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雪見崇禎自己也不在意,倒是對崇禎又高看了幾眼,接著說道:“這一種顯然不是。以大明對士大夫的容忍度,陛下那個時候又還沒把某個人給剮了,怎麽說他也不用害怕陛下會殺他。”
他說的某個人顯然是指袁崇煥,這個時候其他人已經知道他什麽都敢說了,也不再試圖阻止他。
花雪也不客氣,接著說道:“第二種裝傻,是遇到不能去做的事情了。比如上屋抽梯前的諸葛亮。他作為劉備的謀士,真不好參與劉表的家事,所以隻能裝糊塗。你問周閣老的問題沒有那麽敏感,所以應該也不是。”
崇禎點點頭,如果情麵的解釋還會涉及官官相護等敏感詞,“宰相須用讀書人”這個是宋太祖趙匡胤很著名的典故,沒啥不能說的。
“第三種裝傻就是不想做某事。就像阮籍,就是不想當官,所以各種裝傻。周閣老顯然就是這種,他當了三十年官,厭倦了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又見你鬥垮了魏忠賢,當時也算英明神武,不需要他保駕護航了,所以幹脆裝傻以便歸隱。那些關於他愚蠢的流言,也是他自己在後麵推波助瀾的,否則如此私密的對話,何以弄得人盡皆知?”
吳偉業幾人麵麵相覷,他們也都聽說過周道登在朝堂上鬧出的笑話,當時還跟著笑過,也為朝廷發愁,這樣愚蠢的一個人成為當朝首輔,大明的前途堪憂。可經花雪這麽一說,難道周閣老真的是大智若愚,裝傻隱退?
王承恩對這件事沒有所謂,他隻對崇禎忠心,不管朝臣的事情,何況是一個已經退隱並且亡故的朝臣。
陳子龍想想柳如是,兩人相遇之時,柳如是年方十八,其才華雖與自己想比,略有不如,但又豈是一個童年流離,娼家長大的名妓所能有的?除了柳如是自己努力向學以外,很難相信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師教導。那麽,能夠教出柳如是這樣才學的名師會是誰?當然不會是她那個名妓養母,隻能是這位前夫周閣老。
周閣老年逾花甲,所謂納妾,倒不如說是收了一個聰明伶俐卻不能正式拜師的徒弟。而柳如是一身慷慨激昂的氣節,一般男兒尚且不能與之爭鋒,當然更不是娼家風氣,顯然是周閣老的培養。周閣老雖然一生保守,唯唯諾諾,但即便魏忠賢最猖獗時,也沒有同流合汙,想必骨子裏也是個有風骨的。如此人物,豈會真的那樣昏聵愚蠢。這位小兄弟說周閣老裝傻隱退,確實是最有可能的解釋。
不管別人信不信,陳子龍肯定信了。
吳偉業和陳洪謐都是崇禎四年進士,他們金榜題名的時候,周道登已經歸隱,在朝堂上留下的隻有傳說。但陳洪謐的父親陳文暉是和周道登同朝為官過的。天啟初年,魏忠賢專權時,兩人都因為看不慣,選擇辭官歸隱。當然,那時候辭官的太多,也不好說兩人有沒有交情,但最起碼可以算同道中人。陳洪謐心中嘀咕,迴頭要問問父親,這周閣老到底是不是花雪說的那樣大智若愚。他相信以他父親教書育人多年的看人眼光,絕不會判斷錯。
至於吳偉業,他也是蘇州人,進京趕考之前也和老師張溥一起拜會過歸隱在家的周道登,但隻是禮節性的拜訪。周道登愚蠢的名聲令這些風華正茂的學子們很是瞧不上,隻是出於尊敬前輩的禮節才前往拜會,並無深交。聽花雪一說,他也有些茫然。不過他是不大信的,包括他自己在內,文人多在乎名聲,愛惜羽毛,這樣有損文名的自汙方式,吳偉業相信自己肯定絕對不會幹,得不償失。隱退的方式有很多,稱病是最簡單的,何苦如此?
至於崇禎,現在心裏是最糾結的,他既願意相信花雪的說辭,因為這樣說明自己有用人之明,又不願意相信,因為這有損自己的識人之明。正糾結著,突然覺得不對,自己來此不是為了周道登,是為了災情的預測,這話題跑偏了啊!
當下也不理花雪,跟陳洪謐說道:“卿當知災情的預測不是玩笑,卿也不像是會隨便相信一個孩子的言語的人,即便這個孩子再機靈,畢竟不會生而知之,學問還得靠時間積累。卿為什麽相信這孩子的預測,並將之上書朝廷?”
陳洪謐也反應過來,這話題又被花雪帶偏了。花雪屢屢插科打諢,看來是真的不想出仕。一開始崇禎說事關重大要講正題,花雪立馬揭穿崇禎把話題岔開。第二次崇禎說千裏之內的事情擺不平,花雪又要跟崇禎十步之內單挑。第三次吳偉業請他引薦作出預測之人,他不說自己怎麽預測的,隻說自己文采武略,把話題往薑維身上引。第四次陳子龍請教格物致知之道,他直接扯出柳如是把陳子龍氣個半死。最後扯出周道登,顯然是以周道登自比,說自己不願意出仕,又不願意像他那樣自汙,隻能插科打諢,想把話題糊弄過去。
花雪當然不想,也不能出仕。首要的原因是大花雪在說明書中讓他在吳三桂叛變以前盡量不要影響北方局勢。其次是在明朝,不通過科舉而是幸進的官,根本就沒有什麽地位和人權,他又不願意去考什麽八股文。雖然資料裏麵不缺,但不願意就是不願意。更別說他的關鍵又不是自己闖出名堂,而是一心一意要將陳沅打造成女神。
隻是有陳洪謐在,他裝傻肯定被揭穿,就隻能故作粗俗。先是一副不通禮節的無禮之舉,結果崇禎並不在意。然後要跟崇禎單挑,崇禎也不跟他一個孩子一般見識。他扮作隻知道鄙薄前人的無用書生,說什麽瞧不上薑維,崇禎對此根本不在乎。最後裝成好色,卻又被陳洪謐說起陳沅,他又不可能因為這點事就動搖自己對女神的信仰,自然是一番解釋。整整四次插科打諢,都沒有打消崇禎等人刨根究底的欲望。所以他隻好借“周道登裝傻隱退”的說法,表明心跡:我反正是不想當官,你們到時候想起這說辭自然就明白了。
他說的某個人顯然是指袁崇煥,這個時候其他人已經知道他什麽都敢說了,也不再試圖阻止他。
花雪也不客氣,接著說道:“第二種裝傻,是遇到不能去做的事情了。比如上屋抽梯前的諸葛亮。他作為劉備的謀士,真不好參與劉表的家事,所以隻能裝糊塗。你問周閣老的問題沒有那麽敏感,所以應該也不是。”
崇禎點點頭,如果情麵的解釋還會涉及官官相護等敏感詞,“宰相須用讀書人”這個是宋太祖趙匡胤很著名的典故,沒啥不能說的。
“第三種裝傻就是不想做某事。就像阮籍,就是不想當官,所以各種裝傻。周閣老顯然就是這種,他當了三十年官,厭倦了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又見你鬥垮了魏忠賢,當時也算英明神武,不需要他保駕護航了,所以幹脆裝傻以便歸隱。那些關於他愚蠢的流言,也是他自己在後麵推波助瀾的,否則如此私密的對話,何以弄得人盡皆知?”
吳偉業幾人麵麵相覷,他們也都聽說過周道登在朝堂上鬧出的笑話,當時還跟著笑過,也為朝廷發愁,這樣愚蠢的一個人成為當朝首輔,大明的前途堪憂。可經花雪這麽一說,難道周閣老真的是大智若愚,裝傻隱退?
王承恩對這件事沒有所謂,他隻對崇禎忠心,不管朝臣的事情,何況是一個已經退隱並且亡故的朝臣。
陳子龍想想柳如是,兩人相遇之時,柳如是年方十八,其才華雖與自己想比,略有不如,但又豈是一個童年流離,娼家長大的名妓所能有的?除了柳如是自己努力向學以外,很難相信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師教導。那麽,能夠教出柳如是這樣才學的名師會是誰?當然不會是她那個名妓養母,隻能是這位前夫周閣老。
周閣老年逾花甲,所謂納妾,倒不如說是收了一個聰明伶俐卻不能正式拜師的徒弟。而柳如是一身慷慨激昂的氣節,一般男兒尚且不能與之爭鋒,當然更不是娼家風氣,顯然是周閣老的培養。周閣老雖然一生保守,唯唯諾諾,但即便魏忠賢最猖獗時,也沒有同流合汙,想必骨子裏也是個有風骨的。如此人物,豈會真的那樣昏聵愚蠢。這位小兄弟說周閣老裝傻隱退,確實是最有可能的解釋。
不管別人信不信,陳子龍肯定信了。
吳偉業和陳洪謐都是崇禎四年進士,他們金榜題名的時候,周道登已經歸隱,在朝堂上留下的隻有傳說。但陳洪謐的父親陳文暉是和周道登同朝為官過的。天啟初年,魏忠賢專權時,兩人都因為看不慣,選擇辭官歸隱。當然,那時候辭官的太多,也不好說兩人有沒有交情,但最起碼可以算同道中人。陳洪謐心中嘀咕,迴頭要問問父親,這周閣老到底是不是花雪說的那樣大智若愚。他相信以他父親教書育人多年的看人眼光,絕不會判斷錯。
至於吳偉業,他也是蘇州人,進京趕考之前也和老師張溥一起拜會過歸隱在家的周道登,但隻是禮節性的拜訪。周道登愚蠢的名聲令這些風華正茂的學子們很是瞧不上,隻是出於尊敬前輩的禮節才前往拜會,並無深交。聽花雪一說,他也有些茫然。不過他是不大信的,包括他自己在內,文人多在乎名聲,愛惜羽毛,這樣有損文名的自汙方式,吳偉業相信自己肯定絕對不會幹,得不償失。隱退的方式有很多,稱病是最簡單的,何苦如此?
至於崇禎,現在心裏是最糾結的,他既願意相信花雪的說辭,因為這樣說明自己有用人之明,又不願意相信,因為這有損自己的識人之明。正糾結著,突然覺得不對,自己來此不是為了周道登,是為了災情的預測,這話題跑偏了啊!
當下也不理花雪,跟陳洪謐說道:“卿當知災情的預測不是玩笑,卿也不像是會隨便相信一個孩子的言語的人,即便這個孩子再機靈,畢竟不會生而知之,學問還得靠時間積累。卿為什麽相信這孩子的預測,並將之上書朝廷?”
陳洪謐也反應過來,這話題又被花雪帶偏了。花雪屢屢插科打諢,看來是真的不想出仕。一開始崇禎說事關重大要講正題,花雪立馬揭穿崇禎把話題岔開。第二次崇禎說千裏之內的事情擺不平,花雪又要跟崇禎十步之內單挑。第三次吳偉業請他引薦作出預測之人,他不說自己怎麽預測的,隻說自己文采武略,把話題往薑維身上引。第四次陳子龍請教格物致知之道,他直接扯出柳如是把陳子龍氣個半死。最後扯出周道登,顯然是以周道登自比,說自己不願意出仕,又不願意像他那樣自汙,隻能插科打諢,想把話題糊弄過去。
花雪當然不想,也不能出仕。首要的原因是大花雪在說明書中讓他在吳三桂叛變以前盡量不要影響北方局勢。其次是在明朝,不通過科舉而是幸進的官,根本就沒有什麽地位和人權,他又不願意去考什麽八股文。雖然資料裏麵不缺,但不願意就是不願意。更別說他的關鍵又不是自己闖出名堂,而是一心一意要將陳沅打造成女神。
隻是有陳洪謐在,他裝傻肯定被揭穿,就隻能故作粗俗。先是一副不通禮節的無禮之舉,結果崇禎並不在意。然後要跟崇禎單挑,崇禎也不跟他一個孩子一般見識。他扮作隻知道鄙薄前人的無用書生,說什麽瞧不上薑維,崇禎對此根本不在乎。最後裝成好色,卻又被陳洪謐說起陳沅,他又不可能因為這點事就動搖自己對女神的信仰,自然是一番解釋。整整四次插科打諢,都沒有打消崇禎等人刨根究底的欲望。所以他隻好借“周道登裝傻隱退”的說法,表明心跡:我反正是不想當官,你們到時候想起這說辭自然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