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三峽工程己“運行”了70 多年。

    自惲震等人最先擬定長江三峽開發方案,到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從薩凡奇的三峽狂想,到毛澤東的高峽豪歌;從內部爭鳴到公開論戰,從“自力更生”到國際合作…… 三峽工程曆經數十年風風雨雨後,人民大會堂的掌聲終於墜入三峽,在中堡島凝成5 個震驚世界的漢字:

    “三峽不是夢”!

    是的,三峽不再是夢想。三峽工程將作為舉世無雙的宏圖創舉,載入世界水利建設史冊。中堡島宛若一艘巨舟,一旦啟航,將負載中國人民的富足與自豪,駛向未來!

    然而,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尤其是新中國誕生後的論證決策情況,頗令人感歎:三峽上馬的首次舉措是在50 年代,即1954年的長江洪災之後;而偃旗息鼓,則恰恰是在所謂的“自然災害”時期;60年代後期,三峽工程主事者再度要求上馬,卻又因“備戰備荒”的國際形勢,縮小規模,把本該是建於三峽工程之後的葛洲壩,推向了前台;80 年代初,也就是葛洲壩工程一期工程竣工以後——“三峽熱”再次升溫,於是便誕生了一個“花錢不多,效益不高”的低壩方案——即150 方案,且被國務院原則批準。豈料事與願違,全國政協反對甚烈,非但三峽程便迫擱淺,連即將掛牌的三峽省亦隨之夭折。

    接著,便是長達數年的“重新論證”。

    所謂“重新論證”,說白了,就是反複,亦即走迴頭路。“爭吵”中的重新論證工作由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女士主持 , 涉及學科專業之廣,聘請專家學者之多,可謂盛況空前。不少權威懷疑原沒計研究成果,就另辟溪徑,不惜再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結果卻令反對派失望;有些專家,在投資問題上持不同意見,把三峽工程的投資講得聳人聽聞;其實你認真拜讀他的文辛就不難發現,他所吧選擇的基準與計者不一致,就像在海拔100米和1000米基點上築同樣高的房子,你判斷誰高誰矮呢?

    “重新論證”有個非常美妙動聽的由頭,即“對子孫後代負責”。乍一想, 你也許會鼓掌哩。但你隻要到過中堡島,去過“長辦”及其其科研機構的試驗大廳,便會對“重新論證”的由頭不那麽熱衷了:難道“長辦”及眾多科研機構,數十年積累起來的科研成果都靠不住麽?難道成千上萬的專門家投身三峽科研數十年{有些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從來都未曾考慮要“對子孫後代負責”? !

    大概沒多少人認真評價“長辦”人為“重新論證”付出了多少代價。他們的心境情懷,隻有中堡島的岩芯理解:從50年代鑽出第一孔花崗岩岩芯開始,年年歲歲,誰知道他們在相同的岩層上,鑽出了幾多辛酸與苦澀!

    收在這本小冊子裏的文章,是作為通俗讀物陸續在全國性專業報刊上發表的,文采遜色。它作為三峽工程決策過程主耍論爭紀實,有其史料價值。倘若您讀後對三峽工程決策情況有些了解,或對某些問題加深了認識,作者便頗感欣慰了。

    本書付梓之時,我要特別感謝李伯寧先生題寫書名。李伯寧先生是新中國水利部籌組成員,畢生皆在為水利建設事業勤勉工作。他曾是三峽省籌備組負責人,足跡遍布庫區的山山水,作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主任,他以其開發型移民新思維及其試點成攻.受到國內外普遍稱讚。如今他己70高齡,仍舊擔任三峽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孜孜不倦地為百萬移民的未來設計藍圖。

    未來出版社同意出版介紹三峽工程的書,大抵均係“未來”的緣故吧?責任編輯肖建國先生對三峽的未來充滿激情,對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謹致謝忱。

    誠摯地企盼讀者的指教。

    張立先

    1993年6月於葛洲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吵”出來的世界之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峽纖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峽纖夫並收藏“吵”出來的世界之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