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7-1020:23:44字數:2455
三個月期限已過,石堡城仍在吐蕃手中,董延光依照李林甫預先設計,上奏皇帝,將全部罪責推到王忠嗣身上。李林甫趁機落井下石,誣陷王忠嗣“違命抗旨,欲奉太子”。李隆基最恨邊將與太子結黨,聞奏大怒,下敕令免除王忠嗣、董延光所有官職,命兩人立即迴京。李隆基同時命李俶暫代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哥舒翰暫代隴右節度使,詔令二人繼續進攻石堡城。看樣子李隆基是鐵了心要拿下石堡,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
七日後,朝廷中使邊令誠攜敕令到達西平。
隴右節度使行營中軍大帳,李俶、王忠嗣、董延光、哥舒翰跪地接旨。邊令誠宣讀完敕令,走到李俶麵前:“郡王,敕令奴家就交給您了。”
李俶雙手接過敕令,交給郭旰,對邊令誠說:“中使一路辛苦,請到驛館休息。”
邊令誠一臉嚴肅地說:“本使臨行時聖人口諭:宣讀敕令後立刻與王、董二人迴京。”
李俶內心深處突然有種不詳的預感,低聲對邊令誠說:“本王聽說中使要來西平,特意略備薄禮,因為時間倉促,東西下午才能到。”
邊令誠嚴肅的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改口說:“此地迴京路途遙遠,耽擱半日到也無妨。郡王盛情難卻,邊某就在西平歇息一宿。”
李俶讓劉德順陪邊令誠到驛館休息,自己和郭旰來到西平的珠寶市場,找尋送給邊令誠的禮物。西平遠沒有武威繁華,李俶一連走了幾家店鋪,沒有找到合適的物件。
郭旰不解的問李俶:“那姓邊的不過是個太監,郡王為何費力討好他?”
李俶迴答:“陛下突然詔王公迴京,此事非同小可。邊令誠是陛下身邊的人,與我有過一麵之緣,我想從他口中探聽些消息。”
黃天不負有心人,李俶在一家珠寶店找到一顆罕見的夜明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五千緡買下。
當晚,李俶設宴款待邊令誠。宴會結束後,李俶屏退左右,交給邊令誠一個錦盒。
邊令誠打開錦盒,眼睛立馬一亮,不動聲色的合上盒蓋,笑著對李俶說:“都是老熟人了,郡王您用不著這麽客氣,您的好處奴家記在心裏了。”
李俶轉入正題:“敢問中使,聖人對王公是什麽態度?”
邊令誠見四下無人,小聲對李俶說:“郡王您可千萬別摻和此
事,依邊某看聖人已對王忠嗣動了殺心。”
“有這麽嚴重!”李俶心中一驚。
邊令誠用太監特有語調說:“這個王忠嗣,真不識抬舉,仗著從小在聖人身邊長大,向來驕橫跋扈。上次他公然違抗敕令,聖人生氣之餘並未處罰,已是天大的恩典。不想才過了三個月,竟公然抗旨。李相出麵告他‘違命抗旨,欲奉太子’,這罪名非同小可,不但是死罪,搞不好要滅九族!”
“違命抗旨,欲奉太子!”幾年前,韋堅和皇甫惟明就是因為這個罪名身首異處。李俶知道此事的嚴重性,搞不好自己的便宜老爸也會被牽連進去。
邊令誠見李俶神情凝重,連忙說:“邊某酒喝多了,胡言亂語,郡王您千萬別放在心上。時候不早了,邊某告退。”
邊令誠走後,李俶坐立難安,根據史書記載,王忠嗣迴京後隨即被打入天牢,後來不明不白的蒙冤而死。不能眼看忠臣良將蒙難,李俶懷著複雜的心情,獨自向王忠嗣的大營走去。半路上遇到王震、王霆兩兄弟,三人一起走進王忠嗣的營帳。
王忠嗣見到李俶,放下手中的書,問候道:“夜深了,郡王還沒休息。”
李俶顧不得說客套話,開口直入主題:“王公,您與李林甫素有過節,此番奉詔迴京,李林甫定會借機謀害您。”
王霆憤憤不平的說:“父親,郡王說得極是,李林甫陰險奸詐,什麽事都做得出。”
王忠嗣看了看李俶和王霆,平靜的說:“我幼年喪父,從小在宮中長大,陛下待我如親生父子。此番迴京,即便受到陛下責備,最多是不當這個金吾將軍,重新做一名禦前侍衛而已。”
聽了王忠嗣的一番話,李俶心急如焚,不及考慮脫口而出:“王公,即便陛下對您網開一麵,李林甫也會想盡辦法置您於死地,您此次迴京恐怕兇多吉少!”
王震、王霆驚訝的看著李俶。
李俶對王震、王霆說:“有勞兩位到帳外守候,我與王公有要事相商。”
王震、王霆看著王忠嗣。王忠嗣示意兩人按李俶說的做。
李俶見王震、王霆走出營帳,思慮再三,決定破釜沉舟,將自己的離奇經曆,不加隱瞞的告訴王忠嗣。開始,王忠嗣聽得如墜霧裏,將信將疑,待李俶說到八年後安祿山舉兵造反,李唐國祚衰落,王忠嗣終於相信。王忠嗣曾多次上表,指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不可重用,可惜並未引起李隆基的重視。
王忠嗣對李俶說:“郡王對臣之信任,臣無以為報。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李俶激動地說:“聖人年老昏聵,偏信奸佞。將軍是我大唐的基石,如果將軍站出來舉義除奸,俶願追隨左右。”
王忠嗣舉手示意李俶不要再說,沉默半刻後對李俶說:“郡王可能覺得王某太過愚忠。如果臣真是愚忠之人,此刻已命犬子將您拿下,一並押迴京城。朝中大臣或說王某潛身縮首、畏懼敵酋,或說王某傭兵自持,欲奉太子,臣不想辯駁。臣有一言,請郡王記住:太平之將,但當撫循訓練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
李俶知道自己錯了,此刻的李俶終於體會到王忠嗣,這位身處太平盛世的一代名將內心的孤獨。
王忠嗣繼續說:“臣不能成為另一個安祿山。如果臣此次迴京遭遇不測,請郡王代為照顧兩位犬子,臣願足矣。對於安祿山,請郡王盡力勸說陛下,削其兵權。如果陛下執意不聽,郡王應早做準備。”
李俶:“王公心如明鏡,日月可鑒。為今之計,隻有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王忠嗣歎道:“倘若天意如此,臣無怨爾。”
“一將功成萬骨枯”,將帥的功績與士兵的生命、個人的榮辱和國家的安定兩者孰輕孰重,王忠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滄海橫流,曆史上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王忠嗣的選擇證明,他是大唐帝國真正的將軍。李俶心中百感交集,王忠嗣一生盡忠職守,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絕不會做出叛逆之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有王忠嗣威鎮河隴,安祿山又怎敢興兵造反。
王忠嗣定了定神,喚來王震、王霆,命兩人今後跟隨李俶左右。王震、王霆麵麵相覷,怎奈父命難違,兩人不敢提出異議。
第二天,王忠嗣、董延光和邊令誠啟程返京,李俶、哥舒翰、李光弼出城送別。
王忠嗣剛迴到長安便被打入天牢,連李隆基的麵都沒見到。
三個月期限已過,石堡城仍在吐蕃手中,董延光依照李林甫預先設計,上奏皇帝,將全部罪責推到王忠嗣身上。李林甫趁機落井下石,誣陷王忠嗣“違命抗旨,欲奉太子”。李隆基最恨邊將與太子結黨,聞奏大怒,下敕令免除王忠嗣、董延光所有官職,命兩人立即迴京。李隆基同時命李俶暫代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哥舒翰暫代隴右節度使,詔令二人繼續進攻石堡城。看樣子李隆基是鐵了心要拿下石堡,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
七日後,朝廷中使邊令誠攜敕令到達西平。
隴右節度使行營中軍大帳,李俶、王忠嗣、董延光、哥舒翰跪地接旨。邊令誠宣讀完敕令,走到李俶麵前:“郡王,敕令奴家就交給您了。”
李俶雙手接過敕令,交給郭旰,對邊令誠說:“中使一路辛苦,請到驛館休息。”
邊令誠一臉嚴肅地說:“本使臨行時聖人口諭:宣讀敕令後立刻與王、董二人迴京。”
李俶內心深處突然有種不詳的預感,低聲對邊令誠說:“本王聽說中使要來西平,特意略備薄禮,因為時間倉促,東西下午才能到。”
邊令誠嚴肅的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改口說:“此地迴京路途遙遠,耽擱半日到也無妨。郡王盛情難卻,邊某就在西平歇息一宿。”
李俶讓劉德順陪邊令誠到驛館休息,自己和郭旰來到西平的珠寶市場,找尋送給邊令誠的禮物。西平遠沒有武威繁華,李俶一連走了幾家店鋪,沒有找到合適的物件。
郭旰不解的問李俶:“那姓邊的不過是個太監,郡王為何費力討好他?”
李俶迴答:“陛下突然詔王公迴京,此事非同小可。邊令誠是陛下身邊的人,與我有過一麵之緣,我想從他口中探聽些消息。”
黃天不負有心人,李俶在一家珠寶店找到一顆罕見的夜明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五千緡買下。
當晚,李俶設宴款待邊令誠。宴會結束後,李俶屏退左右,交給邊令誠一個錦盒。
邊令誠打開錦盒,眼睛立馬一亮,不動聲色的合上盒蓋,笑著對李俶說:“都是老熟人了,郡王您用不著這麽客氣,您的好處奴家記在心裏了。”
李俶轉入正題:“敢問中使,聖人對王公是什麽態度?”
邊令誠見四下無人,小聲對李俶說:“郡王您可千萬別摻和此
事,依邊某看聖人已對王忠嗣動了殺心。”
“有這麽嚴重!”李俶心中一驚。
邊令誠用太監特有語調說:“這個王忠嗣,真不識抬舉,仗著從小在聖人身邊長大,向來驕橫跋扈。上次他公然違抗敕令,聖人生氣之餘並未處罰,已是天大的恩典。不想才過了三個月,竟公然抗旨。李相出麵告他‘違命抗旨,欲奉太子’,這罪名非同小可,不但是死罪,搞不好要滅九族!”
“違命抗旨,欲奉太子!”幾年前,韋堅和皇甫惟明就是因為這個罪名身首異處。李俶知道此事的嚴重性,搞不好自己的便宜老爸也會被牽連進去。
邊令誠見李俶神情凝重,連忙說:“邊某酒喝多了,胡言亂語,郡王您千萬別放在心上。時候不早了,邊某告退。”
邊令誠走後,李俶坐立難安,根據史書記載,王忠嗣迴京後隨即被打入天牢,後來不明不白的蒙冤而死。不能眼看忠臣良將蒙難,李俶懷著複雜的心情,獨自向王忠嗣的大營走去。半路上遇到王震、王霆兩兄弟,三人一起走進王忠嗣的營帳。
王忠嗣見到李俶,放下手中的書,問候道:“夜深了,郡王還沒休息。”
李俶顧不得說客套話,開口直入主題:“王公,您與李林甫素有過節,此番奉詔迴京,李林甫定會借機謀害您。”
王霆憤憤不平的說:“父親,郡王說得極是,李林甫陰險奸詐,什麽事都做得出。”
王忠嗣看了看李俶和王霆,平靜的說:“我幼年喪父,從小在宮中長大,陛下待我如親生父子。此番迴京,即便受到陛下責備,最多是不當這個金吾將軍,重新做一名禦前侍衛而已。”
聽了王忠嗣的一番話,李俶心急如焚,不及考慮脫口而出:“王公,即便陛下對您網開一麵,李林甫也會想盡辦法置您於死地,您此次迴京恐怕兇多吉少!”
王震、王霆驚訝的看著李俶。
李俶對王震、王霆說:“有勞兩位到帳外守候,我與王公有要事相商。”
王震、王霆看著王忠嗣。王忠嗣示意兩人按李俶說的做。
李俶見王震、王霆走出營帳,思慮再三,決定破釜沉舟,將自己的離奇經曆,不加隱瞞的告訴王忠嗣。開始,王忠嗣聽得如墜霧裏,將信將疑,待李俶說到八年後安祿山舉兵造反,李唐國祚衰落,王忠嗣終於相信。王忠嗣曾多次上表,指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不可重用,可惜並未引起李隆基的重視。
王忠嗣對李俶說:“郡王對臣之信任,臣無以為報。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李俶激動地說:“聖人年老昏聵,偏信奸佞。將軍是我大唐的基石,如果將軍站出來舉義除奸,俶願追隨左右。”
王忠嗣舉手示意李俶不要再說,沉默半刻後對李俶說:“郡王可能覺得王某太過愚忠。如果臣真是愚忠之人,此刻已命犬子將您拿下,一並押迴京城。朝中大臣或說王某潛身縮首、畏懼敵酋,或說王某傭兵自持,欲奉太子,臣不想辯駁。臣有一言,請郡王記住:太平之將,但當撫循訓練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
李俶知道自己錯了,此刻的李俶終於體會到王忠嗣,這位身處太平盛世的一代名將內心的孤獨。
王忠嗣繼續說:“臣不能成為另一個安祿山。如果臣此次迴京遭遇不測,請郡王代為照顧兩位犬子,臣願足矣。對於安祿山,請郡王盡力勸說陛下,削其兵權。如果陛下執意不聽,郡王應早做準備。”
李俶:“王公心如明鏡,日月可鑒。為今之計,隻有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王忠嗣歎道:“倘若天意如此,臣無怨爾。”
“一將功成萬骨枯”,將帥的功績與士兵的生命、個人的榮辱和國家的安定兩者孰輕孰重,王忠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滄海橫流,曆史上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王忠嗣的選擇證明,他是大唐帝國真正的將軍。李俶心中百感交集,王忠嗣一生盡忠職守,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絕不會做出叛逆之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有王忠嗣威鎮河隴,安祿山又怎敢興兵造反。
王忠嗣定了定神,喚來王震、王霆,命兩人今後跟隨李俶左右。王震、王霆麵麵相覷,怎奈父命難違,兩人不敢提出異議。
第二天,王忠嗣、董延光和邊令誠啟程返京,李俶、哥舒翰、李光弼出城送別。
王忠嗣剛迴到長安便被打入天牢,連李隆基的麵都沒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