩個月,但那一晚上,天水王太驚豔了。


    之前的《江南春》小詞雖清新,但寓意沒有那麽深刻。


    而《水調歌頭》至今還讓文人士子捉摸。


    據說中秋過後,長安“洛陽紙貴”。


    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人們用各種書法,去抄寫《水調歌頭》,稍有不滿意,就換紙重抄。


    《水調歌頭》能意境之美,情感之豐富,吸引一部分文人詩人,開始對教坊名曲《蝶戀花》《青玉案》《好時光》《鵲踏枝》等填詞。


    甚至還有人想按照李瑄《水調歌頭》的平仄,填新的《水調歌頭》。


    文人雅士去青樓,妓女如果不會彈奏《水調歌頭》,哪怕是色藝雙馨,也接不到客人。


    這首曲子和歌詞,如狂風般地吹向大江南北。


    “與君共勉之!”


    杜甫雖然自信,但越是在考試之前,愈發慎重。


    他需要及第,才能拜在李瑄門下,輔助李瑄。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鐺!鐺!鐺……”


    “考生入場!”


    幾聲鍾響後,禮部官吏宣布準備開始製科考試。


    學子們整頓儀容,先後步入貢院。


    貢院內,已分為數十個區域。


    由於是製科“通一藝者”的考試,每個區域的試卷都不同。


    並不是每個區域的“最優者”都可以及第,而是需要及第者所考內容有極高的水準。


    比如書法,沒有讓人驚豔動容的書法,是不可能過的。


    顏真卿、張旭那個水平,是沒人能達到的,但次一級,如李瑄的書法老師李琚那樣還是要的。


    考試不糊名。


    杜甫看到詩的試題後,稍一思,就連下二十韻的古體詩。


    另外還有占據成績比重不高的策論,杜甫有所收斂,仔細寫了一篇。


    李林甫隻是在幾個區域轉了一圈,就迴幕後喝茶休息。


    他目光閃爍,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隨著日落西山,製科考試結束。


    杜甫和元結,皆輕鬆地走出貢院。


    其他的文人士子有信心滿滿的,也有沮喪的。


    考得好不好自己心裏清楚。


    “鐺鐺鐺!”


    三天後,貢院外放榜,敲鑼通知的兵卒,將此消息傳遍諸坊市。


    文人士子們,蜂擁而至。


    連沒有參加製科的人都去湊熱鬧。


    今年有二十三人進士及第,他們想看看製舉有多少人及第。


    貢院外,紅紙之上,黑色筆跡。


    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


    一共十二人。


    “製科才十二人啊!”


    “今年參加製科的人千多人,才中十二嗎?以前不會這麽少人的。”


    “難道今年考生水平不行?”


    “有進士科在前,有能力的士人都考進士去了。”


    “沒有杜甫啊!天水王親自見他,不該是徒有虛名的人啊!”


    “據說杜甫報名的是詩,他的詩大氣磅礴,那句‘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不是凡人能作的?再加上天水王為何他提名,不該不上榜的?”


    “咦!這份榜單上好像全是官吏,沒有一個白身啊……”


    突然間,有人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


    製科不單有白身參加,還有一部分八九品的小官,他們沒有“進士”的功名,想通過製科及第,在聖人麵前露臉,得以提拔。


    這類官吏占據應試者的十分之一。


    然而這十分之一,卻拿到所有的及第名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此時,杜甫奔跑至一個榜單旁停下,他迫不及待地擠入人群。


    杜甫!


    榜單一眼望盡,並沒有這兩個字,杜甫如晴天霹靂一般,僵持在原地。


    他再次落榜了!


    而且他又引以為傲的詩文落榜。


    他是大詩人杜審言的孫子,認為“詩是吾家事”。


    哪怕是一頓飯,都能想出一首詩來。


    在這方麵落榜,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


    他告別在洛陽的妻子,信誓旦旦地承諾在及第後,將妻子接至長安。


    現在卻是……


    而且杜甫無法再去找李瑄了,連製科都落第,還有什麽顏麵呢?


    一瞬間,杜甫仿佛直接老去十歲一樣。


    那種輕狂的氣質從他身上遠離,一去不複返。


    元結也一時懷疑自己。


    ……


    躍龍殿中,李林甫帶著十二名製科及第者,麵見李隆基。


    並且將他們的試卷都呈上。


    “製科及第者隻有十二人嗎?”


    李隆基在幕後粗略看一下試卷,向李林甫問道。


    這些試卷沒有勾起李隆基的興趣。


    “迴聖人,隻有這十二人及第。且這十二人原本都是在朝的八品、九品官吏。”


    李林甫向李隆基迴答道。


    “應舉者一千五百餘人,其中白身應該占據大半才對,難道一個白身都沒有及第嗎?”


    李隆基眉頭一皺。


    他從來未遇到過這樣離奇的事情。


    “這正是聖人的英明,與天下的福氣啊!”


    李林甫突然跪在地上,向李隆基祝賀道。


    “右相何意?”


    李隆基摸不著頭腦,右相怎麽突然行此大禮?


    “此乃野無遺賢之象,每年的科舉,已經夠選拔白身。其他的人才也皆入朝中,再怎麽選拔,也隻是在朝中。野外皆是庸才。”


    李林甫向李隆基迴答道。


    《尚書》中說:“野無遺賢,萬邦鹹寧。”


    意思是民間沒有人才了,正是天下太平,國君聖明的象征。


    這是一個很頂級的馬屁。


    而代價卻是無數文人士子的努力與汗水,付諸東流。


    文人士子也會對科舉失去信心,連聖人下詔的製科都能作假。


    誰又能保證進士科沒有貓膩?


    “右相之言,頗有道理。將野無遺賢,告知天下。以後製科就不再舉行了,常科足以選拔人才。”


    李隆基撫掌大讚。


    因為野無遺賢,並非貶義,而是在唱他的功績。


    製科的成績已經公布,李隆基為了自己的顏麵,為了自己的虛榮,選擇了相信這個非常荒唐的謊言。


    他不知道的是,“野無遺賢”這個褒義詞,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成為貶義。


    “謹遵聖人旨意!”


    李林甫再拜。


    隨後,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出幕後,在躍龍殿召見製科及第者。


    問詢他們的官職後,李隆基讓李林甫對所有及第者提拔兩級。


    野無遺賢,很快傳遍長安大街小巷。


    “黑幕,抗議!怎麽能都是官吏及第呢?李林甫又玩弄權術,他必死無葬身之地。”


    元結則非常不服氣,他在對李林甫破口大罵。


    認為李林甫故意隻錄取在朝官吏,而不顧在野的文人士子。


    在朝的官吏已經定型,在野的文人還有滿腔的熱血。


    元結越想越氣,立刻寫文諷刺李林甫,文中對李林甫罪惡的揭露入木三分。


    寫完以後,元結將其傳給長安士人,然後連夜跑路……


    他準備找個小山歸隱,躲避李林甫的殘害。


    曆史上元結在李林甫死後,才敢出山,一舉進士及第……


    杜甫麵容憔悴且複雜,他也寫一首詩,這首詩詩風大變。


    不過他還是藏了起來。


    他還有妻子兄弟姐妹……


    李林甫的女婿杜位,是杜甫的堂弟,與杜甫關係非常密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