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演粲然一笑,說道:“起初我也這麽認為,可事情卻是愈演愈烈。若是十人八人到了少林寺,自然掀不起什麽風波。就算數十人、上百人也未必能撼動少林寺分毫。可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江湖上有數千人唿和相應,相約在今年八月中秋,齊聚少林寺召開‘少林比武大會’。就連崆峒、昆侖、點蒼、青城等門派也都表示於爭奪《九陽真經》之事不置可否,卻出於江湖道義還是要如約而至的。這件事情究其根源,也在少林寺。所以才有這許多好事者不肯善罷甘休。”
張君寶不解,問道:“少林寺被譽為武林泰鬥,門規極嚴,數百年獨秀一枝。而且少林寺樂善好施,香火旺盛,‘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又怎麽會埋下如此禍根,落得牆倒眾人推的地步?”
張宗演道:“就因為少林寺是武林泰鬥,七十二絕技天下聞名,才會有無數江湖俠客或去少林寺比武切磋,或去少林寺拜師學藝,可這些人大都遭了閉門羹。這些人心有不快卻也無可奈何,麵上不說什麽,卻不免心存芥蒂。”
張君寶一陣沉默,少林寺樹大招風,自然經常有人上門討教,少林寺的羅漢堂是便司職接待外來武師的行當。若非如此,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又豈能響譽江湖?張君寶又掐指一算,驚恐道:“今日離八月中秋尚不足半月,那豈不是轉瞬就到了麽?卻不知少林寺如何應對呢?”
張宗演道:“張兄弟果然是宅心仁厚,雖然離開了少林寺,卻還是牽念。至於少林寺如何應對,我就不得而知了。屆時不管少林寺交不交得出來《九陽真經》,反正招待天下群豪卻需費點心思了。”
張君寶心焦不已,又道:“以張教主看,此事可有蹊蹺?少林寺又應當如何應對?”這一次張君寶沒有稱唿張宗演為“天師大人”而是稱唿為“張教主”。而張宗演依舊不悅不慍,道:“亂世難測。少林寺的千年基業如今已經淪為蒙古管轄,若不委曲又豈能求全?那日在悅秋別院我與楊居士言談之時你也在場,一把傘能遮擋多少風雨,便遮擋多少風雨。百姓得然求全,又有誰在乎那把傘上繪的是九斿白纛,還是繪的淳祐盛景呢?”
“九斿白纛”是蒙古大軍出征時候的旗幟,便是在柳園的外麵也有一麵,高約十丈,迎風烈烈,百裏可見。“淳祐”是大宋趙家朝廷的年號,可張君寶聽到“淳祐”二字突然覺得有些心酸。且不說悅秋別院裏麵那些貪藏枉法、荼毒百姓的朝廷爪牙,單單是賈似道排除異己、扼殺功臣就已經是天怒人怨了。如此朝廷又怎麽能不讓人憂心忡忡?
張君寶年紀尚輕,閱曆不足,於民族大義、國仇家恨之事並無太多感慨。況且少林寺本就在蒙古的管轄範圍,一些宋朝的俠客舉義抗蒙的軼事也都是道聽途說。今日又聽張宗演這麽一說,反而覺得老頑童曾經說過的幾句話頗有道理,便喃喃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張宗演乃是道門中的翹楚,見張君寶悟性非凡,麵有喜色,說道:“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哼,道不同不相為謀。這頓酒飯吃的不明不白,不吃也罷。”說話的是郭襄。在張宗演和張君寶說話的空檔,郭襄已經連喝了三杯桂花佳釀,郭襄爽直,起初摸不透張宗演此來的目的,但聽柳伯言語說張教主竟然受了蒙古大汗的封賞,便頗為不屑。
原本郭襄驅使豹子助耶律齊解圍之後,卻發現張君寶不見了蹤影,蘇門山的傳聞匪夷所思,很是邪乎。郭襄既然到了蘇門山自然不肯輕易離去,然後就遇到了向靈瑤,無端端地到了柳園來做客了。
郭襄敬重張宗演也是一代宗師,卻不想張宗演竟然不顧身份跑到蒙古來受封,真是大出意外。郭靖黃蓉鎮守襄陽,其畢生心血都在抗蒙入侵,郭襄自幼便受耳濡目染,是以聽柳伯說完張宗演的封號之後,心中頗為不忿。此刻又聽張宗演說什麽“道法自然”就很是不悅。可終究張宗演是前輩高人,威望極盛,不好發作,隻得飲了幾杯悶酒,發了幾句牢騷。
張宗演道:“郭大俠義守襄陽,我素來敬仰。郭姑娘秉性耿直,我也不見外。莫非宋朝南遷,留下千萬江北百姓,難道這些百姓就不可另謀出路了麽?”
郭襄道:“江北百姓屈辱於蒙古鐵騎,說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可張教主乃是堂堂正一教派的天師,位極人臣,想不到也會這麽趨炎附勢。”郭襄嫉惡如仇,說話也從來不口下留情。
張宗演哈哈一笑,溫顏道:“郭姑娘直爽,倒叫我很意外。算來足足有三十年沒有人敢這麽跟貧道這麽講話了。不錯,江北百姓低頭折節的確是迫不得已,可貧道此行也絕非為了自己,我問心無愧。”
郭襄道:“可偏偏是張教主受了蒙古大汗的封號,也收下了芙蓉冠和無縫袍。張教主說問心無愧,天下人卻不一定這麽認為。”
張宗演道:“好一張伶牙俐齒,我且問你,三年前蒙古大軍圍困襄陽,郭大俠緊閉城門拒不迎戰。蒙古大軍多次叫戰未果,便綁了數萬百姓到襄陽城下斬首示威。郭大俠雖然守住了城內百姓,可終究也沒有守住城外的百姓。難道城外百姓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麽?”
郭襄道:“襄陽曆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此城若破隻會讓更多的老百姓慘遭屠戮,這個道理張教主不會不懂。況且適逢亂世,能保一方百姓安危已屬不易,又豈能兼顧他者。”
張宗演道:“貧道的手下也有一座‘城’,這座‘城’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我能顧得了‘城’內的人,卻顧不了‘城’外的人,留得青山在才能東山再起。”
張宗演的話讓郭襄的心咯噔一下,時下蒙古大汗正視宗教,不管佛道總能以禮相待,所以民坊才有作奸犯科者倒賣度牒以躲避官府的追究。郭襄幾度斟酌,道:“張教主當真是識時務者。”話已出口,自己也覺得褒貶難分。
張君寶不解,問道:“少林寺被譽為武林泰鬥,門規極嚴,數百年獨秀一枝。而且少林寺樂善好施,香火旺盛,‘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又怎麽會埋下如此禍根,落得牆倒眾人推的地步?”
張宗演道:“就因為少林寺是武林泰鬥,七十二絕技天下聞名,才會有無數江湖俠客或去少林寺比武切磋,或去少林寺拜師學藝,可這些人大都遭了閉門羹。這些人心有不快卻也無可奈何,麵上不說什麽,卻不免心存芥蒂。”
張君寶一陣沉默,少林寺樹大招風,自然經常有人上門討教,少林寺的羅漢堂是便司職接待外來武師的行當。若非如此,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又豈能響譽江湖?張君寶又掐指一算,驚恐道:“今日離八月中秋尚不足半月,那豈不是轉瞬就到了麽?卻不知少林寺如何應對呢?”
張宗演道:“張兄弟果然是宅心仁厚,雖然離開了少林寺,卻還是牽念。至於少林寺如何應對,我就不得而知了。屆時不管少林寺交不交得出來《九陽真經》,反正招待天下群豪卻需費點心思了。”
張君寶心焦不已,又道:“以張教主看,此事可有蹊蹺?少林寺又應當如何應對?”這一次張君寶沒有稱唿張宗演為“天師大人”而是稱唿為“張教主”。而張宗演依舊不悅不慍,道:“亂世難測。少林寺的千年基業如今已經淪為蒙古管轄,若不委曲又豈能求全?那日在悅秋別院我與楊居士言談之時你也在場,一把傘能遮擋多少風雨,便遮擋多少風雨。百姓得然求全,又有誰在乎那把傘上繪的是九斿白纛,還是繪的淳祐盛景呢?”
“九斿白纛”是蒙古大軍出征時候的旗幟,便是在柳園的外麵也有一麵,高約十丈,迎風烈烈,百裏可見。“淳祐”是大宋趙家朝廷的年號,可張君寶聽到“淳祐”二字突然覺得有些心酸。且不說悅秋別院裏麵那些貪藏枉法、荼毒百姓的朝廷爪牙,單單是賈似道排除異己、扼殺功臣就已經是天怒人怨了。如此朝廷又怎麽能不讓人憂心忡忡?
張君寶年紀尚輕,閱曆不足,於民族大義、國仇家恨之事並無太多感慨。況且少林寺本就在蒙古的管轄範圍,一些宋朝的俠客舉義抗蒙的軼事也都是道聽途說。今日又聽張宗演這麽一說,反而覺得老頑童曾經說過的幾句話頗有道理,便喃喃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張宗演乃是道門中的翹楚,見張君寶悟性非凡,麵有喜色,說道:“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哼,道不同不相為謀。這頓酒飯吃的不明不白,不吃也罷。”說話的是郭襄。在張宗演和張君寶說話的空檔,郭襄已經連喝了三杯桂花佳釀,郭襄爽直,起初摸不透張宗演此來的目的,但聽柳伯言語說張教主竟然受了蒙古大汗的封賞,便頗為不屑。
原本郭襄驅使豹子助耶律齊解圍之後,卻發現張君寶不見了蹤影,蘇門山的傳聞匪夷所思,很是邪乎。郭襄既然到了蘇門山自然不肯輕易離去,然後就遇到了向靈瑤,無端端地到了柳園來做客了。
郭襄敬重張宗演也是一代宗師,卻不想張宗演竟然不顧身份跑到蒙古來受封,真是大出意外。郭靖黃蓉鎮守襄陽,其畢生心血都在抗蒙入侵,郭襄自幼便受耳濡目染,是以聽柳伯說完張宗演的封號之後,心中頗為不忿。此刻又聽張宗演說什麽“道法自然”就很是不悅。可終究張宗演是前輩高人,威望極盛,不好發作,隻得飲了幾杯悶酒,發了幾句牢騷。
張宗演道:“郭大俠義守襄陽,我素來敬仰。郭姑娘秉性耿直,我也不見外。莫非宋朝南遷,留下千萬江北百姓,難道這些百姓就不可另謀出路了麽?”
郭襄道:“江北百姓屈辱於蒙古鐵騎,說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可張教主乃是堂堂正一教派的天師,位極人臣,想不到也會這麽趨炎附勢。”郭襄嫉惡如仇,說話也從來不口下留情。
張宗演哈哈一笑,溫顏道:“郭姑娘直爽,倒叫我很意外。算來足足有三十年沒有人敢這麽跟貧道這麽講話了。不錯,江北百姓低頭折節的確是迫不得已,可貧道此行也絕非為了自己,我問心無愧。”
郭襄道:“可偏偏是張教主受了蒙古大汗的封號,也收下了芙蓉冠和無縫袍。張教主說問心無愧,天下人卻不一定這麽認為。”
張宗演道:“好一張伶牙俐齒,我且問你,三年前蒙古大軍圍困襄陽,郭大俠緊閉城門拒不迎戰。蒙古大軍多次叫戰未果,便綁了數萬百姓到襄陽城下斬首示威。郭大俠雖然守住了城內百姓,可終究也沒有守住城外的百姓。難道城外百姓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麽?”
郭襄道:“襄陽曆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此城若破隻會讓更多的老百姓慘遭屠戮,這個道理張教主不會不懂。況且適逢亂世,能保一方百姓安危已屬不易,又豈能兼顧他者。”
張宗演道:“貧道的手下也有一座‘城’,這座‘城’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我能顧得了‘城’內的人,卻顧不了‘城’外的人,留得青山在才能東山再起。”
張宗演的話讓郭襄的心咯噔一下,時下蒙古大汗正視宗教,不管佛道總能以禮相待,所以民坊才有作奸犯科者倒賣度牒以躲避官府的追究。郭襄幾度斟酌,道:“張教主當真是識時務者。”話已出口,自己也覺得褒貶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