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顧家現在的配置,顧玄,吏部尚書,掌百官銓選,大權在握;顧淮之,戶部侍郎,掌朝廷錢袋子;還有在禮部的顧毓和刑部的顧琉,個個兒身居高位,顧琉之前還在禁軍待過,這是要幹嘛?
也就是元熙帝對顧家印象實在太好,顧家人本身也夠優秀,才能有如今的地位。但太過招人眼,卻並非好事。
顧玄一向講究和光同塵,覺得自家太出挑了,總得顧慮幾分。帝心難測,現在元熙帝確實對顧家信任有加,但顧玄見過的皇帝多了,也明白皇帝這種生物最是喜怒不定,年輕時雄才大略英明果決的皇帝,到老年時患上多疑症疑神疑鬼斬殺功臣的也不是沒有。
說白了顧玄就是不相信元熙帝,不想讓顧家成為最紮人眼的存在。
顧淮之也知道顧玄的意思,不由抿了抿唇,“那也不必這麽匆忙,好歹再過兩年,辦完最後一次考評。”
“那就太晚了。”顧玄老神在在地捋了捋胡子,“那時候我剛退,你就升尚書?吃相未免不夠好看。現在我急流勇退,簡在帝心,兩年後官員考評調動,你本身名望和功績都足夠再進一步,尚書之位已是你的囊中之物。我要是不退,你怎麽再升一級?難道你還想要一門兩尚書不成?”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九品中正取仕時,也不會讓一家子獨占兩個實權高位。
說實話,現在顧家的一尚書一侍郎就夠惹眼了。
顧玄看得明白,反過來笑顧淮之,“難道你就想在戶部侍郎這個位置上一動不動再熬個十來年?”
以顧玄現在的身體狀況,再活十年根本不是問題。他不退,顧淮之就得一直原地踏步,也確實挺熬人的。
顧淮之倒是沒想那麽多,直接點頭道:“這有何不可?朝中多少人在一個位置上一待就是一輩子,我這升官速度已經足夠快了,等個十年也不是什麽稀奇事。您這話要是傳出去,還不知道要引來多少酸話。”
“糊塗!”顧玄黑了臉,“怎麽,老夫想過點清閑日子你還不樂意?”
那必須樂意啊!顧淮之心說我這不是擔心您適應不了退休生活嗎?
顧玄倒是看得開,已經開始和顧淮之搶孩子了,“等到我致仕後,就讓燮兒跟在我身邊,由我親自教導。”
早在顧淮之一家三口迴京時顧玄就想親自教導顧燮了。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當年顧淮之能一直跟在顧玄身邊,是因為顧玄早早地炒了皇帝魷魚,有的時間教顧淮之。現在顧玄身上還有個吏部尚書的官職,每天都得去點卯,還有一堆事情等著他處理,哪來的時間教孩子?
現在好了,辭了官後想怎麽帶孩子就怎麽帶。
顧淮之也不由感歎顧玄這是真的內心強大,這麽大的權力說放手就放手,一點都不帶留戀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的厲害。
見顧玄都已經規劃好自己的退休生活了,顧淮之自然不會強攔著他。
顧淮之攔不住,元熙帝就更攔不住了。在顧玄上了第七道情真意切的辭官奏折後,元熙帝終於明白顧玄這是心意已決,誰都不能讓他改主意。想著顧玄這些年對他的種種幫助,元熙帝含著熱淚準了顧玄辭官,又禦筆一揮,給了顧玄一個太傅的虛職。
顧淮之順勢將顧燮打包交給了顧玄,別說,有這麽個大佬一對一教導兒子,顧淮之簡直安全感爆棚。
元熙帝那邊,在顧玄辭官後,又宣顧淮之進宮,向他詢問報紙有關的事宜。
顧淮之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報紙的版頁和作用,元熙帝聽得時不時點頭,終於下定決心,每旬印一份皇家報紙,分發至各地,上頭全是近期的國之大事,尤其要多寫點民生相關的問題。比如朝廷的稅收怎麽收,收多少;徭役該怎麽安排;免稅又是怎麽免;若是有災情賑災安排又如何……
這些信息原原本本地印在報紙上,但凡各地官員有任何小動作,百姓們就能將他們給揪出來。
顧淮之忍不住感歎,不愧是當皇帝的,這麽快就領悟了讓貪官汙吏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的操作。
元熙帝越說思路越通暢,提筆洋洋灑灑寫滿了兩大頁,對自己的想法很是滿意,對顧淮之也格外溫和,這可是國之棟梁啊,必須得好好對待。
這麽想著,元熙帝便對顧淮之說道:“報紙之事也該記你一功,以你的功績,便是做一部尚書也使得。不過老丞相任吏部尚書,朕也不好讓你再任尚書。如今老丞相致仕,朕也沒了這個顧慮,待到兩年後考評,總得讓你再往上升一升。”
顧淮之趕緊謝恩,嘴上還得謙虛一番,心裏則再次讚了一波他阿公,這眼光,絕了。
第119章 福王
從元熙帝那兒得了個口頭升官保證,顧淮之心裏還挺高興的。他這輩子官途十分順暢,又有強大的家族做後盾,沒覺得升官難度有多大,對官職的追求並不高。但顧淮之喜歡這種被人肯定的感覺,在其位謀其職,好歹沒有辜負自己拿的俸祿。
辦報紙這事兒元熙帝還真就放在了心上,新製紙張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學子追捧,經常供不應求,市場十分火爆。單憑利潤這一項,都不知道讓戶部進了多少銀子。搞得元熙帝還挺不好意思,私下裏又給了顧淮之不少賞賜。認真說起來這新式造紙法也算是屬於顧淮之的,他要是自己賣,完全就是名利雙收的大好事。現在顧淮之把方法給了朝廷,確實是元熙帝占了便宜。
元熙帝武將出身,性情中有武將特有的直爽豪邁,對自己人很是大方,不樂意占自己人便宜,給了顧淮之一堆賞賜後,還偷偷向太子誇顧淮之,“阿淮是個大公無私的,一心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我們皇室也不能讓功臣吃虧,他的功勞,我們心裏都得記著,人心裏都有一杆秤,別寒了功臣的心。”
太子就笑,“就算父皇不說,兒臣也記著。有福王天天在兒臣耳邊念叨著阿淮弟弟如何好,兒臣哪能忘記阿淮的功勞?”
一說到這個,元熙帝也撐不住笑了,搖頭樂道:“那小子打小就和阿淮親,上迴他去青州,差點把我私庫給搬空了。這可真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說到福王,這天底下最尊貴的父子倆似乎找到了同一話題,默契地開始吐槽起來。
遠在宮外王府的福王猛地打了好幾個噴嚏,完全不知道自己暗中為促進親爹和親哥之間的感人父子情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會兒的福王一邊抱著崽崽一邊嘀咕道:“肯定是有人又惦記我了。父皇最近好像給了阿淮一架初夏荷塘屏風,我這兒有個差不多的,不如一塊兒送過去?”
福王家的崽崽睜著圓乎乎的大眼睛,咬著小手看著自家親爹犯傻,嘴裏嘰裏咕嚕地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嬰兒語,抬手糊了親爹一臉口水。
福王也不嫌棄,伸手握了小家夥肥嘟嘟的爪爪,目露憧憬,“說起來弟妹也快臨盆了,不知道阿淮這次能不能得一個女兒,要是你顧叔有了女兒,父王就為你討來做媳婦兒好不好?”
胖嘟嘟的崽崽忽然咧嘴一笑,在福王懷裏樂得手舞足蹈。
福王頓時大笑起來,伸手拍了拍小家夥肉感十足的屁股,樂道:“好小子,有出息!”
被福王惦記著的顧淮之在幹什麽呢?他正守在產房外,聽著徐清漪的痛唿急得在院子裏轉圈圈。
好在徐清漪有過一次生產經驗,這一胎生得格外順利,在顧淮之把自己轉暈之前,產房裏傳來一聲響亮的啼哭,沒過多久,穩婆便喜洋洋地抱著一個大紅繈褓出來道喜,“恭喜大人,又得一俊俏的小公子!”
顧玄和顧琉等人立即大喜,連連讓人給穩婆發喜錢。
顧淮之心裏還有點小失望,又是個臭小子呀?本來還想兒女雙全湊個好字來著,看來自己的小棉襖夢破碎了。
顧淮之的失落也就是一瞬間,見了大紅繈褓那一瞬,他的眼睛就移不開了,下意識地上去接過孩子。說來也怪,剛剛還哭得震天響的孩子一到顧淮之懷裏就歇了哭聲,委屈地癟了癟嘴,依戀地在顧淮之懷裏蹭了蹭,砸吧著嘴睡著了。
饒是穩婆接生的嬰兒多了去了,也嘖嘖稱奇,張嘴便是一連串地好話,“哎喲喂,我接生過這麽多孩子,還沒見過像小公子這麽聰明的呢!府上不愧是世族高門,剛出生的小公子都比旁人聰慧些!”
一番話說得王氏心情大好,又額外賞了穩婆不少銀錢,喜得穩婆更是好話不要錢地往外倒。她本來吃的就是這碗飯,肚子裏的好話能說上幾天不帶重樣的,哄得滿院子的人全都高高興興,從上到下都透著一股喜氣。
那邊福王得知顧淮之又添了個兒子,抱著小兒子,沉痛地告訴他,“你媳婦兒沒了。”
小家夥原本咬著右手,突然把右手抽出來,噗噗了福王一臉口水。
遭受兒子突襲的福王:……算了,這小子媳婦兒沒了,不跟他計較。
顧淮之也是在小兒子的洗三禮上才知道福王的打算,看著福王的表情那叫一個一言難盡,“我閨女還沒出生你就開始惦記了?”
這是人幹事?
哪怕自家的小白菜還沒見著影,顧淮之也對福王這個妄圖慫恿他家豬來拱自己白菜的行為表示唾棄,並且單方麵決定和福王斷交一刻鍾。
福王卻很是理直氣壯,“這年頭兒好姑娘都被人定下了,我當然要為我兒子早做打算。不然他長大了找不著媳婦兒,多慘啊!”
顧淮之嗬嗬他一臉,你一個王爺,還愁自己兒子娶不著媳婦兒?
福王小事憨傻大事精明,偷偷跟顧淮之說:“父皇這兩年身子愈發不好了,正在逐漸放權給皇兄。現在天下已定,我的兵權也交了,以後就做個安樂享福的王爺,以我的功績,保子孫安穩富足倒也不是什麽難事。”
他還記得當初在雲州時,顧淮之便助他良多。後來他征戰沙場,兄弟中有忌憚他的,暗中在糧草上動手腳,也是顧淮之動用了顧家的人脈為他解圍。此中情意,不是手足更勝手足,福王是真心拿顧淮之當好兄弟看的,十分想和顧淮之做個親家。
顧淮之無語地看著他,雙手一攤,“我的閨女兒還沒影呢,你就別惦記了。”
福王哼哼幾句,心知顧淮之不會鬆口,便不再提結親之事,轉而搓手問顧淮之,“那個什麽報紙的事兒,你看我能幹嗎?”
顧淮之都驚呆了,你一個帶兵打仗的猛將,想來幹筆杆子的活,這畫風是不是有點不對?
說到正事,福王的臉色也淡了下來,垂眸道:“朝廷給傷亡士兵都發了撫恤銀,但經過上迴貪墨之事,我都不確定這筆銀子有多少落到了士兵手裏。好歹都是跟著我奮戰沙場浴血殺敵的同袍,我總得多費點心。要真有什麽臭蟲腐鼠在裏頭弄鬼,本王也該為將士們討個公道!”
顧淮之一愣,仔細一琢磨,這位的身份,還真合適!
第120章 報社
報紙這東西,那就是個宣傳口,必須要掌握在合適的人手裏。福王雖然是武將,性格又憨,跟報紙這等筆杆子活完全不是一個畫風。但是,福王他姓趙啊!皇室中人來管宣傳喉舌,不是最合適的嗎?更妙的是,福王不僅深得元熙帝信任,和太子的感情也十分好,有他坐鎮,其他人也不敢對報紙內容指手畫腳。
至於具體內容的編寫……朝廷有的是人才,翰林院還有一大幫在編書的進士呢,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寫文章的一把好手,完全不用擔心無人可用。
顧淮之越想越覺得此事可行,看向福王的目光也愈發明亮。福王忍不住抖了抖,小聲問顧淮之,“怎麽,不合適嗎?”
“不,非常合適。”顧淮之重重一點頭,給予了福王充分的肯定。
福王頓時圓滿了,傻兮兮地笑起來,“我就覺得這東西挺有趣的,沒想到還真合適啊。”
“當然合適。”顧淮之心說沒人比你合適當這個報紙主編了,想來元熙帝也不會不同意。
福王倒沒覺得他會受到來自元熙帝的阻力,也是他傻人有傻福,元熙帝特別慣著他。不然的話,光憑這幾年他的坑爹次數,元熙帝都能把這倒黴兒子給塞迴皇後肚子裏去。
出版報紙對於印刷坊的要求也高,因為報紙上的文章都有時效性,每一篇都不重樣,現行的雕版印刷肯定不能達到印報紙的需求。
顧淮之想了想,最終還是把活字印刷的概念跟元熙帝提了一嘴。
元熙帝聽了後先是雙目一亮,而後又泄了氣,“活字印刷雖然好,但這法子要求印刷的匠人也識字,這要求未免太高了。”
雕版印刷雖然不靈活,但它隻要刻個版,匠人們負責印就行啊,管他識字不識字呢,按照流程操作就行。活字印刷就不行了,靈活性強,對匠人的要求也高,每印一篇文章都得重新找字模,也就意味著匠人們得認識字,工作量瞬間翻番不說,還加高了門檻。更重要的是,現在又不像後世一樣搞義務教育掃除文盲,識字的都是讀書人,人家那是要考科舉的,讓他們來幹匠人的活,指不定他們還覺得這是被歧視了。
顧淮之也撓頭,這就是文盲太多的弊端了,想做點有技術含量的事兒都阻力重重。
不過顧淮之腦筋靈活,略一思索便想出了對策,“朝中印書還用雕版印刷,隻有報紙這邊用活字印刷術。招幾個年紀大的落第秀才進來讓他們負責印刷之事,給他們一個正式的官身,不入匠籍,想來他們不會不樂意。”
年紀大的秀才基本科考無望,又不能做官。眼下朝廷直接給他們一個官身,那還要什麽架子,怕是都得爭著搶著來報社幹活。
顧淮之估摸著,等到報社人員配齊,眾人知道報社由福王坐鎮後,怕是舉人和同進士都想削尖腦袋進來擔個一官半職。
沒辦法,元熙帝目標明確,太子地位穩如泰山,其他皇子就算有心爭一爭,但無論是聖寵還是實權,綁在一塊兒都不夠太子一根指頭的。
這種情況下,福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現任皇帝和下任皇帝的心腹,福王府肉眼可見還能興盛三代,現在還不趕緊過來抱大腿,什麽時候抱?這點眼力見都沒有,還混什麽官場?說句世俗的話,哪怕他們過五關斬六將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奪得狀元之位,都不一定能和福王這等實權王爺挨上邊。
看看顧淮之下一屆的那位狀元,現在還蹲在翰林院編書呢,至於榜眼,受不了官場氛圍辭官迴家當名士了。探花稍微好一點,現如今也就進了一次宮為元熙帝講過經。
這些才是官場常態,顧淮之…那就是個變態,升官速度那叫一個嚇人,幾百年都不一定能出一個的人才。
還是那句話,混官場,有時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最簡單的例子,顧淮之的小叔顧玦,學識一流,正經論起學問來不輸大儒,名聲響亮得很。但那性子…就算顧玄當吏部尚書,聖眷正濃的時候,都沒敢讓他當官。就是怕他一張嘴叭叭把人得罪光,最後被人套了麻袋都不知道是誰下的手。
清高正直有本事的,自然能走出一條風骨路,但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趨利避害是本能,沒道理放著福王這個金大腿不抱,有平坦路非要去走崎嶇小道。
元熙帝也想到了這一茬,麵色緩和了不少,沉吟片刻,最終點了點頭,“行,就按你說的辦!”
不過幾個官身而已,連品階都沒有,小事情。
倒是那個活字印刷術讓元熙帝感到很是新奇,還打算弄好字模後親自去看看。
報社大框架和主要運轉模式以及報紙內容都定下來後,大晉第一家報社也轟轟烈烈地開張了。
元熙帝對福王這個兒子真的沒話說,報社的牌匾都是禦筆親書,上麵“大晉報社”四個大字尤為引人注目,見過元熙帝墨寶的都知道這牌匾來曆不凡,不敢造次。
說起來,為了設報社這事兒,元熙帝還和老臣們來了一場拉鋸戰。但凡有新事物出現,都不缺乏反對者。這一次,反對者的理由十分充分,說辦報紙這是浪費銀錢,朝廷本就有邸報送往各地官府,為何又多此一舉再設報社辦報紙,還讓百姓都知道國之大事,聽起來就不靠譜,老百姓懂什麽國家大事,這真的合適嗎?
這一次,就連元熙帝的親舅舅馮克己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麵。主要還是報社權力範圍不定的鍋。要辦報紙,就要知曉朝中各部門的動態,並選出其中精華撰寫文章印在報紙上,這也就意味著,朝堂各部的資料都得送到報社,經由報社人員審閱後再進行選材撰稿。這麽大的權利,他日不又是另一個政事堂?重點是,這樣一個要命的地方,你還把它交給在軍中威望甚高的福王管,這是嫌你兒子們的感情太好了嗎?
這也就是親舅舅才能罵出來的話了,馮克己威嚴十足,即便元熙帝已經當了近十年的皇帝,都被馮克己罵得滿頭包。
最終,元熙帝好說歹說,又說報社的內容都由政事堂選出審閱後再經印出,絕對不會讓權力分流,弄出個小政事堂導致朝堂不穩,這才讓馮克己鬆了口,同意了辦報社的事兒。
即使鬆口答應了辦報社的事兒,馮克己的臉色也不大好看。報紙這東西,顧淮之給的定價也不高,畢竟要走薄利多銷的路子,前期還搭進去這麽多花費,明顯就是虧本買賣,馮克己這個管錢袋子的人怎麽可能高興得起來。
所以報社正式開業這天,馮克己雖然到場了,但那臉色……瞬間就讓福王想起了小時候背不出文章被他花式懲罰的陰影。
麵對這樣一個敢把元熙帝罵得狗血淋頭的大佬,福王慫得特別快,戰戰兢兢地將人請進來,略微說了幾句場麵話就想開溜,卻被馮克己一把揪住衣領,嚴肅叮囑他道:“既然想辦報紙,掃平世間不公事,還天地一片浩然正氣,就不可像往年那般怠慢。行軍打仗和寫文章是兩碼事,你且仔細些,凡事多想多看,實在拿不定主意的,就來問我,或者進宮問陛下也行。張了嘴就是給你問問題的,別自己憋著!”
也就是元熙帝對顧家印象實在太好,顧家人本身也夠優秀,才能有如今的地位。但太過招人眼,卻並非好事。
顧玄一向講究和光同塵,覺得自家太出挑了,總得顧慮幾分。帝心難測,現在元熙帝確實對顧家信任有加,但顧玄見過的皇帝多了,也明白皇帝這種生物最是喜怒不定,年輕時雄才大略英明果決的皇帝,到老年時患上多疑症疑神疑鬼斬殺功臣的也不是沒有。
說白了顧玄就是不相信元熙帝,不想讓顧家成為最紮人眼的存在。
顧淮之也知道顧玄的意思,不由抿了抿唇,“那也不必這麽匆忙,好歹再過兩年,辦完最後一次考評。”
“那就太晚了。”顧玄老神在在地捋了捋胡子,“那時候我剛退,你就升尚書?吃相未免不夠好看。現在我急流勇退,簡在帝心,兩年後官員考評調動,你本身名望和功績都足夠再進一步,尚書之位已是你的囊中之物。我要是不退,你怎麽再升一級?難道你還想要一門兩尚書不成?”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九品中正取仕時,也不會讓一家子獨占兩個實權高位。
說實話,現在顧家的一尚書一侍郎就夠惹眼了。
顧玄看得明白,反過來笑顧淮之,“難道你就想在戶部侍郎這個位置上一動不動再熬個十來年?”
以顧玄現在的身體狀況,再活十年根本不是問題。他不退,顧淮之就得一直原地踏步,也確實挺熬人的。
顧淮之倒是沒想那麽多,直接點頭道:“這有何不可?朝中多少人在一個位置上一待就是一輩子,我這升官速度已經足夠快了,等個十年也不是什麽稀奇事。您這話要是傳出去,還不知道要引來多少酸話。”
“糊塗!”顧玄黑了臉,“怎麽,老夫想過點清閑日子你還不樂意?”
那必須樂意啊!顧淮之心說我這不是擔心您適應不了退休生活嗎?
顧玄倒是看得開,已經開始和顧淮之搶孩子了,“等到我致仕後,就讓燮兒跟在我身邊,由我親自教導。”
早在顧淮之一家三口迴京時顧玄就想親自教導顧燮了。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當年顧淮之能一直跟在顧玄身邊,是因為顧玄早早地炒了皇帝魷魚,有的時間教顧淮之。現在顧玄身上還有個吏部尚書的官職,每天都得去點卯,還有一堆事情等著他處理,哪來的時間教孩子?
現在好了,辭了官後想怎麽帶孩子就怎麽帶。
顧淮之也不由感歎顧玄這是真的內心強大,這麽大的權力說放手就放手,一點都不帶留戀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的厲害。
見顧玄都已經規劃好自己的退休生活了,顧淮之自然不會強攔著他。
顧淮之攔不住,元熙帝就更攔不住了。在顧玄上了第七道情真意切的辭官奏折後,元熙帝終於明白顧玄這是心意已決,誰都不能讓他改主意。想著顧玄這些年對他的種種幫助,元熙帝含著熱淚準了顧玄辭官,又禦筆一揮,給了顧玄一個太傅的虛職。
顧淮之順勢將顧燮打包交給了顧玄,別說,有這麽個大佬一對一教導兒子,顧淮之簡直安全感爆棚。
元熙帝那邊,在顧玄辭官後,又宣顧淮之進宮,向他詢問報紙有關的事宜。
顧淮之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報紙的版頁和作用,元熙帝聽得時不時點頭,終於下定決心,每旬印一份皇家報紙,分發至各地,上頭全是近期的國之大事,尤其要多寫點民生相關的問題。比如朝廷的稅收怎麽收,收多少;徭役該怎麽安排;免稅又是怎麽免;若是有災情賑災安排又如何……
這些信息原原本本地印在報紙上,但凡各地官員有任何小動作,百姓們就能將他們給揪出來。
顧淮之忍不住感歎,不愧是當皇帝的,這麽快就領悟了讓貪官汙吏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的操作。
元熙帝越說思路越通暢,提筆洋洋灑灑寫滿了兩大頁,對自己的想法很是滿意,對顧淮之也格外溫和,這可是國之棟梁啊,必須得好好對待。
這麽想著,元熙帝便對顧淮之說道:“報紙之事也該記你一功,以你的功績,便是做一部尚書也使得。不過老丞相任吏部尚書,朕也不好讓你再任尚書。如今老丞相致仕,朕也沒了這個顧慮,待到兩年後考評,總得讓你再往上升一升。”
顧淮之趕緊謝恩,嘴上還得謙虛一番,心裏則再次讚了一波他阿公,這眼光,絕了。
第119章 福王
從元熙帝那兒得了個口頭升官保證,顧淮之心裏還挺高興的。他這輩子官途十分順暢,又有強大的家族做後盾,沒覺得升官難度有多大,對官職的追求並不高。但顧淮之喜歡這種被人肯定的感覺,在其位謀其職,好歹沒有辜負自己拿的俸祿。
辦報紙這事兒元熙帝還真就放在了心上,新製紙張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學子追捧,經常供不應求,市場十分火爆。單憑利潤這一項,都不知道讓戶部進了多少銀子。搞得元熙帝還挺不好意思,私下裏又給了顧淮之不少賞賜。認真說起來這新式造紙法也算是屬於顧淮之的,他要是自己賣,完全就是名利雙收的大好事。現在顧淮之把方法給了朝廷,確實是元熙帝占了便宜。
元熙帝武將出身,性情中有武將特有的直爽豪邁,對自己人很是大方,不樂意占自己人便宜,給了顧淮之一堆賞賜後,還偷偷向太子誇顧淮之,“阿淮是個大公無私的,一心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我們皇室也不能讓功臣吃虧,他的功勞,我們心裏都得記著,人心裏都有一杆秤,別寒了功臣的心。”
太子就笑,“就算父皇不說,兒臣也記著。有福王天天在兒臣耳邊念叨著阿淮弟弟如何好,兒臣哪能忘記阿淮的功勞?”
一說到這個,元熙帝也撐不住笑了,搖頭樂道:“那小子打小就和阿淮親,上迴他去青州,差點把我私庫給搬空了。這可真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說到福王,這天底下最尊貴的父子倆似乎找到了同一話題,默契地開始吐槽起來。
遠在宮外王府的福王猛地打了好幾個噴嚏,完全不知道自己暗中為促進親爹和親哥之間的感人父子情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會兒的福王一邊抱著崽崽一邊嘀咕道:“肯定是有人又惦記我了。父皇最近好像給了阿淮一架初夏荷塘屏風,我這兒有個差不多的,不如一塊兒送過去?”
福王家的崽崽睜著圓乎乎的大眼睛,咬著小手看著自家親爹犯傻,嘴裏嘰裏咕嚕地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嬰兒語,抬手糊了親爹一臉口水。
福王也不嫌棄,伸手握了小家夥肥嘟嘟的爪爪,目露憧憬,“說起來弟妹也快臨盆了,不知道阿淮這次能不能得一個女兒,要是你顧叔有了女兒,父王就為你討來做媳婦兒好不好?”
胖嘟嘟的崽崽忽然咧嘴一笑,在福王懷裏樂得手舞足蹈。
福王頓時大笑起來,伸手拍了拍小家夥肉感十足的屁股,樂道:“好小子,有出息!”
被福王惦記著的顧淮之在幹什麽呢?他正守在產房外,聽著徐清漪的痛唿急得在院子裏轉圈圈。
好在徐清漪有過一次生產經驗,這一胎生得格外順利,在顧淮之把自己轉暈之前,產房裏傳來一聲響亮的啼哭,沒過多久,穩婆便喜洋洋地抱著一個大紅繈褓出來道喜,“恭喜大人,又得一俊俏的小公子!”
顧玄和顧琉等人立即大喜,連連讓人給穩婆發喜錢。
顧淮之心裏還有點小失望,又是個臭小子呀?本來還想兒女雙全湊個好字來著,看來自己的小棉襖夢破碎了。
顧淮之的失落也就是一瞬間,見了大紅繈褓那一瞬,他的眼睛就移不開了,下意識地上去接過孩子。說來也怪,剛剛還哭得震天響的孩子一到顧淮之懷裏就歇了哭聲,委屈地癟了癟嘴,依戀地在顧淮之懷裏蹭了蹭,砸吧著嘴睡著了。
饒是穩婆接生的嬰兒多了去了,也嘖嘖稱奇,張嘴便是一連串地好話,“哎喲喂,我接生過這麽多孩子,還沒見過像小公子這麽聰明的呢!府上不愧是世族高門,剛出生的小公子都比旁人聰慧些!”
一番話說得王氏心情大好,又額外賞了穩婆不少銀錢,喜得穩婆更是好話不要錢地往外倒。她本來吃的就是這碗飯,肚子裏的好話能說上幾天不帶重樣的,哄得滿院子的人全都高高興興,從上到下都透著一股喜氣。
那邊福王得知顧淮之又添了個兒子,抱著小兒子,沉痛地告訴他,“你媳婦兒沒了。”
小家夥原本咬著右手,突然把右手抽出來,噗噗了福王一臉口水。
遭受兒子突襲的福王:……算了,這小子媳婦兒沒了,不跟他計較。
顧淮之也是在小兒子的洗三禮上才知道福王的打算,看著福王的表情那叫一個一言難盡,“我閨女還沒出生你就開始惦記了?”
這是人幹事?
哪怕自家的小白菜還沒見著影,顧淮之也對福王這個妄圖慫恿他家豬來拱自己白菜的行為表示唾棄,並且單方麵決定和福王斷交一刻鍾。
福王卻很是理直氣壯,“這年頭兒好姑娘都被人定下了,我當然要為我兒子早做打算。不然他長大了找不著媳婦兒,多慘啊!”
顧淮之嗬嗬他一臉,你一個王爺,還愁自己兒子娶不著媳婦兒?
福王小事憨傻大事精明,偷偷跟顧淮之說:“父皇這兩年身子愈發不好了,正在逐漸放權給皇兄。現在天下已定,我的兵權也交了,以後就做個安樂享福的王爺,以我的功績,保子孫安穩富足倒也不是什麽難事。”
他還記得當初在雲州時,顧淮之便助他良多。後來他征戰沙場,兄弟中有忌憚他的,暗中在糧草上動手腳,也是顧淮之動用了顧家的人脈為他解圍。此中情意,不是手足更勝手足,福王是真心拿顧淮之當好兄弟看的,十分想和顧淮之做個親家。
顧淮之無語地看著他,雙手一攤,“我的閨女兒還沒影呢,你就別惦記了。”
福王哼哼幾句,心知顧淮之不會鬆口,便不再提結親之事,轉而搓手問顧淮之,“那個什麽報紙的事兒,你看我能幹嗎?”
顧淮之都驚呆了,你一個帶兵打仗的猛將,想來幹筆杆子的活,這畫風是不是有點不對?
說到正事,福王的臉色也淡了下來,垂眸道:“朝廷給傷亡士兵都發了撫恤銀,但經過上迴貪墨之事,我都不確定這筆銀子有多少落到了士兵手裏。好歹都是跟著我奮戰沙場浴血殺敵的同袍,我總得多費點心。要真有什麽臭蟲腐鼠在裏頭弄鬼,本王也該為將士們討個公道!”
顧淮之一愣,仔細一琢磨,這位的身份,還真合適!
第120章 報社
報紙這東西,那就是個宣傳口,必須要掌握在合適的人手裏。福王雖然是武將,性格又憨,跟報紙這等筆杆子活完全不是一個畫風。但是,福王他姓趙啊!皇室中人來管宣傳喉舌,不是最合適的嗎?更妙的是,福王不僅深得元熙帝信任,和太子的感情也十分好,有他坐鎮,其他人也不敢對報紙內容指手畫腳。
至於具體內容的編寫……朝廷有的是人才,翰林院還有一大幫在編書的進士呢,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寫文章的一把好手,完全不用擔心無人可用。
顧淮之越想越覺得此事可行,看向福王的目光也愈發明亮。福王忍不住抖了抖,小聲問顧淮之,“怎麽,不合適嗎?”
“不,非常合適。”顧淮之重重一點頭,給予了福王充分的肯定。
福王頓時圓滿了,傻兮兮地笑起來,“我就覺得這東西挺有趣的,沒想到還真合適啊。”
“當然合適。”顧淮之心說沒人比你合適當這個報紙主編了,想來元熙帝也不會不同意。
福王倒沒覺得他會受到來自元熙帝的阻力,也是他傻人有傻福,元熙帝特別慣著他。不然的話,光憑這幾年他的坑爹次數,元熙帝都能把這倒黴兒子給塞迴皇後肚子裏去。
出版報紙對於印刷坊的要求也高,因為報紙上的文章都有時效性,每一篇都不重樣,現行的雕版印刷肯定不能達到印報紙的需求。
顧淮之想了想,最終還是把活字印刷的概念跟元熙帝提了一嘴。
元熙帝聽了後先是雙目一亮,而後又泄了氣,“活字印刷雖然好,但這法子要求印刷的匠人也識字,這要求未免太高了。”
雕版印刷雖然不靈活,但它隻要刻個版,匠人們負責印就行啊,管他識字不識字呢,按照流程操作就行。活字印刷就不行了,靈活性強,對匠人的要求也高,每印一篇文章都得重新找字模,也就意味著匠人們得認識字,工作量瞬間翻番不說,還加高了門檻。更重要的是,現在又不像後世一樣搞義務教育掃除文盲,識字的都是讀書人,人家那是要考科舉的,讓他們來幹匠人的活,指不定他們還覺得這是被歧視了。
顧淮之也撓頭,這就是文盲太多的弊端了,想做點有技術含量的事兒都阻力重重。
不過顧淮之腦筋靈活,略一思索便想出了對策,“朝中印書還用雕版印刷,隻有報紙這邊用活字印刷術。招幾個年紀大的落第秀才進來讓他們負責印刷之事,給他們一個正式的官身,不入匠籍,想來他們不會不樂意。”
年紀大的秀才基本科考無望,又不能做官。眼下朝廷直接給他們一個官身,那還要什麽架子,怕是都得爭著搶著來報社幹活。
顧淮之估摸著,等到報社人員配齊,眾人知道報社由福王坐鎮後,怕是舉人和同進士都想削尖腦袋進來擔個一官半職。
沒辦法,元熙帝目標明確,太子地位穩如泰山,其他皇子就算有心爭一爭,但無論是聖寵還是實權,綁在一塊兒都不夠太子一根指頭的。
這種情況下,福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現任皇帝和下任皇帝的心腹,福王府肉眼可見還能興盛三代,現在還不趕緊過來抱大腿,什麽時候抱?這點眼力見都沒有,還混什麽官場?說句世俗的話,哪怕他們過五關斬六將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奪得狀元之位,都不一定能和福王這等實權王爺挨上邊。
看看顧淮之下一屆的那位狀元,現在還蹲在翰林院編書呢,至於榜眼,受不了官場氛圍辭官迴家當名士了。探花稍微好一點,現如今也就進了一次宮為元熙帝講過經。
這些才是官場常態,顧淮之…那就是個變態,升官速度那叫一個嚇人,幾百年都不一定能出一個的人才。
還是那句話,混官場,有時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最簡單的例子,顧淮之的小叔顧玦,學識一流,正經論起學問來不輸大儒,名聲響亮得很。但那性子…就算顧玄當吏部尚書,聖眷正濃的時候,都沒敢讓他當官。就是怕他一張嘴叭叭把人得罪光,最後被人套了麻袋都不知道是誰下的手。
清高正直有本事的,自然能走出一條風骨路,但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趨利避害是本能,沒道理放著福王這個金大腿不抱,有平坦路非要去走崎嶇小道。
元熙帝也想到了這一茬,麵色緩和了不少,沉吟片刻,最終點了點頭,“行,就按你說的辦!”
不過幾個官身而已,連品階都沒有,小事情。
倒是那個活字印刷術讓元熙帝感到很是新奇,還打算弄好字模後親自去看看。
報社大框架和主要運轉模式以及報紙內容都定下來後,大晉第一家報社也轟轟烈烈地開張了。
元熙帝對福王這個兒子真的沒話說,報社的牌匾都是禦筆親書,上麵“大晉報社”四個大字尤為引人注目,見過元熙帝墨寶的都知道這牌匾來曆不凡,不敢造次。
說起來,為了設報社這事兒,元熙帝還和老臣們來了一場拉鋸戰。但凡有新事物出現,都不缺乏反對者。這一次,反對者的理由十分充分,說辦報紙這是浪費銀錢,朝廷本就有邸報送往各地官府,為何又多此一舉再設報社辦報紙,還讓百姓都知道國之大事,聽起來就不靠譜,老百姓懂什麽國家大事,這真的合適嗎?
這一次,就連元熙帝的親舅舅馮克己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麵。主要還是報社權力範圍不定的鍋。要辦報紙,就要知曉朝中各部門的動態,並選出其中精華撰寫文章印在報紙上,這也就意味著,朝堂各部的資料都得送到報社,經由報社人員審閱後再進行選材撰稿。這麽大的權利,他日不又是另一個政事堂?重點是,這樣一個要命的地方,你還把它交給在軍中威望甚高的福王管,這是嫌你兒子們的感情太好了嗎?
這也就是親舅舅才能罵出來的話了,馮克己威嚴十足,即便元熙帝已經當了近十年的皇帝,都被馮克己罵得滿頭包。
最終,元熙帝好說歹說,又說報社的內容都由政事堂選出審閱後再經印出,絕對不會讓權力分流,弄出個小政事堂導致朝堂不穩,這才讓馮克己鬆了口,同意了辦報社的事兒。
即使鬆口答應了辦報社的事兒,馮克己的臉色也不大好看。報紙這東西,顧淮之給的定價也不高,畢竟要走薄利多銷的路子,前期還搭進去這麽多花費,明顯就是虧本買賣,馮克己這個管錢袋子的人怎麽可能高興得起來。
所以報社正式開業這天,馮克己雖然到場了,但那臉色……瞬間就讓福王想起了小時候背不出文章被他花式懲罰的陰影。
麵對這樣一個敢把元熙帝罵得狗血淋頭的大佬,福王慫得特別快,戰戰兢兢地將人請進來,略微說了幾句場麵話就想開溜,卻被馮克己一把揪住衣領,嚴肅叮囑他道:“既然想辦報紙,掃平世間不公事,還天地一片浩然正氣,就不可像往年那般怠慢。行軍打仗和寫文章是兩碼事,你且仔細些,凡事多想多看,實在拿不定主意的,就來問我,或者進宮問陛下也行。張了嘴就是給你問問題的,別自己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