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楊嗣昌補充道:“陛下,遊牧民族在遇到天災時南下進犯中原之事,自古皆然,幾乎已經成為慣例。他們不會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能夠打得過中原,隻是想要搶些糧食,甚至哪怕搶不到糧食,能跟中原打一場,死掉足夠多得人,他們剩下的人也有更多的糧食分配。
“當年白馬將軍公孫瓚威震遼東,白馬義從也曾殺得烏桓聞風喪膽。然而一旦遇到災年糧食不足,立刻糾集部落,無論是烏桓還是鮮卑,或聚或散,興兵南下。打不過,隻要人口有減員,糧食就能多撐些時日,能搶到糧食就更是賺了。這是遊牧民族一貫的作風。
“唐末,先有沙陀南下牧馬,後有契丹侵淩幽雲,直到我朝雄起,幽雲十六州才迴到我華夏正朔。
“所以臣以為當年野豬皮能夠糾結諸多部落南下,正是因為天災導致缺糧。他們那個時候恐怕除了搶糧食以外,更多的還是要減少人口壓力。隻是後來贏得太多太容易,才導致野豬皮膽子越來越大,胃口也越來越大,終至如今成為我大明心腹大患。而明年一旦天災又現,嚐到了甜頭的建虜,恐怕還會興兵來犯。”
崇禎和其他重臣麵麵相覷,對於大明君臣來說,天災是磨練,亂民是疥癬之疾,而建虜是外患,是生死大敵。
當年野豬皮犯境之時,也隻是疥癬之疾,畢竟他們人口太少。奈何多年以來,屢屢用兵失利,反而給建虜增加了許多人口物資,建虜的做大,分明是大明曆來損兵折將生生喂大的。所以楊嗣昌說最開始野豬皮犯境是甘冒奇險,一點也不誇張,當年李成梁一個軍閥就壓製整個遼東。而如今大明對建虜作戰,已經屢戰屢敗,甚至被生生打到京城,大明威望自信全都打沒了。所以一聽楊嗣昌說建虜明年還會大規模進犯,眾人心中都莫名沉重。
崇禎問道:“建虜如今已經定都沈陽,不似以前遊獵,肯定是有存糧的。陳洪謐說今年是平年,建虜明年存糧足夠,不會一見災情就興兵來犯吧?”
楊嗣昌搖搖頭:“陛下,建虜如今已經糾結了許多部落,雖然野豬皮本部不缺糧,但附屬的部落肯定會缺糧。野豬皮死後已經傳位給他的兒子黃台吉,這個人也不是個蠢的,與其將存糧分給附屬部落,肯定會選擇糾結那些部落來我大明搶糧。畢竟這樣一來損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屬部落,對建虜自身有益無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屬部落以便於他的統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屢屢失利之前,或許他會覺得打一場不值,可如今建虜野心勃勃,無事還想來中原鬧一鬧,何況明年糾結部落有如此合適的理由。”
又想了想,楊嗣昌補充說:“其實臣內心裏本是想與建虜暫時議和的。”
舉座皆驚:“議和?”
楊嗣昌知道這舉措難以為眾人接受,解釋道:“是的。臣本來是想先暫時與建虜議和。天下大勢恰如人身,京師為首腦,宣、薊諸鎮為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為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來打算先與建虜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誌、一鼓作氣的剿滅流寇。”
“卿說‘本來打算’?”
“是本來打算。那時候臣並不認為建虜有與我中原開戰的決心,畢竟如果隻憑建虜本部,與中原作戰實為兩敗俱傷,如果為其他部落所趁,建虜自己豈不虧死?所以隻要遣使議和,建虜沒理由不同意,他們也需要穩定內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災嚴重的話,建虜大可以將矛盾轉移到我大明,不用本部來與大明拚命,反而其他各部有不得不與我大明開戰的理由。這樣一來,議和之事,非但沒有成功的希望,反而讓建虜意識到我大明的虛弱,進犯之心更堅。”
“那我大明與那些小部落和談,給他們糧食如何?”
楊嗣昌猶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戶部尚書:“戶部連剿匪的軍餉籌措起來都難,我大明恐怕沒有餘糧接濟那些小部落。”楊嗣昌與戶部說是仇深似海也不為過,隻不過戶部也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他也不好找現在的戶部官員發泄。當年他父親楊鶴剿匪時已經招安了群寇,結果就因為戶部沒有足額撥付救濟糧食,結果已經招安的流寇降而複叛,最後楊鶴因剿匪不力下獄,歸根結底還是戶部的責任。
戶部向來能省一分是一分,能不花錢不花錢,如今既然出主意的楊嗣昌都這麽說,戶部尚書自然附和:“國庫實在空虛,連年剿匪,糧倉儲備也不多。今後幾年又要賑濟災民,實在沒有餘糧接濟那些部落。”
崇禎想了想,道:“這麽說來,到底最關鍵的還是確定明年到底有沒有災情,災情又嚴不嚴重。”
群臣附和。
這個時候,崇禎心裏突然升起一個念頭,既然這件事這麽重要,王承恩雖然忠誠可信,但他到底是否真的能聽明白那異人的理論,又是否能夠轉述清楚,實在是個未知數,自己何不親自去一趟?這一念起,崇禎親自去見一見這位異人的想法實在是壓製不下去了,遂問:“諸卿以為,朕親自去一趟如何?”
群臣震驚。
孔貞運為人古板,首先反對:“陛下一國之君,豈可輕動?”
其他人尚未開言,崇禎已經下定決心:“諸卿不必再勸,朕心意已決。此事事關重大,朕親自前往絕非‘輕動’,這又不是禦駕親征,不會有什麽危險。而且朕親自前往,才更顯得朝廷禮賢下士。”
“當年白馬將軍公孫瓚威震遼東,白馬義從也曾殺得烏桓聞風喪膽。然而一旦遇到災年糧食不足,立刻糾集部落,無論是烏桓還是鮮卑,或聚或散,興兵南下。打不過,隻要人口有減員,糧食就能多撐些時日,能搶到糧食就更是賺了。這是遊牧民族一貫的作風。
“唐末,先有沙陀南下牧馬,後有契丹侵淩幽雲,直到我朝雄起,幽雲十六州才迴到我華夏正朔。
“所以臣以為當年野豬皮能夠糾結諸多部落南下,正是因為天災導致缺糧。他們那個時候恐怕除了搶糧食以外,更多的還是要減少人口壓力。隻是後來贏得太多太容易,才導致野豬皮膽子越來越大,胃口也越來越大,終至如今成為我大明心腹大患。而明年一旦天災又現,嚐到了甜頭的建虜,恐怕還會興兵來犯。”
崇禎和其他重臣麵麵相覷,對於大明君臣來說,天災是磨練,亂民是疥癬之疾,而建虜是外患,是生死大敵。
當年野豬皮犯境之時,也隻是疥癬之疾,畢竟他們人口太少。奈何多年以來,屢屢用兵失利,反而給建虜增加了許多人口物資,建虜的做大,分明是大明曆來損兵折將生生喂大的。所以楊嗣昌說最開始野豬皮犯境是甘冒奇險,一點也不誇張,當年李成梁一個軍閥就壓製整個遼東。而如今大明對建虜作戰,已經屢戰屢敗,甚至被生生打到京城,大明威望自信全都打沒了。所以一聽楊嗣昌說建虜明年還會大規模進犯,眾人心中都莫名沉重。
崇禎問道:“建虜如今已經定都沈陽,不似以前遊獵,肯定是有存糧的。陳洪謐說今年是平年,建虜明年存糧足夠,不會一見災情就興兵來犯吧?”
楊嗣昌搖搖頭:“陛下,建虜如今已經糾結了許多部落,雖然野豬皮本部不缺糧,但附屬的部落肯定會缺糧。野豬皮死後已經傳位給他的兒子黃台吉,這個人也不是個蠢的,與其將存糧分給附屬部落,肯定會選擇糾結那些部落來我大明搶糧。畢竟這樣一來損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屬部落,對建虜自身有益無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屬部落以便於他的統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屢屢失利之前,或許他會覺得打一場不值,可如今建虜野心勃勃,無事還想來中原鬧一鬧,何況明年糾結部落有如此合適的理由。”
又想了想,楊嗣昌補充說:“其實臣內心裏本是想與建虜暫時議和的。”
舉座皆驚:“議和?”
楊嗣昌知道這舉措難以為眾人接受,解釋道:“是的。臣本來是想先暫時與建虜議和。天下大勢恰如人身,京師為首腦,宣、薊諸鎮為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為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來打算先與建虜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誌、一鼓作氣的剿滅流寇。”
“卿說‘本來打算’?”
“是本來打算。那時候臣並不認為建虜有與我中原開戰的決心,畢竟如果隻憑建虜本部,與中原作戰實為兩敗俱傷,如果為其他部落所趁,建虜自己豈不虧死?所以隻要遣使議和,建虜沒理由不同意,他們也需要穩定內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災嚴重的話,建虜大可以將矛盾轉移到我大明,不用本部來與大明拚命,反而其他各部有不得不與我大明開戰的理由。這樣一來,議和之事,非但沒有成功的希望,反而讓建虜意識到我大明的虛弱,進犯之心更堅。”
“那我大明與那些小部落和談,給他們糧食如何?”
楊嗣昌猶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戶部尚書:“戶部連剿匪的軍餉籌措起來都難,我大明恐怕沒有餘糧接濟那些小部落。”楊嗣昌與戶部說是仇深似海也不為過,隻不過戶部也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他也不好找現在的戶部官員發泄。當年他父親楊鶴剿匪時已經招安了群寇,結果就因為戶部沒有足額撥付救濟糧食,結果已經招安的流寇降而複叛,最後楊鶴因剿匪不力下獄,歸根結底還是戶部的責任。
戶部向來能省一分是一分,能不花錢不花錢,如今既然出主意的楊嗣昌都這麽說,戶部尚書自然附和:“國庫實在空虛,連年剿匪,糧倉儲備也不多。今後幾年又要賑濟災民,實在沒有餘糧接濟那些部落。”
崇禎想了想,道:“這麽說來,到底最關鍵的還是確定明年到底有沒有災情,災情又嚴不嚴重。”
群臣附和。
這個時候,崇禎心裏突然升起一個念頭,既然這件事這麽重要,王承恩雖然忠誠可信,但他到底是否真的能聽明白那異人的理論,又是否能夠轉述清楚,實在是個未知數,自己何不親自去一趟?這一念起,崇禎親自去見一見這位異人的想法實在是壓製不下去了,遂問:“諸卿以為,朕親自去一趟如何?”
群臣震驚。
孔貞運為人古板,首先反對:“陛下一國之君,豈可輕動?”
其他人尚未開言,崇禎已經下定決心:“諸卿不必再勸,朕心意已決。此事事關重大,朕親自前往絕非‘輕動’,這又不是禦駕親征,不會有什麽危險。而且朕親自前往,才更顯得朝廷禮賢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