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在推行科舉製之前,馮克己用了好幾年的時間琢磨顧玄和徐道宏等人的行事作風,並一一設想好了若是他們發難,自己要如何反駁。結果萬萬沒想到,顧家竟然就這麽幹脆利落地接受了科舉之事。
雖然這是件好事,但馮克己準備了好幾年的辯詞沒能派上用場,心裏還有點小遺憾。
這也是馮克己心中一點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心思,當初他被顧玄碾壓得那麽慘,這次提出科舉,自覺可以扳迴一城,再和顧玄分個高下。誰知道顧玄愣是不按套路出牌,突然來這麽一手瞬間就讓馮克己懵圈了,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
更別提,顧淮之這一舉動,更是讓顧家又在元熙帝心裏拉了一**好感,現在顧氏在元熙帝心目中的好感值,跟馮克己也差不了多少。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預期問題。科舉製度是馮克己提出來的,他自然是要努力維護自己的主張,天然站在元熙帝這邊,元熙帝雖然對他很是感激,但也正是因為馮克己的立場沒什麽懸念,元熙帝對他的期待值就沒那麽高。
反觀顧玄,在朝政上翻雲覆雨的頂級大佬,本就給馮克己等人帶來了極大壓迫。甚至可以說,元熙帝心中對和顧玄在朝政之事上剛正麵的行為,也不是那麽有底氣,哪怕他是君,顧玄是臣,元熙帝一想到這點同樣壓力極大。更別提顧玄身邊那一幫神隊友,徐道宏王太尉哪個不是和顧玄同一層次的大佬?同時麵對他們,皇帝都得發怵。
現在可好,給你壓力極大的頂級大佬突然改變立場直接幫你來了一個神助攻,這不就讓元熙帝有種突然接了個從天而降的大餅的驚喜感嗎?觸底反彈,元熙帝對顧氏的好感度蹭蹭往上漲也不奇怪。
為此,顧玄還得了一個特別讓人羨慕的職位——太子太傅。
太子趙銘,當初坐鎮雲州守住大後方,讓趙冀在和梁肅決戰時無後顧之憂,上陣能殺敵,駐守能安民,後勤調度得當,哪怕是顧玄都要誇他一句有明君之姿。
剩下的幾個皇子根本動搖不了趙銘的太子之位,隻要趙銘中途不出任何意外,日後就是板上釘釘的帝王。太子太傅一職,盯著的人可不少,顧玄當初沒爭取,沒想到到頭來這職位最終還是落在了他頭上。
知情人都明白,這是元熙帝對顧淮之勸誡士族參加科舉的獎勵。
林朔得聞此事,恍然大悟,忍不住吐槽顧淮之心機太深,“當初他定是故意誘我與他爭論,如此,他在眾多士族麵前揚了名不說,還得了陛下的青眼。好一個顧家玉人,尚未及冠便心思深沉至此,當真不可小覷!”
顧淮之還不知道林朔已經給他打了個心機深沉的標簽,要是知道了,顧淮之還得大笑幾聲,對一個日後要從政的人來說,被
人說心機深沉,那不是辱罵而是誇獎。這可以說是來自手下敗將的無能狂怒,要是被人誇天真,那才叫要了命了。
趙銘當初在雲州時和顧淮之也算是頗有交情,如今顧玄又成了太子太傅,雙方的關係陡然親近了不少。為了科舉之事,趙銘還特地來了顧府詢問顧淮之的意見,“科舉製度,乃聞所未聞之事。舅公雖然最先提出此事,但我觀其內容,似乎也有紕漏之處。不知你有何高見?”
顧淮之心說你問我還真是問對人了,哪怕是最先想出科舉製度的馮克己,論起科舉流程來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
不過這也是因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顧淮之也沒什麽可驕傲的,而是問趙銘,“科舉製度的具體內容,我還未曾親眼讀過。殿下此問,我也答不出來啊。”
趙銘既然過來問顧淮之,自然是做了充足的準備,聞言立即從袖中掏出一份卷好的紙張遞給顧淮之,“請過目。”
顧淮之仔細看了看,微微皺眉道,“年年開科取士?敢問殿下,朝廷的官職可是無窮無盡的?就算一年取三百人,三年時間就能錄取將近一千人為士。朝廷可有這麽多官職安排給他們?”
--
“如今朝廷初立,處處缺乏人手,急需人才,頭幾年多取點人,也不是不可行。”
顧淮之微微歎氣,“殿下莫不是忘了,新法中規定,有功名在身者,名下田地皆可免稅?驟然多出這麽多人,世家子弟倒還好,族內頗有底蘊,還能稍稍克製。寒門乍貴,十年寒窗終得功名,你猜他們會不會大肆把其他人的田地掛在自己名下。即便有心誌堅定者,取士太多不得晉升,為了養家糊口,也會選擇這麽做,畢竟這又不違法。隻是,這麽幹的人多了,朝廷的稅收可就越來越少了。”
哥們兒,世家已經占了不少土地,還有不少隱戶。你這麽一通砸下去,人才膨脹,到時候更加吃虧。不是顧淮之看不起寒門,而是現在這個環境下,寒門要想出一個讀書人,基本是舉全族之力來供養他。日後他發達了,能不報答族人的恩情?現如今官製發生改變,以往根本沒有什麽秀才舉人的功名,隻有官員,並且規定多少俸祿的官員名下能有多少田產,即便這樣,官員私自圈地之事也不是什麽秘密。現在又多出一批秀才舉人,做不了官,那名下的免稅田又該如何算?
這一點,顧淮之都想吐槽馮克己太急功近利,你搞個新官製,又弄個科舉製,怎麽就不把律法也改一
改呢?
雖然說功名難考,但看全國總人數,能錄取的人也有好幾千。這幾千人中又隻有三四百人最終能當官,那剩下的那些呢?不考慮這點,朝廷的稅收怕是比前幾個朝代都要慘,戶部尚書哭都沒地方哭。
趙銘猛然一驚,悚然起身,對著顧淮之鄭重一揖,“阿淮果然目光如炬,字字句句皆發人深省。我這就去稟報父皇。”
顧淮之忽而笑著看他一眼,挑眉道:“殿下此次前來,應該也是陛下之意吧?
如此大事,陛下心中應當有所決斷,此事,或是陛下有心考我?”
趙銘搖頭大笑,“真是什麽都瞞不過你。怪不得父皇一直說你是眾多世家子中最為驚才絕豔的一個。此次科舉,你是否有意參加?”
顧淮之想了想,“眼下朝廷不是還在商討參加科舉之人的資格嗎?”
趙銘奇怪,“就像當初在雲州時,考些聖賢之言和庶務律法,答得好的取中為士便可。”
“雲州畢竟隻是一個州,如今陛下要治理天下,選才之事還需更加謹慎。若是選出一些有才無德之人,到時候便會為禍一方。如今天下初定,正是讓百姓們休養生息的時候,他們也經不起折騰啦。更何況,三百六十行,每個行當都有其合理之處,若是科舉隻憑聖賢書來取士,未免也太狹隘了。士農工商,皆有所長,可一一開科。如此,天下英才,盡在陛下手中矣。”
趙銘垂眸深思片刻,遲疑道:“隻是這樣,花費的精力人力便不知何幾了。”
“慢慢來吧,”顧淮之笑著看向趙銘,“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了再說。明年第一屆科舉,可以作為日後之成例,乃是重中之重,一應查驗可要做好,夾帶小抄的,叫人替考的,更嚴重的,還怕有主考官泄題,這些都需要提前想好應對之策,陛下這個年,想必會過得不大清閑。”
趙銘歎服,忍不住拍手讚道:“還真被你說中了,這些日子父皇和舅公一直在商討你方才所說之事。阿淮啊,明年便參加科考吧,依你之才,這狀元之位,十有八.九便是你的!我都等不及想看看,當你踏入朝堂時,會是何等風采。”
顧淮之忍不住擺手笑道:“殿下謬讚了,天下有才之士多如牛毛,我哪敢自認狀元?殿下既然特地過來問我科舉之事,我也再給殿下提個意見,殿下姑且聽聽。”
“阿淮請講。”
“科舉取士若是順利,穩定了三五年成了定例,摸索出一套完備的規矩後,朝廷不如再考慮考慮,開武舉。”
趙銘震驚地看向顧淮之,顧淮之淡笑不語,這一瞬間,趙銘竟然有種自己是在麵對顧玄的感覺,祖孫兩給人帶來的無形壓迫感,真是一脈相承。
迴宮後,趙銘原原本本地將顧淮之所說的話全都告訴了元熙帝,再聽到顧淮之建議開武舉後,元熙帝忍不住大笑出聲,而後看向馮克己,“舅舅啊,你看看,真是後生可畏啊!”
馮克己亦是感慨萬千,忍不住搖頭,“顧氏,當真不愧是士族之首。嫡支一脈,驚才絕豔之輩盡出啊!”
--
作者有話要說:馮克己:還沒跟顧玄分出個勝負,顧淮之又冒頭了?顧家盡出妖孽,我舉報對麵開掛!
第49章 參考
元熙元年,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深知後世考試套路的顧淮之都能肯定,以後這一年,就會成為後世考生的考點。
這一年年初,朝中商議了兩個月的科舉之事,正式商量出了一個具體的流程。
這裏不得不提一句,哪怕士族們在顧淮之的勸誡下勉強答應了科舉之事,但他們骨子裏的高傲是藏不住的,隻要想想那個士庶同室爭奪功名的畫麵就讓他們倍感窒息。士族高高在上的上千年,即便這次讓他們吃癟的是元熙帝,他們也沒再怕的,在遴選有科考資格的人上分外龜毛,差點把馮克己給逼瘋。
名聲不好的,劃掉;身有殘缺的,劃掉;近親犯過事在官府有記載的,劃掉。
要不是馮克己據理力爭,他們還想再加一條:長得不夠好看的,劃掉。
士族多顏狗,就是這麽耿直。
氣得馮克己差點背過氣去,要不是顧玄出言穩住了形勢,元熙帝剛剛登基不久,怕是就要見識一場百官大戰了。
在顧淮之的提議下,科舉設的分支特別多,囊括了士農工商所有階級。沒錯,處於鄙視鏈最底層的商人也有這個機會,考的自然不是什麽聖賢書,而是讓戶部官員問他們經商之道,隻要他們能說會寫,都能參加。若是有為朝廷做出大貢獻者,可以被賜皇商之號。
這一點其實算是顧淮之自己夾帶私貨,說實話,要是顧淮之現在的身份不是世家子弟的話,他去重操舊業做生意,應該也能闖下不小的名聲。
更何況,雖然封建社會一直以農為本的自給自足經濟環境,但商業也同樣重要。看看宋朝,雖然總被罵國力弱,被周圍鄰居壓著打。但不得不承認,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還真不錯,都城中到處人聲鼎沸,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清明上河圖》上,甚至還有小廝在送外賣。
如今齊朝初建,百姓急需休養生息,以農為本,輔以商業,將經濟盤活了,百姓的元氣才能恢複得更快。
再說了,齊朝周圍不也還有幾個老朋友嗎?以齊朝盛產的各類絲綢茶餅和精致瓷器,多少人捧著銀子想買都買不到。
真要讓商人們打通了這些商道,到時候大規模生產東西,總要雇人幹活,百姓們種地之餘還能幹點活計添補家用,多好的事。
再想得黑暗點,商人要想得了皇商這個名號,總得出點血吧?哪怕趙冀得了梁朝寶藏,打了這麽些年的仗,估摸著也沒剩多少了。
誰會嫌錢太多呢?手有餘錢心不慌,尤其要管著一個國家的人,這個國家還過幾年又來上一場天災,國庫全都堆滿錢糧也未必能讓人安心。
--
這時候,不就顯出商人來了麽。
顧淮之這招,也算是給商人們謀了另一條出路,和朝廷合作得個好名聲總比被朝廷當豬養,肥了後就宰一刀要強得多。
隻不過,因為朝中人手不足,今年便隻考進士算學和醫術幾科,等到明年人
手夠用了,再依次開設其他科。
值得一提的是,元熙元年的這次科考,也是唯一一次考中後便授官任職的科舉考試。過了這一年,接下來參加科考的考生,都要先過縣試府試院試考取秀才功名,三年後再過鄉試考舉人,次年再進京考會試看能否中進士,最後才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選出三鼎甲。
不用說,這麽成熟的製度,一看就知道是顧淮之的手筆,
馮克己看完後簡直想自閉,又出現了,這種智商被人按在地上碾壓的憋屈感!明明科舉製度是他提出來的,顧淮之愣是想得比他還周到。比如讓考生報名時仔細填寫麵容特征和祖上三代,穿著不能夾帶的單衣進考場考試,帶的吃食也要一一檢驗。最後考官批注考卷時,為了避免有考生私下買通考官作弊,選取幾人專門將考卷抄寫一番後才將抄寫過後的考卷交由考官批改。
對於出題的主考官,顧淮之同樣提出要求,出題前便讓他單獨住在貢院,不與旁人接觸,一直到考完後才能迴家。盡最大的努力杜絕科考作弊之事。
你想到的對方同樣想到了,你沒想到的對方也想到了。這還怎麽比?真不是馮克己小心眼,而是這事兒要是顧玄提出來的話,馮克己二話不說彎腰認輸就是,結果這提議是顧淮之說的,按年紀,顧淮之都能當馮克己的孫子了,這就有點尷尬了,馮克己能不自閉麽?
顧淮之還不知道他這麽把科舉流程一完善,竟然戳了馮克己的肺管子。顧玄倒是看出來了,但也隻是心裏暗爽,並未告訴顧淮之一聲,免得顧淮之知道後心態飄了開始搞騷操作。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顧淮之對自己的實力產生錯誤的認知,顧玄得背這個鍋。誰讓他沒事就喜歡搞些挫折教育,一副生怕顧淮之年輕不夠沉穩被一時的誇讚給忽悠瘸了的樣子。
--
這也就導致,顧淮之覺得自己好像沒幹什麽大事,就是簡單的幫了忙,全然不知寒門那邊有位前輩已經被他打擊得要懷疑人生了。
元熙帝和趙銘也沒想到顧淮之的想法會是這樣,尤其是元熙帝,這會兒還在琢磨,第一次科舉,結果必定要讓世家和寒門雙方都滿意。狀元不必說,定然是世家的。這麽想著,元熙帝把各大世家還未舉薦得官職的子弟們一劃拉,心中默默有了決斷:隻要顧淮之表現得不錯,這個狀元就是他的了。--
要是顧淮之知道了元熙帝心裏的想法,定然又要懵逼一次,說好的科舉製度公平公正呢?
這還沒考呢,陛下您就先把狀元給內定了?哪怕內定的人是顧淮之,他怕是也高興不起來,總覺得自己因為心不夠髒而和他們格格不入。
好在顧淮之沒有讀心術,元熙帝得以保存在顧淮之心中一代梟雄的高大形象。
顧淮之現在正在考慮另一件事,此次科舉還設有醫術一門,也在今年八月開考。顧淮之登時就想到了宋璟,忍不住去了他的藥廬將此事告知他,“朝廷有意開科舉取士,除卻進士科外,還設有醫術一科,先
生醫術精湛,不如也去試一試,定然能得中。”
宋璟卻笑著搖了搖頭,“多謝公子好意,隻是宋某乃一介草民,隻想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不想受官場的諸多拘束。更何況,當日受公子啟發,宋某還在繼續思考還能用何種手段幫助大夫醫治病人,又有一本醫書還沒寫完,實在分.身乏術,不便再參與朝堂之爭啦。”
顧淮之不由為宋璟感到可惜,隻不過人各有誌,顧淮之也尊重宋璟的選擇。
宋璟見顧淮之麵露遺憾之色,忍不住打趣他道:“莫非公子是嫌宋某在此浪費許多藥材?”
“先生說笑了,”顧淮之連忙擺手,“先生願意待在我這裏,是我之幸。隻是想到先生一身精湛的醫術卻無半分功名在身,難免替先生感到遺憾。”
“名與利皆為身外之物,身為大夫,救了多少人才是真正值得稱道的東西,那些虛名,不必放在心上。”
顧淮之忍不住感歎,“先生高義,我不如也。”
宋璟倒是看得清楚,“公子身負整個顧氏的榮耀,也由不得你超脫於朝堂之外。更何況,公子之才,舉世難尋。我雖無心考取功名,一介布衣同樣能治病救人。公子若是不入仕,那豈不是天下百姓之憾啊!”
這吹得未免也太過了些……顧淮之忍不住心虛,摸了摸鼻子尷尬笑道:“先生謬讚了。”
“宋某從來隻說真心話。”
那顧淮之就更覺得自己擔當不起了,老實人誇起人來真是讓人受不住,哪怕顧淮之這幾年曆練下來,臉皮再次厚了不少,聽了宋璟這一堆彩虹屁,還是沒撐住,找了個借口溜之大吉。
此次科考,顧淮之早就同顧玄說好了會下場,就考進士科。
因著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現如今的文人大多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進士科考的便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並有各種策論和律法,以及部分庶務題,盡可能挑選出實幹的人才。
顧玄覺得,顧氏怎麽說都是以文著稱的世家大族,顧淮之先前又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此番科考,顧淮之必定要拿下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名次,這才能對得起他當初用口舌和自己的見識為自己掙來的名聲。
至於哪個名次才能服眾……這不就是明擺著的事嗎?
於是,顧玄直接給顧淮之下了死命令,“此次你既然要參加科考,那便將狀元之位拿迴來。”
說實話,顧淮之有那麽一瞬間被他祖父給嚇蒙了,差點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呆呆地看了顧玄好一會兒,顧淮之才不可思議地開口道:“阿公您剛才說什麽?讓我必須考中狀元?”
雖然這是件好事,但馮克己準備了好幾年的辯詞沒能派上用場,心裏還有點小遺憾。
這也是馮克己心中一點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心思,當初他被顧玄碾壓得那麽慘,這次提出科舉,自覺可以扳迴一城,再和顧玄分個高下。誰知道顧玄愣是不按套路出牌,突然來這麽一手瞬間就讓馮克己懵圈了,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
更別提,顧淮之這一舉動,更是讓顧家又在元熙帝心裏拉了一**好感,現在顧氏在元熙帝心目中的好感值,跟馮克己也差不了多少。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預期問題。科舉製度是馮克己提出來的,他自然是要努力維護自己的主張,天然站在元熙帝這邊,元熙帝雖然對他很是感激,但也正是因為馮克己的立場沒什麽懸念,元熙帝對他的期待值就沒那麽高。
反觀顧玄,在朝政上翻雲覆雨的頂級大佬,本就給馮克己等人帶來了極大壓迫。甚至可以說,元熙帝心中對和顧玄在朝政之事上剛正麵的行為,也不是那麽有底氣,哪怕他是君,顧玄是臣,元熙帝一想到這點同樣壓力極大。更別提顧玄身邊那一幫神隊友,徐道宏王太尉哪個不是和顧玄同一層次的大佬?同時麵對他們,皇帝都得發怵。
現在可好,給你壓力極大的頂級大佬突然改變立場直接幫你來了一個神助攻,這不就讓元熙帝有種突然接了個從天而降的大餅的驚喜感嗎?觸底反彈,元熙帝對顧氏的好感度蹭蹭往上漲也不奇怪。
為此,顧玄還得了一個特別讓人羨慕的職位——太子太傅。
太子趙銘,當初坐鎮雲州守住大後方,讓趙冀在和梁肅決戰時無後顧之憂,上陣能殺敵,駐守能安民,後勤調度得當,哪怕是顧玄都要誇他一句有明君之姿。
剩下的幾個皇子根本動搖不了趙銘的太子之位,隻要趙銘中途不出任何意外,日後就是板上釘釘的帝王。太子太傅一職,盯著的人可不少,顧玄當初沒爭取,沒想到到頭來這職位最終還是落在了他頭上。
知情人都明白,這是元熙帝對顧淮之勸誡士族參加科舉的獎勵。
林朔得聞此事,恍然大悟,忍不住吐槽顧淮之心機太深,“當初他定是故意誘我與他爭論,如此,他在眾多士族麵前揚了名不說,還得了陛下的青眼。好一個顧家玉人,尚未及冠便心思深沉至此,當真不可小覷!”
顧淮之還不知道林朔已經給他打了個心機深沉的標簽,要是知道了,顧淮之還得大笑幾聲,對一個日後要從政的人來說,被
人說心機深沉,那不是辱罵而是誇獎。這可以說是來自手下敗將的無能狂怒,要是被人誇天真,那才叫要了命了。
趙銘當初在雲州時和顧淮之也算是頗有交情,如今顧玄又成了太子太傅,雙方的關係陡然親近了不少。為了科舉之事,趙銘還特地來了顧府詢問顧淮之的意見,“科舉製度,乃聞所未聞之事。舅公雖然最先提出此事,但我觀其內容,似乎也有紕漏之處。不知你有何高見?”
顧淮之心說你問我還真是問對人了,哪怕是最先想出科舉製度的馮克己,論起科舉流程來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
不過這也是因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顧淮之也沒什麽可驕傲的,而是問趙銘,“科舉製度的具體內容,我還未曾親眼讀過。殿下此問,我也答不出來啊。”
趙銘既然過來問顧淮之,自然是做了充足的準備,聞言立即從袖中掏出一份卷好的紙張遞給顧淮之,“請過目。”
顧淮之仔細看了看,微微皺眉道,“年年開科取士?敢問殿下,朝廷的官職可是無窮無盡的?就算一年取三百人,三年時間就能錄取將近一千人為士。朝廷可有這麽多官職安排給他們?”
--
“如今朝廷初立,處處缺乏人手,急需人才,頭幾年多取點人,也不是不可行。”
顧淮之微微歎氣,“殿下莫不是忘了,新法中規定,有功名在身者,名下田地皆可免稅?驟然多出這麽多人,世家子弟倒還好,族內頗有底蘊,還能稍稍克製。寒門乍貴,十年寒窗終得功名,你猜他們會不會大肆把其他人的田地掛在自己名下。即便有心誌堅定者,取士太多不得晉升,為了養家糊口,也會選擇這麽做,畢竟這又不違法。隻是,這麽幹的人多了,朝廷的稅收可就越來越少了。”
哥們兒,世家已經占了不少土地,還有不少隱戶。你這麽一通砸下去,人才膨脹,到時候更加吃虧。不是顧淮之看不起寒門,而是現在這個環境下,寒門要想出一個讀書人,基本是舉全族之力來供養他。日後他發達了,能不報答族人的恩情?現如今官製發生改變,以往根本沒有什麽秀才舉人的功名,隻有官員,並且規定多少俸祿的官員名下能有多少田產,即便這樣,官員私自圈地之事也不是什麽秘密。現在又多出一批秀才舉人,做不了官,那名下的免稅田又該如何算?
這一點,顧淮之都想吐槽馮克己太急功近利,你搞個新官製,又弄個科舉製,怎麽就不把律法也改一
改呢?
雖然說功名難考,但看全國總人數,能錄取的人也有好幾千。這幾千人中又隻有三四百人最終能當官,那剩下的那些呢?不考慮這點,朝廷的稅收怕是比前幾個朝代都要慘,戶部尚書哭都沒地方哭。
趙銘猛然一驚,悚然起身,對著顧淮之鄭重一揖,“阿淮果然目光如炬,字字句句皆發人深省。我這就去稟報父皇。”
顧淮之忽而笑著看他一眼,挑眉道:“殿下此次前來,應該也是陛下之意吧?
如此大事,陛下心中應當有所決斷,此事,或是陛下有心考我?”
趙銘搖頭大笑,“真是什麽都瞞不過你。怪不得父皇一直說你是眾多世家子中最為驚才絕豔的一個。此次科舉,你是否有意參加?”
顧淮之想了想,“眼下朝廷不是還在商討參加科舉之人的資格嗎?”
趙銘奇怪,“就像當初在雲州時,考些聖賢之言和庶務律法,答得好的取中為士便可。”
“雲州畢竟隻是一個州,如今陛下要治理天下,選才之事還需更加謹慎。若是選出一些有才無德之人,到時候便會為禍一方。如今天下初定,正是讓百姓們休養生息的時候,他們也經不起折騰啦。更何況,三百六十行,每個行當都有其合理之處,若是科舉隻憑聖賢書來取士,未免也太狹隘了。士農工商,皆有所長,可一一開科。如此,天下英才,盡在陛下手中矣。”
趙銘垂眸深思片刻,遲疑道:“隻是這樣,花費的精力人力便不知何幾了。”
“慢慢來吧,”顧淮之笑著看向趙銘,“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了再說。明年第一屆科舉,可以作為日後之成例,乃是重中之重,一應查驗可要做好,夾帶小抄的,叫人替考的,更嚴重的,還怕有主考官泄題,這些都需要提前想好應對之策,陛下這個年,想必會過得不大清閑。”
趙銘歎服,忍不住拍手讚道:“還真被你說中了,這些日子父皇和舅公一直在商討你方才所說之事。阿淮啊,明年便參加科考吧,依你之才,這狀元之位,十有八.九便是你的!我都等不及想看看,當你踏入朝堂時,會是何等風采。”
顧淮之忍不住擺手笑道:“殿下謬讚了,天下有才之士多如牛毛,我哪敢自認狀元?殿下既然特地過來問我科舉之事,我也再給殿下提個意見,殿下姑且聽聽。”
“阿淮請講。”
“科舉取士若是順利,穩定了三五年成了定例,摸索出一套完備的規矩後,朝廷不如再考慮考慮,開武舉。”
趙銘震驚地看向顧淮之,顧淮之淡笑不語,這一瞬間,趙銘竟然有種自己是在麵對顧玄的感覺,祖孫兩給人帶來的無形壓迫感,真是一脈相承。
迴宮後,趙銘原原本本地將顧淮之所說的話全都告訴了元熙帝,再聽到顧淮之建議開武舉後,元熙帝忍不住大笑出聲,而後看向馮克己,“舅舅啊,你看看,真是後生可畏啊!”
馮克己亦是感慨萬千,忍不住搖頭,“顧氏,當真不愧是士族之首。嫡支一脈,驚才絕豔之輩盡出啊!”
--
作者有話要說:馮克己:還沒跟顧玄分出個勝負,顧淮之又冒頭了?顧家盡出妖孽,我舉報對麵開掛!
第49章 參考
元熙元年,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深知後世考試套路的顧淮之都能肯定,以後這一年,就會成為後世考生的考點。
這一年年初,朝中商議了兩個月的科舉之事,正式商量出了一個具體的流程。
這裏不得不提一句,哪怕士族們在顧淮之的勸誡下勉強答應了科舉之事,但他們骨子裏的高傲是藏不住的,隻要想想那個士庶同室爭奪功名的畫麵就讓他們倍感窒息。士族高高在上的上千年,即便這次讓他們吃癟的是元熙帝,他們也沒再怕的,在遴選有科考資格的人上分外龜毛,差點把馮克己給逼瘋。
名聲不好的,劃掉;身有殘缺的,劃掉;近親犯過事在官府有記載的,劃掉。
要不是馮克己據理力爭,他們還想再加一條:長得不夠好看的,劃掉。
士族多顏狗,就是這麽耿直。
氣得馮克己差點背過氣去,要不是顧玄出言穩住了形勢,元熙帝剛剛登基不久,怕是就要見識一場百官大戰了。
在顧淮之的提議下,科舉設的分支特別多,囊括了士農工商所有階級。沒錯,處於鄙視鏈最底層的商人也有這個機會,考的自然不是什麽聖賢書,而是讓戶部官員問他們經商之道,隻要他們能說會寫,都能參加。若是有為朝廷做出大貢獻者,可以被賜皇商之號。
這一點其實算是顧淮之自己夾帶私貨,說實話,要是顧淮之現在的身份不是世家子弟的話,他去重操舊業做生意,應該也能闖下不小的名聲。
更何況,雖然封建社會一直以農為本的自給自足經濟環境,但商業也同樣重要。看看宋朝,雖然總被罵國力弱,被周圍鄰居壓著打。但不得不承認,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還真不錯,都城中到處人聲鼎沸,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清明上河圖》上,甚至還有小廝在送外賣。
如今齊朝初建,百姓急需休養生息,以農為本,輔以商業,將經濟盤活了,百姓的元氣才能恢複得更快。
再說了,齊朝周圍不也還有幾個老朋友嗎?以齊朝盛產的各類絲綢茶餅和精致瓷器,多少人捧著銀子想買都買不到。
真要讓商人們打通了這些商道,到時候大規模生產東西,總要雇人幹活,百姓們種地之餘還能幹點活計添補家用,多好的事。
再想得黑暗點,商人要想得了皇商這個名號,總得出點血吧?哪怕趙冀得了梁朝寶藏,打了這麽些年的仗,估摸著也沒剩多少了。
誰會嫌錢太多呢?手有餘錢心不慌,尤其要管著一個國家的人,這個國家還過幾年又來上一場天災,國庫全都堆滿錢糧也未必能讓人安心。
--
這時候,不就顯出商人來了麽。
顧淮之這招,也算是給商人們謀了另一條出路,和朝廷合作得個好名聲總比被朝廷當豬養,肥了後就宰一刀要強得多。
隻不過,因為朝中人手不足,今年便隻考進士算學和醫術幾科,等到明年人
手夠用了,再依次開設其他科。
值得一提的是,元熙元年的這次科考,也是唯一一次考中後便授官任職的科舉考試。過了這一年,接下來參加科考的考生,都要先過縣試府試院試考取秀才功名,三年後再過鄉試考舉人,次年再進京考會試看能否中進士,最後才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選出三鼎甲。
不用說,這麽成熟的製度,一看就知道是顧淮之的手筆,
馮克己看完後簡直想自閉,又出現了,這種智商被人按在地上碾壓的憋屈感!明明科舉製度是他提出來的,顧淮之愣是想得比他還周到。比如讓考生報名時仔細填寫麵容特征和祖上三代,穿著不能夾帶的單衣進考場考試,帶的吃食也要一一檢驗。最後考官批注考卷時,為了避免有考生私下買通考官作弊,選取幾人專門將考卷抄寫一番後才將抄寫過後的考卷交由考官批改。
對於出題的主考官,顧淮之同樣提出要求,出題前便讓他單獨住在貢院,不與旁人接觸,一直到考完後才能迴家。盡最大的努力杜絕科考作弊之事。
你想到的對方同樣想到了,你沒想到的對方也想到了。這還怎麽比?真不是馮克己小心眼,而是這事兒要是顧玄提出來的話,馮克己二話不說彎腰認輸就是,結果這提議是顧淮之說的,按年紀,顧淮之都能當馮克己的孫子了,這就有點尷尬了,馮克己能不自閉麽?
顧淮之還不知道他這麽把科舉流程一完善,竟然戳了馮克己的肺管子。顧玄倒是看出來了,但也隻是心裏暗爽,並未告訴顧淮之一聲,免得顧淮之知道後心態飄了開始搞騷操作。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顧淮之對自己的實力產生錯誤的認知,顧玄得背這個鍋。誰讓他沒事就喜歡搞些挫折教育,一副生怕顧淮之年輕不夠沉穩被一時的誇讚給忽悠瘸了的樣子。
--
這也就導致,顧淮之覺得自己好像沒幹什麽大事,就是簡單的幫了忙,全然不知寒門那邊有位前輩已經被他打擊得要懷疑人生了。
元熙帝和趙銘也沒想到顧淮之的想法會是這樣,尤其是元熙帝,這會兒還在琢磨,第一次科舉,結果必定要讓世家和寒門雙方都滿意。狀元不必說,定然是世家的。這麽想著,元熙帝把各大世家還未舉薦得官職的子弟們一劃拉,心中默默有了決斷:隻要顧淮之表現得不錯,這個狀元就是他的了。--
要是顧淮之知道了元熙帝心裏的想法,定然又要懵逼一次,說好的科舉製度公平公正呢?
這還沒考呢,陛下您就先把狀元給內定了?哪怕內定的人是顧淮之,他怕是也高興不起來,總覺得自己因為心不夠髒而和他們格格不入。
好在顧淮之沒有讀心術,元熙帝得以保存在顧淮之心中一代梟雄的高大形象。
顧淮之現在正在考慮另一件事,此次科舉還設有醫術一門,也在今年八月開考。顧淮之登時就想到了宋璟,忍不住去了他的藥廬將此事告知他,“朝廷有意開科舉取士,除卻進士科外,還設有醫術一科,先
生醫術精湛,不如也去試一試,定然能得中。”
宋璟卻笑著搖了搖頭,“多謝公子好意,隻是宋某乃一介草民,隻想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不想受官場的諸多拘束。更何況,當日受公子啟發,宋某還在繼續思考還能用何種手段幫助大夫醫治病人,又有一本醫書還沒寫完,實在分.身乏術,不便再參與朝堂之爭啦。”
顧淮之不由為宋璟感到可惜,隻不過人各有誌,顧淮之也尊重宋璟的選擇。
宋璟見顧淮之麵露遺憾之色,忍不住打趣他道:“莫非公子是嫌宋某在此浪費許多藥材?”
“先生說笑了,”顧淮之連忙擺手,“先生願意待在我這裏,是我之幸。隻是想到先生一身精湛的醫術卻無半分功名在身,難免替先生感到遺憾。”
“名與利皆為身外之物,身為大夫,救了多少人才是真正值得稱道的東西,那些虛名,不必放在心上。”
顧淮之忍不住感歎,“先生高義,我不如也。”
宋璟倒是看得清楚,“公子身負整個顧氏的榮耀,也由不得你超脫於朝堂之外。更何況,公子之才,舉世難尋。我雖無心考取功名,一介布衣同樣能治病救人。公子若是不入仕,那豈不是天下百姓之憾啊!”
這吹得未免也太過了些……顧淮之忍不住心虛,摸了摸鼻子尷尬笑道:“先生謬讚了。”
“宋某從來隻說真心話。”
那顧淮之就更覺得自己擔當不起了,老實人誇起人來真是讓人受不住,哪怕顧淮之這幾年曆練下來,臉皮再次厚了不少,聽了宋璟這一堆彩虹屁,還是沒撐住,找了個借口溜之大吉。
此次科考,顧淮之早就同顧玄說好了會下場,就考進士科。
因著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現如今的文人大多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進士科考的便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並有各種策論和律法,以及部分庶務題,盡可能挑選出實幹的人才。
顧玄覺得,顧氏怎麽說都是以文著稱的世家大族,顧淮之先前又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此番科考,顧淮之必定要拿下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名次,這才能對得起他當初用口舌和自己的見識為自己掙來的名聲。
至於哪個名次才能服眾……這不就是明擺著的事嗎?
於是,顧玄直接給顧淮之下了死命令,“此次你既然要參加科考,那便將狀元之位拿迴來。”
說實話,顧淮之有那麽一瞬間被他祖父給嚇蒙了,差點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呆呆地看了顧玄好一會兒,顧淮之才不可思議地開口道:“阿公您剛才說什麽?讓我必須考中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