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難道覺得如今的大明還能撐起一場新的改革?”
“當然不是。大明如今能少一點動亂還是少一點為好,臣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提什麽改革。臣之前跟豐年提及如何救災之時,他便向臣說起需要這些有錢人的幫助。臣初時還擔心他不知輕重,想的是勸臣直接武力逼迫鄉紳掏錢掏糧。後來豐年一番解釋,說是可以拿出有利可圖之物,引商賈爭相合作,屆時朝廷隻需提出以糧食換合作權,隻要有利可圖,便不愁他們不往外掏糧食。”
“有利可圖之物?”崇禎想了想,臉色轉青,“鹽?”
陳洪謐趕緊搖頭,開什麽玩笑,鹽也可以算是國家命脈,豈可輕動?
“豐年說的是海禁。”
“海禁?”崇禎思考了一下,問道,“朕記得,隆慶年間,已經開了海禁吧?”
“正是如此。但是隻在月港一地,而且限製頗多。月港畢竟過於靠南,物資運轉多有不便。”
崇禎看了陳洪謐一眼:“蘇州又沒有海港。”
“蘇州沒有,但鬆江有,杭州也有。鬆江位於長江口,杭州有大運河,皆是最佳的物資中轉之地。”
“的確,這兩個地方距離蘇州都足夠近,如果這兩處開海,蘇州都會受益。不過,開海的話,會不會造成糧食外流,導致大明糧價更高?”
“恰恰相反。因為南方海上諸國並不缺糧。”陳洪謐顯得有些激動,“關於這一點,豐年專門給臣解釋過。這次天災,不止大明受災,北澇南旱,連遠方的佛郎機等歐羅巴國家也難以避免。但是由於各自的地形差異,所以受災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因為天災是整體氣候變冷導致的,而越往北的地方越冷,所以越往北方,受到的影響越大。陛下您想,南方至多變得和北方一樣冷,北方再冷則會冷的讓人無法承受。”
崇禎想了想,點頭示意明白。
陳洪謐繼續道:“也因此,以大明為界,往北的國家,都缺糧。而往南,隻是本來年年豐年,變成如今平年而已。”
“建虜也缺糧?”
“建虜也缺糧。”陳洪謐頓了下,咬牙道,“但建虜會將所有糧食供應軍隊,四處搶糧,然後就不缺糧了。更何況建虜本就不怎麽種糧食,曆來都是如此做的。”
“月港距離建虜遠,而鬆江距離建虜近。一旦鬆江也開海,私通建虜的會不會更多?”
“建虜與大明之間的陸上疆域足夠某些人通敵了,不需要海上。而且大明也阻止不了建虜開海。”又頓了頓,陳洪謐下了很大的決心說道,“另一方麵,如果建虜習慣了通過交易獲取物資,一旦安逸下來,可能軍民厭戰,失了南下之心。”
崇禎愣了半天才明白陳洪謐的意思,搖搖頭,道:“你說的雖也不無道理,但是朕實在無法冒資敵建虜的風險。開海不是小事,怎麽也得歸朝之後內閣商議後才有結論。你說的大明南方諸國不缺糧,有把握嗎?”
陳洪謐也不失望,他也沒指望崇禎直接下決定,今天也隻是給崇禎提個醒,讓他在將來朝堂上討論時有個傾向。而且建虜的話題完全是崇禎自己引出的,他本來準備講的關鍵就是南方諸國不缺糧。
“迴陛下,這個是豐年給臣講的。以他在天文上的造詣,想必假不了。陛下不妨等豐年的幾個預測驗證之後再選擇是否相信。不過這種說法臣覺得得先跟陛下講清楚。”
“不錯,詳細說說。”
“豐年說南方海上,諸多國家,因為比大明更偏南,所以氣候更加溫熱,糧食一年三熟之地多有。即便因為天地大勢而變冷,也不過是變為一年兩熟,糧食是不缺的。事實上,隆慶時開海選在月港並非無因。大明海上往北航行,可去之處隻有建虜、高麗和倭國。而想溝通歐羅巴,天竺,大食等國,都得往南航行。所以才把開海之處選在南方。但月港的規模限製了交易的內容少而精,所以難有大宗的糧食交易。今後國內正值缺糧之際,而海上諸國糧食不缺,隻要規定迴國時船上需要運迴相應數量的糧食,並開放更大規模的港口,必有有識之士前赴後繼,將海上諸國糧食源源不斷運迴大明,必能大幅緩解我大明缺糧的現狀。”
崇禎顯然被說動了,如果能從海上大量流入糧食,而不是大量流出糧食,那麽大規模開海勢在必行。“朕迴去之後定然全力推動此事,隻要豐年小先生的幾個預測準確,朝中當無反對之聲。”
陳洪謐對花雪極有信心,所以在他心中此事就算成了。而且隆慶開海以後,朝堂諸公基本都享受到了開海的益處,隻是限於規模,很多人參與份額都不大,一個個眼紅著呢,更大規模的開海幾乎正中下懷,即便有幾個頑固守舊,或者會被觸動利益,但在大勢之下也隻能是螳臂當車,翻不起大浪。
崇禎對於陳洪謐給他說的開海前景充滿了期望,很有些躍躍欲試,好在他是經曆過大風浪的,很快平靜下來,這個事情無論如何得等花雪做出的異常天氣的預測驗證之後再說,現在多想無益。
轉迴心思,又看到瑞雲峰,崇禎又想起來先前的問題,問道:“你說這瑞雲峰時姓陳的打撈的,他跟徐氏是什麽關係?”
陳洪謐迴憶一下自己看過的資料,迴道:“兩者並無關係。瑞雲峰是徐泰時娶妻時的嫁妝。”
崇禎目瞪口呆:“嫁妝?宋徽宗的花石綱當做嫁妝?誰這麽大手筆?”
“嘉靖朝禮部尚書董份。其家富冠三吳,田連蘇湖諸邑,殆千百頃。有質舍百餘處,各以大商主之,歲得利息數百萬。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航三百餘艘。”
崇禎被這些鄉紳的富裕震撼得有些懵,問道:“他也是蘇州人?”
陳洪謐搖搖頭:“浙江烏程縣人。”
“怎麽弄到蘇州的?”
陳洪謐知道崇禎是問瑞雲峰的運輸,迴道:“載以歸吳之下塘,所壞橋梁不知凡幾。”
“當然不是。大明如今能少一點動亂還是少一點為好,臣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提什麽改革。臣之前跟豐年提及如何救災之時,他便向臣說起需要這些有錢人的幫助。臣初時還擔心他不知輕重,想的是勸臣直接武力逼迫鄉紳掏錢掏糧。後來豐年一番解釋,說是可以拿出有利可圖之物,引商賈爭相合作,屆時朝廷隻需提出以糧食換合作權,隻要有利可圖,便不愁他們不往外掏糧食。”
“有利可圖之物?”崇禎想了想,臉色轉青,“鹽?”
陳洪謐趕緊搖頭,開什麽玩笑,鹽也可以算是國家命脈,豈可輕動?
“豐年說的是海禁。”
“海禁?”崇禎思考了一下,問道,“朕記得,隆慶年間,已經開了海禁吧?”
“正是如此。但是隻在月港一地,而且限製頗多。月港畢竟過於靠南,物資運轉多有不便。”
崇禎看了陳洪謐一眼:“蘇州又沒有海港。”
“蘇州沒有,但鬆江有,杭州也有。鬆江位於長江口,杭州有大運河,皆是最佳的物資中轉之地。”
“的確,這兩個地方距離蘇州都足夠近,如果這兩處開海,蘇州都會受益。不過,開海的話,會不會造成糧食外流,導致大明糧價更高?”
“恰恰相反。因為南方海上諸國並不缺糧。”陳洪謐顯得有些激動,“關於這一點,豐年專門給臣解釋過。這次天災,不止大明受災,北澇南旱,連遠方的佛郎機等歐羅巴國家也難以避免。但是由於各自的地形差異,所以受災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因為天災是整體氣候變冷導致的,而越往北的地方越冷,所以越往北方,受到的影響越大。陛下您想,南方至多變得和北方一樣冷,北方再冷則會冷的讓人無法承受。”
崇禎想了想,點頭示意明白。
陳洪謐繼續道:“也因此,以大明為界,往北的國家,都缺糧。而往南,隻是本來年年豐年,變成如今平年而已。”
“建虜也缺糧?”
“建虜也缺糧。”陳洪謐頓了下,咬牙道,“但建虜會將所有糧食供應軍隊,四處搶糧,然後就不缺糧了。更何況建虜本就不怎麽種糧食,曆來都是如此做的。”
“月港距離建虜遠,而鬆江距離建虜近。一旦鬆江也開海,私通建虜的會不會更多?”
“建虜與大明之間的陸上疆域足夠某些人通敵了,不需要海上。而且大明也阻止不了建虜開海。”又頓了頓,陳洪謐下了很大的決心說道,“另一方麵,如果建虜習慣了通過交易獲取物資,一旦安逸下來,可能軍民厭戰,失了南下之心。”
崇禎愣了半天才明白陳洪謐的意思,搖搖頭,道:“你說的雖也不無道理,但是朕實在無法冒資敵建虜的風險。開海不是小事,怎麽也得歸朝之後內閣商議後才有結論。你說的大明南方諸國不缺糧,有把握嗎?”
陳洪謐也不失望,他也沒指望崇禎直接下決定,今天也隻是給崇禎提個醒,讓他在將來朝堂上討論時有個傾向。而且建虜的話題完全是崇禎自己引出的,他本來準備講的關鍵就是南方諸國不缺糧。
“迴陛下,這個是豐年給臣講的。以他在天文上的造詣,想必假不了。陛下不妨等豐年的幾個預測驗證之後再選擇是否相信。不過這種說法臣覺得得先跟陛下講清楚。”
“不錯,詳細說說。”
“豐年說南方海上,諸多國家,因為比大明更偏南,所以氣候更加溫熱,糧食一年三熟之地多有。即便因為天地大勢而變冷,也不過是變為一年兩熟,糧食是不缺的。事實上,隆慶時開海選在月港並非無因。大明海上往北航行,可去之處隻有建虜、高麗和倭國。而想溝通歐羅巴,天竺,大食等國,都得往南航行。所以才把開海之處選在南方。但月港的規模限製了交易的內容少而精,所以難有大宗的糧食交易。今後國內正值缺糧之際,而海上諸國糧食不缺,隻要規定迴國時船上需要運迴相應數量的糧食,並開放更大規模的港口,必有有識之士前赴後繼,將海上諸國糧食源源不斷運迴大明,必能大幅緩解我大明缺糧的現狀。”
崇禎顯然被說動了,如果能從海上大量流入糧食,而不是大量流出糧食,那麽大規模開海勢在必行。“朕迴去之後定然全力推動此事,隻要豐年小先生的幾個預測準確,朝中當無反對之聲。”
陳洪謐對花雪極有信心,所以在他心中此事就算成了。而且隆慶開海以後,朝堂諸公基本都享受到了開海的益處,隻是限於規模,很多人參與份額都不大,一個個眼紅著呢,更大規模的開海幾乎正中下懷,即便有幾個頑固守舊,或者會被觸動利益,但在大勢之下也隻能是螳臂當車,翻不起大浪。
崇禎對於陳洪謐給他說的開海前景充滿了期望,很有些躍躍欲試,好在他是經曆過大風浪的,很快平靜下來,這個事情無論如何得等花雪做出的異常天氣的預測驗證之後再說,現在多想無益。
轉迴心思,又看到瑞雲峰,崇禎又想起來先前的問題,問道:“你說這瑞雲峰時姓陳的打撈的,他跟徐氏是什麽關係?”
陳洪謐迴憶一下自己看過的資料,迴道:“兩者並無關係。瑞雲峰是徐泰時娶妻時的嫁妝。”
崇禎目瞪口呆:“嫁妝?宋徽宗的花石綱當做嫁妝?誰這麽大手筆?”
“嘉靖朝禮部尚書董份。其家富冠三吳,田連蘇湖諸邑,殆千百頃。有質舍百餘處,各以大商主之,歲得利息數百萬。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航三百餘艘。”
崇禎被這些鄉紳的富裕震撼得有些懵,問道:“他也是蘇州人?”
陳洪謐搖搖頭:“浙江烏程縣人。”
“怎麽弄到蘇州的?”
陳洪謐知道崇禎是問瑞雲峰的運輸,迴道:“載以歸吳之下塘,所壞橋梁不知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