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現在想起來,在我孩提時代,這富饒的河灣子帶給我們的是神奇和恐怖。”
費凡的故事在繼續著。
現在人們一提起沙漠,有點兒過於概念化了,以為沙漠就是“撒哈拉”,就是“羅布泊”,沙漠就是一個個光禿禿的沙坨子,大風刮起來,沙塵遮天蔽日。
比如,科爾沁沙地是讓北京人和天津人飽嚐沙塵之苦的罪魁禍首。
但在費凡小時候,科爾沁沙地並不總是這副孬模樣。
那時候,老哈河兩岸有十幾公裏的肥田或草灘,肥田或草灘外麵是連綿起伏的沙丘。
在費凡的記憶裏,潔白細膩的沙粒鋪在白杆柳、黃柳和紅柳的下麵,是那樣的平靜甚至都有些安詳了。
前麵已經提到過了,女人生孩子之前,老人們總吆喝著男人們用帆布袋子背來半口袋白沙土鋪在炕頭上,使用時又熱乎又幹淨還又軟乎。
“你媽要生你的時候,你奶奶進屋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揭開炕席摸一摸沙土熱不熱乎。”
費凡告訴費目,笑著。
這種最簡單最衛生的消毒措施在老人眼裏是有些神聖的。
這些沙土連同那些汙物一直到孩子生下七天後,才可以清理出去。
那個時代,人是生在沙土上,長在沙土上,死在沙土裏,須臾都離不開沙土的。
春天,這富饒河灣兒,沿岸的沙漠,一坡一坡的杏樹開著粉白色的花,像是一群靚麗的少女,美麗多姿。
黃柳、紅柳,一簇一簇的,洋溢著一層嫩綠的色彩。
一窪窪的樺樹,像是密集的泛著銀白色暈圈的支架,托起一塊塊厚重的綠色毛毯子。
春天,也給沙地裏的野豬、狐狸、麅子、狼、跳鼠們帶來快樂。
兔子們忙著生崽兒,狼們抓緊時間脫毛,換毛。
“後來,等我上中學,學到《木蘭詩》那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時,老師在講台上講,分不清是男還是女,而我的腦子裏卻是春天兔子的眼睛不好使,便是迷離吧,所以最容易被抓住了。又過了若幹年,到了世紀之交的時候,中央電視台播送記者從長江源頭發迴來的報道,說在那裏發現了一種類似非洲袋鼠的小動物,後腿很長,前腿很短,跳躍著,向前奔跑,並配有畫麵。我當時啞然失笑了,這不就是科爾沁沙地裏的跳鼠嘛,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呀,那富饒的河灣兩邊沙漠有的是!”
兒時的記憶,費凡記得很清楚。
夏天的科爾沁沙地,綠色更濃了。
炎熱的天氣,讓那些獾子、狐狸和兔子們躲在洞裏不出來。
看家狗們也跑到樹陰下或房子的陰影下,半臥著,耷拉著舌頭,快速地換著氣兒。
這時,沙地裏的水泡子便起到了一種降溫和調節空氣溫度的作用。
聽老人們講,沙漠的腹地有一個叫“柏樹窪”的地方,那裏不但有一個很大的水泡子,而且還有野馬,並且還煞有介事地說,誰誰的那匹什麽樣的馬,為啥跑得那麽快,就是母馬和野馬交配下的駒子。
又據說,柏樹窪的泡子邊上長滿了蘆葦和蒲草,野鴨窩、野鴨蛋一片一片的。
又據說,那泡子水一看都是黑頭的,裏麵的魚也是黑色的,而且非常的多。
費凡曾向往了很久,但終於沒有去成。
費目也開始向往了,找個機會一定要去一趟。
這個柏樹窪,成了費凡父子共同向往的一個地方。
後來,費目真的去了這個叫“柏樹窪”的地方,他心中的很多謎題都在那裏找到了答案。
秋天,可是一個成熟的季節。
且不說老哈河兩岸棒子地裏那出了懷的幹了纓的露出金黃顆粒的大棒子,且不說那在微風中搖曳著的紅著臉膛的大個子高粱和越結實越低頭的穀子,且不說水泡子中那飄浮著的深綠色的已有少許黃色的向四八方伸展著腰身的菱角秧,就是沙地裏那一沙包一沙包的黃柳、白柳和紅柳,也是在呈現出秋天的景色來。
柳條上的葉子黃了許多。
“靠沙邊的黃豆地招麅子啦!”
或許有人這樣喊了一嗓子,人們手持火叉子、二齒子之類的農具,向黃豆地跑去,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勞動果實,要向入侵的壞蛋們開戰。
人們舉著家什“噢噢”地喊著,麅子沒命地在黃豆地裏衝撞著,奔迴沙地,消失在柳條叢中。
這富饒的河灣兒一到冬天,就沉寂得讓人有些害怕。
放羊的放馬的放牛的不必說,他們不喜歡擠在一起住。
莊稼漢們也不願意房挨房院挨院地住在一起。
人們的住房非常的簡陋,不少人家住在“蹦蹦”或馬架子裏。
“蹦蹦”是有柳條或樹枝編成的,再糊上泥巴,很像是蒙古包或者就是一種仿製的蒙古包,漢化了的蒙古包,頂子也是圓形的,如同給一個泥巴筒子又扣上了一口泥巴鍋。
“馬架子”比“蹦蹦”又進了一步。
這種房子的房框子是長方形的,用垡子砌成,房頂就像扣了半個圓筒子,也用檁子和柳條子編成的笆。
其實,如果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馬架子算是隻有一個房間的小屋,頂多在鍋台和火炕之間再砌起半截兒的界牆,也就是一兩尺高,叫做“混”台子。
關於這個“混”台子的“混”,費目查了好幾本字典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字,隻好取其音來“混”個數兒了。
費目感覺,這應當是一種有曆史特點的建築,有它和沒它大不一樣。
沒有它,大人或孩子睡覺時,一打挺就可能軲轆到鍋裏去,那可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兒。
至此,費目也為一種現象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父親費凡那一代人中,有不少人在小的時候就被燙壞過,有的被燙壞了肚皮,有的被燙壞了屁股。
最不能燙壞的就是臉麵了,如果燙壞了,就等於毀容,別說說不上媳婦兒,打一輩子光棍兒了,就連頭也是抬不起來了的。
還有一種住房形式就是“地窨子”了。
它們大多建在老哈河的舊河床邊,就著河坎子向裏向下一挖,上麵用泥巴垛一塊兒,這就成“地窨子”了。
“地窨子”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是不一樣的,窯洞是開在山壁上,是在地上;“地窨子”的大部分是在地下。
這三種住宅形式之後,老哈河沿岸才有了“幹打壘”,也就“板打牆”的築屋方法。
這種方法同樣的簡單,把兩塊長木板支起來,再夾住,支棍比牆體寬向略長些,當中填土夯實,一板接一板地夯起來。
這在白音套河民居建築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可能是跟東北人學來的吧。
它使人們從地下走向地上,從低矮的“蹦蹦”、馬架子走向相對高大寬敞的兩間、三間房。
這種板打牆的房子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
其實,這種房子就是費目在前麵提到的那種“車軲轆圓”吧!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費凡從學校跑迴家後,就幹過板打牆的活計。
他的任務是掄“雞蛋滾子”把土夯實。
小村物件:“雞蛋滾子”就是用大青石打成的一個大石頭蛋子,形似雞蛋,但比雞蛋重很多,最重的有四五十斤。石匠們會特意在它的兩極打出兩個小洞洞,以方便用手摳起,高高舉起,再使勁兒地砸下,將土劣實,這可是一種重體力活兒。
當現在的人們住在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子裏,當今天的人們看著雪白的牆壁和用這個板那個板裝飾的屋頂時,還有那些枝式的或吸頂式的照明燈時,是否還能夠想到這也是一個曆史的大進步呢?誰還會想到就在半個世紀前,在“富饒的河灣子”,那些大一點兒的房子也是蹺著手就能夠到房簷的,小一點兒房子竟然可以到房頂上去撒撒歡兒!
如果說半個世紀前,那些馬架子、地窨子、“蹦蹦”是一種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遊牧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相結合的產物,那麽今天從那白色的有線電視天線以及各戶那寬敞的門窗,以及從那門窗中所透出的一切,都告訴人們這“富饒的河灣子”的確已經步入了現代社會,享受著現代社會的文明與文化。
那一年,費凡跟老伴兒胡芳曾經迴到過別了十幾年的家鄉。
坐在顛簸的班車上,轉過那座水庫,進入百裏穿沙公路,費凡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欣慰。
穿沙公路兩旁的沙蒿子與紅柳、黃柳又連成一片,重新將黃沙蓋住。
道路通了,煤運進來了,煤氣也運進來了,路兩邊的稻草垛子發黑了。
這一切都在告訴費凡和胡芳,河灣裏解決了燒柴問題,也就是解決了能源問題,人們不再向沙漠掃蕩那些紅柳、黃柳做燒柴了。
人們已經意識到科爾沁沙地的治理與自己的生存是多麽的息息相關。
“那個年月,真的不要再來了,它不但把人毀了,也把自然毀了。”
說到這裏,費凡看了費目一眼,歎息著。
“現在想起來,在我孩提時代,這富饒的河灣子帶給我們的是神奇和恐怖。”
費凡的故事在繼續著。
現在人們一提起沙漠,有點兒過於概念化了,以為沙漠就是“撒哈拉”,就是“羅布泊”,沙漠就是一個個光禿禿的沙坨子,大風刮起來,沙塵遮天蔽日。
比如,科爾沁沙地是讓北京人和天津人飽嚐沙塵之苦的罪魁禍首。
但在費凡小時候,科爾沁沙地並不總是這副孬模樣。
那時候,老哈河兩岸有十幾公裏的肥田或草灘,肥田或草灘外麵是連綿起伏的沙丘。
在費凡的記憶裏,潔白細膩的沙粒鋪在白杆柳、黃柳和紅柳的下麵,是那樣的平靜甚至都有些安詳了。
前麵已經提到過了,女人生孩子之前,老人們總吆喝著男人們用帆布袋子背來半口袋白沙土鋪在炕頭上,使用時又熱乎又幹淨還又軟乎。
“你媽要生你的時候,你奶奶進屋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揭開炕席摸一摸沙土熱不熱乎。”
費凡告訴費目,笑著。
這種最簡單最衛生的消毒措施在老人眼裏是有些神聖的。
這些沙土連同那些汙物一直到孩子生下七天後,才可以清理出去。
那個時代,人是生在沙土上,長在沙土上,死在沙土裏,須臾都離不開沙土的。
春天,這富饒河灣兒,沿岸的沙漠,一坡一坡的杏樹開著粉白色的花,像是一群靚麗的少女,美麗多姿。
黃柳、紅柳,一簇一簇的,洋溢著一層嫩綠的色彩。
一窪窪的樺樹,像是密集的泛著銀白色暈圈的支架,托起一塊塊厚重的綠色毛毯子。
春天,也給沙地裏的野豬、狐狸、麅子、狼、跳鼠們帶來快樂。
兔子們忙著生崽兒,狼們抓緊時間脫毛,換毛。
“後來,等我上中學,學到《木蘭詩》那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時,老師在講台上講,分不清是男還是女,而我的腦子裏卻是春天兔子的眼睛不好使,便是迷離吧,所以最容易被抓住了。又過了若幹年,到了世紀之交的時候,中央電視台播送記者從長江源頭發迴來的報道,說在那裏發現了一種類似非洲袋鼠的小動物,後腿很長,前腿很短,跳躍著,向前奔跑,並配有畫麵。我當時啞然失笑了,這不就是科爾沁沙地裏的跳鼠嘛,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呀,那富饒的河灣兩邊沙漠有的是!”
兒時的記憶,費凡記得很清楚。
夏天的科爾沁沙地,綠色更濃了。
炎熱的天氣,讓那些獾子、狐狸和兔子們躲在洞裏不出來。
看家狗們也跑到樹陰下或房子的陰影下,半臥著,耷拉著舌頭,快速地換著氣兒。
這時,沙地裏的水泡子便起到了一種降溫和調節空氣溫度的作用。
聽老人們講,沙漠的腹地有一個叫“柏樹窪”的地方,那裏不但有一個很大的水泡子,而且還有野馬,並且還煞有介事地說,誰誰的那匹什麽樣的馬,為啥跑得那麽快,就是母馬和野馬交配下的駒子。
又據說,柏樹窪的泡子邊上長滿了蘆葦和蒲草,野鴨窩、野鴨蛋一片一片的。
又據說,那泡子水一看都是黑頭的,裏麵的魚也是黑色的,而且非常的多。
費凡曾向往了很久,但終於沒有去成。
費目也開始向往了,找個機會一定要去一趟。
這個柏樹窪,成了費凡父子共同向往的一個地方。
後來,費目真的去了這個叫“柏樹窪”的地方,他心中的很多謎題都在那裏找到了答案。
秋天,可是一個成熟的季節。
且不說老哈河兩岸棒子地裏那出了懷的幹了纓的露出金黃顆粒的大棒子,且不說那在微風中搖曳著的紅著臉膛的大個子高粱和越結實越低頭的穀子,且不說水泡子中那飄浮著的深綠色的已有少許黃色的向四八方伸展著腰身的菱角秧,就是沙地裏那一沙包一沙包的黃柳、白柳和紅柳,也是在呈現出秋天的景色來。
柳條上的葉子黃了許多。
“靠沙邊的黃豆地招麅子啦!”
或許有人這樣喊了一嗓子,人們手持火叉子、二齒子之類的農具,向黃豆地跑去,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勞動果實,要向入侵的壞蛋們開戰。
人們舉著家什“噢噢”地喊著,麅子沒命地在黃豆地裏衝撞著,奔迴沙地,消失在柳條叢中。
這富饒的河灣兒一到冬天,就沉寂得讓人有些害怕。
放羊的放馬的放牛的不必說,他們不喜歡擠在一起住。
莊稼漢們也不願意房挨房院挨院地住在一起。
人們的住房非常的簡陋,不少人家住在“蹦蹦”或馬架子裏。
“蹦蹦”是有柳條或樹枝編成的,再糊上泥巴,很像是蒙古包或者就是一種仿製的蒙古包,漢化了的蒙古包,頂子也是圓形的,如同給一個泥巴筒子又扣上了一口泥巴鍋。
“馬架子”比“蹦蹦”又進了一步。
這種房子的房框子是長方形的,用垡子砌成,房頂就像扣了半個圓筒子,也用檁子和柳條子編成的笆。
其實,如果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馬架子算是隻有一個房間的小屋,頂多在鍋台和火炕之間再砌起半截兒的界牆,也就是一兩尺高,叫做“混”台子。
關於這個“混”台子的“混”,費目查了好幾本字典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字,隻好取其音來“混”個數兒了。
費目感覺,這應當是一種有曆史特點的建築,有它和沒它大不一樣。
沒有它,大人或孩子睡覺時,一打挺就可能軲轆到鍋裏去,那可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兒。
至此,費目也為一種現象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父親費凡那一代人中,有不少人在小的時候就被燙壞過,有的被燙壞了肚皮,有的被燙壞了屁股。
最不能燙壞的就是臉麵了,如果燙壞了,就等於毀容,別說說不上媳婦兒,打一輩子光棍兒了,就連頭也是抬不起來了的。
還有一種住房形式就是“地窨子”了。
它們大多建在老哈河的舊河床邊,就著河坎子向裏向下一挖,上麵用泥巴垛一塊兒,這就成“地窨子”了。
“地窨子”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是不一樣的,窯洞是開在山壁上,是在地上;“地窨子”的大部分是在地下。
這三種住宅形式之後,老哈河沿岸才有了“幹打壘”,也就“板打牆”的築屋方法。
這種方法同樣的簡單,把兩塊長木板支起來,再夾住,支棍比牆體寬向略長些,當中填土夯實,一板接一板地夯起來。
這在白音套河民居建築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可能是跟東北人學來的吧。
它使人們從地下走向地上,從低矮的“蹦蹦”、馬架子走向相對高大寬敞的兩間、三間房。
這種板打牆的房子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
其實,這種房子就是費目在前麵提到的那種“車軲轆圓”吧!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費凡從學校跑迴家後,就幹過板打牆的活計。
他的任務是掄“雞蛋滾子”把土夯實。
小村物件:“雞蛋滾子”就是用大青石打成的一個大石頭蛋子,形似雞蛋,但比雞蛋重很多,最重的有四五十斤。石匠們會特意在它的兩極打出兩個小洞洞,以方便用手摳起,高高舉起,再使勁兒地砸下,將土劣實,這可是一種重體力活兒。
當現在的人們住在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子裏,當今天的人們看著雪白的牆壁和用這個板那個板裝飾的屋頂時,還有那些枝式的或吸頂式的照明燈時,是否還能夠想到這也是一個曆史的大進步呢?誰還會想到就在半個世紀前,在“富饒的河灣子”,那些大一點兒的房子也是蹺著手就能夠到房簷的,小一點兒房子竟然可以到房頂上去撒撒歡兒!
如果說半個世紀前,那些馬架子、地窨子、“蹦蹦”是一種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遊牧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相結合的產物,那麽今天從那白色的有線電視天線以及各戶那寬敞的門窗,以及從那門窗中所透出的一切,都告訴人們這“富饒的河灣子”的確已經步入了現代社會,享受著現代社會的文明與文化。
那一年,費凡跟老伴兒胡芳曾經迴到過別了十幾年的家鄉。
坐在顛簸的班車上,轉過那座水庫,進入百裏穿沙公路,費凡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欣慰。
穿沙公路兩旁的沙蒿子與紅柳、黃柳又連成一片,重新將黃沙蓋住。
道路通了,煤運進來了,煤氣也運進來了,路兩邊的稻草垛子發黑了。
這一切都在告訴費凡和胡芳,河灣裏解決了燒柴問題,也就是解決了能源問題,人們不再向沙漠掃蕩那些紅柳、黃柳做燒柴了。
人們已經意識到科爾沁沙地的治理與自己的生存是多麽的息息相關。
“那個年月,真的不要再來了,它不但把人毀了,也把自然毀了。”
說到這裏,費凡看了費目一眼,歎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