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就衣帶詔該給誰,幫朱慈烺好生籌劃了一番,也不管人家小太子領不領情。
又查漏補缺了幾個問題。比如這個送消息的勢力到底可不可信,暴沒暴露;如今的薊遼總督張福臻,要不要給他也來一套袁崇煥的故事;以及最關鍵的,寧完我此去,到底有多大的便宜行事權利。
既然崇禎隨時有駕崩或者迴京的可能,黃台吉便也不耽擱,安排了幾個外形不那麽粗獷的巴圖魯隨行,就命寧完我動身了。
反正如果有什麽新的消息變化,寧完我到了明京說不定還能早知道一些。
蘇州的崇禎自然還不知道滿清已經有所行動了,盡管他們得到的消息相當不靠譜,但誰知道他們接著查是否能查到什麽,歪打的應對,又是否能夠正著?
崇禎在花雪走後,就讓陳洪謐給王心一等幾個或罷官在家,或自己歸隱的士子遞了帖子,請他們去府衙一敘。都是崇禎和陳洪謐討論過的,因黨爭或直諫而非貪賄罷官的。
這其中還有個插曲。
崇禎離京之前,楊嗣昌知道花雪對明年災情的預測後,曾說過明年一旦受災,建虜必然入寇。崇禎離京之後還總想著向異人請教禦虜之策。結果見到花雪年紀之後,花雪也沒在他麵前自吹武略,自然不會還有這種想法,便想尋找那些解甲歸田的宿將,多一個人出主意也是好的。
罷官在家的宿將,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孫承宗,不過孫承宗是河北人,迴京之後招也來得及。
其次是前兵部尚書王在晉。王在晉與孫承宗等人相比,用兵極其保守。場麵和效果上看,是不如孫承宗的,更比不上最擅長畫大餅的袁崇煥,所以一直不被崇禎信任。從另一個角度講,因為王在晉用兵保守,所以兵馬糧草武器裝備的消耗也遠遠少於其他幾人。正是這一點,在這個時候最讓崇禎喜歡。明年以後天災全麵降臨,大明明顯是錢不夠用,這個時候當然是最省錢的辦法才是最好的。
王在晉在崇禎二年就被罷官迴家了。若非當年他跟孫承宗關於防線的辯論讓崇禎印象深刻,崇禎都未必還能想起這個人。
當年王在晉設置的防線是直接收縮到山海關,重修山海關一線,堅壁清野。而袁崇煥極力主張在寧遠再修一道防線。孫承宗覺得王在晉太過保守,是支持袁崇煥的。袁崇煥在前線,鞭長莫及,朝堂上孫承宗和王在晉兩人就防線的問題激烈爭吵。最後是因為二比一的原因,再加上崇禎對打出關外,收複失地還抱有幻想,這才開始修築寧遠防線。
雖然寧遠防線如今還在大明手中,但是每年在上麵的投入都讓崇禎心疼。畢竟崇禎登基以來天災頻發,大明的賦稅捉襟見肘。
每每思及當時的選擇,崇禎都後悔沒有選擇王在晉的策略。山海關以外至寧遠的領土,每寸土地都相當於大明重金買下來的。與其把錢投入到這片雞肋的防線上,還不如多賑濟幾個災民,或許國內的亂民能少幾個呢?
崇禎對王在晉的印象,基本也就在他的戰略省錢上了。使勁兒迴憶也隻是依稀記得,王在晉不是蘇州人,就是河南人。如果是蘇州人,崇禎是打算親自去請他出山的,畢竟這麽能省錢的將領真的不多。問過陳洪謐,陳洪謐確定王在晉不是蘇州人,這事才作罷。
崇禎自己找不著王在晉,就下令錦衣衛去請他出山。一同延請的,還有曆任薊遼總督:罷官歸家的河南人曹文衡,消籍迴鄉的雲南人傅宗龍,以及去年兵敗,被追責戍邊,還在囹圄之中的丁魁楚。如今是用人之際,哪還在乎這些人過去如何?隻能說哪怕是敗軍之將的丁魁楚,也隻能指望他知恥而後勇,以及集思廣益了。
為了保密,陳洪謐招人之前也沒有提前跟他們通過消息,去歸園田居的時候崇禎都是以宗室子弟之名遊玩,又以避嫌的名義沒有當麵拜訪王心一,防止被認出來。
不管是罷官還是歸隱,隻要你還在蘇州住,府尊相招,你敢不來?被遞帖子的幾個人自然老老實實來了府衙。
崇禎沒有直接出麵,而是讓陳洪謐向幾人表達了朝廷重新征辟之意,精確到每個人,崇禎都有相應的安排。崇禎這幾日在蘇州也不是什麽都沒幹。
陳洪謐跟他們說話時,崇禎則在內室聽他們怎麽迴複。
當著知府的麵罵朝廷,都不是傻的,誰也不會這麽幹。一個個又皆是心向朝廷,有心出仕。得聞起複,即便不能官複原職,也是各個歡欣,連聲謝恩:“聖上英明!”
崇禎自然心下大慰,大明的士大夫,心中果然還是有大明的。走出內室,與眾人相見。
那些官職小的,又哪裏認識崇禎?
就連王心一,當年官至刑部左侍郎,在即將接任刑部尚書的時候,因為進諫太直,被崇禎給罷官,也是崇禎四年的事情,距今有六年了。
崇禎今年二十七,這六年既是成長,又是滄桑,變化巨大。王心一隻覺得眼熟,卻又不敢認。直到見到一旁的王承恩,這是崇禎貼身的太監,又不在成長期,沒有多大變化,王心一哪還不明白當麵是誰?
當即激動的躬身行禮,卻總算還有理智,沒有當眾喊出萬歲。
陳洪謐隻介紹這是宗室子弟,來蘇州請各位出山的欽差,明日便與諸位一同啟程迴京。諸位有親眷要帶到京城,留書信一封安排,讓他們隨後赴京便是,今夜確是要在府衙留宿了。
心思稍遲鈍的,隻道是朝廷招他們是機密,所以不能泄露。心思靈巧些的,會起疑:哪裏有讓宗室子弟傳旨的道理?就算為了給麵子,派個官位高點的翰林或者內官不也一樣?隻有心思格外細膩的,才會從王心一的反應,判斷出這位宗室子弟的身份,卻也隻是難以置信,不敢宣之於口。
又查漏補缺了幾個問題。比如這個送消息的勢力到底可不可信,暴沒暴露;如今的薊遼總督張福臻,要不要給他也來一套袁崇煥的故事;以及最關鍵的,寧完我此去,到底有多大的便宜行事權利。
既然崇禎隨時有駕崩或者迴京的可能,黃台吉便也不耽擱,安排了幾個外形不那麽粗獷的巴圖魯隨行,就命寧完我動身了。
反正如果有什麽新的消息變化,寧完我到了明京說不定還能早知道一些。
蘇州的崇禎自然還不知道滿清已經有所行動了,盡管他們得到的消息相當不靠譜,但誰知道他們接著查是否能查到什麽,歪打的應對,又是否能夠正著?
崇禎在花雪走後,就讓陳洪謐給王心一等幾個或罷官在家,或自己歸隱的士子遞了帖子,請他們去府衙一敘。都是崇禎和陳洪謐討論過的,因黨爭或直諫而非貪賄罷官的。
這其中還有個插曲。
崇禎離京之前,楊嗣昌知道花雪對明年災情的預測後,曾說過明年一旦受災,建虜必然入寇。崇禎離京之後還總想著向異人請教禦虜之策。結果見到花雪年紀之後,花雪也沒在他麵前自吹武略,自然不會還有這種想法,便想尋找那些解甲歸田的宿將,多一個人出主意也是好的。
罷官在家的宿將,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孫承宗,不過孫承宗是河北人,迴京之後招也來得及。
其次是前兵部尚書王在晉。王在晉與孫承宗等人相比,用兵極其保守。場麵和效果上看,是不如孫承宗的,更比不上最擅長畫大餅的袁崇煥,所以一直不被崇禎信任。從另一個角度講,因為王在晉用兵保守,所以兵馬糧草武器裝備的消耗也遠遠少於其他幾人。正是這一點,在這個時候最讓崇禎喜歡。明年以後天災全麵降臨,大明明顯是錢不夠用,這個時候當然是最省錢的辦法才是最好的。
王在晉在崇禎二年就被罷官迴家了。若非當年他跟孫承宗關於防線的辯論讓崇禎印象深刻,崇禎都未必還能想起這個人。
當年王在晉設置的防線是直接收縮到山海關,重修山海關一線,堅壁清野。而袁崇煥極力主張在寧遠再修一道防線。孫承宗覺得王在晉太過保守,是支持袁崇煥的。袁崇煥在前線,鞭長莫及,朝堂上孫承宗和王在晉兩人就防線的問題激烈爭吵。最後是因為二比一的原因,再加上崇禎對打出關外,收複失地還抱有幻想,這才開始修築寧遠防線。
雖然寧遠防線如今還在大明手中,但是每年在上麵的投入都讓崇禎心疼。畢竟崇禎登基以來天災頻發,大明的賦稅捉襟見肘。
每每思及當時的選擇,崇禎都後悔沒有選擇王在晉的策略。山海關以外至寧遠的領土,每寸土地都相當於大明重金買下來的。與其把錢投入到這片雞肋的防線上,還不如多賑濟幾個災民,或許國內的亂民能少幾個呢?
崇禎對王在晉的印象,基本也就在他的戰略省錢上了。使勁兒迴憶也隻是依稀記得,王在晉不是蘇州人,就是河南人。如果是蘇州人,崇禎是打算親自去請他出山的,畢竟這麽能省錢的將領真的不多。問過陳洪謐,陳洪謐確定王在晉不是蘇州人,這事才作罷。
崇禎自己找不著王在晉,就下令錦衣衛去請他出山。一同延請的,還有曆任薊遼總督:罷官歸家的河南人曹文衡,消籍迴鄉的雲南人傅宗龍,以及去年兵敗,被追責戍邊,還在囹圄之中的丁魁楚。如今是用人之際,哪還在乎這些人過去如何?隻能說哪怕是敗軍之將的丁魁楚,也隻能指望他知恥而後勇,以及集思廣益了。
為了保密,陳洪謐招人之前也沒有提前跟他們通過消息,去歸園田居的時候崇禎都是以宗室子弟之名遊玩,又以避嫌的名義沒有當麵拜訪王心一,防止被認出來。
不管是罷官還是歸隱,隻要你還在蘇州住,府尊相招,你敢不來?被遞帖子的幾個人自然老老實實來了府衙。
崇禎沒有直接出麵,而是讓陳洪謐向幾人表達了朝廷重新征辟之意,精確到每個人,崇禎都有相應的安排。崇禎這幾日在蘇州也不是什麽都沒幹。
陳洪謐跟他們說話時,崇禎則在內室聽他們怎麽迴複。
當著知府的麵罵朝廷,都不是傻的,誰也不會這麽幹。一個個又皆是心向朝廷,有心出仕。得聞起複,即便不能官複原職,也是各個歡欣,連聲謝恩:“聖上英明!”
崇禎自然心下大慰,大明的士大夫,心中果然還是有大明的。走出內室,與眾人相見。
那些官職小的,又哪裏認識崇禎?
就連王心一,當年官至刑部左侍郎,在即將接任刑部尚書的時候,因為進諫太直,被崇禎給罷官,也是崇禎四年的事情,距今有六年了。
崇禎今年二十七,這六年既是成長,又是滄桑,變化巨大。王心一隻覺得眼熟,卻又不敢認。直到見到一旁的王承恩,這是崇禎貼身的太監,又不在成長期,沒有多大變化,王心一哪還不明白當麵是誰?
當即激動的躬身行禮,卻總算還有理智,沒有當眾喊出萬歲。
陳洪謐隻介紹這是宗室子弟,來蘇州請各位出山的欽差,明日便與諸位一同啟程迴京。諸位有親眷要帶到京城,留書信一封安排,讓他們隨後赴京便是,今夜確是要在府衙留宿了。
心思稍遲鈍的,隻道是朝廷招他們是機密,所以不能泄露。心思靈巧些的,會起疑:哪裏有讓宗室子弟傳旨的道理?就算為了給麵子,派個官位高點的翰林或者內官不也一樣?隻有心思格外細膩的,才會從王心一的反應,判斷出這位宗室子弟的身份,卻也隻是難以置信,不敢宣之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