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帝此番話一出,滿殿皆靜。
李充儀臉上露出大喜之色,忙給純陽使眼色,純陽絞著帕子坐在椅子上,低著頭,臉已紅得像烤爐。一旁的永陽倒是大方許多,隻微微翹起的唇角也顯露了心思,她抬眼悄悄地瞅一眼母妃,卻見德妃倒是淡定,眼裏神色雖有喜意,卻摻著幾分憂慮。
德妃確實是有些喜憂參半的,聖意難測,她有些拿不準皇帝此舉的用意。
大周國自開國至今手中擁兵一方的三大門閥,李氏、趙氏已然被誅,唯獨剩下她的娘家蘇氏。她祖父輔國大將軍蘇祖公自請交還兵符,皇上卻並未收迴,反而笑言蘇老將軍乃三朝元老,軍功赫赫,蘇氏滿門忠烈,定不會如那李氏趙氏。然而,祖父仍告老自此在帝都的輔國將軍府中久住了下來,同時也命令前線的族人盡量低調,帝都中的族人也鮮少與外人走動,以此來保全滿門,也令帝王放心。
如今她在後宮之中地位穩固,也明白賢兒與永兒的婚事定然會成為或分散或牽製蘇氏門閥勢力,亦或者是皇上收為己用的籌碼。因而,她一直認為,賢兒與永兒不太可能與外族聯姻,最有可能會找個皇上知根知底的家族指婚。畢竟自己眼皮子底下的,總比那遠在天邊的容易掌握。
諸葛端雲雖是長公主之子,卻是大夏王爺,雖說是個受排擠的,卻也不盡然。若非夏皇聖意恩準,他怎能踏出大夏國土,迴到母族大周?可見此一時彼一時,諸葛端雲在大夏未必無勢。
這些事,她一個後宮的女人都能看清楚,皇上一定更明白,如此竟還提出要為永兒指婚麽?
亦或者,指婚隻是做幌,是皇上要看蘇氏想不想攀附外族?
想到此處,德妃不由脊背發冷,看了看慵懶斜倚在榻上的皇帝,卻見他眸中卻有幾分真情,一時又拿不定了主意。
究竟是真情所致,亦或做幌試探?
自古聖意便是這天底下最難測的,好在還有個純陽,且先看那諸葛端雲如何選擇,再望風而定不遲。
一屋子的人都看著諸葛端雲,他卻在眾多視線中稍施一禮,道:“謝陛下抬愛。隻是端雲年紀尚輕,性子孤淺,怕委屈了公主。”
武德帝看了他一會兒,忽而笑問元皇後道:“依皇後所見,這孩子方才所言可是實話?”
元皇後眉眼含笑道:“皇上聖明,臣妾愚鈍,實看不出人心中所想。”
武德帝不在意地一笑,又看向諸葛端雲:“說來
,你雖為長公主之子,卻是大夏王爺。按禮製,實該由夏皇為你指婚。此事你且寬心,朕既想將女兒許配給你,夏皇那裏自有朕去說和。”
諸葛端雲垂著眸,麵色不動,宮燈掩映下,卻有些明晃不定。他緩緩跪下道:“啟稟陛下,請恕端雲直言。端雲此次前來乃為祭奠母妃,端雲曾在母妃靈前發誓,要在此守孝三年,代母妃看看她的故國。是而孝期之內,端雲不敢妄談婚事。”
話音一落,李充儀蹙了蹙眉,臉上有些許失望。德妃卻暗暗鬆了口氣,而之前以為德妃就要攀上個親王女婿的淑妃,不由露出幾分怪笑。
大殿之上靜寂若死水,眾多妃嬪都盯著諸葛端雲,連元皇後都微微蹙了眉。
寧陽雖然很怨念諸葛端雲的毒舌,但卻不知為何竟為他捏了一把汗。此時看永陽和純陽臉上的尷尬之色也明白,皇家公主身份尊貴,臉麵尊嚴也最是注重。武德帝把兩個還未到指婚之齡的公主在這種場合公然拿出來給諸葛端雲挑選,雖是在後宮嬪妃麵前,可女孩子家還是要個臉麵的,他這樣拒絕,可讓兩位公主在嬪妃們麵前如何抬得起頭來?最重要的是,皇帝如此做,已是把麵子都放下的,他拒絕了豈非打皇帝的臉,讓他兩頭都落個不是?
看諸葛端雲方才的舉動,可見他的孤僻和毒舌也不是不分時候不分場合的,既然知進退,又為何要拒絕呢?如果她沒記錯,長公主是三年前故去的,諸葛端雲在大夏已為長公主守孝三年了,莫非他真的要在大周再為母守孝三年?
寧陽蹙了蹙眉,偷偷瞟一眼武德帝,心中祈禱自家老爹千萬別龍顏大怒,降罪給毒舌男。
武德帝定定地看了諸葛端雲好一會兒,就在寧陽把心吊到嗓子眼裏時,他卻慵懶一笑,言語間似有些悵然道:“真乃孝子也。皇姐得子如此,便是九泉之下也能含笑而去了。”說著,歎了歎,有些倦地擺手道,“罷了,今兒難得你也在,朕一時高興竟忘了之前答應你在此守孝三年之事,說來也是朕疏忽了。”
皇帝並無震怒,大殿之上的氣氛一下子好過許多,就在寧陽鬆了口氣時,卻聽皇帝又道:“此事便待三年後再說罷。”
此話一出,李充儀臉上重燃喜色,淑妃有些不岔,德妃卻比之前鎮定得多了。朝中局勢千變萬化,三年之內能生出什麽變故誰又知道呢?有個猜測君心的時間總是好的。
安陽卻翻了翻白眼,小聲嘀咕道:“父皇可真是!我們是人,而且我們是公主!又不是菜市場的菜,
哪有這樣擺出來給人挑的?再說了,端雲表哥擺明了看不上大姐姐二姐姐,虧父皇在朝堂上堪稱明君,怎麽連這點事都看不明白?”
因為他是皇帝,是皇帝就金口玉言,講究皇家臉麵,所以說出去的話就不能容易地收迴來,能給個期限已經是很不得了的讓步了。你不覺得毒舌男剛剛拒絕的時候,不僅打了父皇的臉,也打了大姐姐二姐姐的臉麽?哪能就這麽算了呢?總要拿迴點麵子吧?寧陽在心中解釋,手上卻暗暗拉了拉安陽的袖子,小聲道:“四妹妹,今兒大過年的,你又說這些。可別忘了,父皇母後開心比什麽事兒都重要。”
安陽一愣,這才想起今天的目的。暗道還好剛才自己聲音小,一屋子的人的注意力又都在端雲表哥身上,因而隻有旁邊的寧陽聽到了她的嘀咕,要不然西瑾可就真求不迴來了。
指婚風波一過,諸事如常。眾妃嬪都是懂得察顏觀色的,知道這事今晚就此揭過,沒有哪個不開竅的敢再提。
稍時,依舊由皇子公主們為帝後送上守歲迎新的祝福。這是大周的傳統,晚輩們說些祝喜的話,以示尊君敬長之道,再由帝後賜些物品,大抵相當於現在的壓歲錢。不過皇家的壓歲錢可貴重得多。
方才永陽純陽彈奏一曲,賢陽與諸葛端雲也禦前論劍一番,賢陽得了青朗寶劍,武德帝賞永陽翠玉馬鞭一條,並答應她過了年請位懂馬笛的司樂好好教導她。純陽得了兩匹南邊進貢的彩緞,又得了一把上好的梨枝海棠琵琶,自古女子愛琴,那上邊海棠胭脂點點,猶如曉天明霞,看著很是漂亮,純陽抱著琵琶許久才把它交給身後的宮人,一看就是極喜歡的。
諸葛端雲命人呈上兩隻烏木盒子,那盒子通體烏紅,方方長長,上雕著蝙蝠鬆柏,雕工大氣,婉轉處又不失細致潤色,很有大夏之風。此圖寓意福壽長生,打開來看,裏麵的紅布緞子上卻躺著兩支通體有些烏紫的人參。
寧陽不懂醫藥,卻知人參自古便是續命良藥,尤其是野山參,在現代已是很難尋得的了。在古代,一支百年老參不僅價抵千金,更是難求的珍品。
武德帝問道:“可是大夏最北邊的烏雪山上才有的紫玉人參?”
諸葛端雲答道:“正是。寒寂寺離烏雪山不過百裏,母妃病重之時,端雲曾入山找尋過。運氣好遇得三支,母妃用去一支,這兩支便獻給陛下,願福壽綿長。”
“運氣好?”元皇後微微蹙眉,眉眼間難掩的心疼,她看向武德帝道,“這迴臣妾可聽得
出來,這孩子此話可不盡不實。臣妾聽聞那烏雪山延綿千裏,終年皚雪,紫玉人參生長在最深處,百年才得一支,要尋它最是兇險。得此三支,怕是在山裏吃了不少苦頭吧?這孩子可真是個孝子。”
武德帝淡淡嗯了一聲,歎道:“平身吧,朕與皇後承你的情。朕知你素來喜好清淨,長公主出嫁前未在城中興建公主府,朕便命人在城外為你尋了個莊子,安靜不打眼,內侍府派了幾個曉事兒去服侍,你且在那裏安頓下來,不必整日住在館驛裏。平日需要什麽盡管來跟朕提。”
諸葛端雲應了謝恩,便退迴座位上安坐。寧陽偷偷瞟過去一眼,見他垂眸坐著,臉上神色淡然,不知所想。不禁想起方才皇後的話,不管怎麽說,諸葛端雲還是個剛剛十三歲的孩子,長公主病重之時他頂多不過十歲,那時候是怎麽孤身跑到大山裏去,又是冒了多大的險才找到紫玉人參的?且不提前世十歲時她身邊的男孩子都在做什麽,便是這一世,同樣十歲的武陽也不過是上學背書習武做學問,迴到宮裏莫說是吃飯穿衣,便是走步路都有大堆的宮女太監服侍著,稍有不順心,一腳踹過去都是常事。
同樣是皇子,諸葛端雲小時候到底過得是什麽日子?
寧陽仔細端量著,卻見諸葛端雲抬眸望了過來。兩人的眼神在空中撞上,寧陽嚇了一跳,立刻收迴眼神端端正正地坐著,眼觀鼻鼻觀心,心裏卻不停地打鼓,不知為何竟有種被抓包的感覺。
她自以為低下頭就沒事了,卻不想聽到諸葛端雲的聲音自對麵傳來:“三公主可真是安靜,之前見識了大公主與二公主合奏的曲子,卻不知三公主有何節目?”
寧陽一聽這才想起來,永陽和純陽剛才在論劍的時候已經表演過節目了,而她是三公主,接下來豈不就輪到她了?可一想又不對,二皇子武陽還沒獻禮呢。
諸葛端雲仿佛看穿了她的想法,卻隻是挑眉不語。寧陽暗自黑線,心裏把諸葛端雲罵了千八百遍,表麵上卻還是起身迴禮道:“長幼有序,二哥哥還未獻禮,寧陽不敢僭越。”
武德帝笑道:“今晚乃是家宴,自家人不必拘禮。”
自家老爹發了話,寧陽再不甘願提前成為眾人焦點,也不得不乖順地讓身後的宮人將裱好了的大字獻上。
“寧陽不才,不懂得彈琴奏曲,在內文學館裏上了半年學,隻字被劉司籍誇獎過,因而寫了副字獻與父皇母後,願父皇母後福壽如東海,歲歲康健。”寧陽也知道,她的和眾姐妹的比
起來確實沒什麽看頭,可是也沒別的辦法,她不會古代的歌舞,講笑話逗樂子不合她的性子,變個小魔術這樣新奇的事更是不敢用,萬一被帝後問起哪裏學來的,倒也不好答。因而隻剩下寫字,雖有些拿不出手,倒也實誠。
武德帝從隨侍女官手上接過看了,倒是微微一愣,隨後笑道:“既是端兒提出要看的,這字寫得如何便有端兒評判吧。”
寧陽一聽頓時黑線,心道一聲嗚唿哀哉!給這專和她作對的毒舌男當評委,她還不得被批得很慘?
諸葛端雲接過手來也微微一愣,隻見裱起的隻有四字——福壽康寧。寫的是端端正正的大字,用墨流暢,行筆娟秀工整,這四字的結構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並不好掌握,然而四字連起來看,方正均等,若非下了一番苦功,絕寫不出來。
諸葛端雲將字合上交還給宮人,開口道:“三公主過謙了。若隻上了半年學,在書法一道便能有如此造詣可見天賦上乘。”而後又對武德帝道,“依端雲之見,這字定是下了番苦功的,可見三公主心誠。”
元皇後也笑道:“臣妾也以為此字難得。寧兒才多大?這字看上去,怕是十歲的孩子也難寫得出來。日前臣妾過問過幾位公主的課業,劉司籍也曾說寧兒與書一道資質上乘,正打算著過了年教她學些畫兒呢。”
武德帝點了點頭,看上去也很滿意,拍著皇後的手道:“素日朕忙於朝事,兒女們之事多勞皇後操心,如今看來,永兒好武,純兒淑良,寧兒書畫過人,安兒更是個聰慧的。賢兒武兒於課業也知用功,朕心甚慰!皇後執掌後宮,勞苦功高啊!”
元皇後微微低頭,臉上幾分嬌態,卻還是維持著國母的禮儀謙恭道:“此乃臣妾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武德帝笑道:“朕少年時曾得過先皇賞的一方賀州的鬆竹香墨,乃先師大家賀儀元晚年最後一件作品,寶貝得很,朕都沒舍得用。這便賞給寧兒吧。”
寧陽還處在諸葛端雲為她說好話的不真實感中,忽聽自己老爹要賞個大師的遺作給她,頓時受寵若驚,要知道,她在幾名公主中向來不出挑,其默默無聞的程度比純陽好不了多少。自她穿來這裏,這位號稱很愛自己老娘的老爹都沒怎麽關心過她。雖然這也不算什麽關心,不過,至少禮物是貴重的,於是忙行禮謝恩。
武陽獻上的竟然是一顆拳頭大的金香玉,打磨成山巒狀,上雕著祈福的話。看著是不錯,卻多少有些世俗之氣。雖大人們禮尚往來送的也是
這些東西,可武陽不過十歲,他這些就覺得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寧陽見對麵淑妃唇角翹起,纖指撩起抹了抹鬢角,樣子有些自得,頓時明白這禮物定是淑妃的主意。也不知她怎麽想的,帝王之家其實不缺這些東西,她讓武陽送這些,是為了壓諸位皇子公主一籌,還是為了顯示她母族的財力有多麽雄厚?
淑妃心裏怎麽想的寧陽不可能知道,但是她卻覺得這法子確實不怎麽明智。據她的觀察,她的皇帝老爹還是喜歡孩子們用自己所學來當做給父母的禮物,畢竟這樣才顯得真誠。
不過,大殿之上,無論是帝後還是妃嬪們都神色如常,寧陽眼珠子轉了一圈兒後才想起,武陽該是年年都送這種東西,所以眾人都習以為常了吧?
果然,武德帝隻是笑著聽完武陽的恭賀,便訓示了些要勤勉用功之類的話,賞了一些大家的墨寶,大殿之上的眾人就都把眼光集中在了安陽身上。
顯然,她才是萬眾矚目的那一個。
安陽大方的站了起來,施禮道:“女兒有三首詩詞送上。”
四公主才女的名號在宮裏是出了名的,大多數妃嬪隻聽說過她在內文學館裏作的那首詠荷詩,親耳聽她作詩倒是頭一次,是而滿殿皆靜,都屏息靜氣瞪大了眼想要看看這個才三歲多,稚氣未脫的女娃娃能作出什麽詩詞來。
安陽微微一笑,稚嫩的聲音在大殿響起:“瑞氣祥雲初盛,詩情畫意正濃。喜看百花爭放,笑聞百家爭鳴。此第一首,進獻父皇,願吾皇心大天大地大,任我金戈鐵馬。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
說著,她水霧般可愛的眼睛盡是俏皮,又朗聲道:“冬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父皇萬歲,二願母後千歲,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元皇後聞言頓時紅了臉,眼裏卻有寧陽從未見過的喜意和滿意的神色。
安陽卻又換了副正經毅然的表情,雖然這表情在稚嫩的臉上看起來有些滑稽,語氣卻是鏗鏘有力的:“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第三首,獻與我激戰南疆的大周將士,願捷報頻傳,朝天闕!”
她的聲音響徹在大殿上,帶著孩童的稚嫩,卻震得滿殿寂靜,帝王一改往日深沉難測的雍容,竟是大笑一聲,讚道:“好!好一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看了看賢陽與武
陽道,“可聽到你們四妹的話了?我大周兒郎若皆能如此,朕便安心了。”
兩位皇子忙起身聽訓。武陽倒是沒什麽反應,依舊陰陰鬱鬱。賢陽卻有些激動,顯然被剛才的詩激勵到了,他道:“四妹妹果真奇才!聽了她的詩,兒臣都忍不住要請戰南疆了!”
永陽也是一臉地佩服,歎道:“臣女可再不敢自稱大周第一英烈公主了,瞧四妹妹這詩裏的氣概,我自歎不如。”
純陽沒太敢開口說話,眼裏卻也有無盡的羨慕與欽佩。
一屋子的妃嬪雖心裏作何感想旁人無從知曉,但麵兒上卻也跟著一番誇讚,直把安陽捧得天上有地上無。安陽大方地立在殿中央,對於這些讚美毫無一絲受寵若驚或是謙卑之意,倒是坦然地受了。她悄悄抬眼望了望正座上的元皇後,見她難得唇角彎起的弧度明顯大於從前,眼裏也盡是讚許,可見她的表現母後甚為滿意。也就是說,西瑾大抵可以求迴來了。
寧陽也不得不起身隨著眾人讚了安陽兩句,心裏有幾分佩服。中國古代的詩詞何其多,要能背得上來,還得從中找出不帶典故的,不帶地名的,最後要找出應景合適這種場合的,不得不說,這也算是安陽的一種才華吧。
她說這是三首詩,實際上用了四首。她讚美皇帝的詩實際上用了兩首,“瑞氣祥雲初盛”那首如果寧陽沒記錯,是歌頌貞觀之治的。而後麵那首“心大天大地大”很明顯是太宗圖,這兩首都是歌頌唐太宗的。大周的服飾風氣與唐朝有幾分相像,虧她能找出這樣兩首詩來,而且也誇到了點子上。
第三首《長命女》的原文是:“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雖被安陽給改了,倒也不是改得太拙劣。而且最後那句保留原句,以梁燕雙棲喻夫妻團圓,天長地久。正投了皇後的心思,並有在眾妃嬪麵前強調帝後才是夫妻的意思。
最後那首《滿江紅》安陽隻用了上半部,而把涉及“靖康恥”部分舍棄了。不過隻這樣,那詩裏的壯誌也足夠勵誌滿懷了。
隻是許是性子差別太大,以寧陽的角度來看,安陽還是招搖了些。她讚美皇帝,祝福帝後,最後又激勵將士誌氣,這三樣加起來確實討彩。可她忽視了這四首詩並非同一個詩人所作,而詩人作詩時多有情懷在其中,每人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那最後一首,那種一腔報國之心的壯誌熱烈豈是一個三歲大的孩子能有的心境?這樣的詩,別說是養
在皇宮深處的公主,便是十多歲的皇子若沒親自上過戰場也是作不出來的。
不過,安陽的運氣一直很好,穿到了皇後所出的公主身上,身後還有大家族護著,是而有些惹眼也倒是不怕。隻希望這些詩裏的破綻不要被人看出來才好。
寧陽兀自想著事,卻沒發現,自剛才開始,整個大殿之上,隻有諸葛端雲微微挑了挑眉,神色頗有些奇異。
卻隻見武德帝已恢複慣有的慵懶不露,笑道:“好!得女如此,朕心甚慰!承四公主詩作,朕便將南水重地之邑陵賜予她,號承平!願公主承天下之太平安樂,守望我大周將士,得勝凱旋!”
此話一出,元皇後麵露大喜之色,幾位妃嬪臉色都暗暗一變,接著也都起身,整個大殿的人都向安陽道喜。大周國第一位三歲便有封號的公主,自今日起安陽便與永陽、純陽、寧陽與淩陽不同,她是大周國承平公主!
李充儀臉上露出大喜之色,忙給純陽使眼色,純陽絞著帕子坐在椅子上,低著頭,臉已紅得像烤爐。一旁的永陽倒是大方許多,隻微微翹起的唇角也顯露了心思,她抬眼悄悄地瞅一眼母妃,卻見德妃倒是淡定,眼裏神色雖有喜意,卻摻著幾分憂慮。
德妃確實是有些喜憂參半的,聖意難測,她有些拿不準皇帝此舉的用意。
大周國自開國至今手中擁兵一方的三大門閥,李氏、趙氏已然被誅,唯獨剩下她的娘家蘇氏。她祖父輔國大將軍蘇祖公自請交還兵符,皇上卻並未收迴,反而笑言蘇老將軍乃三朝元老,軍功赫赫,蘇氏滿門忠烈,定不會如那李氏趙氏。然而,祖父仍告老自此在帝都的輔國將軍府中久住了下來,同時也命令前線的族人盡量低調,帝都中的族人也鮮少與外人走動,以此來保全滿門,也令帝王放心。
如今她在後宮之中地位穩固,也明白賢兒與永兒的婚事定然會成為或分散或牽製蘇氏門閥勢力,亦或者是皇上收為己用的籌碼。因而,她一直認為,賢兒與永兒不太可能與外族聯姻,最有可能會找個皇上知根知底的家族指婚。畢竟自己眼皮子底下的,總比那遠在天邊的容易掌握。
諸葛端雲雖是長公主之子,卻是大夏王爺,雖說是個受排擠的,卻也不盡然。若非夏皇聖意恩準,他怎能踏出大夏國土,迴到母族大周?可見此一時彼一時,諸葛端雲在大夏未必無勢。
這些事,她一個後宮的女人都能看清楚,皇上一定更明白,如此竟還提出要為永兒指婚麽?
亦或者,指婚隻是做幌,是皇上要看蘇氏想不想攀附外族?
想到此處,德妃不由脊背發冷,看了看慵懶斜倚在榻上的皇帝,卻見他眸中卻有幾分真情,一時又拿不定了主意。
究竟是真情所致,亦或做幌試探?
自古聖意便是這天底下最難測的,好在還有個純陽,且先看那諸葛端雲如何選擇,再望風而定不遲。
一屋子的人都看著諸葛端雲,他卻在眾多視線中稍施一禮,道:“謝陛下抬愛。隻是端雲年紀尚輕,性子孤淺,怕委屈了公主。”
武德帝看了他一會兒,忽而笑問元皇後道:“依皇後所見,這孩子方才所言可是實話?”
元皇後眉眼含笑道:“皇上聖明,臣妾愚鈍,實看不出人心中所想。”
武德帝不在意地一笑,又看向諸葛端雲:“說來
,你雖為長公主之子,卻是大夏王爺。按禮製,實該由夏皇為你指婚。此事你且寬心,朕既想將女兒許配給你,夏皇那裏自有朕去說和。”
諸葛端雲垂著眸,麵色不動,宮燈掩映下,卻有些明晃不定。他緩緩跪下道:“啟稟陛下,請恕端雲直言。端雲此次前來乃為祭奠母妃,端雲曾在母妃靈前發誓,要在此守孝三年,代母妃看看她的故國。是而孝期之內,端雲不敢妄談婚事。”
話音一落,李充儀蹙了蹙眉,臉上有些許失望。德妃卻暗暗鬆了口氣,而之前以為德妃就要攀上個親王女婿的淑妃,不由露出幾分怪笑。
大殿之上靜寂若死水,眾多妃嬪都盯著諸葛端雲,連元皇後都微微蹙了眉。
寧陽雖然很怨念諸葛端雲的毒舌,但卻不知為何竟為他捏了一把汗。此時看永陽和純陽臉上的尷尬之色也明白,皇家公主身份尊貴,臉麵尊嚴也最是注重。武德帝把兩個還未到指婚之齡的公主在這種場合公然拿出來給諸葛端雲挑選,雖是在後宮嬪妃麵前,可女孩子家還是要個臉麵的,他這樣拒絕,可讓兩位公主在嬪妃們麵前如何抬得起頭來?最重要的是,皇帝如此做,已是把麵子都放下的,他拒絕了豈非打皇帝的臉,讓他兩頭都落個不是?
看諸葛端雲方才的舉動,可見他的孤僻和毒舌也不是不分時候不分場合的,既然知進退,又為何要拒絕呢?如果她沒記錯,長公主是三年前故去的,諸葛端雲在大夏已為長公主守孝三年了,莫非他真的要在大周再為母守孝三年?
寧陽蹙了蹙眉,偷偷瞟一眼武德帝,心中祈禱自家老爹千萬別龍顏大怒,降罪給毒舌男。
武德帝定定地看了諸葛端雲好一會兒,就在寧陽把心吊到嗓子眼裏時,他卻慵懶一笑,言語間似有些悵然道:“真乃孝子也。皇姐得子如此,便是九泉之下也能含笑而去了。”說著,歎了歎,有些倦地擺手道,“罷了,今兒難得你也在,朕一時高興竟忘了之前答應你在此守孝三年之事,說來也是朕疏忽了。”
皇帝並無震怒,大殿之上的氣氛一下子好過許多,就在寧陽鬆了口氣時,卻聽皇帝又道:“此事便待三年後再說罷。”
此話一出,李充儀臉上重燃喜色,淑妃有些不岔,德妃卻比之前鎮定得多了。朝中局勢千變萬化,三年之內能生出什麽變故誰又知道呢?有個猜測君心的時間總是好的。
安陽卻翻了翻白眼,小聲嘀咕道:“父皇可真是!我們是人,而且我們是公主!又不是菜市場的菜,
哪有這樣擺出來給人挑的?再說了,端雲表哥擺明了看不上大姐姐二姐姐,虧父皇在朝堂上堪稱明君,怎麽連這點事都看不明白?”
因為他是皇帝,是皇帝就金口玉言,講究皇家臉麵,所以說出去的話就不能容易地收迴來,能給個期限已經是很不得了的讓步了。你不覺得毒舌男剛剛拒絕的時候,不僅打了父皇的臉,也打了大姐姐二姐姐的臉麽?哪能就這麽算了呢?總要拿迴點麵子吧?寧陽在心中解釋,手上卻暗暗拉了拉安陽的袖子,小聲道:“四妹妹,今兒大過年的,你又說這些。可別忘了,父皇母後開心比什麽事兒都重要。”
安陽一愣,這才想起今天的目的。暗道還好剛才自己聲音小,一屋子的人的注意力又都在端雲表哥身上,因而隻有旁邊的寧陽聽到了她的嘀咕,要不然西瑾可就真求不迴來了。
指婚風波一過,諸事如常。眾妃嬪都是懂得察顏觀色的,知道這事今晚就此揭過,沒有哪個不開竅的敢再提。
稍時,依舊由皇子公主們為帝後送上守歲迎新的祝福。這是大周的傳統,晚輩們說些祝喜的話,以示尊君敬長之道,再由帝後賜些物品,大抵相當於現在的壓歲錢。不過皇家的壓歲錢可貴重得多。
方才永陽純陽彈奏一曲,賢陽與諸葛端雲也禦前論劍一番,賢陽得了青朗寶劍,武德帝賞永陽翠玉馬鞭一條,並答應她過了年請位懂馬笛的司樂好好教導她。純陽得了兩匹南邊進貢的彩緞,又得了一把上好的梨枝海棠琵琶,自古女子愛琴,那上邊海棠胭脂點點,猶如曉天明霞,看著很是漂亮,純陽抱著琵琶許久才把它交給身後的宮人,一看就是極喜歡的。
諸葛端雲命人呈上兩隻烏木盒子,那盒子通體烏紅,方方長長,上雕著蝙蝠鬆柏,雕工大氣,婉轉處又不失細致潤色,很有大夏之風。此圖寓意福壽長生,打開來看,裏麵的紅布緞子上卻躺著兩支通體有些烏紫的人參。
寧陽不懂醫藥,卻知人參自古便是續命良藥,尤其是野山參,在現代已是很難尋得的了。在古代,一支百年老參不僅價抵千金,更是難求的珍品。
武德帝問道:“可是大夏最北邊的烏雪山上才有的紫玉人參?”
諸葛端雲答道:“正是。寒寂寺離烏雪山不過百裏,母妃病重之時,端雲曾入山找尋過。運氣好遇得三支,母妃用去一支,這兩支便獻給陛下,願福壽綿長。”
“運氣好?”元皇後微微蹙眉,眉眼間難掩的心疼,她看向武德帝道,“這迴臣妾可聽得
出來,這孩子此話可不盡不實。臣妾聽聞那烏雪山延綿千裏,終年皚雪,紫玉人參生長在最深處,百年才得一支,要尋它最是兇險。得此三支,怕是在山裏吃了不少苦頭吧?這孩子可真是個孝子。”
武德帝淡淡嗯了一聲,歎道:“平身吧,朕與皇後承你的情。朕知你素來喜好清淨,長公主出嫁前未在城中興建公主府,朕便命人在城外為你尋了個莊子,安靜不打眼,內侍府派了幾個曉事兒去服侍,你且在那裏安頓下來,不必整日住在館驛裏。平日需要什麽盡管來跟朕提。”
諸葛端雲應了謝恩,便退迴座位上安坐。寧陽偷偷瞟過去一眼,見他垂眸坐著,臉上神色淡然,不知所想。不禁想起方才皇後的話,不管怎麽說,諸葛端雲還是個剛剛十三歲的孩子,長公主病重之時他頂多不過十歲,那時候是怎麽孤身跑到大山裏去,又是冒了多大的險才找到紫玉人參的?且不提前世十歲時她身邊的男孩子都在做什麽,便是這一世,同樣十歲的武陽也不過是上學背書習武做學問,迴到宮裏莫說是吃飯穿衣,便是走步路都有大堆的宮女太監服侍著,稍有不順心,一腳踹過去都是常事。
同樣是皇子,諸葛端雲小時候到底過得是什麽日子?
寧陽仔細端量著,卻見諸葛端雲抬眸望了過來。兩人的眼神在空中撞上,寧陽嚇了一跳,立刻收迴眼神端端正正地坐著,眼觀鼻鼻觀心,心裏卻不停地打鼓,不知為何竟有種被抓包的感覺。
她自以為低下頭就沒事了,卻不想聽到諸葛端雲的聲音自對麵傳來:“三公主可真是安靜,之前見識了大公主與二公主合奏的曲子,卻不知三公主有何節目?”
寧陽一聽這才想起來,永陽和純陽剛才在論劍的時候已經表演過節目了,而她是三公主,接下來豈不就輪到她了?可一想又不對,二皇子武陽還沒獻禮呢。
諸葛端雲仿佛看穿了她的想法,卻隻是挑眉不語。寧陽暗自黑線,心裏把諸葛端雲罵了千八百遍,表麵上卻還是起身迴禮道:“長幼有序,二哥哥還未獻禮,寧陽不敢僭越。”
武德帝笑道:“今晚乃是家宴,自家人不必拘禮。”
自家老爹發了話,寧陽再不甘願提前成為眾人焦點,也不得不乖順地讓身後的宮人將裱好了的大字獻上。
“寧陽不才,不懂得彈琴奏曲,在內文學館裏上了半年學,隻字被劉司籍誇獎過,因而寫了副字獻與父皇母後,願父皇母後福壽如東海,歲歲康健。”寧陽也知道,她的和眾姐妹的比
起來確實沒什麽看頭,可是也沒別的辦法,她不會古代的歌舞,講笑話逗樂子不合她的性子,變個小魔術這樣新奇的事更是不敢用,萬一被帝後問起哪裏學來的,倒也不好答。因而隻剩下寫字,雖有些拿不出手,倒也實誠。
武德帝從隨侍女官手上接過看了,倒是微微一愣,隨後笑道:“既是端兒提出要看的,這字寫得如何便有端兒評判吧。”
寧陽一聽頓時黑線,心道一聲嗚唿哀哉!給這專和她作對的毒舌男當評委,她還不得被批得很慘?
諸葛端雲接過手來也微微一愣,隻見裱起的隻有四字——福壽康寧。寫的是端端正正的大字,用墨流暢,行筆娟秀工整,這四字的結構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並不好掌握,然而四字連起來看,方正均等,若非下了一番苦功,絕寫不出來。
諸葛端雲將字合上交還給宮人,開口道:“三公主過謙了。若隻上了半年學,在書法一道便能有如此造詣可見天賦上乘。”而後又對武德帝道,“依端雲之見,這字定是下了番苦功的,可見三公主心誠。”
元皇後也笑道:“臣妾也以為此字難得。寧兒才多大?這字看上去,怕是十歲的孩子也難寫得出來。日前臣妾過問過幾位公主的課業,劉司籍也曾說寧兒與書一道資質上乘,正打算著過了年教她學些畫兒呢。”
武德帝點了點頭,看上去也很滿意,拍著皇後的手道:“素日朕忙於朝事,兒女們之事多勞皇後操心,如今看來,永兒好武,純兒淑良,寧兒書畫過人,安兒更是個聰慧的。賢兒武兒於課業也知用功,朕心甚慰!皇後執掌後宮,勞苦功高啊!”
元皇後微微低頭,臉上幾分嬌態,卻還是維持著國母的禮儀謙恭道:“此乃臣妾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武德帝笑道:“朕少年時曾得過先皇賞的一方賀州的鬆竹香墨,乃先師大家賀儀元晚年最後一件作品,寶貝得很,朕都沒舍得用。這便賞給寧兒吧。”
寧陽還處在諸葛端雲為她說好話的不真實感中,忽聽自己老爹要賞個大師的遺作給她,頓時受寵若驚,要知道,她在幾名公主中向來不出挑,其默默無聞的程度比純陽好不了多少。自她穿來這裏,這位號稱很愛自己老娘的老爹都沒怎麽關心過她。雖然這也不算什麽關心,不過,至少禮物是貴重的,於是忙行禮謝恩。
武陽獻上的竟然是一顆拳頭大的金香玉,打磨成山巒狀,上雕著祈福的話。看著是不錯,卻多少有些世俗之氣。雖大人們禮尚往來送的也是
這些東西,可武陽不過十歲,他這些就覺得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寧陽見對麵淑妃唇角翹起,纖指撩起抹了抹鬢角,樣子有些自得,頓時明白這禮物定是淑妃的主意。也不知她怎麽想的,帝王之家其實不缺這些東西,她讓武陽送這些,是為了壓諸位皇子公主一籌,還是為了顯示她母族的財力有多麽雄厚?
淑妃心裏怎麽想的寧陽不可能知道,但是她卻覺得這法子確實不怎麽明智。據她的觀察,她的皇帝老爹還是喜歡孩子們用自己所學來當做給父母的禮物,畢竟這樣才顯得真誠。
不過,大殿之上,無論是帝後還是妃嬪們都神色如常,寧陽眼珠子轉了一圈兒後才想起,武陽該是年年都送這種東西,所以眾人都習以為常了吧?
果然,武德帝隻是笑著聽完武陽的恭賀,便訓示了些要勤勉用功之類的話,賞了一些大家的墨寶,大殿之上的眾人就都把眼光集中在了安陽身上。
顯然,她才是萬眾矚目的那一個。
安陽大方的站了起來,施禮道:“女兒有三首詩詞送上。”
四公主才女的名號在宮裏是出了名的,大多數妃嬪隻聽說過她在內文學館裏作的那首詠荷詩,親耳聽她作詩倒是頭一次,是而滿殿皆靜,都屏息靜氣瞪大了眼想要看看這個才三歲多,稚氣未脫的女娃娃能作出什麽詩詞來。
安陽微微一笑,稚嫩的聲音在大殿響起:“瑞氣祥雲初盛,詩情畫意正濃。喜看百花爭放,笑聞百家爭鳴。此第一首,進獻父皇,願吾皇心大天大地大,任我金戈鐵馬。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
說著,她水霧般可愛的眼睛盡是俏皮,又朗聲道:“冬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父皇萬歲,二願母後千歲,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元皇後聞言頓時紅了臉,眼裏卻有寧陽從未見過的喜意和滿意的神色。
安陽卻又換了副正經毅然的表情,雖然這表情在稚嫩的臉上看起來有些滑稽,語氣卻是鏗鏘有力的:“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第三首,獻與我激戰南疆的大周將士,願捷報頻傳,朝天闕!”
她的聲音響徹在大殿上,帶著孩童的稚嫩,卻震得滿殿寂靜,帝王一改往日深沉難測的雍容,竟是大笑一聲,讚道:“好!好一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看了看賢陽與武
陽道,“可聽到你們四妹的話了?我大周兒郎若皆能如此,朕便安心了。”
兩位皇子忙起身聽訓。武陽倒是沒什麽反應,依舊陰陰鬱鬱。賢陽卻有些激動,顯然被剛才的詩激勵到了,他道:“四妹妹果真奇才!聽了她的詩,兒臣都忍不住要請戰南疆了!”
永陽也是一臉地佩服,歎道:“臣女可再不敢自稱大周第一英烈公主了,瞧四妹妹這詩裏的氣概,我自歎不如。”
純陽沒太敢開口說話,眼裏卻也有無盡的羨慕與欽佩。
一屋子的妃嬪雖心裏作何感想旁人無從知曉,但麵兒上卻也跟著一番誇讚,直把安陽捧得天上有地上無。安陽大方地立在殿中央,對於這些讚美毫無一絲受寵若驚或是謙卑之意,倒是坦然地受了。她悄悄抬眼望了望正座上的元皇後,見她難得唇角彎起的弧度明顯大於從前,眼裏也盡是讚許,可見她的表現母後甚為滿意。也就是說,西瑾大抵可以求迴來了。
寧陽也不得不起身隨著眾人讚了安陽兩句,心裏有幾分佩服。中國古代的詩詞何其多,要能背得上來,還得從中找出不帶典故的,不帶地名的,最後要找出應景合適這種場合的,不得不說,這也算是安陽的一種才華吧。
她說這是三首詩,實際上用了四首。她讚美皇帝的詩實際上用了兩首,“瑞氣祥雲初盛”那首如果寧陽沒記錯,是歌頌貞觀之治的。而後麵那首“心大天大地大”很明顯是太宗圖,這兩首都是歌頌唐太宗的。大周的服飾風氣與唐朝有幾分相像,虧她能找出這樣兩首詩來,而且也誇到了點子上。
第三首《長命女》的原文是:“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雖被安陽給改了,倒也不是改得太拙劣。而且最後那句保留原句,以梁燕雙棲喻夫妻團圓,天長地久。正投了皇後的心思,並有在眾妃嬪麵前強調帝後才是夫妻的意思。
最後那首《滿江紅》安陽隻用了上半部,而把涉及“靖康恥”部分舍棄了。不過隻這樣,那詩裏的壯誌也足夠勵誌滿懷了。
隻是許是性子差別太大,以寧陽的角度來看,安陽還是招搖了些。她讚美皇帝,祝福帝後,最後又激勵將士誌氣,這三樣加起來確實討彩。可她忽視了這四首詩並非同一個詩人所作,而詩人作詩時多有情懷在其中,每人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那最後一首,那種一腔報國之心的壯誌熱烈豈是一個三歲大的孩子能有的心境?這樣的詩,別說是養
在皇宮深處的公主,便是十多歲的皇子若沒親自上過戰場也是作不出來的。
不過,安陽的運氣一直很好,穿到了皇後所出的公主身上,身後還有大家族護著,是而有些惹眼也倒是不怕。隻希望這些詩裏的破綻不要被人看出來才好。
寧陽兀自想著事,卻沒發現,自剛才開始,整個大殿之上,隻有諸葛端雲微微挑了挑眉,神色頗有些奇異。
卻隻見武德帝已恢複慣有的慵懶不露,笑道:“好!得女如此,朕心甚慰!承四公主詩作,朕便將南水重地之邑陵賜予她,號承平!願公主承天下之太平安樂,守望我大周將士,得勝凱旋!”
此話一出,元皇後麵露大喜之色,幾位妃嬪臉色都暗暗一變,接著也都起身,整個大殿的人都向安陽道喜。大周國第一位三歲便有封號的公主,自今日起安陽便與永陽、純陽、寧陽與淩陽不同,她是大周國承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