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九月,於誌堅被教育主管部門正式錄用為民辦教師,安排在他們紅河大隊學校初中班任教。學校離他們村子很近,還會經常遇見生產隊的社員們下地幹活,上班沒幾天,於誌堅就遇見了隊長趙樂金;於是,他老遠就熱情地跟隊長打招唿:“隊長,你好。上那兒去呀?”可趙樂金卻扳著臉,眼睛半睜半閉滿不在乎地“哼”了一聲走開了。給於誌堅搞得很不好意思,臉脹得通紅。一天,他又遇見一向非常灑脫的婦女隊長趙春霞,他又是很熱情的和她打招唿,結果也是一樣。他知道這是嫉妒心理在作怪,他在想:一些領導的子女及親屬憑關係進學校、進工廠、推薦選拔上大學等,不去嫉妒,反而覺得他們有地位,是應該的。我還是憑考試當了個民辦老師你們就嫉妒,覺得我的身份和地位就是一輩子呆在農村拚命的幹活,不能超越你們。不要有什麽奢望,更不要有什麽理想。
到學校當老師,所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盡管當時的學校條件比較差,可對於誌堅來講比他在生產隊好多了,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一個學習場所。高考需要學習,當老師更需要學習,更需要有淵博的知識。他到學校教書的第一個星期天,哪裏也沒去就呆在學校分給他的不足六平方米的半間房裏學習,這既是他的寢室又是他的辦公室。因為寢室和學校辦公室緊靠著,門一開是相通的。不料,隊長趙樂金親自跑到學校喊他,安排他下地幹活。那時民辦老師的報酬是和社員一樣拿工分,當時有句順口溜:“工分兒工分兒,社員的命根兒。”他不敢違抗,隻有服從安排。星期天別的老師們都休息幹自己的事,他還要下地幹活。在別人看來,這對他是多麽的不公平。經過農村幾年的磨煉和社會閱曆的增長,使他的意誌越來越堅強,人越來越成熟起來,他不把這個事當成不合理的事,反而把它當成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
一九七八年秋,恢複高考製度還不到兩年,教育類的書籍資料還很缺乏。一天,於誌堅在報紙上看到刊登的關於《數理化自學叢書》再版發行的消息,很興奮地到本公社的書店去詢問,結果沒有這種書,隻有到縣書店去看一看了。購這套書是需要不少錢的,隻有迴到家裏找母親商量。那時,農村家庭就是憑掙的工分多少到年終發一次錢,數量及其有限,家庭十元八元的開支就屬大的開支了。他利用晚上時間迴到家裏,母親正在忙著洗衣服。
“媽!這麽晚了你還在洗衣服,累不累呀?”於誌堅說。
趙雪看見兒子迴來了,就停下來說:“誌堅,你迴來了。媽不累,習慣了。”
“媽,我想和你商量個事兒。”
“啥事兒,你說。”
“我想買一套書,可能需要六七十塊錢。”
趙雪一愣,有點吃驚;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從來沒有不支持的,她說: “誌堅,隻要你學習需要,媽給你。”
於誌堅激動中帶著幾分慚愧,他說:“媽,為了我你付出很多,這麽大了還讓你操心,我也感到問心有愧呀!”
說到這裏,趙雪心情有點沉重地說:“誌堅啊,你們兄妹五個就看你了,你小的時候隊裏人人都誇你好,你大了以後人們把你們兄妹幾個說成是一筐子木渣裏就選了一個‘楔子’。這個‘楔子’就是你,你要好好幹,隻要你能成器,媽再苦再累也心甘啊!”
當天晚上於誌堅又迴到了學校,開始考慮去縣書店的事,他突然想起在這個學校教過書的楊春紅老師就在縣書店上班;因為他父親在縣城工作,所以她師範學校畢業後就分配在縣書店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校長說明情況,請了一天假,就騎著他姐姐家的自行車到縣城。公社距離縣城一百多裏,不到中午就到縣城了。他也顧不上觀光城市的風貌,直接找到縣新華書店,在書店工作人員的指點下找到了楊春紅,一見麵,楊春紅就認出了於誌堅。
“這不是誌堅嗎?”。
“是啊!楊老師,還認得我。”。
“怎麽不認得,樣板戲的男主角,我哪能忘記,你有啥事?”
“我要買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來看你們書店有沒有。”
“有,你現在要這幹啥?需要不少錢啊!”
“我現在也在我們大隊學校教書,怎麽不需要呢?你知道,教書知識缺乏是不行的;另外,我還想考學。”
“噢——,那是需要,行,好好幹,我知道,你幹什麽都行。”
楊春紅一手幫他把手續辦好,從書庫裏把書提出來讓他驗收後包裝好,全套共十六本。不僅如此,楊春紅還留他在自己家裏吃午飯,吃完飯,他對楊老師表示感謝後就又騎著自行車往迴趕。
迴來時的心情與上午去時大不一樣,他第一次獨自一人進城並且還是騎著自行車,事情還辦得既順利又成功,有一種勝利的喜悅和成就感。當偏西的太陽還傾吐著火紅的餘暉時,他迴到了家鄉。餘暉透過濃密的樹木灑在這紅磚青瓦的房舍上,給它抹上了一層黃燦燦的顏色;煙囪冒著縷縷炊煙;天上白雲朵朵,空氣清新使人爽朗;地上雞、鴨在門前向主人討食;晚霞在藍天的懷抱裏悠悠散聚……。
於誌堅手中終於有了一套係統的理科自學教材,他除了教好書以外,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認真刻苦地學習,連課間十分鍾都不放過。就是這六平方米的半間房成了他學習的主要場所。夜晚的校園靜悄悄的,入睡的人們都打起了鼾聲,他那半間房的燈還在亮著。那個時候一個公社難找到幾台電視機,文化生活還落後,十裏八鄉一有電影,人們都去看電影,對於誌堅來講,電影放到家門口也吸引不了他,仍然呆在那半間房裏學習。冬天冷了,他也不講究,就穿一條當時人們都不穿的厚棉褲禦寒;夏天蚊子咬,就穿雙深筒膠鞋防叮咬。因為他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課就是在半間房裏備課、學習,和外界很少接觸,大腦一天的印象全是上課、學習;所以,夜間睡覺做夢還在演算習題。
他認真學習,更認真教學,讓兩者相互促進,不能相互影響。他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讓所有學生有問題除了在教室找他以外,還可以到他的辦公室找他。他的鍥而不舍、持之以恆、刻苦學習的精神,學生們也都慢慢地知道了,對學生影響很大。他的影響是通過一條無聲的線路傳送的,潛移默化,鑄就了學生們一顆顆勤奮、好學、正直地心。學生們都敬佩他,熱愛他,聽他的話。
一九七九年六月的一天,於誌堅的母親趙雪托人帶信讓他迴家一趟,當天晚上他就迴到了家,他母親就在家等著他,母親開門見山地說:
“媒人趙嬸昨天給我說了,‘張營’那邊怕你變卦了,耽擱了張一梅姑娘,提出退親,你打算咋辦?”
“媽,我現在顧不上那麽多,退就退吧,你就給他們說清楚,這事就這樣定了。”於誌堅說。
就這樣,於誌堅和張一梅解除了婚約,兩人之間的戀愛關係就此終斷。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八日,於誌堅第三次走進高等到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的考場。開考前,他向參加考試的人群中望了望,像他這樣的“老兵”寥寥無幾。考試開始了,考場裏寂靜無聲,屏息靜聽,隻有筆尖在試卷上發出的“沙沙”聲,這聲音像春蠶在咀嚼桑葉,考試氣氛和考生狀態明顯與前兩年不同。
隨著一九七七年高考製度的恢複,教育質量在迅速提高,在校高中畢業生逐步成了高考的主力軍,靠自學應考的社會青年,越來越跟不上高考的前進步伐,結果,於誌堅再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高考的失敗,對於誌堅的打擊程度可想而知。他總覺得別人在議論他,恥笑他,在眾人麵前很沒麵子,簡直沒臉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對他信心的打擊更大,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迴報,喪失了信心,人生的道路上出現了迷惘,在痛苦中徘徊。一天,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人生的路啊,你怎麽越走越窄》。文章裏主人公的經曆和他驚人的相似,可以說是同病相憐,都是在艱難痛苦中尋找人生的路標。
於誌堅在迷惘中又想起了良師田盾。一九七八年高考結束後,田盾因病迴到了他的老家上海去治病,走之後,他們兩個就用書信的方式在保持聯係。一九七九年九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於誌堅把這次高考的情況和目前的處境給田盾寫了一封長信,連同《中國青年報》上的那篇文章一同寄給了田盾。
就在這個時候,曾秀麗的身影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於誌堅身邊。她一九七八年夏季高中剛畢業,就報名參加了民辦教師招考且被錄用,和於誌堅同一個時間進入紅河學校任教,小於誌堅三歲。她圓圓的臉蛋細膩嬌嫩,白裏透紅,像化了妝似的特別誘人;雙眼皮,大眼睛,長睫毛;紅潤的嘴唇襯托著潔白整齊的牙齒,櫻桃小嘴;頭發烏黑發亮,又粗又密,辮著個齊胸的獨辮子,五官端正,身材勻稱。人們公認的美女。好多人還把她比著楊貴妃,一點兒也不誇張。
曾秀麗很喜歡於誌堅,主要是因為他工作之餘一個心思搞學習,其它事情一概不去考慮,是個成器的人。曾秀麗最近看出於誌堅的心情不好,她就借故有疑難問題來請教於誌堅,這樣就有接觸的理由。
那個時候,大隊的學校一到星期天,大部分老師都迴去了,於誌堅可以說是以校為家,很少迴去。就在他給田盾寄信的這個星期天晚上,他正在自己那半間房裏看《中國青年報》刊登的《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這篇文章,突然有人敲門,他一開門,原來是曾秀麗,他一愣,有些吃驚地說:“是曾老師啊!”他不敢讓曾秀麗進屋坐。
曾秀麗拿著一本書笑著說:“沒想到吧,我能進去嗎?”
於誌堅這才不好意思的吞吞吐吐地說:“能,怎麽不能,你進屋坐吧!”
曾秀麗進去就把她拿的書打開說:“於老師,有一道數學題我解不出來,想請你給講講。”
曾秀麗找到那道題給於誌堅看。在解題的過程中,曾秀麗有意靠近於誌堅。
不一會兒,於誌堅有點高興地說:“曾老師,你看解出來了,是一個組合問題,到達河的彼岸一共有12種走法。”
曾秀麗借題發揮,說:“是啊於老師,你這麽聰明的人,怎麽就想不開呢?你也不能隻盯住高考這一條路啊!農村有句俗語叫‘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條條道路通北京,你還年輕,像你這樣有出息的人還是很有前途的。行了,我走了,遇到難題再找你啊!”
曾秀麗走後,於誌堅一個人在靜靜地思考著:是啊,我不能把實現人生的價值隻寄希望於高考的成功上。他很長時間沒有睡著,他想啊,想啊,又想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想到了母親的教導……。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於誌堅收到了田盾的來信,心情無比激動,立即打開信看。
誌堅:
你的來信我收到了。情況我清楚了,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你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一帆風順。高考的失敗,雖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要正確對待它,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上大學不等於成功,成功不等於一定要上大學。要放棄短識,把目光放遠點。麵對挫折要勇敢,就像你的名字,要堅強,隻要不放棄努力,機會總會有的,希望總是有的。
我也給你寄了一篇文章,你認真地看一看,也許對你有所幫助。
祝你事業成功!
此致。
軍禮。
田盾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
田盾隨信一同寄來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奮鬥不止,總有希望》。寫的也是一個年輕人兩次高考失敗後的經曆及最後的成功。這篇文章對於誌堅的啟發很大。更主要的是使他的信心得到了恢複,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到學校當老師,所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盡管當時的學校條件比較差,可對於誌堅來講比他在生產隊好多了,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一個學習場所。高考需要學習,當老師更需要學習,更需要有淵博的知識。他到學校教書的第一個星期天,哪裏也沒去就呆在學校分給他的不足六平方米的半間房裏學習,這既是他的寢室又是他的辦公室。因為寢室和學校辦公室緊靠著,門一開是相通的。不料,隊長趙樂金親自跑到學校喊他,安排他下地幹活。那時民辦老師的報酬是和社員一樣拿工分,當時有句順口溜:“工分兒工分兒,社員的命根兒。”他不敢違抗,隻有服從安排。星期天別的老師們都休息幹自己的事,他還要下地幹活。在別人看來,這對他是多麽的不公平。經過農村幾年的磨煉和社會閱曆的增長,使他的意誌越來越堅強,人越來越成熟起來,他不把這個事當成不合理的事,反而把它當成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
一九七八年秋,恢複高考製度還不到兩年,教育類的書籍資料還很缺乏。一天,於誌堅在報紙上看到刊登的關於《數理化自學叢書》再版發行的消息,很興奮地到本公社的書店去詢問,結果沒有這種書,隻有到縣書店去看一看了。購這套書是需要不少錢的,隻有迴到家裏找母親商量。那時,農村家庭就是憑掙的工分多少到年終發一次錢,數量及其有限,家庭十元八元的開支就屬大的開支了。他利用晚上時間迴到家裏,母親正在忙著洗衣服。
“媽!這麽晚了你還在洗衣服,累不累呀?”於誌堅說。
趙雪看見兒子迴來了,就停下來說:“誌堅,你迴來了。媽不累,習慣了。”
“媽,我想和你商量個事兒。”
“啥事兒,你說。”
“我想買一套書,可能需要六七十塊錢。”
趙雪一愣,有點吃驚;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從來沒有不支持的,她說: “誌堅,隻要你學習需要,媽給你。”
於誌堅激動中帶著幾分慚愧,他說:“媽,為了我你付出很多,這麽大了還讓你操心,我也感到問心有愧呀!”
說到這裏,趙雪心情有點沉重地說:“誌堅啊,你們兄妹五個就看你了,你小的時候隊裏人人都誇你好,你大了以後人們把你們兄妹幾個說成是一筐子木渣裏就選了一個‘楔子’。這個‘楔子’就是你,你要好好幹,隻要你能成器,媽再苦再累也心甘啊!”
當天晚上於誌堅又迴到了學校,開始考慮去縣書店的事,他突然想起在這個學校教過書的楊春紅老師就在縣書店上班;因為他父親在縣城工作,所以她師範學校畢業後就分配在縣書店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校長說明情況,請了一天假,就騎著他姐姐家的自行車到縣城。公社距離縣城一百多裏,不到中午就到縣城了。他也顧不上觀光城市的風貌,直接找到縣新華書店,在書店工作人員的指點下找到了楊春紅,一見麵,楊春紅就認出了於誌堅。
“這不是誌堅嗎?”。
“是啊!楊老師,還認得我。”。
“怎麽不認得,樣板戲的男主角,我哪能忘記,你有啥事?”
“我要買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來看你們書店有沒有。”
“有,你現在要這幹啥?需要不少錢啊!”
“我現在也在我們大隊學校教書,怎麽不需要呢?你知道,教書知識缺乏是不行的;另外,我還想考學。”
“噢——,那是需要,行,好好幹,我知道,你幹什麽都行。”
楊春紅一手幫他把手續辦好,從書庫裏把書提出來讓他驗收後包裝好,全套共十六本。不僅如此,楊春紅還留他在自己家裏吃午飯,吃完飯,他對楊老師表示感謝後就又騎著自行車往迴趕。
迴來時的心情與上午去時大不一樣,他第一次獨自一人進城並且還是騎著自行車,事情還辦得既順利又成功,有一種勝利的喜悅和成就感。當偏西的太陽還傾吐著火紅的餘暉時,他迴到了家鄉。餘暉透過濃密的樹木灑在這紅磚青瓦的房舍上,給它抹上了一層黃燦燦的顏色;煙囪冒著縷縷炊煙;天上白雲朵朵,空氣清新使人爽朗;地上雞、鴨在門前向主人討食;晚霞在藍天的懷抱裏悠悠散聚……。
於誌堅手中終於有了一套係統的理科自學教材,他除了教好書以外,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認真刻苦地學習,連課間十分鍾都不放過。就是這六平方米的半間房成了他學習的主要場所。夜晚的校園靜悄悄的,入睡的人們都打起了鼾聲,他那半間房的燈還在亮著。那個時候一個公社難找到幾台電視機,文化生活還落後,十裏八鄉一有電影,人們都去看電影,對於誌堅來講,電影放到家門口也吸引不了他,仍然呆在那半間房裏學習。冬天冷了,他也不講究,就穿一條當時人們都不穿的厚棉褲禦寒;夏天蚊子咬,就穿雙深筒膠鞋防叮咬。因為他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課就是在半間房裏備課、學習,和外界很少接觸,大腦一天的印象全是上課、學習;所以,夜間睡覺做夢還在演算習題。
他認真學習,更認真教學,讓兩者相互促進,不能相互影響。他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讓所有學生有問題除了在教室找他以外,還可以到他的辦公室找他。他的鍥而不舍、持之以恆、刻苦學習的精神,學生們也都慢慢地知道了,對學生影響很大。他的影響是通過一條無聲的線路傳送的,潛移默化,鑄就了學生們一顆顆勤奮、好學、正直地心。學生們都敬佩他,熱愛他,聽他的話。
一九七九年六月的一天,於誌堅的母親趙雪托人帶信讓他迴家一趟,當天晚上他就迴到了家,他母親就在家等著他,母親開門見山地說:
“媒人趙嬸昨天給我說了,‘張營’那邊怕你變卦了,耽擱了張一梅姑娘,提出退親,你打算咋辦?”
“媽,我現在顧不上那麽多,退就退吧,你就給他們說清楚,這事就這樣定了。”於誌堅說。
就這樣,於誌堅和張一梅解除了婚約,兩人之間的戀愛關係就此終斷。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八日,於誌堅第三次走進高等到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的考場。開考前,他向參加考試的人群中望了望,像他這樣的“老兵”寥寥無幾。考試開始了,考場裏寂靜無聲,屏息靜聽,隻有筆尖在試卷上發出的“沙沙”聲,這聲音像春蠶在咀嚼桑葉,考試氣氛和考生狀態明顯與前兩年不同。
隨著一九七七年高考製度的恢複,教育質量在迅速提高,在校高中畢業生逐步成了高考的主力軍,靠自學應考的社會青年,越來越跟不上高考的前進步伐,結果,於誌堅再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高考的失敗,對於誌堅的打擊程度可想而知。他總覺得別人在議論他,恥笑他,在眾人麵前很沒麵子,簡直沒臉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對他信心的打擊更大,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迴報,喪失了信心,人生的道路上出現了迷惘,在痛苦中徘徊。一天,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人生的路啊,你怎麽越走越窄》。文章裏主人公的經曆和他驚人的相似,可以說是同病相憐,都是在艱難痛苦中尋找人生的路標。
於誌堅在迷惘中又想起了良師田盾。一九七八年高考結束後,田盾因病迴到了他的老家上海去治病,走之後,他們兩個就用書信的方式在保持聯係。一九七九年九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於誌堅把這次高考的情況和目前的處境給田盾寫了一封長信,連同《中國青年報》上的那篇文章一同寄給了田盾。
就在這個時候,曾秀麗的身影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於誌堅身邊。她一九七八年夏季高中剛畢業,就報名參加了民辦教師招考且被錄用,和於誌堅同一個時間進入紅河學校任教,小於誌堅三歲。她圓圓的臉蛋細膩嬌嫩,白裏透紅,像化了妝似的特別誘人;雙眼皮,大眼睛,長睫毛;紅潤的嘴唇襯托著潔白整齊的牙齒,櫻桃小嘴;頭發烏黑發亮,又粗又密,辮著個齊胸的獨辮子,五官端正,身材勻稱。人們公認的美女。好多人還把她比著楊貴妃,一點兒也不誇張。
曾秀麗很喜歡於誌堅,主要是因為他工作之餘一個心思搞學習,其它事情一概不去考慮,是個成器的人。曾秀麗最近看出於誌堅的心情不好,她就借故有疑難問題來請教於誌堅,這樣就有接觸的理由。
那個時候,大隊的學校一到星期天,大部分老師都迴去了,於誌堅可以說是以校為家,很少迴去。就在他給田盾寄信的這個星期天晚上,他正在自己那半間房裏看《中國青年報》刊登的《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這篇文章,突然有人敲門,他一開門,原來是曾秀麗,他一愣,有些吃驚地說:“是曾老師啊!”他不敢讓曾秀麗進屋坐。
曾秀麗拿著一本書笑著說:“沒想到吧,我能進去嗎?”
於誌堅這才不好意思的吞吞吐吐地說:“能,怎麽不能,你進屋坐吧!”
曾秀麗進去就把她拿的書打開說:“於老師,有一道數學題我解不出來,想請你給講講。”
曾秀麗找到那道題給於誌堅看。在解題的過程中,曾秀麗有意靠近於誌堅。
不一會兒,於誌堅有點高興地說:“曾老師,你看解出來了,是一個組合問題,到達河的彼岸一共有12種走法。”
曾秀麗借題發揮,說:“是啊於老師,你這麽聰明的人,怎麽就想不開呢?你也不能隻盯住高考這一條路啊!農村有句俗語叫‘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條條道路通北京,你還年輕,像你這樣有出息的人還是很有前途的。行了,我走了,遇到難題再找你啊!”
曾秀麗走後,於誌堅一個人在靜靜地思考著:是啊,我不能把實現人生的價值隻寄希望於高考的成功上。他很長時間沒有睡著,他想啊,想啊,又想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想到了母親的教導……。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於誌堅收到了田盾的來信,心情無比激動,立即打開信看。
誌堅:
你的來信我收到了。情況我清楚了,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你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一帆風順。高考的失敗,雖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要正確對待它,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上大學不等於成功,成功不等於一定要上大學。要放棄短識,把目光放遠點。麵對挫折要勇敢,就像你的名字,要堅強,隻要不放棄努力,機會總會有的,希望總是有的。
我也給你寄了一篇文章,你認真地看一看,也許對你有所幫助。
祝你事業成功!
此致。
軍禮。
田盾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
田盾隨信一同寄來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奮鬥不止,總有希望》。寫的也是一個年輕人兩次高考失敗後的經曆及最後的成功。這篇文章對於誌堅的啟發很大。更主要的是使他的信心得到了恢複,精神重新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