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吃的,可能為了迎合年節,社裏賣布料的地方也難得多添了兩匹大紅布料,夾在周圍一堆黑、藍、灰、軍綠的料子中間,看著特別喜慶,不少女同誌都圍著看了又看的。
蘇慧蘭落戶後,因為來的時間太晚,沒能趕上村裏年初統一發下來的票證,但是上了班以後,公社除了給予大隊部分資金補貼外,也給她這個唯一的老師每月補貼一部分票證。
雖然不多,但也聊勝於無,夠她能買點灶糖和幹豆腐。
此外,她又挑著免票的“勇士”香煙買了兩條,打算留著過年當年禮或者待客用。
然後……就沒有了,因為她沒票了!
盡管手裏掐著一遝大團結,可她隻能看著那些東西幹瞪眼,雖說也不是非得買,但是這種有錢花不出去的感覺實在不美妙。
好在為了裝東西方便,她和奶奶還帶了個背筐來,就能想點別的辦法!
蘇慧蘭找了個僻靜角落,借著背筐遮掩,從空間裏拿出一個口袋,裏麵放了塊兒新鮮的豬肉,一塊兒正好有二斤重,專門等在供銷社門口,看到穿衣打扮瞧上去像是公社家屬區或林場的人,就把人喊住,用二斤新鮮豬肉換對方幫忙代買一斤花生和一斤瓜子。
蘇慧蘭的豬肉新鮮、肥膘又厚,是現在本地售賣的凍豬肉完全不能比的,果然被問到的人都願意給她代買。
她用這種方法很快就買到了五斤花生、五斤瓜子,還意外的換到了幾張副食品票和兩張白酒票,絕對算是小小驚喜了一把!
蘇慧蘭當即就拿著白酒票買了兩瓶新到的“北大荒”白酒,打算迴去給大伯他們嚐嚐鮮。
副食品票也沒留著,又挑挑揀揀買了些豆製品。
最後,看買的東西差不多了,祖孫倆才轉去郵局取包裹。
郵局就在一進家屬區那條長街的街口處,正好迴去順路。
這個時間,郵局裏的人不算多,蘇慧蘭沒怎麽費勁就拿到了自己的包裹。
兩個包裹差不多大,加起來能有十多斤重。
祖孫倆等離開公社,走到路上,確定四外無人後,就把兩個包裹都轉移到了空間裏,把前兒晚上事先做好的兩件大號“假包裹”放在爬犁上,包裹上有蘇慧蘭特意寫上去的地址,還促狹的拿蠟筆畫了個章,乍一看就跟真的包裹一模一樣!
祖孫倆就這麽拉著這兩個大“包裹”一路迴到村子裏,從進了村口開始,不少人都注意到爬犁上的大口袋,大夥兒也不識字,看見這兩個口袋不小就隨口打趣道:“哎呀,三嬸子、蘭老師,你們這是買了多少好東西啊,咋整這老大兩個口袋啊!”
蘇奶奶忙道:“哪兒啊,這可不是俺們買的,這是俺們在濱河處的不錯的朋友,怕俺們蘭蘭冷不丁迴來不適應,特地從那邊買了給郵過來的?!”
大夥兒一聽都驚訝夠嗆:“啥,這都是人家郵過來的?”
“哎呀,看這樣式還真是郵包,裏頭好像裝的是糧食吧!唉呀媽呀,這麽大兩包糧食,那得多少錢啊!光郵費就得不老少!三嬸子,你擱濱河認識的都是啥人啊,也太闊氣了!”
蘇奶奶:“嗐,那是俺們誌強原先的朋友,說一千、道一萬,這不主要還是為了俺們蘭蘭嘛!俺們這是碰著好人,天上掉餡餅了!”
於是,祖孫倆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到了家。等一進屋關上房門,蘇奶奶才撫著胸口,鬆了口氣道:“哎呀,俺剛才可真緊張,就怕有誰跳出來指著咱兒的包裹說都是假的!”
蘇慧蘭就笑:“您緊張啥?假的就假的,人家頂多說咱吹牛!再說我前兒連收兩張包裹單,有張老爺子作證,誰也不會認為咱這是造假!”
第43章 包裹 等蘇慧蘭拆開包裹,巧了,王大娘……
等蘇慧蘭拆開包裹, 巧了,王大娘也郵來了花生、瓜子,蘇慧蘭掂量著,每樣差不多有三斤重, 估計大娘這是把她自家那點“春節特供”的指標都給用上了!
除了花生、瓜子, 裏麵還有一塊軍綠色的斜紋布, 兩塊肥皂, 兩副棉紗手套, 還有兩條今年初剛從滬市那邊傳過來就風靡整個濱河的“節約領”!
這兩條“節約領”一條白色、一條是黑、白、棕紅三色格子式的, 蘇奶奶看著喜歡, 當初在濱河逛百貨商店那幾天, 都趕上店裏斷貨, 孫女想買也沒買著, 這迴好,人家一下就給寄來了兩條!
老太太拿著兩條領子挨個往孫女身上比量, 不管是白色、還是花格子,都把蘇慧蘭的小臉襯得白淨淨、水靈靈, 好看的不得了!
包裹裏還夾著一封王大娘寫的信, 信上開篇就“數落”蘇慧蘭是“壞丫頭”,當初走的突然也就罷了,給寄個郵包地址卻不好好寫,害得她又是跑廠子裏人事科找人幫忙查蘇爸爸的原籍地址,又是到街道派出所請警察同誌確認她們當初的戶籍遷出地,費了老大勁兒才找準了地方!
王大娘說她寄來的鹹肉特別好吃,家裏孩子們每次吃的時候都差點搶起來,就是讓她以後別再寄了,鄉下養口豬也不容易, 她們那裏又那麽冷,讓她把那些肉都留起來自己吃或者換點錢,還說蘇慧蘭是她看著長大的孩子,心裏也把她當半個閨女,她不會跟她外道,現在隻要知道她在這邊過得好就行了。
信的末尾又提到蘇大旺一家上個月已經搬出了鋼廠家屬區。
原來,因為之前蘇奶奶那麽一鬧,兩口子的名聲徹底臭了,蘇大旺整日酗酒,工作態度不認真,到底在一次夜班的時候差點闖了禍,廠裏把他從平爐車間擼下來,攆去做挑煤渣的力工,這個活兒又髒又累不說,工資待遇照比一線的平爐工人還直接降了一半。
蘇大旺丟了好工作,蘇嬸嬸食堂的“臨時工”也沒保住,被人順勢擠兌下來了,兩口子實在待不下去了,就花錢求爺爺、告奶奶的給調去了城郊那邊一個小冶煉廠,具體幹什麽不知道,總歸是比不上這邊鋼廠的。
這一家人是在王大娘寫這封信的頭兩天搬走的,走的那天冷冷清清,也沒誰出來送,估計以後也沒什麽機會再見麵了。
蘇慧蘭給蘇奶奶念完這封信,老太太先是解恨似的大罵了兩聲“活該”,之後神色便黯淡了下來。
蘇慧蘭知道奶奶一定是想起了爸爸。
對蘇大旺這樣的結局,她一點也不意外,這個人心術不正,以後的路隻會越走越窄,如今還能在濱河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已經算是走大運,就是白瞎了爸爸和奶奶當初的那份心!
不過她現在倒是盼著蘇大旺能在新地方趕快站住腳,可千萬別潦倒落魄的再迴村子裏,她如今可是覺著老家的生活有滋有味的,雖然氣候惡劣了點,可她有糧、有肉、有錢,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更有處處愛她的親人在身邊,她可不想讓蘇大旺那一家子迴來礙眼。
蘇慧蘭怕奶奶老是想著爸爸傷心,趕忙又拆開了錢伯伯家寄來的包裹。
包裹裏有用布袋分別裝好的紅豆、綠豆、糯米和兩包紅糖,還有一件深紅色的毛衣。
裏麵同樣夾著一封信,是錢伯伯的女兒錢春曉寫來的。
信上說他們一家很感謝她寄來的鹹肉和米麵,想給她寄一些迴禮,隻是一直打聽不到她的詳細地址,最後還是湊巧尋到了她之前的鄰居王大娘那裏,才拿到如今的準確地址,所以迴禮也晚了些。
信裏特意提到了上次蘇慧蘭去時留下的那一百四十塊錢,說她母親自從拿到這筆錢就一直很不安心,因為他們都清楚當初父親即便對蘇慧蘭有過幫助,也不可能有這麽多錢!
本來她母親是想找個機會把這筆錢盡快還迴來的,隻是沒想到十二月初的時候,她的爺爺突然生了場急病,沒奈何將這錢動用了一部分,如今他們家沒法如數奉還,隻好先欠著。
末尾處還說她已經到街道報了名,等過完年就會到這邊林場來,到時候她每個月都能拿到工資,會慢慢把這筆錢還清。
隨信附帶了一張一百四十塊錢的欠條,字跡秀麗工整,欠款人落款是“錢春曉”三個字。
蘇慧蘭記得這個姑娘好像比自己還小了兩個月,今年才初中畢業,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多才多藝,錢伯伯在世的時候最喜歡這個女兒,總是說他是三個孩子裏最像他的。
那時,蘇慧蘭在蘇大旺家每天爭分奪秒的學習、幹家務,一直也沒時間跟她接觸,後來他們搬到煤炭廠的家屬區就更沒什麽機會見麵了。
上次她去錢家,錢春曉剛好不在,也不知道印象裏那個清秀的小姑娘如今什麽樣子了,想著年後就能見到,心裏還是挺期待的。
倒是蘇奶奶聽孫女讀完這封信,不由感歎道:“這也是個好閨女,要是她爸還活著,估計也不用來咱這兒遭這份罪!”
蘇慧蘭想到林場繁重的工作任務和簡陋的居住條件,確實挺遭罪的,趕忙提筆給錢春曉寫了封信,把這邊她所了解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下,囑咐她備好禦寒的衣物和一些必需品。
至於其他零散東西倒是不忙著帶,聽說林場的宿舍都是十幾個人睡一間屋子的大通鋪,個人空間有限,東西帶多了反而不好處理,到時候要是缺了、少了什麽,蘇慧蘭這邊可以幫著添置。
寫好了信,算算時間,今天是臘月初四,陽曆已經是73年一月七號,明天把這封信郵過去,估計那邊年前就能收到,正好來得及讓他們把東西置辦齊。
另外,她也給王大娘迴了封信,年前就不再給郵什麽東西了,免得對方收到後又惦記著給她迴禮,這麽細水長流也是好事。
兩封信寫完,蘇奶奶就招唿孫女來試試錢家郵來的毛衣,錢春曉信上說這毛衣是錢伯母親手織的,毛線是她們能買到的最新鮮的深紅色,想著蘇慧蘭過年的時候穿上也能添幾分喜氣。
這件毛衣元寶針、雞心領,蘇慧蘭穿上以後,因為皮膚白,整個人顯得十分文靜好看,再配上王大娘送的“節約領”,把雪白的衣領從雞心領口裏翻出來,越發襯得人精神、有氣質,蘇奶奶看得直點頭,連說錢家的人有心,這毛衣織的快趕上百貨商店裏賣得那些了!
將郵包裏的東西收拾妥當,祖孫倆簡單吃了口晚飯,就上炕休息了。
半夜忽然起了大風,隔著一扇窗子,嗷嗷叫的西北風讓人心慌,把祖孫倆都給吵醒了。
外屋地爐坑裏的火早就熄了,屋裏現在除了炕上有股熱乎氣,其他哪哪兒都涼颼颼的,尤其是靠近窗戶附近的區域更是透著一股股寒風,估摸這會兒外麵得有零下四十幾度了。
蘇慧蘭打著手電筒四外檢查了一下,發現窗子兩邊的牆角和東麵牆上結的寒霜又擴大了不少,擔心外屋地裏的水缸、酸菜缸啥的會上凍,就連夜起來又生了一爐子火。
等忙活完,一看表已經淩晨兩點多了,趕忙脫了衣服又鑽迴被窩裏,蘇奶奶摸著孫女凍得冰涼的手腳,十分心疼,直埋怨今年冬天咋這麽冷。
其實蘇慧蘭早聽學校裏的孩子們說了,今年冬天照比往年不算太冷,蘇小奎說他蹲茅坑的時候習慣數手指頭,往年這時候剛把十個手指頭數三圈,屁股就凍上了,今年都數到四圈了還沒凍呢!
蘇慧蘭聽得哭笑不得,可也說明今年的天氣其實還算照顧她這個新來的。
祖孫倆說了會兒話,等著火牆開始散發熱度,屋裏漸漸暖和起來,蘇奶奶才撐不住,拉著孫女的手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蘇慧蘭給奶奶蓋好被子,黑暗中聽著奶奶的唿吸聲,也很快陷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起來,天空陰沉沉的,像是隨時會下一場大雪的樣子。
這讓蘇慧蘭有些猶豫,想著要不等過一天再去公社寄信,可她又怕萬一真連著幾天下大雪,到時候出門更費勁,不如趁著現在還沒下起來,動作快一點,早去早迴。
結果她這邊正跟奶奶說這事呢,那邊李老太的大兒子就來了!
這位李大叔是來報喪的,李老太的老爹今早上沒了!
出了這事,蘇慧蘭自然不能再出門,不光她,這兩天伐木隊也不會再上山了。
別看秀山立村時間不長,但村裏大夥兒都挺團結,基本是一家有事,百家應。
尤其去世的這位老爺子在村裏輩分最高,村裏幾乎都是他的晚輩,他的葬禮,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要到場。
而且從打壽材、入館、送行、挖墳、出殯、下葬,哪怕如今是特殊年代,不興大操大辦,但是有些程序還是不能省的,無論哪個步驟都要用到不少人。
尤其出殯抬棺這一步,抬棺人一般分八人,十六人,二十四人,根據逝者的身份地位來。按照這位老爺子的輩分,是能用三十二個抬棺人的。
其中,抬棺的人又有不能用直係親屬和未婚男人的規矩,還要避免屬相相克,再早村子裏人少的時候,人都湊不齊,還得去別的地方請人。
第44章 意外發現! 現今這年月,雖然大山裏相……
現今這年月, 雖然大山裏相對寬鬆一些,但是諸如哭喪、紮紙人之類的還是沒人敢操辦,不過老爺子已經過了八十,可以看做是“喜喪”, 多少衝淡了一點悲傷的氣氛。
蘇奶奶先到蘇大伯家裏借了兩張布票, 然後才帶著蘇慧蘭跟蘇大伯一家三口去了李老太父親家。
李老太父親姓丁, 膝下有兩子一女, 最大的就是李老太。老爺子的大兒子年初沒了以後, 就搬去跟小兒子一家住了。
這個小兒子, 蘇慧蘭得叫一聲“叔爺”, 據丁二叔爺說, 昨晚半夜刮大風, 他不放心老爹, 還特意過來給生了一爐子火,那時候丁老爺子還沒啥事, 躺在炕上睡得滿臉紅撲撲的。
他還想著難得老爹晚上沒難受,睡得挺穩當, 心裏還高興來著, 哪成想等第二天早上再來的時候,老爺子已經走了。
李老太哭得很是傷心,見著蘇奶奶就埋怨自己沒做好夢,怕啥來啥,這一年送走了大弟,又送走了老爹,一下走了兩位親人,她這心太難受了!
蘇奶奶也陪著掉了些眼淚,隻能一再勸她保重身體, 她要是這時候倒下了,那擔子可全落在她二弟身上了!
李老太果然把這話聽進去了,勉強擦了淚,開始忙碌起來。
因為蘇家人來的太早,丁家這會兒靈堂還沒布置好,孝子們的孝服也沒穿上。
這會子就要用到不少白布,丁家得挨家挨戶去借布票,然後盡快趕到供銷社把白布買迴來。
這也是為啥蘇奶奶先去大伯家拿布票的緣故,要是白布不夠,孝家的孝服就遲遲不能上身,那就是孝子們的“罪孽”了。
好在村裏人團結,各家接著信兒的都早早把自家多餘的布票拿來,也就個把小時,去供銷社買布的馬爬犁就迴來了。
然後就是布置靈堂,孝家著喪服,蘇慧蘭也被發了一條一寸寬的“孝帶”紮在了腰上。
在這裏,老人的葬禮必須給前來吊唁的小輩們發一條“孝帶”係上,因為大夥兒認為高壽老人壽終正寢是福壽雙全的表現,小輩們帶上這條“孝帶”能免去“罪孽”。
隨著來吊唁的人越來越多,靈堂在齊五爺的張羅下很快布置妥當,蘇慧蘭跟著奶奶、大伯行完禮後,蘇奶奶擔心蘇慧蘭害怕,就把蘇衛陽留下跑腿,讓孫女先迴家。
蘇慧蘭倒是不害怕,不過葬禮上規矩多,不是你說想幫忙就能隨便幫的,一切得聽主事人的安排調遣。
她看了看靈堂邊上陪靈的除了孝家的小輩們,就是像大奶奶和奶奶這樣的長輩,便點了點頭,乖乖迴去了。
丁家也在村東頭這一片,離蘇慧蘭家直線距離挺近的。
蘇慧蘭落戶後,因為來的時間太晚,沒能趕上村裏年初統一發下來的票證,但是上了班以後,公社除了給予大隊部分資金補貼外,也給她這個唯一的老師每月補貼一部分票證。
雖然不多,但也聊勝於無,夠她能買點灶糖和幹豆腐。
此外,她又挑著免票的“勇士”香煙買了兩條,打算留著過年當年禮或者待客用。
然後……就沒有了,因為她沒票了!
盡管手裏掐著一遝大團結,可她隻能看著那些東西幹瞪眼,雖說也不是非得買,但是這種有錢花不出去的感覺實在不美妙。
好在為了裝東西方便,她和奶奶還帶了個背筐來,就能想點別的辦法!
蘇慧蘭找了個僻靜角落,借著背筐遮掩,從空間裏拿出一個口袋,裏麵放了塊兒新鮮的豬肉,一塊兒正好有二斤重,專門等在供銷社門口,看到穿衣打扮瞧上去像是公社家屬區或林場的人,就把人喊住,用二斤新鮮豬肉換對方幫忙代買一斤花生和一斤瓜子。
蘇慧蘭的豬肉新鮮、肥膘又厚,是現在本地售賣的凍豬肉完全不能比的,果然被問到的人都願意給她代買。
她用這種方法很快就買到了五斤花生、五斤瓜子,還意外的換到了幾張副食品票和兩張白酒票,絕對算是小小驚喜了一把!
蘇慧蘭當即就拿著白酒票買了兩瓶新到的“北大荒”白酒,打算迴去給大伯他們嚐嚐鮮。
副食品票也沒留著,又挑挑揀揀買了些豆製品。
最後,看買的東西差不多了,祖孫倆才轉去郵局取包裹。
郵局就在一進家屬區那條長街的街口處,正好迴去順路。
這個時間,郵局裏的人不算多,蘇慧蘭沒怎麽費勁就拿到了自己的包裹。
兩個包裹差不多大,加起來能有十多斤重。
祖孫倆等離開公社,走到路上,確定四外無人後,就把兩個包裹都轉移到了空間裏,把前兒晚上事先做好的兩件大號“假包裹”放在爬犁上,包裹上有蘇慧蘭特意寫上去的地址,還促狹的拿蠟筆畫了個章,乍一看就跟真的包裹一模一樣!
祖孫倆就這麽拉著這兩個大“包裹”一路迴到村子裏,從進了村口開始,不少人都注意到爬犁上的大口袋,大夥兒也不識字,看見這兩個口袋不小就隨口打趣道:“哎呀,三嬸子、蘭老師,你們這是買了多少好東西啊,咋整這老大兩個口袋啊!”
蘇奶奶忙道:“哪兒啊,這可不是俺們買的,這是俺們在濱河處的不錯的朋友,怕俺們蘭蘭冷不丁迴來不適應,特地從那邊買了給郵過來的?!”
大夥兒一聽都驚訝夠嗆:“啥,這都是人家郵過來的?”
“哎呀,看這樣式還真是郵包,裏頭好像裝的是糧食吧!唉呀媽呀,這麽大兩包糧食,那得多少錢啊!光郵費就得不老少!三嬸子,你擱濱河認識的都是啥人啊,也太闊氣了!”
蘇奶奶:“嗐,那是俺們誌強原先的朋友,說一千、道一萬,這不主要還是為了俺們蘭蘭嘛!俺們這是碰著好人,天上掉餡餅了!”
於是,祖孫倆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到了家。等一進屋關上房門,蘇奶奶才撫著胸口,鬆了口氣道:“哎呀,俺剛才可真緊張,就怕有誰跳出來指著咱兒的包裹說都是假的!”
蘇慧蘭就笑:“您緊張啥?假的就假的,人家頂多說咱吹牛!再說我前兒連收兩張包裹單,有張老爺子作證,誰也不會認為咱這是造假!”
第43章 包裹 等蘇慧蘭拆開包裹,巧了,王大娘……
等蘇慧蘭拆開包裹, 巧了,王大娘也郵來了花生、瓜子,蘇慧蘭掂量著,每樣差不多有三斤重, 估計大娘這是把她自家那點“春節特供”的指標都給用上了!
除了花生、瓜子, 裏麵還有一塊軍綠色的斜紋布, 兩塊肥皂, 兩副棉紗手套, 還有兩條今年初剛從滬市那邊傳過來就風靡整個濱河的“節約領”!
這兩條“節約領”一條白色、一條是黑、白、棕紅三色格子式的, 蘇奶奶看著喜歡, 當初在濱河逛百貨商店那幾天, 都趕上店裏斷貨, 孫女想買也沒買著, 這迴好,人家一下就給寄來了兩條!
老太太拿著兩條領子挨個往孫女身上比量, 不管是白色、還是花格子,都把蘇慧蘭的小臉襯得白淨淨、水靈靈, 好看的不得了!
包裹裏還夾著一封王大娘寫的信, 信上開篇就“數落”蘇慧蘭是“壞丫頭”,當初走的突然也就罷了,給寄個郵包地址卻不好好寫,害得她又是跑廠子裏人事科找人幫忙查蘇爸爸的原籍地址,又是到街道派出所請警察同誌確認她們當初的戶籍遷出地,費了老大勁兒才找準了地方!
王大娘說她寄來的鹹肉特別好吃,家裏孩子們每次吃的時候都差點搶起來,就是讓她以後別再寄了,鄉下養口豬也不容易, 她們那裏又那麽冷,讓她把那些肉都留起來自己吃或者換點錢,還說蘇慧蘭是她看著長大的孩子,心裏也把她當半個閨女,她不會跟她外道,現在隻要知道她在這邊過得好就行了。
信的末尾又提到蘇大旺一家上個月已經搬出了鋼廠家屬區。
原來,因為之前蘇奶奶那麽一鬧,兩口子的名聲徹底臭了,蘇大旺整日酗酒,工作態度不認真,到底在一次夜班的時候差點闖了禍,廠裏把他從平爐車間擼下來,攆去做挑煤渣的力工,這個活兒又髒又累不說,工資待遇照比一線的平爐工人還直接降了一半。
蘇大旺丟了好工作,蘇嬸嬸食堂的“臨時工”也沒保住,被人順勢擠兌下來了,兩口子實在待不下去了,就花錢求爺爺、告奶奶的給調去了城郊那邊一個小冶煉廠,具體幹什麽不知道,總歸是比不上這邊鋼廠的。
這一家人是在王大娘寫這封信的頭兩天搬走的,走的那天冷冷清清,也沒誰出來送,估計以後也沒什麽機會再見麵了。
蘇慧蘭給蘇奶奶念完這封信,老太太先是解恨似的大罵了兩聲“活該”,之後神色便黯淡了下來。
蘇慧蘭知道奶奶一定是想起了爸爸。
對蘇大旺這樣的結局,她一點也不意外,這個人心術不正,以後的路隻會越走越窄,如今還能在濱河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已經算是走大運,就是白瞎了爸爸和奶奶當初的那份心!
不過她現在倒是盼著蘇大旺能在新地方趕快站住腳,可千萬別潦倒落魄的再迴村子裏,她如今可是覺著老家的生活有滋有味的,雖然氣候惡劣了點,可她有糧、有肉、有錢,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更有處處愛她的親人在身邊,她可不想讓蘇大旺那一家子迴來礙眼。
蘇慧蘭怕奶奶老是想著爸爸傷心,趕忙又拆開了錢伯伯家寄來的包裹。
包裹裏有用布袋分別裝好的紅豆、綠豆、糯米和兩包紅糖,還有一件深紅色的毛衣。
裏麵同樣夾著一封信,是錢伯伯的女兒錢春曉寫來的。
信上說他們一家很感謝她寄來的鹹肉和米麵,想給她寄一些迴禮,隻是一直打聽不到她的詳細地址,最後還是湊巧尋到了她之前的鄰居王大娘那裏,才拿到如今的準確地址,所以迴禮也晚了些。
信裏特意提到了上次蘇慧蘭去時留下的那一百四十塊錢,說她母親自從拿到這筆錢就一直很不安心,因為他們都清楚當初父親即便對蘇慧蘭有過幫助,也不可能有這麽多錢!
本來她母親是想找個機會把這筆錢盡快還迴來的,隻是沒想到十二月初的時候,她的爺爺突然生了場急病,沒奈何將這錢動用了一部分,如今他們家沒法如數奉還,隻好先欠著。
末尾處還說她已經到街道報了名,等過完年就會到這邊林場來,到時候她每個月都能拿到工資,會慢慢把這筆錢還清。
隨信附帶了一張一百四十塊錢的欠條,字跡秀麗工整,欠款人落款是“錢春曉”三個字。
蘇慧蘭記得這個姑娘好像比自己還小了兩個月,今年才初中畢業,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多才多藝,錢伯伯在世的時候最喜歡這個女兒,總是說他是三個孩子裏最像他的。
那時,蘇慧蘭在蘇大旺家每天爭分奪秒的學習、幹家務,一直也沒時間跟她接觸,後來他們搬到煤炭廠的家屬區就更沒什麽機會見麵了。
上次她去錢家,錢春曉剛好不在,也不知道印象裏那個清秀的小姑娘如今什麽樣子了,想著年後就能見到,心裏還是挺期待的。
倒是蘇奶奶聽孫女讀完這封信,不由感歎道:“這也是個好閨女,要是她爸還活著,估計也不用來咱這兒遭這份罪!”
蘇慧蘭想到林場繁重的工作任務和簡陋的居住條件,確實挺遭罪的,趕忙提筆給錢春曉寫了封信,把這邊她所了解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下,囑咐她備好禦寒的衣物和一些必需品。
至於其他零散東西倒是不忙著帶,聽說林場的宿舍都是十幾個人睡一間屋子的大通鋪,個人空間有限,東西帶多了反而不好處理,到時候要是缺了、少了什麽,蘇慧蘭這邊可以幫著添置。
寫好了信,算算時間,今天是臘月初四,陽曆已經是73年一月七號,明天把這封信郵過去,估計那邊年前就能收到,正好來得及讓他們把東西置辦齊。
另外,她也給王大娘迴了封信,年前就不再給郵什麽東西了,免得對方收到後又惦記著給她迴禮,這麽細水長流也是好事。
兩封信寫完,蘇奶奶就招唿孫女來試試錢家郵來的毛衣,錢春曉信上說這毛衣是錢伯母親手織的,毛線是她們能買到的最新鮮的深紅色,想著蘇慧蘭過年的時候穿上也能添幾分喜氣。
這件毛衣元寶針、雞心領,蘇慧蘭穿上以後,因為皮膚白,整個人顯得十分文靜好看,再配上王大娘送的“節約領”,把雪白的衣領從雞心領口裏翻出來,越發襯得人精神、有氣質,蘇奶奶看得直點頭,連說錢家的人有心,這毛衣織的快趕上百貨商店裏賣得那些了!
將郵包裏的東西收拾妥當,祖孫倆簡單吃了口晚飯,就上炕休息了。
半夜忽然起了大風,隔著一扇窗子,嗷嗷叫的西北風讓人心慌,把祖孫倆都給吵醒了。
外屋地爐坑裏的火早就熄了,屋裏現在除了炕上有股熱乎氣,其他哪哪兒都涼颼颼的,尤其是靠近窗戶附近的區域更是透著一股股寒風,估摸這會兒外麵得有零下四十幾度了。
蘇慧蘭打著手電筒四外檢查了一下,發現窗子兩邊的牆角和東麵牆上結的寒霜又擴大了不少,擔心外屋地裏的水缸、酸菜缸啥的會上凍,就連夜起來又生了一爐子火。
等忙活完,一看表已經淩晨兩點多了,趕忙脫了衣服又鑽迴被窩裏,蘇奶奶摸著孫女凍得冰涼的手腳,十分心疼,直埋怨今年冬天咋這麽冷。
其實蘇慧蘭早聽學校裏的孩子們說了,今年冬天照比往年不算太冷,蘇小奎說他蹲茅坑的時候習慣數手指頭,往年這時候剛把十個手指頭數三圈,屁股就凍上了,今年都數到四圈了還沒凍呢!
蘇慧蘭聽得哭笑不得,可也說明今年的天氣其實還算照顧她這個新來的。
祖孫倆說了會兒話,等著火牆開始散發熱度,屋裏漸漸暖和起來,蘇奶奶才撐不住,拉著孫女的手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蘇慧蘭給奶奶蓋好被子,黑暗中聽著奶奶的唿吸聲,也很快陷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起來,天空陰沉沉的,像是隨時會下一場大雪的樣子。
這讓蘇慧蘭有些猶豫,想著要不等過一天再去公社寄信,可她又怕萬一真連著幾天下大雪,到時候出門更費勁,不如趁著現在還沒下起來,動作快一點,早去早迴。
結果她這邊正跟奶奶說這事呢,那邊李老太的大兒子就來了!
這位李大叔是來報喪的,李老太的老爹今早上沒了!
出了這事,蘇慧蘭自然不能再出門,不光她,這兩天伐木隊也不會再上山了。
別看秀山立村時間不長,但村裏大夥兒都挺團結,基本是一家有事,百家應。
尤其去世的這位老爺子在村裏輩分最高,村裏幾乎都是他的晚輩,他的葬禮,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要到場。
而且從打壽材、入館、送行、挖墳、出殯、下葬,哪怕如今是特殊年代,不興大操大辦,但是有些程序還是不能省的,無論哪個步驟都要用到不少人。
尤其出殯抬棺這一步,抬棺人一般分八人,十六人,二十四人,根據逝者的身份地位來。按照這位老爺子的輩分,是能用三十二個抬棺人的。
其中,抬棺的人又有不能用直係親屬和未婚男人的規矩,還要避免屬相相克,再早村子裏人少的時候,人都湊不齊,還得去別的地方請人。
第44章 意外發現! 現今這年月,雖然大山裏相……
現今這年月, 雖然大山裏相對寬鬆一些,但是諸如哭喪、紮紙人之類的還是沒人敢操辦,不過老爺子已經過了八十,可以看做是“喜喪”, 多少衝淡了一點悲傷的氣氛。
蘇奶奶先到蘇大伯家裏借了兩張布票, 然後才帶著蘇慧蘭跟蘇大伯一家三口去了李老太父親家。
李老太父親姓丁, 膝下有兩子一女, 最大的就是李老太。老爺子的大兒子年初沒了以後, 就搬去跟小兒子一家住了。
這個小兒子, 蘇慧蘭得叫一聲“叔爺”, 據丁二叔爺說, 昨晚半夜刮大風, 他不放心老爹, 還特意過來給生了一爐子火,那時候丁老爺子還沒啥事, 躺在炕上睡得滿臉紅撲撲的。
他還想著難得老爹晚上沒難受,睡得挺穩當, 心裏還高興來著, 哪成想等第二天早上再來的時候,老爺子已經走了。
李老太哭得很是傷心,見著蘇奶奶就埋怨自己沒做好夢,怕啥來啥,這一年送走了大弟,又送走了老爹,一下走了兩位親人,她這心太難受了!
蘇奶奶也陪著掉了些眼淚,隻能一再勸她保重身體, 她要是這時候倒下了,那擔子可全落在她二弟身上了!
李老太果然把這話聽進去了,勉強擦了淚,開始忙碌起來。
因為蘇家人來的太早,丁家這會兒靈堂還沒布置好,孝子們的孝服也沒穿上。
這會子就要用到不少白布,丁家得挨家挨戶去借布票,然後盡快趕到供銷社把白布買迴來。
這也是為啥蘇奶奶先去大伯家拿布票的緣故,要是白布不夠,孝家的孝服就遲遲不能上身,那就是孝子們的“罪孽”了。
好在村裏人團結,各家接著信兒的都早早把自家多餘的布票拿來,也就個把小時,去供銷社買布的馬爬犁就迴來了。
然後就是布置靈堂,孝家著喪服,蘇慧蘭也被發了一條一寸寬的“孝帶”紮在了腰上。
在這裏,老人的葬禮必須給前來吊唁的小輩們發一條“孝帶”係上,因為大夥兒認為高壽老人壽終正寢是福壽雙全的表現,小輩們帶上這條“孝帶”能免去“罪孽”。
隨著來吊唁的人越來越多,靈堂在齊五爺的張羅下很快布置妥當,蘇慧蘭跟著奶奶、大伯行完禮後,蘇奶奶擔心蘇慧蘭害怕,就把蘇衛陽留下跑腿,讓孫女先迴家。
蘇慧蘭倒是不害怕,不過葬禮上規矩多,不是你說想幫忙就能隨便幫的,一切得聽主事人的安排調遣。
她看了看靈堂邊上陪靈的除了孝家的小輩們,就是像大奶奶和奶奶這樣的長輩,便點了點頭,乖乖迴去了。
丁家也在村東頭這一片,離蘇慧蘭家直線距離挺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