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蒯徹之言勸定韓信心,諸將立業欲進一步而擊齊
蒯徹繼續道,“既無詔,何以得毋行也(為啥不進擊)。且酈生一儒士,伏軾而入齊,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堅儒之功乎?”
聞言,韓信默然許久,眼神明滅不定。
蒯徹追言道,“況齊人多詐,似從漢之魏王豹忽然反漢,其罪必在將軍未擊也,人心本思變,漢王豈會怪酈生三寸之舌。”
韓信下意識點頭道,“然也,為將者不尊王命,乃大忌,傳吾令,速召諸將議事。”
諸將齊聚,李左車為韓信提出一個避免隱患的策略,以兵事使酈食其離臨淄入漢營,再進行攻擊,如此可保酈食其一命。
此舉雖然可能會引起齊王和齊相的警惕,但可杜絕其後的隱患,如因此使酈食其喪命,其弟酈商一部必然不榮韓信。
酈食其又是漢王劉邦比較欣賞的縱橫辨士,也會在劉邦心裏留下一記。
蒯徹則認為兩國交涉不斬來使,齊王不會如此做,如果此時使酈食其離開臨淄,必然會使齊王有所察覺。
田解和華毋傷,尤其是車騎將軍華毋傷警覺性非常高,一旦其有所察覺,突襲難成。
韓信又詢問曹參和灌嬰,二人也認為機不可失,但願酈食其能如獻陳留之計時,能將自己藏的安全。
一個裏監門看似微不足道,但往往他可以決定城池的得失,酈食其當時利用此便可躲一劫,但今日未必。
曹參和灌嬰受韓信節製,尤其是曹參從名義上更是韓信的副手,自擊魏開始就受其調遣。
從職位上,韓信拜為相國,曹參為右丞相,除蕭何外,相國之下就是右丞相,這比搭配也說明擊齊時曹參的地位。
灌嬰不同是暫受節製,需要時他隨時要受劉邦的調遣,去擊他處,曹參不同,就是調給韓信攻略諸侯的。
因為二人的不同,灌嬰更敢說話,將軍之令不得不從,但若說句話,讚成李左車的意見,拖,拖到酈食其離開。
收戈矛與齊士卒同飲,以迷惑曆城守將,待酈食其離開臨淄,立刻襲擊,可保全廣野君。
韓信聽從李左車和灌嬰的建議,假意解甲收戈,以待酈食其離臨淄。
奇怪的是一連三天酈食其都沒離開臨淄,和齊王、相暢飲,待漢王迴使。
有護衛酈食其的漢騎士詢問道,“先生,大功已成,為何不返還?”
酈食其道,“吾聞韓信軍滯曆城下,未有南下之意,恐有人慫恿韓信出擊,致使漢王不義,吾在臨淄,其不敢輕舉妄動。”
酈食其在默默等韓信離開,希望對方能意會,韓信亦在默默等酈食其離開。
三日後,蒯徹又見韓信,“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將軍,夜長夢多,久必生變。”
左等右等不見酈食其離開,這麽下去,再過幾日必定沒如今懈怠,初聞非戰從和是鬆懈的。
如果齊王突然下令南下擊楚響應漢,再出擊就是師出無名,雖然現在也是無名,但也可來個未有王令下詔止戈的理由。
如果齊國軍隊動身南下,劉邦一定會下詔給他韓信,合兵南下,當真失去機會。
左右皆有不妥,不如全力平定齊國,如李左車所言,定齊後可立萬世之業,雖未明說,韓信也知道什麽意思。
這是讓他韓信脫離楚漢之外,自立門戶,麾下諸將中又不少皆想出將入相,韓信如不更進一步,難也。
故而韓信一步步定諸侯,見張耳欲為王複國,其他跟著張耳的水漲船高,這些跟著韓信的將領心思也在活動。
為更進一步,立世代之業,也有使韓信更進一步的念頭,隻是時機還沒成熟。
話說劉邦為全力擊楚,穩定趙地,在奪取張耳、韓信軍後,一方麵欲立張耳為趙王穩定趙地,使其北益收趙兵,備守趙地。
一方麵,升遷韓信使其擊齊。
當時張耳和韓信破趙後,楚派奇兵救趙,韓信和張耳往來救趙,韓信知張耳有複國之念,便助其實現,向劉邦請立張耳為趙王。
之所以會這麽做,乃是李左車效仿範增,新立趙王,師出有名而鎮撫趙地,故而有請立張耳為趙王一說。
當時的韓信欲伐燕,李左車為其獻計,其中一條有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如何做到,請立張耳為趙王。
韓信從其計,劉邦和張耳的關係不錯,便同意,也是需要張耳來穩定趙地。
不過當時劉邦和韓信共破趙王歇後,忙著南下對付楚,因為項羽要親征,必須坐鎮,故而隻是口頭答應並未正式立。
在劉邦再次入趙地奪二人軍後,劉邦將此事提了一下,也算是奪其軍的補充,韓信升官,張耳則為王。
或許是劉邦同意張耳為趙王,刺激到某些將領,故而從韓信擊齊的這些人,多讚成韓信擊齊。
隻要漢王沒有下詔停止,就繼續打。
高邑、孔聚、陳賀等為代表的諸將皆言時不我待,催促韓信盡快下令出擊。
韓信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卻也是一個深思熟慮顧全大局之人。
此時此刻韓信不再猶豫,他從一個懷才不遇的落魄之人走到今天相當不容易,欲在漢王麾下建立大功業,不鋌而走險難說。
韓信是個智者,他已感覺到諸將急於攻擊齊地的背後深意,但他更知道漢王劉邦之誌,漢得天下後,他韓信能為王嗎?
秦末大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為何,還是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將之位他在看在眼裏。
那麽為王之念,韓信自然是想過的,開玩笑,當王誰不想,隻是在項氏那裏屢屢受挫不得誌,這念頭自然成為苦澀的味道。
如今不同,不破不立,韓信於是道,“傳吾將令,全軍飽餐早睡,黎明之際,出擊。”
星辰漸漸隱去,天空漸白,率領樓煩兵繞到曆城後麵的丁複已經完成各個要道的毀壞和封鎖。
高邑和孔聚二人伏兵在南門,陳賀伏兵在東門。
曹參、傅寬兩人準備正麵攻擊齊軍大營,欲擒田解,灌嬰率郎中騎兵為先鋒。
得知韓信下達進攻命令時,灌嬰作為車騎大將率先命校尉李必率周定等將突擊齊軍大營。
蒯徹繼續道,“既無詔,何以得毋行也(為啥不進擊)。且酈生一儒士,伏軾而入齊,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堅儒之功乎?”
聞言,韓信默然許久,眼神明滅不定。
蒯徹追言道,“況齊人多詐,似從漢之魏王豹忽然反漢,其罪必在將軍未擊也,人心本思變,漢王豈會怪酈生三寸之舌。”
韓信下意識點頭道,“然也,為將者不尊王命,乃大忌,傳吾令,速召諸將議事。”
諸將齊聚,李左車為韓信提出一個避免隱患的策略,以兵事使酈食其離臨淄入漢營,再進行攻擊,如此可保酈食其一命。
此舉雖然可能會引起齊王和齊相的警惕,但可杜絕其後的隱患,如因此使酈食其喪命,其弟酈商一部必然不榮韓信。
酈食其又是漢王劉邦比較欣賞的縱橫辨士,也會在劉邦心裏留下一記。
蒯徹則認為兩國交涉不斬來使,齊王不會如此做,如果此時使酈食其離開臨淄,必然會使齊王有所察覺。
田解和華毋傷,尤其是車騎將軍華毋傷警覺性非常高,一旦其有所察覺,突襲難成。
韓信又詢問曹參和灌嬰,二人也認為機不可失,但願酈食其能如獻陳留之計時,能將自己藏的安全。
一個裏監門看似微不足道,但往往他可以決定城池的得失,酈食其當時利用此便可躲一劫,但今日未必。
曹參和灌嬰受韓信節製,尤其是曹參從名義上更是韓信的副手,自擊魏開始就受其調遣。
從職位上,韓信拜為相國,曹參為右丞相,除蕭何外,相國之下就是右丞相,這比搭配也說明擊齊時曹參的地位。
灌嬰不同是暫受節製,需要時他隨時要受劉邦的調遣,去擊他處,曹參不同,就是調給韓信攻略諸侯的。
因為二人的不同,灌嬰更敢說話,將軍之令不得不從,但若說句話,讚成李左車的意見,拖,拖到酈食其離開。
收戈矛與齊士卒同飲,以迷惑曆城守將,待酈食其離開臨淄,立刻襲擊,可保全廣野君。
韓信聽從李左車和灌嬰的建議,假意解甲收戈,以待酈食其離臨淄。
奇怪的是一連三天酈食其都沒離開臨淄,和齊王、相暢飲,待漢王迴使。
有護衛酈食其的漢騎士詢問道,“先生,大功已成,為何不返還?”
酈食其道,“吾聞韓信軍滯曆城下,未有南下之意,恐有人慫恿韓信出擊,致使漢王不義,吾在臨淄,其不敢輕舉妄動。”
酈食其在默默等韓信離開,希望對方能意會,韓信亦在默默等酈食其離開。
三日後,蒯徹又見韓信,“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將軍,夜長夢多,久必生變。”
左等右等不見酈食其離開,這麽下去,再過幾日必定沒如今懈怠,初聞非戰從和是鬆懈的。
如果齊王突然下令南下擊楚響應漢,再出擊就是師出無名,雖然現在也是無名,但也可來個未有王令下詔止戈的理由。
如果齊國軍隊動身南下,劉邦一定會下詔給他韓信,合兵南下,當真失去機會。
左右皆有不妥,不如全力平定齊國,如李左車所言,定齊後可立萬世之業,雖未明說,韓信也知道什麽意思。
這是讓他韓信脫離楚漢之外,自立門戶,麾下諸將中又不少皆想出將入相,韓信如不更進一步,難也。
故而韓信一步步定諸侯,見張耳欲為王複國,其他跟著張耳的水漲船高,這些跟著韓信的將領心思也在活動。
為更進一步,立世代之業,也有使韓信更進一步的念頭,隻是時機還沒成熟。
話說劉邦為全力擊楚,穩定趙地,在奪取張耳、韓信軍後,一方麵欲立張耳為趙王穩定趙地,使其北益收趙兵,備守趙地。
一方麵,升遷韓信使其擊齊。
當時張耳和韓信破趙後,楚派奇兵救趙,韓信和張耳往來救趙,韓信知張耳有複國之念,便助其實現,向劉邦請立張耳為趙王。
之所以會這麽做,乃是李左車效仿範增,新立趙王,師出有名而鎮撫趙地,故而有請立張耳為趙王一說。
當時的韓信欲伐燕,李左車為其獻計,其中一條有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如何做到,請立張耳為趙王。
韓信從其計,劉邦和張耳的關係不錯,便同意,也是需要張耳來穩定趙地。
不過當時劉邦和韓信共破趙王歇後,忙著南下對付楚,因為項羽要親征,必須坐鎮,故而隻是口頭答應並未正式立。
在劉邦再次入趙地奪二人軍後,劉邦將此事提了一下,也算是奪其軍的補充,韓信升官,張耳則為王。
或許是劉邦同意張耳為趙王,刺激到某些將領,故而從韓信擊齊的這些人,多讚成韓信擊齊。
隻要漢王沒有下詔停止,就繼續打。
高邑、孔聚、陳賀等為代表的諸將皆言時不我待,催促韓信盡快下令出擊。
韓信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卻也是一個深思熟慮顧全大局之人。
此時此刻韓信不再猶豫,他從一個懷才不遇的落魄之人走到今天相當不容易,欲在漢王麾下建立大功業,不鋌而走險難說。
韓信是個智者,他已感覺到諸將急於攻擊齊地的背後深意,但他更知道漢王劉邦之誌,漢得天下後,他韓信能為王嗎?
秦末大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為何,還是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將之位他在看在眼裏。
那麽為王之念,韓信自然是想過的,開玩笑,當王誰不想,隻是在項氏那裏屢屢受挫不得誌,這念頭自然成為苦澀的味道。
如今不同,不破不立,韓信於是道,“傳吾將令,全軍飽餐早睡,黎明之際,出擊。”
星辰漸漸隱去,天空漸白,率領樓煩兵繞到曆城後麵的丁複已經完成各個要道的毀壞和封鎖。
高邑和孔聚二人伏兵在南門,陳賀伏兵在東門。
曹參、傅寬兩人準備正麵攻擊齊軍大營,欲擒田解,灌嬰率郎中騎兵為先鋒。
得知韓信下達進攻命令時,灌嬰作為車騎大將率先命校尉李必率周定等將突擊齊軍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