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六月,教育主管部門傳達了上級出台的新政策,在師範學校下達指標,專門對準民辦教師實行定向招生,這對於誌堅來講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指標有限,民辦教師隊伍龐大,要求每個區按比例進行預選,預選上的民師再參加全省組織的師範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按計劃擇優錄取。七月初,於誌堅參加公社組織的預選考試,考試結果出來後,他的考試分數在全區名列第一。他異常興奮,正在認真複習,準備參加全省統一考試。一天,學校接到公社教育組的通知,於誌堅因參加教育工作年限短,不符合政策規定,不能參加全省的統一考試。這對他又是一個沉重地打擊。他接到通知的當天中午就沒吃飯,一個人坐在自己的寢室裏眼淚順著兩頰往下流。至於政策是怎樣規定的,他一概不知;上邊的領導他熟悉人家,人家不熟悉他;背後也沒有“大樹”可以依靠,就隻有默默地認了。
一次次地打擊,於誌堅的大腦可能受到刺激,從那次事情發生之後,他意誌消沉,失眠多夢,精神不振,幹事走神。他自己覺得這樣下去會出問題,可就是抑製不住。他用喝酒刺激,也興奮不起來;他喝了一些調節大腦神經的藥,還是不行。很少和別人在一起說話,包括曾秀麗和他在一起他就不想多說話,硬是恢複不到原來的那種狀態,他懷疑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精神上的病。這給他後來的工作、學習、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負擔,他非常痛苦。他在想,如果克製不住,任其發展,就有可能精神崩潰,後果不堪設想。他在八一年夏季以後的一段時間裏,用了很大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他堅信,奮鬥不止,總有希望。他盡量不讓自己閑下來,不是工作,就是學習。因精力不集中,幹事的效率低,他把時間抓得很緊,多花時間,以勤補拙,精神狀態慢慢得到恢複,又重新振作起來了。
一九八二年七月,他終於拿到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入場券——民辦教師報考師範學校的準考證。一九八二年秋,他以數學滿分,總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被丹河師範學院錄取。
一九八二年九月初,他告別了在這裏工作了四年的紅河學校,在曾秀麗的陪同下搭上了進城的班車,來到了丹河師範學院,又開始了他的學生生活。他屬於民師班,班上的同學全是民師,來自於全地區的各個縣市。年齡參差不齊,相差還比較大,有五十年代的,有六十年代的。於誌堅在班上屬年齡偏大的,隻是沒結婚,班上和他同齡的人都結婚了。
於誌堅在師範學校讀書期間是非常艱難的,姐姐們都出嫁了,哥哥們都結婚分了家,父親已經去世。他上學以後,家裏就隻有母親一個人,並且年齡已經六十多歲了,經濟上非常困難。趙雪為了兒子的讀書,再一次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她養豬養羊。那時農村經常出現偷牲豬的,為了防止牲豬不被偷走,那麽大年齡了,夜裏睡在獵圈旁看著。
學校離他們家一百多華裏,一般星期六下午上完課他就騎自行車迴家,看望母親,希望能幫母親幹點事。
在他上學不久,史安生和朱紅玉就結婚了。因為朱紅玉的父親是區裏領導,結婚後,他們二人被調到鎮上的一所小學教書,離開了這個偏僻的農村學校。之後不久,史安生被提拔為那所小學的校長。這個幾年前還是一個農民,現在已成為管理幾十個老師、五六百名學生的小學校長,變化之快,讓於誌堅驚歎不已,史安生以後見了於誌堅就說:“我的進步離不開你對我的熏陶。”
曾秀麗仍在紅河學校教書,於誌堅星期天迴去一般都要去看她,他們的愛情並沒有因為於誌堅地位的改變而感情淡化;因為他們的愛情基礎是牢固的。那時候民辦教師每月還發少量的補助金,曾秀麗把每月自己的補助金還要給於誌堅一部分,以彌補他經濟上的不足。曾秀麗也經常去於誌堅家看望於誌堅母親,並幫助未來的婆婆做點事,於誌堅和他母親都非常感動。
在當時進入了這樣的學校,就標誌著進入了吃商品糧和公辦教師的隊伍,入學時憑錄取通知書就將農業戶口轉為商品糧戶口,也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學習不像考學那麽緊張,賣力。學業負擔不重,同學們除了學習,另外把一部分精力都花在穿著打扮上,開始了異性爭奪戰。六十年代出生的,正是青春年華,情竇初開。晚上,樹林裏,小河邊,經常可以看到一對對男女在依偎著散步。教室裏總能看得出一些人的眉來眼去。課餘時間,男男女女在一起主要議論的話題就在談情說愛上。有少數女生已把眼睛盯到了城裏,每逢星期天就有小車接送這樣的女生,讓同學們羨慕不已。這些對於誌堅來講已是過時的事情了,盡管沒有結婚,也不再去想這些。他除了學習以外,就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學校文藝匯演他每次都參加。如相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笛子獨奏《紅星照我去戰鬥》、男聲獨唱《北國之春》等都是他拿手好戲。體育活動方麵,打球、賽跑他都行,他參加學校舉行的學生運動會,一百米和二百米短跑均獲得第一名,為班上爭得了榮譽。在師範學校讀書這兩年的學校生活,是他走上社會整整十年來心理壓力得到最大釋放的兩年;是他對生活、對人生更加充滿信心的兩年;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光陰荏苒,年華似水,兩年的師範學校的學習很快就過去了。就在即將畢業離校的那幾天,同學們相互贈送禮物,相互提筆贈言的時候,他又一次想起了田盾寄給他的那篇文章《奮鬥不止,總有希望》,又一次想起了保爾•;柯察金對人生的思考:“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迴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師範學校畢業後,接下來同學們所麵臨的就是工作分配的問題。在當時,分配工作是沒問題的,定向招生就是計劃內包分配的。每個人要考慮的主要是工作去向問題。在這個時候就又開始了分配去向的爭奪戰,“戰場”由“情場”轉向“官場”。有“關係網”的,“朝中”有人的,就活動到縣、市黨政機關各部、辦、委、局當黨政幹部,或者到城區當老師。沒有“關係網”的,“朝中”無人的,就隻能聽天有命,服從分配。
一次次地打擊,於誌堅的大腦可能受到刺激,從那次事情發生之後,他意誌消沉,失眠多夢,精神不振,幹事走神。他自己覺得這樣下去會出問題,可就是抑製不住。他用喝酒刺激,也興奮不起來;他喝了一些調節大腦神經的藥,還是不行。很少和別人在一起說話,包括曾秀麗和他在一起他就不想多說話,硬是恢複不到原來的那種狀態,他懷疑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精神上的病。這給他後來的工作、學習、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負擔,他非常痛苦。他在想,如果克製不住,任其發展,就有可能精神崩潰,後果不堪設想。他在八一年夏季以後的一段時間裏,用了很大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他堅信,奮鬥不止,總有希望。他盡量不讓自己閑下來,不是工作,就是學習。因精力不集中,幹事的效率低,他把時間抓得很緊,多花時間,以勤補拙,精神狀態慢慢得到恢複,又重新振作起來了。
一九八二年七月,他終於拿到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入場券——民辦教師報考師範學校的準考證。一九八二年秋,他以數學滿分,總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被丹河師範學院錄取。
一九八二年九月初,他告別了在這裏工作了四年的紅河學校,在曾秀麗的陪同下搭上了進城的班車,來到了丹河師範學院,又開始了他的學生生活。他屬於民師班,班上的同學全是民師,來自於全地區的各個縣市。年齡參差不齊,相差還比較大,有五十年代的,有六十年代的。於誌堅在班上屬年齡偏大的,隻是沒結婚,班上和他同齡的人都結婚了。
於誌堅在師範學校讀書期間是非常艱難的,姐姐們都出嫁了,哥哥們都結婚分了家,父親已經去世。他上學以後,家裏就隻有母親一個人,並且年齡已經六十多歲了,經濟上非常困難。趙雪為了兒子的讀書,再一次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她養豬養羊。那時農村經常出現偷牲豬的,為了防止牲豬不被偷走,那麽大年齡了,夜裏睡在獵圈旁看著。
學校離他們家一百多華裏,一般星期六下午上完課他就騎自行車迴家,看望母親,希望能幫母親幹點事。
在他上學不久,史安生和朱紅玉就結婚了。因為朱紅玉的父親是區裏領導,結婚後,他們二人被調到鎮上的一所小學教書,離開了這個偏僻的農村學校。之後不久,史安生被提拔為那所小學的校長。這個幾年前還是一個農民,現在已成為管理幾十個老師、五六百名學生的小學校長,變化之快,讓於誌堅驚歎不已,史安生以後見了於誌堅就說:“我的進步離不開你對我的熏陶。”
曾秀麗仍在紅河學校教書,於誌堅星期天迴去一般都要去看她,他們的愛情並沒有因為於誌堅地位的改變而感情淡化;因為他們的愛情基礎是牢固的。那時候民辦教師每月還發少量的補助金,曾秀麗把每月自己的補助金還要給於誌堅一部分,以彌補他經濟上的不足。曾秀麗也經常去於誌堅家看望於誌堅母親,並幫助未來的婆婆做點事,於誌堅和他母親都非常感動。
在當時進入了這樣的學校,就標誌著進入了吃商品糧和公辦教師的隊伍,入學時憑錄取通知書就將農業戶口轉為商品糧戶口,也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學習不像考學那麽緊張,賣力。學業負擔不重,同學們除了學習,另外把一部分精力都花在穿著打扮上,開始了異性爭奪戰。六十年代出生的,正是青春年華,情竇初開。晚上,樹林裏,小河邊,經常可以看到一對對男女在依偎著散步。教室裏總能看得出一些人的眉來眼去。課餘時間,男男女女在一起主要議論的話題就在談情說愛上。有少數女生已把眼睛盯到了城裏,每逢星期天就有小車接送這樣的女生,讓同學們羨慕不已。這些對於誌堅來講已是過時的事情了,盡管沒有結婚,也不再去想這些。他除了學習以外,就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學校文藝匯演他每次都參加。如相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笛子獨奏《紅星照我去戰鬥》、男聲獨唱《北國之春》等都是他拿手好戲。體育活動方麵,打球、賽跑他都行,他參加學校舉行的學生運動會,一百米和二百米短跑均獲得第一名,為班上爭得了榮譽。在師範學校讀書這兩年的學校生活,是他走上社會整整十年來心理壓力得到最大釋放的兩年;是他對生活、對人生更加充滿信心的兩年;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光陰荏苒,年華似水,兩年的師範學校的學習很快就過去了。就在即將畢業離校的那幾天,同學們相互贈送禮物,相互提筆贈言的時候,他又一次想起了田盾寄給他的那篇文章《奮鬥不止,總有希望》,又一次想起了保爾•;柯察金對人生的思考:“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迴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師範學校畢業後,接下來同學們所麵臨的就是工作分配的問題。在當時,分配工作是沒問題的,定向招生就是計劃內包分配的。每個人要考慮的主要是工作去向問題。在這個時候就又開始了分配去向的爭奪戰,“戰場”由“情場”轉向“官場”。有“關係網”的,“朝中”有人的,就活動到縣、市黨政機關各部、辦、委、局當黨政幹部,或者到城區當老師。沒有“關係網”的,“朝中”無人的,就隻能聽天有命,服從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