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知青點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六點多,王有誌睡得死沉,何小麗也靠著板車邊上睡著了。
餘敏和劉恩慈兩人剛收拾完甘蔗地迴來,累得一點都動不了,兩人洗完澡就躺在床上看著屋梁頂上。
倒是難得的一次,看見付歐盯著廚房的一堆東西發呆,他想煮飯來著,但是搞不清楚到底要放多少米啊!
以前經常看著何小麗和餘敏兩人在廚房倒飭這啊那,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模樣,換他來,簡直不要太難!
“付歐。”餘敏在外麵有氣無力的叫了一聲:“你要是餓了去何小麗櫃子裏麵找麥乳精泡一碗喝一下墊墊,我們兩實在是累的餓都不餓了。”她不是不餓,是實在是不好意思再吃人家東西了。
付歐也隻能掏出何小麗給他的備用鑰匙,從裏麵拿出麥乳精泡了一碗,自己喝了。
餘敏和劉恩慈累的果然是連水都不想喝一口,躺床上還沒五分鍾就睡著了。
像她們這樣的年輕人,在地裏是要出大力的,所以每個人,都不想在這農村裏麵呆上一輩子。
所以等王有誌扛著一大包的牛皮紙進來的時候,看到屋子裏麵靜悄悄的。
付歐喝了一碗麥乳精還是餓啊,隻能傻等著王有誌兩人迴來,一般情況下他們去縣城,是要帶東西迴來的。
果然,王有誌帶來的包子拯救了他,三個包子下肚,饑餓感終於沒有了。
何小麗看著他也確實覺得無語,這麽大個人,居然不懂做飯,不可思議。
“為啥要做飯,以前家裏人都是吃食堂的,去讀書學校裏麵也吃食堂啊。”付歐覺得理所當然。
這個年代確實……食堂也不貴,基本跟自己做的成本差不多,多省事,也不像幾十年以後有地溝油。
好吧。
“那你總歸是要學會煮點東西啊。”何小麗忍不住抱怨他。
“我會煮餃子,北京比這裏方便,我可以買餃子迴來煮。”付歐說。
也是從食堂買來吧!
“我媽隔段時間會包點餃子放冰箱裏麵,我要是餓了自己會煮。”他補充了一句。
好家夥,家庭條件真好,他家還有冰箱啊,難怪呢……被人家盯上了,過著這麽資本主義的“生活”,嘖嘖嘖。
嫉妒讓何小麗變成了橢圓!
“明天早上我煮麵條,你跟著學一學。”何小麗說:
“現在幫我燒水,我要洗個澡。”
“哦。”這個付歐是會的:“水已經燒好了,在大鍋裏麵,滿滿一鍋,你先去洗,洗了趕緊睡吧。”
看到付鷗越來越有眼力價的模樣,何小麗真想表揚他一下,但是沒勁兒,她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恨不得倒地就睡個三天三夜。
知青點專門有一個鋁製的鍋是燒水的,並不像當地人一樣,炒菜的大鐵鍋跟燒水洗澡的鍋混著用。
“好。”何小麗轉身準備打水,誰知道付歐手腳麻利的幫她拿桶子,倒水、對冷水,一氣嗬成,然後拉著她的手,一路幫她把水帶到後院小屋裏麵。
其實……他還是挺好的,何小麗默默的想。
算了,不會做飯就不會做飯吧,以後迴城了有食堂,她記得這種大食堂的吃法,吃到了九十年代還很流行,她父母那一輩兒,很多人都是不做飯帶著孩子吃食堂的。
畢竟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許多老人留在農村不適應城市的生活不願意出來,保姆在那個年代也很少見,都是父母帶著孩子的,自己的手藝不見得比食堂大師傅的好,所以很多人,都直接吃食堂好了。
何小麗還記得小時候去親戚家,人家直接用鐵盒在食堂打一盒盒的小炒,她還記得那個小炒肉的味道,真不比私人飯館裏麵的差。
畢竟那個年代,能進國營廠做大師傅,比進私人開的館子要受歡迎的多,所以國營廠食堂,也都是藏龍臥虎,到了九十年代末,因為國企改革,許多人也才走入下海經商之路,或者被人高薪聘請。
地裏的工作一結束,後麵幾天就是何小麗跟王有誌的工作了,其他人都放了大假。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何小麗把種子的事情跟大家說了,大家夥都挺高興的。
不管怎樣,年輕人都是會付出十二分的熱忱去做這些事情。
王有誌和何小麗要去清點分給大家的紅糖,劉恩慈和餘敏也去幫忙包糖。
付鷗則去跟老農請教種田的技巧,他有這個耐心,去記錄每個人說的,並對比他們的經驗,哪家說出來的更加實用,並做好筆記。
到晚上,他還專門去找何直討論了一下新型稻種的種植技術,何直聽了也是連連點頭,付鷗雖然很少下地幹活,但腦子靈活,或許有些老農的經驗有不到之處,讓他這樣一對比,就麵麵俱到了。
很快到了村裏分糖的時間,按照之前記錄的工分,
和剩下紅糖的重量,算出一個係數出來,按照係數給大家分,這次分的還算是公道,人人都說不出閑話出來,村裏一共有八十多戶,按戶數數,一戶一大包兩大包,最多的領到了十幾斤,大家都說今年能過個好年了。
且不說農村人吃不到的大白兔,就是紅糖,在七八十年代,絕對也算是拿得出手的“奢侈品”,媳婦兒過年迴娘家,拿一斤紅糖,背二十個雞蛋,可就是了不得的年禮。
這是人人下一年的盼頭。
就連以前分不到紅糖,沒有勞力的老年人,這些人即便下地,勞力都不如年輕人,連他們也都分到了一斤,這算是特別的照顧。
這一點,倒沒人敢說有意見,誰沒個好的時候,誰老了都不想去地裏吃土,除了幾個不想幹活又想分東西的小混子,其他人都隻給何直伸大拇指。
分完了所有村民的紅糖,今年稀罕般的,村裏居然沒有人因為分東西而打架。
這個係數算的稍微偏低了一點,因為人多,最後還剩下來十幾斤,小知青們一人多拿了半斤,又給熬糖的師傅一人多拿了一斤,最後還剩下七八斤,勻勻的分給村裏的烈屬家庭,一個家庭大概也有一斤。
當然這些事情都是瞧瞧做的,大家夥額外的拿到了東西,也都挺高興的,尤其是那幾個烈屬家庭,本來以為村裏都忘了他們了,但其實每次分完東西,隻要有多的,都會給他們額外的一份。
分完紅糖,眼看著就要臘月二十了,村裏在臘月二十和臘月二十八兩天,統共殺了十來頭,分完臘月二十八那次的豬肉,這迴大家都領到了不少。
因為這邊的風俗是,整個正月期間,都是不能殺豬的,領迴家以後,自己要麽風幹吃臘肉,要麽就醃起來做鹹肉慢慢吃,何家兩個大點的兒子在國營廠上班,自然是領不到的,其他幾個小的加上何直,領了二十來斤豬肉。
這可真的能過個好年了。
過了小年,六嬸又罷工了,她兒媳婦懷孕了,又吐,段時間內做飯也是不能,進廚房都不行。
索性何小麗和付鷗兩人去何直家搭夥。
其實何建設和何衛革這麽大的孩子了,也都會做飯,但何小麗還是想培養一下付鷗的動手能力。
在這期間教會了他煮麵條,用鹹肉和木耳做哨子,做出來的麵條,還真的挺對他胃口的。
何家的孩子們也喜歡,畢竟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很少吃麵條,偶爾吃一頓
包子或者麵條,挺新奇的。
“喲,何小麗,你咋又跑來你叔叔家了。”天冷了,劉彩穿著一件花襖子,插著腰站在兩個房子前頭院子的中間,她看見何小麗這幾天都在進進出出的忙活,不僅把何家的肉給醃製後風幹了掛著呢,還把自己和付鷗的肉也帶到何家來了,這是準備長期在這裏搭夥了的節奏?
她可不想何小麗住在這裏呢,她總是搞一些沒見過的好吃的饞孩子們,上次她家娃迴去了,找她鬧了好久的包子。
“可不是?”何小麗把圍裙往屋外的篙子上一搭,衛革識趣的捧著大盆的碗去小溪邊洗去了。
“六嬸家有事,我反正也放寒假了,幹脆就在這邊吃飯。”在知青點,也是她要做飯的。她無所謂啊。
以前劉彩有多討厭李桂花,就有多喜歡何小麗到這裏來,現在何小麗倒是天天來了,可他們家孩子天天吵著要吃這個,要吃那個。
“媽,隔壁在吃鹹肉臊子麵了,我很想吃那個啊。”
“媽,剛才看到隔壁在做紅燒肉了,香噴噴的,我想吃那個啊!”
“建設說他姐包的包子真好吃,比縣城裏麵國營飯店的包子還好吃。”
劉彩真想摔鍋了,這幾個孩子,一個比一個饞,何小麗倒是好啊,一個包子都不給你們,還天天盯著人家的鍋裏看,有什麽好看的!!
餘敏和劉恩慈兩人剛收拾完甘蔗地迴來,累得一點都動不了,兩人洗完澡就躺在床上看著屋梁頂上。
倒是難得的一次,看見付歐盯著廚房的一堆東西發呆,他想煮飯來著,但是搞不清楚到底要放多少米啊!
以前經常看著何小麗和餘敏兩人在廚房倒飭這啊那,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模樣,換他來,簡直不要太難!
“付歐。”餘敏在外麵有氣無力的叫了一聲:“你要是餓了去何小麗櫃子裏麵找麥乳精泡一碗喝一下墊墊,我們兩實在是累的餓都不餓了。”她不是不餓,是實在是不好意思再吃人家東西了。
付歐也隻能掏出何小麗給他的備用鑰匙,從裏麵拿出麥乳精泡了一碗,自己喝了。
餘敏和劉恩慈累的果然是連水都不想喝一口,躺床上還沒五分鍾就睡著了。
像她們這樣的年輕人,在地裏是要出大力的,所以每個人,都不想在這農村裏麵呆上一輩子。
所以等王有誌扛著一大包的牛皮紙進來的時候,看到屋子裏麵靜悄悄的。
付歐喝了一碗麥乳精還是餓啊,隻能傻等著王有誌兩人迴來,一般情況下他們去縣城,是要帶東西迴來的。
果然,王有誌帶來的包子拯救了他,三個包子下肚,饑餓感終於沒有了。
何小麗看著他也確實覺得無語,這麽大個人,居然不懂做飯,不可思議。
“為啥要做飯,以前家裏人都是吃食堂的,去讀書學校裏麵也吃食堂啊。”付歐覺得理所當然。
這個年代確實……食堂也不貴,基本跟自己做的成本差不多,多省事,也不像幾十年以後有地溝油。
好吧。
“那你總歸是要學會煮點東西啊。”何小麗忍不住抱怨他。
“我會煮餃子,北京比這裏方便,我可以買餃子迴來煮。”付歐說。
也是從食堂買來吧!
“我媽隔段時間會包點餃子放冰箱裏麵,我要是餓了自己會煮。”他補充了一句。
好家夥,家庭條件真好,他家還有冰箱啊,難怪呢……被人家盯上了,過著這麽資本主義的“生活”,嘖嘖嘖。
嫉妒讓何小麗變成了橢圓!
“明天早上我煮麵條,你跟著學一學。”何小麗說:
“現在幫我燒水,我要洗個澡。”
“哦。”這個付歐是會的:“水已經燒好了,在大鍋裏麵,滿滿一鍋,你先去洗,洗了趕緊睡吧。”
看到付鷗越來越有眼力價的模樣,何小麗真想表揚他一下,但是沒勁兒,她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恨不得倒地就睡個三天三夜。
知青點專門有一個鋁製的鍋是燒水的,並不像當地人一樣,炒菜的大鐵鍋跟燒水洗澡的鍋混著用。
“好。”何小麗轉身準備打水,誰知道付歐手腳麻利的幫她拿桶子,倒水、對冷水,一氣嗬成,然後拉著她的手,一路幫她把水帶到後院小屋裏麵。
其實……他還是挺好的,何小麗默默的想。
算了,不會做飯就不會做飯吧,以後迴城了有食堂,她記得這種大食堂的吃法,吃到了九十年代還很流行,她父母那一輩兒,很多人都是不做飯帶著孩子吃食堂的。
畢竟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許多老人留在農村不適應城市的生活不願意出來,保姆在那個年代也很少見,都是父母帶著孩子的,自己的手藝不見得比食堂大師傅的好,所以很多人,都直接吃食堂好了。
何小麗還記得小時候去親戚家,人家直接用鐵盒在食堂打一盒盒的小炒,她還記得那個小炒肉的味道,真不比私人飯館裏麵的差。
畢竟那個年代,能進國營廠做大師傅,比進私人開的館子要受歡迎的多,所以國營廠食堂,也都是藏龍臥虎,到了九十年代末,因為國企改革,許多人也才走入下海經商之路,或者被人高薪聘請。
地裏的工作一結束,後麵幾天就是何小麗跟王有誌的工作了,其他人都放了大假。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何小麗把種子的事情跟大家說了,大家夥都挺高興的。
不管怎樣,年輕人都是會付出十二分的熱忱去做這些事情。
王有誌和何小麗要去清點分給大家的紅糖,劉恩慈和餘敏也去幫忙包糖。
付鷗則去跟老農請教種田的技巧,他有這個耐心,去記錄每個人說的,並對比他們的經驗,哪家說出來的更加實用,並做好筆記。
到晚上,他還專門去找何直討論了一下新型稻種的種植技術,何直聽了也是連連點頭,付鷗雖然很少下地幹活,但腦子靈活,或許有些老農的經驗有不到之處,讓他這樣一對比,就麵麵俱到了。
很快到了村裏分糖的時間,按照之前記錄的工分,
和剩下紅糖的重量,算出一個係數出來,按照係數給大家分,這次分的還算是公道,人人都說不出閑話出來,村裏一共有八十多戶,按戶數數,一戶一大包兩大包,最多的領到了十幾斤,大家都說今年能過個好年了。
且不說農村人吃不到的大白兔,就是紅糖,在七八十年代,絕對也算是拿得出手的“奢侈品”,媳婦兒過年迴娘家,拿一斤紅糖,背二十個雞蛋,可就是了不得的年禮。
這是人人下一年的盼頭。
就連以前分不到紅糖,沒有勞力的老年人,這些人即便下地,勞力都不如年輕人,連他們也都分到了一斤,這算是特別的照顧。
這一點,倒沒人敢說有意見,誰沒個好的時候,誰老了都不想去地裏吃土,除了幾個不想幹活又想分東西的小混子,其他人都隻給何直伸大拇指。
分完了所有村民的紅糖,今年稀罕般的,村裏居然沒有人因為分東西而打架。
這個係數算的稍微偏低了一點,因為人多,最後還剩下來十幾斤,小知青們一人多拿了半斤,又給熬糖的師傅一人多拿了一斤,最後還剩下七八斤,勻勻的分給村裏的烈屬家庭,一個家庭大概也有一斤。
當然這些事情都是瞧瞧做的,大家夥額外的拿到了東西,也都挺高興的,尤其是那幾個烈屬家庭,本來以為村裏都忘了他們了,但其實每次分完東西,隻要有多的,都會給他們額外的一份。
分完紅糖,眼看著就要臘月二十了,村裏在臘月二十和臘月二十八兩天,統共殺了十來頭,分完臘月二十八那次的豬肉,這迴大家都領到了不少。
因為這邊的風俗是,整個正月期間,都是不能殺豬的,領迴家以後,自己要麽風幹吃臘肉,要麽就醃起來做鹹肉慢慢吃,何家兩個大點的兒子在國營廠上班,自然是領不到的,其他幾個小的加上何直,領了二十來斤豬肉。
這可真的能過個好年了。
過了小年,六嬸又罷工了,她兒媳婦懷孕了,又吐,段時間內做飯也是不能,進廚房都不行。
索性何小麗和付鷗兩人去何直家搭夥。
其實何建設和何衛革這麽大的孩子了,也都會做飯,但何小麗還是想培養一下付鷗的動手能力。
在這期間教會了他煮麵條,用鹹肉和木耳做哨子,做出來的麵條,還真的挺對他胃口的。
何家的孩子們也喜歡,畢竟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很少吃麵條,偶爾吃一頓
包子或者麵條,挺新奇的。
“喲,何小麗,你咋又跑來你叔叔家了。”天冷了,劉彩穿著一件花襖子,插著腰站在兩個房子前頭院子的中間,她看見何小麗這幾天都在進進出出的忙活,不僅把何家的肉給醃製後風幹了掛著呢,還把自己和付鷗的肉也帶到何家來了,這是準備長期在這裏搭夥了的節奏?
她可不想何小麗住在這裏呢,她總是搞一些沒見過的好吃的饞孩子們,上次她家娃迴去了,找她鬧了好久的包子。
“可不是?”何小麗把圍裙往屋外的篙子上一搭,衛革識趣的捧著大盆的碗去小溪邊洗去了。
“六嬸家有事,我反正也放寒假了,幹脆就在這邊吃飯。”在知青點,也是她要做飯的。她無所謂啊。
以前劉彩有多討厭李桂花,就有多喜歡何小麗到這裏來,現在何小麗倒是天天來了,可他們家孩子天天吵著要吃這個,要吃那個。
“媽,隔壁在吃鹹肉臊子麵了,我很想吃那個啊。”
“媽,剛才看到隔壁在做紅燒肉了,香噴噴的,我想吃那個啊!”
“建設說他姐包的包子真好吃,比縣城裏麵國營飯店的包子還好吃。”
劉彩真想摔鍋了,這幾個孩子,一個比一個饞,何小麗倒是好啊,一個包子都不給你們,還天天盯著人家的鍋裏看,有什麽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