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不提戚思勇的失察之罪,反而給他派發了新任務,這不就是代表已經不再追究他,反而要重用於他麽。

    戚思勇畢竟也是為官多年,心思鬥轉,立即迴道:“迴陛下,臣願意,承蒙陛下錯愛,不計前嫌,罪臣必定殫精竭慮,肝腦塗地,不敢有一絲一毫怠慢。”

    “好了,起來吧,場麵話不必說了,你也跟隨藍田伯一起操辦過冰鋪,自然有些經驗,交給你去做朕也放心。”

    雖然李二口口聲聲說不聽場麵話,但從他臉上洋溢出的笑容上也能看出,這些話還是很受用的。

    戚思勇這才敢站起來,身上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浸濕。

    李二也站起身,說道:“好了,朕還要迴宮批閱奏章。”

    戚思勇和秦風異口同聲道:“恭送陛下!”

    輕輕的李二走了,順便叫侍衛打包帶走了茶具和幾斤綠茶。

    直到李二一行人消失在視野中,戚思勇才深深吐出一口氣,整個人放鬆下來。

    戚思勇立刻拱手說道:“恭喜藍田伯!”

    秦風也有樣學樣的拱拱手道:“同喜同喜。”

    戚思勇不敢托大,說道:“我這條命都是靠藍田伯撿迴來的,如今更是沾了您的光才能繼續為陛下效力,打理生意。”

    “不知藍田伯可有婚配?”

    戚思勇這思維也是夠跳脫的,前一句還是感激他,後一句就成了有沒有婚約,不過這已經是第二次說這話了。

    秦風怕他又介紹他女兒,便迴絕道:“戚大人,我還小,尚為到婚配的年紀。”

    出乎意料的是,戚思勇聽到這話長舒一口氣,反而說道:“那如此說來我便放心了。”

    接下來,戚思勇真的是在商討這幾項生意的合作細節,對婚配一事隻字未提。

    時間過得很快,秦風依舊是整日過著悠閑地生活,然而朝中卻是風起雲湧。

    在秦風所給的建議中,提到了殿試和武舉,這一舉措是後來的武則天所創。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製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製度。

    武舉的開始也是武則天長安二年,即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李二也將這些改革的項目在早朝上公之於眾,得到不少支持者。

    增加殿試能讓陛下看到才能,說不定李二陛下一開心,再度加官進爵。

    至於武官,他們的子孫後代大多也是從武的,鮮有喜歡舞文弄墨之流,便也是很支持開設武舉。

    看到朝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支持,李二點了點頭,緊接著,再次放出一枚重磅炸彈。

    那便是李二宣布改革科舉考試,令秦風擔任此次秋闈的主考官。

    這一措施自然備受朝中群臣的反對,無外乎秦風沒有功名利祿在身,科舉考試,哪怕隻是秋闈也得要派經驗老道的大臣。

    更有甚者,抨擊秦風升遷太快,名不副實,不配這個藍田伯的爵位。

    那些與秦風相交甚好的,大部分還在外地征調糧食,不能幫腔。

    李二曆數秦風的功績,馬蹄鐵令大唐騎兵戰鬥力提升一大截,朝廷今年賜下的冰多為秦風所製,以及全國多地即將售賣的鹽,亦是出自秦風之手。

    李二有些不悅道:“以上種種事跡,難道秦風還配不上一個藍田伯?誰有異議,與朕理論便是。”

    這一番話下來,確實沒人再敢提秦風受封伯爵一事了。

    但禮部侍郎出列,上奏道:“陛下,那秦風雖為藍田伯,但本身未及弱冠之年,且毫無功名利祿加身,出任鄉試主考官,實在是不妥,還望陛下三思呐!”

    科舉製度起於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製,在當時便是對士族門閥的一次衝擊,激起絕大多數士族的反對。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製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科舉製度,讓習慣了舉薦製度的士族門閥失去其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無法堂而皇之的提拔重用自己人。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些占據著要職肥缺的朝中要員,哪個不是處心積慮的想要將位子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但有了科舉考試,原本輕而易舉的事變得困難重重,甚至遇上不爭氣的兒子,連官都沒得做,這怎能讓他呢所接受。

    不過,雖說科舉製度之後難度增加了,但各方麵還存在諸多弊端,他們依舊可以買通閱卷之人,將他們的後代給予高分。

    再加上那些名師多出自世家門閥,他們的學生也遍及天下,自然會賣他們幾分麵子,士族依舊能有著不小的話語權。

    隨著這些年的科舉考試的進行,人們都發現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也是一份肥差,所有及第的考生都算做他的門生,假以時日,這些人也能在朝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乘風歸並收藏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