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於誌堅被中共北崗縣委任命為北崗四中黨總支書記(黨支部已升格為黨總支)、校長。免去了王勁鬆的北崗四中黨支部書記職務,調任北崗三中付書記。
為了推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麵發展,從八九級開始,普通高中實行全省統一舉行的畢業會考,高中開設的所有課程學生都必須通過參加全省舉行的統一會考。從高二開始分兩年考完,每門課程必須達到c等以上才能結業。學生必須憑會考結業證才能參加高考。這一年是全省實行畢業會考的第一屆畢業生,可北崗四中這屆畢業生麵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於誌堅麵前,就是能否參加高考的問題。原因是八十年代中期,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那時,要求每個鄉鎮要有一所職業初中,每個縣要有兩所以上職業高中。縣裏為了應付上級,北崗四中從八五年開始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對上邊報的是職業高中可實際還是按普通高中在辦。開設的是普通高中課程,學生拿的是職業高中畢業證。在沒有實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前,學生還能照樣參加高考,實行以後,職業高中就不能參加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省裏就沒有這些學生的普通高中學籍。到了要畢業時,問題出來了,這批學生按規定不能參加高考。於誌堅在想:這怎麽能行呢?這批學生也是讀了十幾年書,學的也是普通高中課程,不能參加高考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另外,學生和家長也不會同意的。於誌堅就打報告,找縣裏,跑省裏,一定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後來,省裏出台了政策,單獨為這批學生組織一次會考,所有課程一次性全部考完。最後,除極少數外,百分之九十七的學生參加了高考。
也就在這年的七月,國家出台了一個人們預想不到的政策,賣戶口。賣什麽戶口呢?賣非農業戶口。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商品糧戶口。農業戶口的人們隻要出錢,可以把你的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也就是商品糧戶口。同樣是戶口,一個值錢,一個就不值錢。商品糧戶口為什麽值錢,就在於他能把人的地位提高。他能使人從農村進入城鎮,爬出農門,改變你的生活環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所以,於誌堅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他借錢給自己的妻子曾秀麗買了非農業戶口。這也標誌著改革開放、以經濟建社為中心的步伐在不斷加快。農村形勢一片大好,變化很大。於誌堅的農民朋友趙金德抓住了機遇,超前了一步,承包的東河養魚非常成功。在村子裏已經成了冒尖戶。於誌堅迴老家為曾秀麗辦手續被趙金德知道了,他找到於誌堅非要請於誌堅吃飯。那天中午,他們二人就在東河河岸上趙金德蓋的新房子裏喝酒吃飯。吃的魚就是剛從河裏打撈起來的,非常新鮮。雖說在家裏,可是把於誌堅當貴客待,特意捕了一隻甲魚,還有鯰魚、鯉魚等。他倆喝著談著,趙金德說:
“誌堅,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鼓勵也很大。那時,剛改革開放你就讓我要抓住機遇,我就在想哪兒有機遇呢?責任田是按人頭分的,你有,大家都有。不過,幹的好壞還是不一樣;但是,人們現在積極性都起來了,幹勁都很大,都比原來富了,可是能有好大差別呢?再一個,這一輩子總不能就老種這點兒地?我就在想其它門路,最後想到了東河這個地方。”
“金德,人還是要敢想敢幹,敢作敢為,敢於創新,不能滿足現狀。你不就是不滿足於隻種幾畝地才想出這個門路的嗎?
誌堅,你真不愧是個教育人的人,你的話說出來總是使人充滿信心。我下一步打算在河的上遊再建一個養殖場,一是養豬,二是養鴨。養殖場的肥料還可以養魚。在野外,也不容易患傳染病。另外,我準備讓兒子去上農業院校讀養殖專業,以後,規模大了,不懂業務,不講科學不行啊!一開始,我的魚就死過不少,後來,買這方麵的書看,再通過實踐慢慢摸索才可以的。
“金德,你的想法好哇!你真行,比我都能幹,很有發展前途,以後發展到什麽程度都很難說,也可能會成為全國有名的養殖業大王。”
“在一旁的趙金德妻子插話說:“誌堅,你不要把他吹捧得太高了,吹的他以後就不知道他是誰了,到時候會掉下來摔死的。”
趙金德說:“你怎麽說這不吉利的話呢?”
三個人哈哈大笑起來。這笑聲也打破了田野的寂靜。
……
北崗縣以北有七個鄉鎮,隻有北崗四中這一所高中。學生主要來自於這七個鄉鎮。為了把學校辦好,爭取得到政府的支持,處理好學校與地方的關係,於誌堅和領導班子商量決定,在九月十日教師節那天,把七個鄉鎮的主要領導們都請過來吃頓飯,共同慶祝一下教師節,主要目的是相互認識認識,熟悉熟悉。教師節臨近時,於誌堅就安排辦公室工作人員對這七個鄉鎮各準備一份請柬,並安排人親自送到各鄉鎮。到了那天,學校專門請來了好廚師,按預計人員準備了比較好的飯菜和煙酒,特意布置了一個中午就餐的客廳,擺好了桌椅,學校後勤人員忙得像辦喜事一樣。到了中午,一等再等,隻有高崗鎮和紅衛鎮的領導來了。客廳裏客人寥寥無幾,冷冷清清,空蕩蕩的,好多桌椅在空著,主人和客人都很不好意思,有種尷尬的局麵。於誌堅此時此刻心裏又難受又悲傷又沒麵子,越想越難過,眼淚充滿了眼眶。他忍受著內心的悲酸陪完了客人。把客人送走後,他一個人站在客廳裏,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直往下掉。
這一次,給了上任沒多久的於誌堅當頭一棒。這一棒對他的觸動也是很大的,他不再相信眼淚,他要相信自己。由此拉開了他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序幕。
一九九二年秋,於誌堅首先開始著手解決師生吃水難問題。這是關係到師生一日三餐日常生活的大事,同時還關係到師生的飲水衛生和身體健康。實際上學校在前些年就已經打了深井,是駐當地的國家地質部門無償援助打的井,因為他們的子女在這裏上學。現在就是沒有水塔和供水管道,原因很簡單——缺錢。至於建水塔需要多少錢於誌堅心裏也沒底兒,但他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不管有多大困難,水塔一定要建。他先找到設計院,請設計院先把圖紙設計出來,預算後再根據情況而定。
那時候還沒有普遍實行工程招標,工程造價也小。於誌堅把學校建水塔的事情公告出去,然後有條件的選擇施工隊。一是能墊付資金;二是看誰造價低;三是還要確保工程質量。因為選擇造價低的,確保工程質量這一條於誌堅早已想好了,要親自把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是冒著風險在幹。因為當時錢對他來講是太缺了,他不得不這樣幹。預算接近十萬元,他選擇了喊出七萬元承建這個工程的施工隊。
學校原來的老總務主任叫古文武,長方臉上嵌著一對小眼,尖嘴厚唇,一臉橫肉,教職工稱他是二書記。除了一把手以外,從不買其他領導的賬。王勁鬆在該校任書記時,給他說個事,他說不如放屁;給他寫個條子,他說不如擦屁股紙。可以說是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從開始建水塔,他就到處散布流言蜚語,說:
“這施工隊根本就不會建水塔,建起來不是倒塌也是漏水。瞅著,有好戲看!”
水塔建到十幾米高了,他專門跑到人多的地方說:
“唉,同誌們,我昨晚做了一個夢,你們猜夢見什麽了?水塔倒球了!”
建水塔的過程中,說好的也有,說壞的還有。從動工那天起,於誌堅就拿定主義,說水塔質量好的他不聽,說水塔要倒的他也不聽,他隻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管是基礎隱蔽工程還是塔頂水箱工程等,他自始自終都親自過目,親自監督。另外還安排了他信得過的誠實正直的高顯貴主任為組長的監督小組,隻要工地施工,就有監督人員在。再一個,施工隊丁老板給於誌堅立下了軍令狀,說:
“水塔建好試用有問題我不要一分錢!這個工程我就沒想賺錢,我隻想在這裏打個廣告,讓人們知道我丁某搞工程怎麽樣!”
就這樣,三管齊下,保證了水塔的建築質量。結果,於誌堅上任後興建的第一個工程陪著他一起經曆了多年的風風雨雨,仍完好無損地屹立在北崗四中的校園裏,巋然不動,見證著北崗四中走過的艱難曆程。
水塔建好了,緊接著就是要安裝自來水管道,把水通向各家各戶和學生寢室。校園麵積上百畝,全是一棟棟紅瓦房,所以住戶很散,這就需要不少供水管道。購買管道那就得現錢現貨,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沒錢的人就喜歡思考不需要錢也能辦到的事兒,於誌堅想到了原來當地駐軍給學校供水時通向學校這一段距離的供水管道,現在已經沒用了,沒有錢有人,可以把它從地下挖出來。他找到部隊首長,把來意說了一遍。因為是軍校共建單位,一拍即合。部隊首長幹脆利落地答應了。於誌堅就成立了一個專班,由高顯貴負責,對埋在地下多年的供水管道一節一節地挖出來。由於管道埋得深,時間長了表麵地形也變得複雜了,每挖一節都很艱難。這種苦於誌堅吃過,為鼓足幹勁,他也光著腳下到水溝裏和大家一起挖。為了節約資金,挖,是自己人挖;運,是自己人運;運迴去後又是自己人仿照專業人員的做法學著裝。把管道安裝好,又用支管通向各家各戶和學生寢室。一九九三年春季開學,北崗四中建校以來的吃水難問題徹底解決了,結束了師生吃水排隊,用水肩挑的曆史。
從於誌堅解決吃水難問題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再容易的事情,沒人去幹,就會覺得是難事;再難的事情,有人要下決心去幹,就覺得是容易事了。於誌堅幹這件事情不是什麽驚天動地地大事,沒有什麽了不起,可建校十五年了,沒得到解決,他之前換了七任校長,也沒得到解決。不是別人做不到,關鍵是沒人去做。
也就在這個時候,曾秀麗有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從山窪小學調入了北崗四中。他們一家人終於團聚了,結束了分居的生活。這就是商品糧戶口起的作用。曾秀麗地調動,使山窪小學的教師們羨慕不已。他們覺得能離開這個地方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就不錯了,有好多老教師都快六十歲了,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都一直在這裏任教。兢兢業業,默默無聞,自甘清苦,無私奉獻,幾乎把一生都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表現了高尚的奉獻情操。有多少像他們這樣無名無利的人們在為黨和人民的崇高事業奮鬥不止。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
為了推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麵發展,從八九級開始,普通高中實行全省統一舉行的畢業會考,高中開設的所有課程學生都必須通過參加全省舉行的統一會考。從高二開始分兩年考完,每門課程必須達到c等以上才能結業。學生必須憑會考結業證才能參加高考。這一年是全省實行畢業會考的第一屆畢業生,可北崗四中這屆畢業生麵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於誌堅麵前,就是能否參加高考的問題。原因是八十年代中期,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那時,要求每個鄉鎮要有一所職業初中,每個縣要有兩所以上職業高中。縣裏為了應付上級,北崗四中從八五年開始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對上邊報的是職業高中可實際還是按普通高中在辦。開設的是普通高中課程,學生拿的是職業高中畢業證。在沒有實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前,學生還能照樣參加高考,實行以後,職業高中就不能參加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省裏就沒有這些學生的普通高中學籍。到了要畢業時,問題出來了,這批學生按規定不能參加高考。於誌堅在想:這怎麽能行呢?這批學生也是讀了十幾年書,學的也是普通高中課程,不能參加高考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另外,學生和家長也不會同意的。於誌堅就打報告,找縣裏,跑省裏,一定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後來,省裏出台了政策,單獨為這批學生組織一次會考,所有課程一次性全部考完。最後,除極少數外,百分之九十七的學生參加了高考。
也就在這年的七月,國家出台了一個人們預想不到的政策,賣戶口。賣什麽戶口呢?賣非農業戶口。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商品糧戶口。農業戶口的人們隻要出錢,可以把你的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也就是商品糧戶口。同樣是戶口,一個值錢,一個就不值錢。商品糧戶口為什麽值錢,就在於他能把人的地位提高。他能使人從農村進入城鎮,爬出農門,改變你的生活環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所以,於誌堅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他借錢給自己的妻子曾秀麗買了非農業戶口。這也標誌著改革開放、以經濟建社為中心的步伐在不斷加快。農村形勢一片大好,變化很大。於誌堅的農民朋友趙金德抓住了機遇,超前了一步,承包的東河養魚非常成功。在村子裏已經成了冒尖戶。於誌堅迴老家為曾秀麗辦手續被趙金德知道了,他找到於誌堅非要請於誌堅吃飯。那天中午,他們二人就在東河河岸上趙金德蓋的新房子裏喝酒吃飯。吃的魚就是剛從河裏打撈起來的,非常新鮮。雖說在家裏,可是把於誌堅當貴客待,特意捕了一隻甲魚,還有鯰魚、鯉魚等。他倆喝著談著,趙金德說:
“誌堅,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鼓勵也很大。那時,剛改革開放你就讓我要抓住機遇,我就在想哪兒有機遇呢?責任田是按人頭分的,你有,大家都有。不過,幹的好壞還是不一樣;但是,人們現在積極性都起來了,幹勁都很大,都比原來富了,可是能有好大差別呢?再一個,這一輩子總不能就老種這點兒地?我就在想其它門路,最後想到了東河這個地方。”
“金德,人還是要敢想敢幹,敢作敢為,敢於創新,不能滿足現狀。你不就是不滿足於隻種幾畝地才想出這個門路的嗎?
誌堅,你真不愧是個教育人的人,你的話說出來總是使人充滿信心。我下一步打算在河的上遊再建一個養殖場,一是養豬,二是養鴨。養殖場的肥料還可以養魚。在野外,也不容易患傳染病。另外,我準備讓兒子去上農業院校讀養殖專業,以後,規模大了,不懂業務,不講科學不行啊!一開始,我的魚就死過不少,後來,買這方麵的書看,再通過實踐慢慢摸索才可以的。
“金德,你的想法好哇!你真行,比我都能幹,很有發展前途,以後發展到什麽程度都很難說,也可能會成為全國有名的養殖業大王。”
“在一旁的趙金德妻子插話說:“誌堅,你不要把他吹捧得太高了,吹的他以後就不知道他是誰了,到時候會掉下來摔死的。”
趙金德說:“你怎麽說這不吉利的話呢?”
三個人哈哈大笑起來。這笑聲也打破了田野的寂靜。
……
北崗縣以北有七個鄉鎮,隻有北崗四中這一所高中。學生主要來自於這七個鄉鎮。為了把學校辦好,爭取得到政府的支持,處理好學校與地方的關係,於誌堅和領導班子商量決定,在九月十日教師節那天,把七個鄉鎮的主要領導們都請過來吃頓飯,共同慶祝一下教師節,主要目的是相互認識認識,熟悉熟悉。教師節臨近時,於誌堅就安排辦公室工作人員對這七個鄉鎮各準備一份請柬,並安排人親自送到各鄉鎮。到了那天,學校專門請來了好廚師,按預計人員準備了比較好的飯菜和煙酒,特意布置了一個中午就餐的客廳,擺好了桌椅,學校後勤人員忙得像辦喜事一樣。到了中午,一等再等,隻有高崗鎮和紅衛鎮的領導來了。客廳裏客人寥寥無幾,冷冷清清,空蕩蕩的,好多桌椅在空著,主人和客人都很不好意思,有種尷尬的局麵。於誌堅此時此刻心裏又難受又悲傷又沒麵子,越想越難過,眼淚充滿了眼眶。他忍受著內心的悲酸陪完了客人。把客人送走後,他一個人站在客廳裏,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直往下掉。
這一次,給了上任沒多久的於誌堅當頭一棒。這一棒對他的觸動也是很大的,他不再相信眼淚,他要相信自己。由此拉開了他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序幕。
一九九二年秋,於誌堅首先開始著手解決師生吃水難問題。這是關係到師生一日三餐日常生活的大事,同時還關係到師生的飲水衛生和身體健康。實際上學校在前些年就已經打了深井,是駐當地的國家地質部門無償援助打的井,因為他們的子女在這裏上學。現在就是沒有水塔和供水管道,原因很簡單——缺錢。至於建水塔需要多少錢於誌堅心裏也沒底兒,但他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不管有多大困難,水塔一定要建。他先找到設計院,請設計院先把圖紙設計出來,預算後再根據情況而定。
那時候還沒有普遍實行工程招標,工程造價也小。於誌堅把學校建水塔的事情公告出去,然後有條件的選擇施工隊。一是能墊付資金;二是看誰造價低;三是還要確保工程質量。因為選擇造價低的,確保工程質量這一條於誌堅早已想好了,要親自把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是冒著風險在幹。因為當時錢對他來講是太缺了,他不得不這樣幹。預算接近十萬元,他選擇了喊出七萬元承建這個工程的施工隊。
學校原來的老總務主任叫古文武,長方臉上嵌著一對小眼,尖嘴厚唇,一臉橫肉,教職工稱他是二書記。除了一把手以外,從不買其他領導的賬。王勁鬆在該校任書記時,給他說個事,他說不如放屁;給他寫個條子,他說不如擦屁股紙。可以說是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從開始建水塔,他就到處散布流言蜚語,說:
“這施工隊根本就不會建水塔,建起來不是倒塌也是漏水。瞅著,有好戲看!”
水塔建到十幾米高了,他專門跑到人多的地方說:
“唉,同誌們,我昨晚做了一個夢,你們猜夢見什麽了?水塔倒球了!”
建水塔的過程中,說好的也有,說壞的還有。從動工那天起,於誌堅就拿定主義,說水塔質量好的他不聽,說水塔要倒的他也不聽,他隻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管是基礎隱蔽工程還是塔頂水箱工程等,他自始自終都親自過目,親自監督。另外還安排了他信得過的誠實正直的高顯貴主任為組長的監督小組,隻要工地施工,就有監督人員在。再一個,施工隊丁老板給於誌堅立下了軍令狀,說:
“水塔建好試用有問題我不要一分錢!這個工程我就沒想賺錢,我隻想在這裏打個廣告,讓人們知道我丁某搞工程怎麽樣!”
就這樣,三管齊下,保證了水塔的建築質量。結果,於誌堅上任後興建的第一個工程陪著他一起經曆了多年的風風雨雨,仍完好無損地屹立在北崗四中的校園裏,巋然不動,見證著北崗四中走過的艱難曆程。
水塔建好了,緊接著就是要安裝自來水管道,把水通向各家各戶和學生寢室。校園麵積上百畝,全是一棟棟紅瓦房,所以住戶很散,這就需要不少供水管道。購買管道那就得現錢現貨,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沒錢的人就喜歡思考不需要錢也能辦到的事兒,於誌堅想到了原來當地駐軍給學校供水時通向學校這一段距離的供水管道,現在已經沒用了,沒有錢有人,可以把它從地下挖出來。他找到部隊首長,把來意說了一遍。因為是軍校共建單位,一拍即合。部隊首長幹脆利落地答應了。於誌堅就成立了一個專班,由高顯貴負責,對埋在地下多年的供水管道一節一節地挖出來。由於管道埋得深,時間長了表麵地形也變得複雜了,每挖一節都很艱難。這種苦於誌堅吃過,為鼓足幹勁,他也光著腳下到水溝裏和大家一起挖。為了節約資金,挖,是自己人挖;運,是自己人運;運迴去後又是自己人仿照專業人員的做法學著裝。把管道安裝好,又用支管通向各家各戶和學生寢室。一九九三年春季開學,北崗四中建校以來的吃水難問題徹底解決了,結束了師生吃水排隊,用水肩挑的曆史。
從於誌堅解決吃水難問題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再容易的事情,沒人去幹,就會覺得是難事;再難的事情,有人要下決心去幹,就覺得是容易事了。於誌堅幹這件事情不是什麽驚天動地地大事,沒有什麽了不起,可建校十五年了,沒得到解決,他之前換了七任校長,也沒得到解決。不是別人做不到,關鍵是沒人去做。
也就在這個時候,曾秀麗有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從山窪小學調入了北崗四中。他們一家人終於團聚了,結束了分居的生活。這就是商品糧戶口起的作用。曾秀麗地調動,使山窪小學的教師們羨慕不已。他們覺得能離開這個地方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就不錯了,有好多老教師都快六十歲了,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都一直在這裏任教。兢兢業業,默默無聞,自甘清苦,無私奉獻,幾乎把一生都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表現了高尚的奉獻情操。有多少像他們這樣無名無利的人們在為黨和人民的崇高事業奮鬥不止。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