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店鋪裏開始售賣一種叫做“恩科指南”的書籍……
這恩科指南一上架,就得到了南陽境內前來趕考的學子注意,因為一本隻要兩百枚大錢,足足兩百來頁,數萬字的書籍,竟然如此便宜,當即便銷售一空。
此後,這書數次拓印,卻也供不應求。
隻不過,購買這恩科指南的,卻是以窮苦書生為多。
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不入眼了!
全篇無一是經史子集,竟然全部都是雜事。
朝廷八股取仕,已經持續幾近三百年,漫長的教育下,使得學子們都知道,這雜科雖然是經世之學,但是,這東西畢竟是有了功名之後,才好參研的。
若是不能考中功名,鑽研這玩意卻是於事無補!
是以,雖然恩科指南剛剛麵世的時候,很是供不應求,但是,當這隻是一本雜書的消息傳開後,就隻剩下寥寥數十人才會關注了。
原因卻是無他——這恩科指南,雖然掛著恩科的名義,但是,通篇所有文章,沒有一個是有署名的。
甚至,這文風粗鄙,縱然一剛剛拿到童生名頭的學子,也是可以看懂。
如此一來,就給了眾多趕赴恩科者,一種這是有人“假恩科之言”,販賣取利的玩意。
甚至,市井茶樓上,不乏有鑽研文章累了的士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笑談這玩意究竟是誰窮的發瘋了,才鼓搗的玩意。
不過,這恩科指南通篇采取板印,而非是手抄,倒是讓人眼前一亮。
……
就在恩科指南,從爆火到無人問津之時,漢口城一間客棧裏,一行人正焦急萬分。
王夫之帶著自己的一眾學生,本想在這裏換了趕往襄陽的船隻,隻是弟子章有謨遭了風寒,他隻得帶著學生們暫時駐紮下來。
十餘日時間,章有謨的病非但沒有好轉,反倒是越來越嚴重了。
章有謨風寒日益嚴重,甚至,白日晚間咳嗽不斷。
但凡大儒,都是通得藥理的。
王夫之乃是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之人,一身醫術自然也是不凡的。
誰知道,他抓了十多副藥材,非但沒有讓章有謨病情轉輕,竟然還臥床不起了。
王夫之大驚,急忙尋來郎中,哪知道,郎中在見到王夫之的藥方之後,自談沸如,紛紛告辭離去。
更是有人告訴王夫之,若是神醫朱方旦還在三鎮,倒是可以治好,隻是,朱神醫已經跟隨陛下前往南陽,這時候的漢口三鎮,再也沒有人的醫術能夠超過王夫之了。
……
“咳咳,先生,咳咳,您別管有謨了,咳咳,帶著師兄弟們進京趕考重要,請先生留下有謨,趕緊北上吧,咳咳……咳咳!”
章有謨深情的看著王夫之:“咳咳,先生,”他深唿吸幾口,勉強壓住發癢的嗓子:“先生帶著師兄弟們趕緊趕考,學生今歲怕是要讓先生失望了……”
王夫之看著這個故人之子,那憋得通紅的臉龐,他輕輕拍打章有謨的胸膛:
“說的什麽胡話,你隻管給我好好養傷,我已經讓眾人趕緊去是漢陽、武昌尋找名醫去了,你隻是心情激蕩,又遭受了風寒,放心吧,無礙的,無礙的!”
王夫子強忍著心酸。
章有謨雖然是他的弟子,但是,這人卻是他故人之子啊!
崇禎十五年,王夫之參加鄉試,中的《春秋》第一,湖廣鄉試第五的成績,得到了舉人的功名。
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曠,被王夫之的文采折服,兩人引為知己。
隆武帝戰死後,章曠起兵反清,王夫之投往章曠軍中,章曠此人才能很大,力保湖南數年不失。
奈何何騰蛟畏避清軍,不告而別,章曠隻剩下千餘親兵,最終進沒……
章曠絕食而死,留下獨子章有謨。
王夫之待章有謨猶若親出,此後,更是攜帶諸人要前往永曆處匯合。
奈何清軍圍追堵截,王夫子的父親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參之及叔母在戰亂中死亡。
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臨死前還在囑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
摸著章有謨冰涼的手,王夫子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的一幕幕,他拉著章有謨的雙手,認真的道:
“載謀,先生一生零落,平生幸事便是認識了你父親,國家破亡之際,我等宛若一尾枯葉,身處浪潮中卻不由己。
今日陛下光複大明,正是你我效力之時,孩子,硬氣起來,國家需要我們,陛下需要我們啊!”
章有謨咳的嗓子早已沙啞,他忍著嗓間的不舒服,認真的點頭:
“先生放心,學生這條命,是先生保下的,沒有先生允許,學生不敢輕去。”
王夫之的一番話,讓章有謨明白了老先生的心思。
年方二十的他,眼睛通紅的使勁點頭保證:“學生必然撐著,哪怕是死,也要看到陛下光複我大明啊!”
師徒兩人雙眼通紅,正在彼此鼓勵,卻見到唐端笏一臉欣喜的跑來:
“先生,師弟有救了,師弟有救了!”
王夫之扭頭正待嗬斥,這個弟子年已三十,為何如此毛躁。
哪知道,待看清楚跟在唐端笏身後進來的中年男子之後,頓時愣住了。
“路玉,竟然是你!”
王夫之大喜。
張璐嘴角噙笑:“我在武昌下船的時候,聽聞有大儒帶著學生,因病擱置與此,當時還在猜測究竟是誰呢?”
“我急急忙忙趕來,卻不想正好遇到須行(唐端笏字)。”
張璐說笑道:“你這老兒,端的甚是頑固,怎地,今兒可服軟了?”
王夫之苦笑。
張璐張路玉,可是風寒大拿,此人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傷寒兼證析義》、《張氏醫通》、《千金方衍義》、《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
這大儒皆大醫,兩人對於傷寒的病因,卻是有著歧義的。
實際上認真說起來,他們兩人卻也算是故交,隻不過交情不太深罷了。
王夫之是江南儒生巨頭之一,與顧炎武平分江南影響力。
而這張璐卻是天下大醫,尤其是治療傷寒之症,簡直是無有出其右者。
兩人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都是行業頂尖,自然是誰看誰都不順眼的。
這恩科指南一上架,就得到了南陽境內前來趕考的學子注意,因為一本隻要兩百枚大錢,足足兩百來頁,數萬字的書籍,竟然如此便宜,當即便銷售一空。
此後,這書數次拓印,卻也供不應求。
隻不過,購買這恩科指南的,卻是以窮苦書生為多。
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不入眼了!
全篇無一是經史子集,竟然全部都是雜事。
朝廷八股取仕,已經持續幾近三百年,漫長的教育下,使得學子們都知道,這雜科雖然是經世之學,但是,這東西畢竟是有了功名之後,才好參研的。
若是不能考中功名,鑽研這玩意卻是於事無補!
是以,雖然恩科指南剛剛麵世的時候,很是供不應求,但是,當這隻是一本雜書的消息傳開後,就隻剩下寥寥數十人才會關注了。
原因卻是無他——這恩科指南,雖然掛著恩科的名義,但是,通篇所有文章,沒有一個是有署名的。
甚至,這文風粗鄙,縱然一剛剛拿到童生名頭的學子,也是可以看懂。
如此一來,就給了眾多趕赴恩科者,一種這是有人“假恩科之言”,販賣取利的玩意。
甚至,市井茶樓上,不乏有鑽研文章累了的士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笑談這玩意究竟是誰窮的發瘋了,才鼓搗的玩意。
不過,這恩科指南通篇采取板印,而非是手抄,倒是讓人眼前一亮。
……
就在恩科指南,從爆火到無人問津之時,漢口城一間客棧裏,一行人正焦急萬分。
王夫之帶著自己的一眾學生,本想在這裏換了趕往襄陽的船隻,隻是弟子章有謨遭了風寒,他隻得帶著學生們暫時駐紮下來。
十餘日時間,章有謨的病非但沒有好轉,反倒是越來越嚴重了。
章有謨風寒日益嚴重,甚至,白日晚間咳嗽不斷。
但凡大儒,都是通得藥理的。
王夫之乃是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之人,一身醫術自然也是不凡的。
誰知道,他抓了十多副藥材,非但沒有讓章有謨病情轉輕,竟然還臥床不起了。
王夫之大驚,急忙尋來郎中,哪知道,郎中在見到王夫之的藥方之後,自談沸如,紛紛告辭離去。
更是有人告訴王夫之,若是神醫朱方旦還在三鎮,倒是可以治好,隻是,朱神醫已經跟隨陛下前往南陽,這時候的漢口三鎮,再也沒有人的醫術能夠超過王夫之了。
……
“咳咳,先生,咳咳,您別管有謨了,咳咳,帶著師兄弟們進京趕考重要,請先生留下有謨,趕緊北上吧,咳咳……咳咳!”
章有謨深情的看著王夫之:“咳咳,先生,”他深唿吸幾口,勉強壓住發癢的嗓子:“先生帶著師兄弟們趕緊趕考,學生今歲怕是要讓先生失望了……”
王夫之看著這個故人之子,那憋得通紅的臉龐,他輕輕拍打章有謨的胸膛:
“說的什麽胡話,你隻管給我好好養傷,我已經讓眾人趕緊去是漢陽、武昌尋找名醫去了,你隻是心情激蕩,又遭受了風寒,放心吧,無礙的,無礙的!”
王夫子強忍著心酸。
章有謨雖然是他的弟子,但是,這人卻是他故人之子啊!
崇禎十五年,王夫之參加鄉試,中的《春秋》第一,湖廣鄉試第五的成績,得到了舉人的功名。
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曠,被王夫之的文采折服,兩人引為知己。
隆武帝戰死後,章曠起兵反清,王夫之投往章曠軍中,章曠此人才能很大,力保湖南數年不失。
奈何何騰蛟畏避清軍,不告而別,章曠隻剩下千餘親兵,最終進沒……
章曠絕食而死,留下獨子章有謨。
王夫之待章有謨猶若親出,此後,更是攜帶諸人要前往永曆處匯合。
奈何清軍圍追堵截,王夫子的父親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參之及叔母在戰亂中死亡。
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臨死前還在囑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
摸著章有謨冰涼的手,王夫子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的一幕幕,他拉著章有謨的雙手,認真的道:
“載謀,先生一生零落,平生幸事便是認識了你父親,國家破亡之際,我等宛若一尾枯葉,身處浪潮中卻不由己。
今日陛下光複大明,正是你我效力之時,孩子,硬氣起來,國家需要我們,陛下需要我們啊!”
章有謨咳的嗓子早已沙啞,他忍著嗓間的不舒服,認真的點頭:
“先生放心,學生這條命,是先生保下的,沒有先生允許,學生不敢輕去。”
王夫之的一番話,讓章有謨明白了老先生的心思。
年方二十的他,眼睛通紅的使勁點頭保證:“學生必然撐著,哪怕是死,也要看到陛下光複我大明啊!”
師徒兩人雙眼通紅,正在彼此鼓勵,卻見到唐端笏一臉欣喜的跑來:
“先生,師弟有救了,師弟有救了!”
王夫之扭頭正待嗬斥,這個弟子年已三十,為何如此毛躁。
哪知道,待看清楚跟在唐端笏身後進來的中年男子之後,頓時愣住了。
“路玉,竟然是你!”
王夫之大喜。
張璐嘴角噙笑:“我在武昌下船的時候,聽聞有大儒帶著學生,因病擱置與此,當時還在猜測究竟是誰呢?”
“我急急忙忙趕來,卻不想正好遇到須行(唐端笏字)。”
張璐說笑道:“你這老兒,端的甚是頑固,怎地,今兒可服軟了?”
王夫之苦笑。
張璐張路玉,可是風寒大拿,此人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傷寒兼證析義》、《張氏醫通》、《千金方衍義》、《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
這大儒皆大醫,兩人對於傷寒的病因,卻是有著歧義的。
實際上認真說起來,他們兩人卻也算是故交,隻不過交情不太深罷了。
王夫之是江南儒生巨頭之一,與顧炎武平分江南影響力。
而這張璐卻是天下大醫,尤其是治療傷寒之症,簡直是無有出其右者。
兩人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都是行業頂尖,自然是誰看誰都不順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