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科,自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

    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唐代明經體係的考試方式以帖經、問義和答策三場試為基礎,又有問義和答策的兩場試。

    其主旨是用帖經試考察舉子精熟經典的能力,用問義試考察舉子明經義理的能力,用答策試考察舉子學以致用的能力。

    這種三位一體的結構模式突出了儒學與選官相結合的核心價值,唐代明經科的名義地位始終居常舉諸科之首。

    在唐代中葉以前確實選拔了一些精於儒學吏道的人才,不乏有官至宰相的。

    但是,至唐代中葉以後明經科的實際地位逐漸呈下降趨勢,甚至被人輕視。

    其根本原因在於,儒學自身的發展缺乏新意,明經試法偏守章句之學,以及最高統治者內心看法的微妙變化。

    而對於初唐來說,明經科還是無數莘莘學子致仕的不二法門。

    唐朝時候,將《禮》分為三:《周禮》、《儀禮》、《禮記》(指《小戴禮記》),將《春秋》分為三:《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但又把《論語》和《孝經》排除在外,這樣就是九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從唐朝起,雖然孟子及《孟子》地位開始升高,然而到了宋朝時,《孟子》才被列入經學。

    崔遲昊卻與眾人不同,生於初唐時的他就對孟子頗為推崇,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屬於小眾。

    因為考試不考,所以有科舉致仕打算的學子,極少有人去花時間學子孟子的經典著作,這也是崔遲昊信心的由來。

    接連兩場失利,讓崔遲昊也受到了影響,但畢竟崔氏是當世第一大家族,文化底蘊深厚,帶給他信心。

    崔遲昊看了看秦風,問道:“《孟子·公孫醜》中,關於得道者和失道者的論述,你可知道?”

    帖經大抵相當於後世的填空題,也就是寫出一句名言,挖個空,令其補出完整的句子來,這樣的題對於手握整座圖書館的秦風來說,豈不是手到擒來?

    崔遲昊說的正是中學課本裏要求背誦全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嗎,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嘶!”

    崔遲昊也沒料到秦風竟然一口氣背了出來,沒有一絲磕巴。

    至於百官更是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他們中也有不少人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明經科也曾是他們的考試科目。

    然而孟子並不為大眾所接受,其著作也不在考試範疇,故而極少有人去學習。

    沒想到秦風卻是將這篇背的滾瓜爛熟,實在是令人佩服。

    崔遲昊自小、便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這也一直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

    這些年來,除了那些經典的四書五經,其他諸如孟子、韓非子、莊子、墨子等的著作,亦是被他深深地烙印在了腦海中。

    沒成想,這一次遇到了秦風,竟然也是個中高手,能將孟子也背的滾瓜爛熟,看來帖經這方麵是難不倒他了。

    不過,崔遲昊可不止會被經書,在問義上也有不錯的理解。

    用問義試考察明經義理之能,崔遲昊便問道:

    “《荀子·哀公》篇中,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說完這一段,崔遲昊才朝著秦風問道:“敢問藍田伯,此句因何而解?”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麵來想想危險,那麽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也就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隻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慎之又慎。”

    “這就需要君王者安榮顯名,使得水能平穩載舟,就應該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這些對統治者來說,都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長治久安之策。”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不僅是統治者,做臣子的也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從載舟覆舟的典故一直說到以銅、古、人為鏡,再到最後的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的那句經典,早已讓眾人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

    這其中,時任尚書左丞的魏徵最受感動,平日裏他也是素以直諫聞名,無論是什麽樣的事,他都敢於直麵聖上,指出他的不足。

    而賢明的李二陛下總是能聽得進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那句“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簡直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裏。

    這藍田伯哪裏是不想入朝為官,這分明是看透了世事,不屑於與他們為伍吧,此等高風亮節,他魏徵是自愧不如的。

    這些話不僅說到了魏徵心坎裏,更是說到了李二的心坎裏。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有此等憂國憂民之臣,何愁不收複江山,又何愁突厥再來犯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乘風歸並收藏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