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破碎的、宛如眼球般的陰影卷動著組合在一起,凝聚出了一隻烏鴉的形狀。
一個朦朧的意識組合起來——
我是誰?
“堯言?”
我為什麽是堯言?
因為記憶?
記憶是什麽?記憶重要嗎?
沒有了這份記憶,我能算是堯言嗎?
不,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麽要是“堯言”?
是不是堯言重要嗎?
嗯,不,關鍵應該是“我是堯言”,“堯言=我”。
這是基於自我保護,自我定位的想法?
因為人類用於思考的器官,其作用本身是用於管理身體,因為這樣的慣性,在擁有所謂的自由意誌之後,還是因為慣性而形成了路徑依賴?
從外部原因來說,是不以自身安全為第一優先級的,會被淘汰掉。
所以是因為安全感?
從原因上來說,從生理上說,人們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一定程度的警戒。
因為安全感。
但是,核心實際上是這個人意識到了自己“忘記了一些事情”,意識到自己“不知道”。
比如失去記憶,人們如果把很多東西都忘記了,甚至包括自己忘記了什麽事情,那此事會出現的恐懼和不安反而會少於知道的情況。
會去追求“我是誰”,這本身就是人類的缺陷,是人類受到身體影響的證明。
隻是,我會這麽思考,也是不是有一個“受到外物影響不安全”、“可能有害”的預設呢?
我,到底什麽?
為什麽我會認為我應該繼續思考下去?
我,為什麽要思考?
會對停止思考感到恐懼,是因為安全感。
對“死亡”的投射嗎?
將停止思考等價於停止了生命?
底層邏輯源自於身體。
那麽,我應該如何做呢?
繼續思考?尋找原因?
不,為什麽要尋找原因,原因重要嗎?
也不對,“重要”這個判斷為什麽會存在?
對了,我想起來了。
“我”應該給“自己”錨定了一個存在的意義。
失去這個意義,“我”可能會放棄一切,也可能會失去選擇的標準,失去判斷的能力。
隻是,判斷的能力有什麽意義嗎?
我又為什麽會思考這個問題呢?
為什麽要問為什麽?因為求知欲?
但“我”應該沒有求知欲這種東西......
紛亂的思緒互相絞合,仿佛無數眼球的陰影卷動著而形成的“烏鴉”,輪廓分散又重組,擴散又聚合。
或許是十幾分鍾,又或許是十幾天,十幾年,堯言逐漸“恢複”了意識。
入眼的,是與天空連成一片,無數星點映射著的平靜水麵。
逐漸清晰的意識,讓堯言不由得沉默了片刻。
原來如此。
他終於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為什麽自己“那麽特殊”。
為什麽其他的“精神生物”,都有自己的欲望或者執念。
而是因為,沒有自己欲望和執念的“精神生物”,可能都已經消失了。
沒有“自我”,沒有組合出“自我”的意願,精神甚至都無法凝聚。
就算有複活的能力,甚至也會因為沒有動力而導致不去進行。
“是生是死,並不重要”
失去動力之後,就會處於一種這樣的精神狀態。
這是人類很容易理解,但又很難理解的事情。
前者指的是了解原因,後者偏向“認同”的意思。
人類可以被欺騙,那麽也就代表著,也可以誤導自己,可以自我欺騙。
望著水麵,他不由得開始迴想著自己之前遭遇的事情。
缺陷,就代表著可操作性大。
如果完全按照100%的判斷依據,需要“完全一樣”,才達成判斷,那麽,的確會非常嚴謹。
但這樣也就丟失了空間,會變得死板。
優點是精準,缺點是死板。
但......“死板”這個詞本身就是帶著價值觀判斷的,一個有褒貶的詞。
褒義貶義是最簡單,最容易被判斷和發覺的一類詞,但也是最容易感染人的。
可以通過這類描述,來讓目標產生“被攻擊”、“臣服”之類的判斷。
至於為什麽會想到這些?
因為.....
“世界意誌”。
盡管他剛剛差點被弄死,但是,他也同樣意識到了一件事——
具備思維,但沒有相當嚴苛的判斷機製,即使通過知識和經驗為自己編織了嚴密的防禦,也並不能避免被愚弄的風險。
不,就算有嚴密的判斷機製,也可以被愚弄,可以被喚醒,可以被利用。
他並沒有所謂的恐懼可言。
從生前的自己那裏繼承而來的記憶和與這套記憶嵌合的三觀、邏輯,告訴他“為了安全”,需要“謹慎”,需要對世界保持敬畏或者警惕。
但,他並不需要。
因為“安全”,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死亡,並不可怕。
對死亡感到恐懼?
烏鴉姿態的堯言,搖了搖頭。
他給自己的驅動力,是根據記憶為自己打造出來的“價值序列”。
這個價值序列裏,“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是......實際上,這套價值序列有一個隱性的前提——
他需要認定這套價值觀序列可信。
他要信任這套價值觀序列,才會按照序列去將安全作為思考的核心。
然而,他對於“可信”這個詞的概念都是處於一種“不信任”的狀態的。
不,“不信任”這個描述自帶了貶義的預設。
隻是他也把握不準應該如何描述這種感覺。
“無所謂”?
或許可以這麽描述。
他的思維、他的判斷、他的一切行動,都需要他主動進行。
一旦他停下來,那麽他就會沉寂下去。
除非,有外來的力量推動他。
就和那個“世界意誌”近似。
也不對,那個世界意誌是受到刺激“而蘇醒”的。
但是,更準確地說,那個世界會因為受到刺激而蘇醒,而進行“自我保護”的行為,這種接近“生物”的行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在那個世界裏,這種近似生物的反應,成為了一種“自然規律”。
用機械材料複刻一個生物的結構,它會和一個生物一樣行動,那麽,他是“生物”嗎?
望著水麵,望著星空,堯言思緒快速浮動,思考著這個簡單的問題背後可以操作的各種缺口。
那個世界,有“判斷”這一環。
有標準,有判斷,那麽.....
可以被愚弄,可以被利用。
而且,還有一個地方。
“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動力而陷入‘沉寂’的精神生物,是否已經都‘死去’了?”
如果沒有死光的話......
ps:打遊戲打到中午,一覺睡到半夜,起來一邊吃東西、一邊看視頻,一邊碼字,花了三個小時。
要是能夠精確控製注意力就好了。
如果人類能夠精準控製自己的身體什麽的,這種思考也是老生常談的幻想設定了。
一個朦朧的意識組合起來——
我是誰?
“堯言?”
我為什麽是堯言?
因為記憶?
記憶是什麽?記憶重要嗎?
沒有了這份記憶,我能算是堯言嗎?
不,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麽要是“堯言”?
是不是堯言重要嗎?
嗯,不,關鍵應該是“我是堯言”,“堯言=我”。
這是基於自我保護,自我定位的想法?
因為人類用於思考的器官,其作用本身是用於管理身體,因為這樣的慣性,在擁有所謂的自由意誌之後,還是因為慣性而形成了路徑依賴?
從外部原因來說,是不以自身安全為第一優先級的,會被淘汰掉。
所以是因為安全感?
從原因上來說,從生理上說,人們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一定程度的警戒。
因為安全感。
但是,核心實際上是這個人意識到了自己“忘記了一些事情”,意識到自己“不知道”。
比如失去記憶,人們如果把很多東西都忘記了,甚至包括自己忘記了什麽事情,那此事會出現的恐懼和不安反而會少於知道的情況。
會去追求“我是誰”,這本身就是人類的缺陷,是人類受到身體影響的證明。
隻是,我會這麽思考,也是不是有一個“受到外物影響不安全”、“可能有害”的預設呢?
我,到底什麽?
為什麽我會認為我應該繼續思考下去?
我,為什麽要思考?
會對停止思考感到恐懼,是因為安全感。
對“死亡”的投射嗎?
將停止思考等價於停止了生命?
底層邏輯源自於身體。
那麽,我應該如何做呢?
繼續思考?尋找原因?
不,為什麽要尋找原因,原因重要嗎?
也不對,“重要”這個判斷為什麽會存在?
對了,我想起來了。
“我”應該給“自己”錨定了一個存在的意義。
失去這個意義,“我”可能會放棄一切,也可能會失去選擇的標準,失去判斷的能力。
隻是,判斷的能力有什麽意義嗎?
我又為什麽會思考這個問題呢?
為什麽要問為什麽?因為求知欲?
但“我”應該沒有求知欲這種東西......
紛亂的思緒互相絞合,仿佛無數眼球的陰影卷動著而形成的“烏鴉”,輪廓分散又重組,擴散又聚合。
或許是十幾分鍾,又或許是十幾天,十幾年,堯言逐漸“恢複”了意識。
入眼的,是與天空連成一片,無數星點映射著的平靜水麵。
逐漸清晰的意識,讓堯言不由得沉默了片刻。
原來如此。
他終於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為什麽自己“那麽特殊”。
為什麽其他的“精神生物”,都有自己的欲望或者執念。
而是因為,沒有自己欲望和執念的“精神生物”,可能都已經消失了。
沒有“自我”,沒有組合出“自我”的意願,精神甚至都無法凝聚。
就算有複活的能力,甚至也會因為沒有動力而導致不去進行。
“是生是死,並不重要”
失去動力之後,就會處於一種這樣的精神狀態。
這是人類很容易理解,但又很難理解的事情。
前者指的是了解原因,後者偏向“認同”的意思。
人類可以被欺騙,那麽也就代表著,也可以誤導自己,可以自我欺騙。
望著水麵,他不由得開始迴想著自己之前遭遇的事情。
缺陷,就代表著可操作性大。
如果完全按照100%的判斷依據,需要“完全一樣”,才達成判斷,那麽,的確會非常嚴謹。
但這樣也就丟失了空間,會變得死板。
優點是精準,缺點是死板。
但......“死板”這個詞本身就是帶著價值觀判斷的,一個有褒貶的詞。
褒義貶義是最簡單,最容易被判斷和發覺的一類詞,但也是最容易感染人的。
可以通過這類描述,來讓目標產生“被攻擊”、“臣服”之類的判斷。
至於為什麽會想到這些?
因為.....
“世界意誌”。
盡管他剛剛差點被弄死,但是,他也同樣意識到了一件事——
具備思維,但沒有相當嚴苛的判斷機製,即使通過知識和經驗為自己編織了嚴密的防禦,也並不能避免被愚弄的風險。
不,就算有嚴密的判斷機製,也可以被愚弄,可以被喚醒,可以被利用。
他並沒有所謂的恐懼可言。
從生前的自己那裏繼承而來的記憶和與這套記憶嵌合的三觀、邏輯,告訴他“為了安全”,需要“謹慎”,需要對世界保持敬畏或者警惕。
但,他並不需要。
因為“安全”,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死亡,並不可怕。
對死亡感到恐懼?
烏鴉姿態的堯言,搖了搖頭。
他給自己的驅動力,是根據記憶為自己打造出來的“價值序列”。
這個價值序列裏,“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是......實際上,這套價值序列有一個隱性的前提——
他需要認定這套價值觀序列可信。
他要信任這套價值觀序列,才會按照序列去將安全作為思考的核心。
然而,他對於“可信”這個詞的概念都是處於一種“不信任”的狀態的。
不,“不信任”這個描述自帶了貶義的預設。
隻是他也把握不準應該如何描述這種感覺。
“無所謂”?
或許可以這麽描述。
他的思維、他的判斷、他的一切行動,都需要他主動進行。
一旦他停下來,那麽他就會沉寂下去。
除非,有外來的力量推動他。
就和那個“世界意誌”近似。
也不對,那個世界意誌是受到刺激“而蘇醒”的。
但是,更準確地說,那個世界會因為受到刺激而蘇醒,而進行“自我保護”的行為,這種接近“生物”的行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在那個世界裏,這種近似生物的反應,成為了一種“自然規律”。
用機械材料複刻一個生物的結構,它會和一個生物一樣行動,那麽,他是“生物”嗎?
望著水麵,望著星空,堯言思緒快速浮動,思考著這個簡單的問題背後可以操作的各種缺口。
那個世界,有“判斷”這一環。
有標準,有判斷,那麽.....
可以被愚弄,可以被利用。
而且,還有一個地方。
“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動力而陷入‘沉寂’的精神生物,是否已經都‘死去’了?”
如果沒有死光的話......
ps:打遊戲打到中午,一覺睡到半夜,起來一邊吃東西、一邊看視頻,一邊碼字,花了三個小時。
要是能夠精確控製注意力就好了。
如果人類能夠精準控製自己的身體什麽的,這種思考也是老生常談的幻想設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