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壹濁酒對空飲,淒淒慘慘戚戚!
清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在小院內坐著,獨飲,忽然歎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如此淒涼,隻因他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順治帝貶到遼陽來的。
他是浙東海寧人,崇禎十年的榜眼,與錢謙益、吳偉業是知己。曾幾何時,他也以大明的忠臣自詡,不料卻受父親牽連,被崇禎帝下旨永不敘用。心灰意冷之下,投了清。一投清,便卷入了政治鬥爭。作為南黨首領的他,與北黨首領馮銓水火不容。沒鬥過馮銓,被調到遼陽,任了個虛職。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忽有人接著吟唱,院中忽然出現了一個麵白長須、三十多歲的高瘦漢子,身著錦衣,像是個富商。
“閣下何人?”陳之遴好奇地盯著高瘦漢子,居然不問他是如何進來的。
“外麵已經打得如火如荼,學士居然有心情獨酌,倒是好興致。獨樂樂,何如眾樂樂?予願陪學士飲一杯”,那人倒是不客氣,大喇喇坐在陳之遴麵前,取出酒杯,自斟自飲。
“有趣,有趣,居然還有人對吾這樣的失意人感興趣”,陳之遴大笑,不再問來人是誰。心想:此人若想說,自然會說;若不想說,多問無用。
堂堂大學士養氣的功夫非來人可比,高瘦漢子終究憋不住了,開口言道:“予是錦衣衛北鎮撫使馬雄飛,想勸您獻城歸明”。
頓了頓又道:“錢督憲、吳巡按對您很關心”。
一聽提起錢謙益和吳偉業的名字,陳之遴不由默然。前些日子,錢謙益曾給他寫過信,勸其歸明,他出於對順治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沒有答應。若沒有順治帝保他,他早已被馮銓整死,受恩深重,怎忍背叛!
馬雄飛見他不說話,攻心道:“王師兵臨城下,您是漢人,一旦城破,必然被列入貳臣,抄家流放,家人何辜,受此慘禍?”
陳之遴聞言一震,依然不作聲。
“君何愚!”
馬雄飛歎道:“自古伴君好伴虎。您待在偽帝身邊,自然不失優容;可如今遠在遼陽,見不著偽帝,日子久了,恩寵自然就衰了。到時候,馮銓輩會放過您嗎?”
此話擊中了陳之遴軟肋,他是經曆過黨爭的,深知黨爭的可怕,一旦鬥起來,便是不死不休。自己在清廷唯一的依靠便是順治帝,如今自己久不在皇上身邊,一旦失了聖眷,必然會被北黨咬死。
良久,流淚道:“予願歸明。隻是此生先負大明,又負大清,恥乎!恥乎!”
有人哭,便有人笑,馬雄飛笑了,“聞君與東城守將曹振彥有舊,不妨勸其一並歸明”。
??
馬雄飛能登上錦衣衛北鎮撫使的高位,可不是全因為他哥是馬吉翔,自身也是有本事的。
能當上大明朝的大特務,沒兩把刷子可不行。好在馬雄飛跟他哥一樣,從小便又奸又壞,是玩陰謀詭計的高手,不然真坐不穩北鎮撫使這個位置。
他策反陳之遴,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陳之遴與曹振彥皆是南方人,關係很好。陳之遴手上沒兵,可曹振彥有。若能說動曹振彥,破遼陽便易如反掌。
實際上,策反曹振彥的方案,馬雄飛擬了不止一個。
大明禮部郎中顧景星與曹振彥有姻親,顧景星的姐姐顧椐嫁給了曹振彥之子曹璽。和曹振彥不同,顧景星義不食清祿,幫大明策反了清水師總兵梁標相,因此功被朱亨嘉任為禮部郎中。
他請顧景星給曹璽寫封勸降信,顧景星欣然同意,一揮而就。
“姊婿曹兄台鑒:江南一別,竟十餘年矣。北地苦寒,人心更冷。聞兄不得已降虜,編為旗人阿哈。嗚唿!兄乃名將曹公彬之後、大明沈陽中衛指揮使曹公錫遠之孫,金錢鼠尾,何麵目見祖宗於九泉?名列奴籍,更為天下笑!每念及此,弟不禁淚下。今我大明光武皇帝陛下,雄才偉略,北伐中原,誌在恢複。凡我漢人,莫不投效。如弟草芥之能,亦蒙恩擢。兄蓋世之才、雅量高致,何不效鴻鵠以南飛,必得重用。夫良禽擇木而棲,智者不立危牆之下。建功立業,擁旄萬裏,此其時也。百年之後,史冊譽之,何其壯哉!何去何從,敬請思之。天高海闊,千萬自愛。弟景星肅拜”。
遼陽曹府,曹璽偷偷拿此信給曹振彥看,父子倆相對唏噓。
曹振彥流淚對曹璽說:“癡兒,經曆了戊子之變,汝以為吾父子還有退路嗎?”
戊子之變,是曹振彥和曹璽心中永遠的痛,也是永遠洗刷不掉的殘汙。
那一年,倆父子隨阿濟格征討薑鑲,攻下大同城,立了大功,正開心著,阿濟格令他倆屠盡降卒和大同百姓。戰場上刀槍血刃地殺戮,不覺得內疚,可要屠殺五萬多赤手空拳的降卒和七八萬手無寸鐵的百姓,父子倆不想做。不做,便死,隻能屠城。一想到那一日,五萬降卒跪地求饒,大同城內血流成河的情景,曹振彥和曹璽便痛苦萬分。
後來,曹振彥的玄孫曹雪芹曾說自己這兩位祖宗,為此事,抱恨終生,惴惴不安。
確實,大同之屠太慘了!
“戊子之變,誰非赤子,誤陷湯火,哀此下民,肝腦塗地。是非莫辯、玉石俱焚,蓋以楚猿禍林、城火殃魚,此亦理與勢之所必至者,睇此蕪城,比於吳宮晉室,鞠為茂草,為孤鬼之場者,五閱春秋。哲人以黍離之悲,彷徨不忍釋者。”
不過也正因為曹振彥、曹璽父子在這次大屠殺中,雙手沾滿了無辜百姓的鮮血。他倆才獲得了滿洲權貴的信任,能殺尼堪的包衣,才是好包衣。
“兒明白了,這就把使者打發走”,曹璽歎了口氣,將顧景星的信付之一炬。
“老爺,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求見”,下人稟報。
??
“哎呀,陳公,您有事,召我等過府便是,怎麽親自來了?”
曹振彥對陳之遴很客氣,畢竟是堂堂大學士、南黨首領,雖然失勢了,地位也比自己高得多。
“曹兄,你我是何等交情?何須虛禮。予此來是勸您歸明的”,陳之遴直入正題。
“哎,吾亦想歸明,奈何經曆了戊子之變,迴不了頭了呀”,曹振彥歎道。
“兄謬矣!您屠的城有李成棟多嗎?李成棟一歸明,即被封侯,何曾追究過屠城之事?況且,當年之事,您是奉阿濟格之命行事,如今連阿濟格之子傅勒赫都歸了明,您又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一言驚醒夢中人,陳之遴寥寥數語,便說動了曹振彥、曹璽父子。
夜晚,曹振彥、曹璽打開平夷、廣順二門,放明軍進城。
明軍精銳一入城,守軍立即潰亂,全城土崩瓦解。
烏庫禮、佛尼勒慘死在亂軍中,鄧光明被明軍所擒後,梟首示眾。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城裏的百姓,不論滿漢,皆啟扉張炬以待,婦女亦盛飾迎門,甘為明軍向導。
漢人喜迎王師,這是自然。但連旗人也恭迎王師,則有些不可思議。蓋王朝末世,大多如此。這些旗民不願與清廷共存亡,隻想保住家人性命,又聽說明軍中有傅勒赫、譚布、嶽爾多等滿洲兵將,抵抗的意誌便更弱了。歡迎明軍,未必真心,隻為保命耳。
清廷的東京:遼陽,被明軍拿下。
清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在小院內坐著,獨飲,忽然歎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如此淒涼,隻因他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順治帝貶到遼陽來的。
他是浙東海寧人,崇禎十年的榜眼,與錢謙益、吳偉業是知己。曾幾何時,他也以大明的忠臣自詡,不料卻受父親牽連,被崇禎帝下旨永不敘用。心灰意冷之下,投了清。一投清,便卷入了政治鬥爭。作為南黨首領的他,與北黨首領馮銓水火不容。沒鬥過馮銓,被調到遼陽,任了個虛職。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忽有人接著吟唱,院中忽然出現了一個麵白長須、三十多歲的高瘦漢子,身著錦衣,像是個富商。
“閣下何人?”陳之遴好奇地盯著高瘦漢子,居然不問他是如何進來的。
“外麵已經打得如火如荼,學士居然有心情獨酌,倒是好興致。獨樂樂,何如眾樂樂?予願陪學士飲一杯”,那人倒是不客氣,大喇喇坐在陳之遴麵前,取出酒杯,自斟自飲。
“有趣,有趣,居然還有人對吾這樣的失意人感興趣”,陳之遴大笑,不再問來人是誰。心想:此人若想說,自然會說;若不想說,多問無用。
堂堂大學士養氣的功夫非來人可比,高瘦漢子終究憋不住了,開口言道:“予是錦衣衛北鎮撫使馬雄飛,想勸您獻城歸明”。
頓了頓又道:“錢督憲、吳巡按對您很關心”。
一聽提起錢謙益和吳偉業的名字,陳之遴不由默然。前些日子,錢謙益曾給他寫過信,勸其歸明,他出於對順治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沒有答應。若沒有順治帝保他,他早已被馮銓整死,受恩深重,怎忍背叛!
馬雄飛見他不說話,攻心道:“王師兵臨城下,您是漢人,一旦城破,必然被列入貳臣,抄家流放,家人何辜,受此慘禍?”
陳之遴聞言一震,依然不作聲。
“君何愚!”
馬雄飛歎道:“自古伴君好伴虎。您待在偽帝身邊,自然不失優容;可如今遠在遼陽,見不著偽帝,日子久了,恩寵自然就衰了。到時候,馮銓輩會放過您嗎?”
此話擊中了陳之遴軟肋,他是經曆過黨爭的,深知黨爭的可怕,一旦鬥起來,便是不死不休。自己在清廷唯一的依靠便是順治帝,如今自己久不在皇上身邊,一旦失了聖眷,必然會被北黨咬死。
良久,流淚道:“予願歸明。隻是此生先負大明,又負大清,恥乎!恥乎!”
有人哭,便有人笑,馬雄飛笑了,“聞君與東城守將曹振彥有舊,不妨勸其一並歸明”。
??
馬雄飛能登上錦衣衛北鎮撫使的高位,可不是全因為他哥是馬吉翔,自身也是有本事的。
能當上大明朝的大特務,沒兩把刷子可不行。好在馬雄飛跟他哥一樣,從小便又奸又壞,是玩陰謀詭計的高手,不然真坐不穩北鎮撫使這個位置。
他策反陳之遴,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陳之遴與曹振彥皆是南方人,關係很好。陳之遴手上沒兵,可曹振彥有。若能說動曹振彥,破遼陽便易如反掌。
實際上,策反曹振彥的方案,馬雄飛擬了不止一個。
大明禮部郎中顧景星與曹振彥有姻親,顧景星的姐姐顧椐嫁給了曹振彥之子曹璽。和曹振彥不同,顧景星義不食清祿,幫大明策反了清水師總兵梁標相,因此功被朱亨嘉任為禮部郎中。
他請顧景星給曹璽寫封勸降信,顧景星欣然同意,一揮而就。
“姊婿曹兄台鑒:江南一別,竟十餘年矣。北地苦寒,人心更冷。聞兄不得已降虜,編為旗人阿哈。嗚唿!兄乃名將曹公彬之後、大明沈陽中衛指揮使曹公錫遠之孫,金錢鼠尾,何麵目見祖宗於九泉?名列奴籍,更為天下笑!每念及此,弟不禁淚下。今我大明光武皇帝陛下,雄才偉略,北伐中原,誌在恢複。凡我漢人,莫不投效。如弟草芥之能,亦蒙恩擢。兄蓋世之才、雅量高致,何不效鴻鵠以南飛,必得重用。夫良禽擇木而棲,智者不立危牆之下。建功立業,擁旄萬裏,此其時也。百年之後,史冊譽之,何其壯哉!何去何從,敬請思之。天高海闊,千萬自愛。弟景星肅拜”。
遼陽曹府,曹璽偷偷拿此信給曹振彥看,父子倆相對唏噓。
曹振彥流淚對曹璽說:“癡兒,經曆了戊子之變,汝以為吾父子還有退路嗎?”
戊子之變,是曹振彥和曹璽心中永遠的痛,也是永遠洗刷不掉的殘汙。
那一年,倆父子隨阿濟格征討薑鑲,攻下大同城,立了大功,正開心著,阿濟格令他倆屠盡降卒和大同百姓。戰場上刀槍血刃地殺戮,不覺得內疚,可要屠殺五萬多赤手空拳的降卒和七八萬手無寸鐵的百姓,父子倆不想做。不做,便死,隻能屠城。一想到那一日,五萬降卒跪地求饒,大同城內血流成河的情景,曹振彥和曹璽便痛苦萬分。
後來,曹振彥的玄孫曹雪芹曾說自己這兩位祖宗,為此事,抱恨終生,惴惴不安。
確實,大同之屠太慘了!
“戊子之變,誰非赤子,誤陷湯火,哀此下民,肝腦塗地。是非莫辯、玉石俱焚,蓋以楚猿禍林、城火殃魚,此亦理與勢之所必至者,睇此蕪城,比於吳宮晉室,鞠為茂草,為孤鬼之場者,五閱春秋。哲人以黍離之悲,彷徨不忍釋者。”
不過也正因為曹振彥、曹璽父子在這次大屠殺中,雙手沾滿了無辜百姓的鮮血。他倆才獲得了滿洲權貴的信任,能殺尼堪的包衣,才是好包衣。
“兒明白了,這就把使者打發走”,曹璽歎了口氣,將顧景星的信付之一炬。
“老爺,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求見”,下人稟報。
??
“哎呀,陳公,您有事,召我等過府便是,怎麽親自來了?”
曹振彥對陳之遴很客氣,畢竟是堂堂大學士、南黨首領,雖然失勢了,地位也比自己高得多。
“曹兄,你我是何等交情?何須虛禮。予此來是勸您歸明的”,陳之遴直入正題。
“哎,吾亦想歸明,奈何經曆了戊子之變,迴不了頭了呀”,曹振彥歎道。
“兄謬矣!您屠的城有李成棟多嗎?李成棟一歸明,即被封侯,何曾追究過屠城之事?況且,當年之事,您是奉阿濟格之命行事,如今連阿濟格之子傅勒赫都歸了明,您又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一言驚醒夢中人,陳之遴寥寥數語,便說動了曹振彥、曹璽父子。
夜晚,曹振彥、曹璽打開平夷、廣順二門,放明軍進城。
明軍精銳一入城,守軍立即潰亂,全城土崩瓦解。
烏庫禮、佛尼勒慘死在亂軍中,鄧光明被明軍所擒後,梟首示眾。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城裏的百姓,不論滿漢,皆啟扉張炬以待,婦女亦盛飾迎門,甘為明軍向導。
漢人喜迎王師,這是自然。但連旗人也恭迎王師,則有些不可思議。蓋王朝末世,大多如此。這些旗民不願與清廷共存亡,隻想保住家人性命,又聽說明軍中有傅勒赫、譚布、嶽爾多等滿洲兵將,抵抗的意誌便更弱了。歡迎明軍,未必真心,隻為保命耳。
清廷的東京:遼陽,被明軍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