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楚調兵遣將,動一切可製衡之力
現在的諸將皆將眸光看向鍾離昧,即便是從薛縣趕迴來的驍勇善戰之薛公,從郯縣調過來參加彭城之戰的郯公,皆將眸光看向鍾離昧,皆自認勇不可與黥布敵。
接著範增又道,“對付九江王,非以虎將不可擋,故而臣推薦龍且、項聲,滎陽一帶,前有季布,後有恆楚,隻需再調用一虎將便可對峙,待掃除彭城附近殘餘漢軍,擊敗九江王,大王可親率大軍滅漢。”
“調迴需要時日,時不吾待,鍾將軍如何?”項羽也認為龍且、項聲比較合適,可二人從前線返迴,需要時日,故而覺得遣鍾離昧也可與黥布一戰。
範增卻道,“與黥布比神勇悍戰,龍且、項聲不輸於九江王,鍾將軍乃智將,非勇將也。”
每個將領皆有自己所長,範增的意思是鍾離昧在智謀上,在刺探軍情等暗戰上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熟悉漢方將領的優缺點、喜好等,如果玩陰的他可與陳平比擬。
如果論勇,論戰場上正麵廝殺,範增認為鍾離昧不如龍且、項聲,楚漢對決看的遠非兵力和士卒的強悍,而是各方麵的綜合因素。
範增無時無刻不在思素著與漢的對決,劉邦策反英布等於是切斷項羽一隻臂膀。
項羽無畏精神,以少勝多的戰術如五行之金一樣,可斬斷一切阻礙者,可金亦生水,故而範增主張西楚旗幟顏色,取故楚之黃加水之黑色,可劉邦這一招等於斷項羽一道水源。
有水的地方必然有火,以水而居成為秦漢之際人的首選。
黥布和項羽之間原本僅僅隻是一個隨時可滅的火苗,可現在漢將黥布的怒火點燃,不管用何手段點燃,皆是一個麻煩。
範增也知道項羽雖然戰術很玄妙,但也絕不做無把握之事,無人願意犯傻送死,果然隻聽項羽道出心中隱憂,“亞父,兩地調將需要時日,當下何人可擋布數日。”
範增道,“大王,大司馬周殷,勿忘乎。”
周殷沒有忘記,但最近卻有些擱置。
周殷起初和項梁的關係不錯,否則怎麽會封其為大司馬,主持南方軍政,當時的大司馬隻有三人,龍且、曹咎和周殷。
龍且和項羽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關係親如兄弟,曹咎是項梁的恩人,那麽周殷如果和項氏關係不是那麽莫逆,就必然如陳嬰這樣帶兵從項之人。
與項氏而言,周殷親密不如龍且,恩情不過曹咎,那麽當時的範增立刻斷定這周殷乃一將才之人,甚至王佐之才,而且和項氏的關係不錯。
故而在分封天下時,項羽封其為侯,依舊為大司馬統九江兵,替西楚監視黥布。可最近項羽實在有些忽略這位老戰友,不知道現在關係是否如從前。
範增自然還不知道周殷早已不是當年的周殷,雖然沒能從項羽北上救趙,西征入關,可他為楚在淮南打下不少疆域,結果到封賞的時候,九江郡給黥布,衡山郡給吳芮,南郡給共敖,再往南,又太偏遠,自然看不上,淮河以南的好地方,故楚之地居然沒有周殷的事情。
雖然論功績比不上黥布,可他心中也是懷揣王者之夢的。
項羽封其為侯,可給的地盤實在是少,還不如梅鋗至少要是個萬戶侯。
這讓周殷和曾經領陳勝之命略九江的鄧宗走在一起,形成一股相對獨立的力量。
鄧宗曾勸周殷自立為王,但周殷不知為何拒絕這一請求,他似乎還沒有忘記當年項氏給予的恩情,周殷算是一個知恩圖報之人,他沒有自立為王,但不代表他沒有稱王之心,他期待項羽主動封其為王。
周殷的這個心思,項羽自然不知道,項羽自建都彭城後一直沒有閑著,放殺義帝,北伐齊地,接著又是與劉邦戰,加上周殷不在身邊,又無門客為其遊說,周殷的想法不為項羽知道。
直到此刻範增提起,項羽才想起周殷,一個有份量卻容易忘記之人,眉頭微微一皺,開口下令,命使者渡準水入淮南去見周殷,增加其食邑,提高其爵位,官職嘛,已近是大司馬,無從再提高;同時又再次強調他周殷乃西楚在淮南的封疆之侯,有生殺大權,但也有肩負維護南方安定的責任。
這話裏話外自然指的是黥布的反叛。
做好這一切,項羽又催辦傳令使者快速向滎陽傳令,命龍且、項聲率騎兵迅速返迴,將項羽親率的主力調出十萬大軍,由二人率兵南下平黥布。
這個舉動讓在場的群臣諸將倒吸一口涼氣,項羽親率伐齊的主力軍共計約十五萬,直接調出十萬給龍且去打黥布,可見黥布的份量的確很大。
下麵的安排沒有超出人的預料,派遣鍾離昧前往滎陽,代替龍且全權指揮,與季布配合,希望可以取得進展。
“下邑何將去?”範增問道,對於這個地方,範增還是非常的重視。
“寡人親自去。”項羽毫不猶豫道。
“大王親征下邑?”範增略顯吃驚,但似乎在意料之中。
“無大將可派,唯有寡人親自督戰。”項羽道。
“事不宜遲,立刻部署下去。”這句話是項羽給火速趕迴彭城的曹咎說的。
為加強魯地防禦,遣曹咎入魯地,代項羽鎮守彭城北方,直到此刻麵對齊地、淮南、漢三方叛亂無將可派的情況下,他會火速召迴。
現在大司馬龍且仍在前線,部署諸將的事情自然交給大司馬曹咎。
從彭城發出的軍令直接使得滎陽戰場悄然發生變化。
一名樓煩將著急道,“大司馬,為何要撤兵,廣武再有半個時辰,準可拔城。”
龍且非常斬釘截鐵道,“此乃軍令。”
“功虧一簣,實在可惜,將在外,當大司馬全權處理。”樓煩將還在勸說,他打這麽久,損失不少兄弟,現在撤不甘心。
“此乃大王之令,無需再言。”龍且的話不大,但語氣不容置疑,話鋒一轉道,“項聲將軍可歸?”
“依舊未歸,可讓末將前去迎接。”
龍且擺擺手,示意不必。
項聲本率楚騎欲斷敖倉至滎陽的糧道,無奈其軍大本營被灌嬰襲擊,大破楚騎於滎陽東,項聲率車騎迅速迴援,途遇靳歙軍,雖遭伏擊,但楚騎各個力戰,倒沒多大損失,著實令靳歙震驚楚騎的戰力,最終來個兩軍對峙,忽然接到龍且之令。
現在的諸將皆將眸光看向鍾離昧,即便是從薛縣趕迴來的驍勇善戰之薛公,從郯縣調過來參加彭城之戰的郯公,皆將眸光看向鍾離昧,皆自認勇不可與黥布敵。
接著範增又道,“對付九江王,非以虎將不可擋,故而臣推薦龍且、項聲,滎陽一帶,前有季布,後有恆楚,隻需再調用一虎將便可對峙,待掃除彭城附近殘餘漢軍,擊敗九江王,大王可親率大軍滅漢。”
“調迴需要時日,時不吾待,鍾將軍如何?”項羽也認為龍且、項聲比較合適,可二人從前線返迴,需要時日,故而覺得遣鍾離昧也可與黥布一戰。
範增卻道,“與黥布比神勇悍戰,龍且、項聲不輸於九江王,鍾將軍乃智將,非勇將也。”
每個將領皆有自己所長,範增的意思是鍾離昧在智謀上,在刺探軍情等暗戰上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熟悉漢方將領的優缺點、喜好等,如果玩陰的他可與陳平比擬。
如果論勇,論戰場上正麵廝殺,範增認為鍾離昧不如龍且、項聲,楚漢對決看的遠非兵力和士卒的強悍,而是各方麵的綜合因素。
範增無時無刻不在思素著與漢的對決,劉邦策反英布等於是切斷項羽一隻臂膀。
項羽無畏精神,以少勝多的戰術如五行之金一樣,可斬斷一切阻礙者,可金亦生水,故而範增主張西楚旗幟顏色,取故楚之黃加水之黑色,可劉邦這一招等於斷項羽一道水源。
有水的地方必然有火,以水而居成為秦漢之際人的首選。
黥布和項羽之間原本僅僅隻是一個隨時可滅的火苗,可現在漢將黥布的怒火點燃,不管用何手段點燃,皆是一個麻煩。
範增也知道項羽雖然戰術很玄妙,但也絕不做無把握之事,無人願意犯傻送死,果然隻聽項羽道出心中隱憂,“亞父,兩地調將需要時日,當下何人可擋布數日。”
範增道,“大王,大司馬周殷,勿忘乎。”
周殷沒有忘記,但最近卻有些擱置。
周殷起初和項梁的關係不錯,否則怎麽會封其為大司馬,主持南方軍政,當時的大司馬隻有三人,龍且、曹咎和周殷。
龍且和項羽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關係親如兄弟,曹咎是項梁的恩人,那麽周殷如果和項氏關係不是那麽莫逆,就必然如陳嬰這樣帶兵從項之人。
與項氏而言,周殷親密不如龍且,恩情不過曹咎,那麽當時的範增立刻斷定這周殷乃一將才之人,甚至王佐之才,而且和項氏的關係不錯。
故而在分封天下時,項羽封其為侯,依舊為大司馬統九江兵,替西楚監視黥布。可最近項羽實在有些忽略這位老戰友,不知道現在關係是否如從前。
範增自然還不知道周殷早已不是當年的周殷,雖然沒能從項羽北上救趙,西征入關,可他為楚在淮南打下不少疆域,結果到封賞的時候,九江郡給黥布,衡山郡給吳芮,南郡給共敖,再往南,又太偏遠,自然看不上,淮河以南的好地方,故楚之地居然沒有周殷的事情。
雖然論功績比不上黥布,可他心中也是懷揣王者之夢的。
項羽封其為侯,可給的地盤實在是少,還不如梅鋗至少要是個萬戶侯。
這讓周殷和曾經領陳勝之命略九江的鄧宗走在一起,形成一股相對獨立的力量。
鄧宗曾勸周殷自立為王,但周殷不知為何拒絕這一請求,他似乎還沒有忘記當年項氏給予的恩情,周殷算是一個知恩圖報之人,他沒有自立為王,但不代表他沒有稱王之心,他期待項羽主動封其為王。
周殷的這個心思,項羽自然不知道,項羽自建都彭城後一直沒有閑著,放殺義帝,北伐齊地,接著又是與劉邦戰,加上周殷不在身邊,又無門客為其遊說,周殷的想法不為項羽知道。
直到此刻範增提起,項羽才想起周殷,一個有份量卻容易忘記之人,眉頭微微一皺,開口下令,命使者渡準水入淮南去見周殷,增加其食邑,提高其爵位,官職嘛,已近是大司馬,無從再提高;同時又再次強調他周殷乃西楚在淮南的封疆之侯,有生殺大權,但也有肩負維護南方安定的責任。
這話裏話外自然指的是黥布的反叛。
做好這一切,項羽又催辦傳令使者快速向滎陽傳令,命龍且、項聲率騎兵迅速返迴,將項羽親率的主力調出十萬大軍,由二人率兵南下平黥布。
這個舉動讓在場的群臣諸將倒吸一口涼氣,項羽親率伐齊的主力軍共計約十五萬,直接調出十萬給龍且去打黥布,可見黥布的份量的確很大。
下麵的安排沒有超出人的預料,派遣鍾離昧前往滎陽,代替龍且全權指揮,與季布配合,希望可以取得進展。
“下邑何將去?”範增問道,對於這個地方,範增還是非常的重視。
“寡人親自去。”項羽毫不猶豫道。
“大王親征下邑?”範增略顯吃驚,但似乎在意料之中。
“無大將可派,唯有寡人親自督戰。”項羽道。
“事不宜遲,立刻部署下去。”這句話是項羽給火速趕迴彭城的曹咎說的。
為加強魯地防禦,遣曹咎入魯地,代項羽鎮守彭城北方,直到此刻麵對齊地、淮南、漢三方叛亂無將可派的情況下,他會火速召迴。
現在大司馬龍且仍在前線,部署諸將的事情自然交給大司馬曹咎。
從彭城發出的軍令直接使得滎陽戰場悄然發生變化。
一名樓煩將著急道,“大司馬,為何要撤兵,廣武再有半個時辰,準可拔城。”
龍且非常斬釘截鐵道,“此乃軍令。”
“功虧一簣,實在可惜,將在外,當大司馬全權處理。”樓煩將還在勸說,他打這麽久,損失不少兄弟,現在撤不甘心。
“此乃大王之令,無需再言。”龍且的話不大,但語氣不容置疑,話鋒一轉道,“項聲將軍可歸?”
“依舊未歸,可讓末將前去迎接。”
龍且擺擺手,示意不必。
項聲本率楚騎欲斷敖倉至滎陽的糧道,無奈其軍大本營被灌嬰襲擊,大破楚騎於滎陽東,項聲率車騎迅速迴援,途遇靳歙軍,雖遭伏擊,但楚騎各個力戰,倒沒多大損失,著實令靳歙震驚楚騎的戰力,最終來個兩軍對峙,忽然接到龍且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