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紮木素領著五百人走進了杜陽穀,沙克紮、額琳沁、色棱等部陸續進穀,額磷臣和巴圖的中軍也來了,最後麵是固嚕岱青善丹、小紮木素的後軍。


    周世民頭戴鳳翅盔,身著鑲有圓護的內甲外襟袍明甲,手持千裏鏡,威風凜凜地觀察著敵情。


    這甲胄、千裏鏡皆是巡撫高明瞻帶來的。高巡撫打仗不行,籠絡人心的本事卻是一流,尤其是對周世民這樣赫赫有名的將領,更是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別說,這明晃晃的甲穿在身上,頓添三分英氣。


    見敵人已經全部進入了包圍圈,周世民大手一揮,下達了攻擊令。


    “轟隆~轟隆~轟隆~”


    早已擺放在山頭的大炮開始轟擊,這些從延綏繳獲來的炮五花八門,有洪武年間的,有永樂年間的??最多的是萬曆年間的,射得鄂爾多斯勇士人仰馬翻。


    “殺~殺~殺~”


    孫崇雅、朱應奎、趙廣印、高旺諸將從山頂俯衝而下。


    一杆杆日月旗,耀得人眼睛發亮,這些是高明瞻令人趕製的,此人搞宣教是把好手。


    “明軍!”


    大紮木素一見這日月旗,頓時便被唬住了。原以為自己追擊的隻是些流賊,沒料到竟是明軍。這如何敵得過?再說,就算能敵得過,又如何?自己在清廷那邊一直不受待見,何苦為他們賣命?


    若是流賊,他還不敢降,怕當賊的不守規矩,降而後殺。是明軍便不怕了,聽說明朝的光武皇帝對蒙古人很好,科爾沁部的滿珠習禮被俘後,不但沒殺,還放了迴來。


    “別打了,放下刀槍,隨我投降”,大紮木素對自己的數百部下吼道,吼完放下刀,往地下一跪。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年他被清軍擊敗,也是這麽幹的。


    “大紮木素,汝這懦夫”,附近的貝勒沙克紮見到這一幕,大怒,縱馬衝過去,想斬了這惑亂軍心的家夥。


    “嗖嗖嗖”,茫茫箭雨,沙克紮成了刺蝟。


    “額祈葛,兒子護送您衝出去”,巴圖拚死護送著額磷臣往穀口衝。


    蒙古人拚了命,守穀口的孫宗雅部漸漸抵擋不住,眼看就能殺出條血路來。


    周世民趕到了,他帶來了三千中軍營,大多是跟隨他一起起兵的老兄弟,義軍的精銳。


    “快,豎槍!”


    一根根削尖的竹杆豎了起來,山穀本就狹窄,蒙古人施展不開,又有竹槍擋路,戰馬衝不出去。


    額磷臣和巴圖隻好下馬步戰。步戰,對人多的一方有利。義軍的人數遠多於蒙古人,很快就將他們切割成一塊塊。


    額磷臣、巴圖、額琳沁戰死在亂軍中,色棱、固嚕岱青善丹、小紮木素被俘。


    “來人,將那些俘虜的蒙古韃子,盡皆斬了”,周世民是陝北人,對鄂爾多斯部屢屢劫掠陝北,恨之入骨,想報複。


    “周副將且慢,陛下對蒙古的策略是‘有能知禮義,願為中華臣民者,視之一體’。讓本撫先問問這些蒙古人,如願意歸順放之,不願歸順再殺之”,高明瞻發了話,周世民也隻好聽。


    大紮木素、色棱、固嚕岱青善丹、小紮木素等虜將被五花大綁的押了上來。


    高巡撫不慌不忙,慈眉善目地一個個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歸順大明。


    先問大紮木素,大紮木素二話不說就高唿願降。


    “撫台,這虜將在戰場上是第一個棄械歸順的”,朱應奎偷偷向高明瞻稟報。


    高明瞻一聽,笑得更慈祥了,“大紮木素將軍深明大義,棄暗投明,可喜可賀。來呀,給將軍鬆梆看座”。


    “稟撫台,末將曾經抗過清,和清虜有血海深仇,這些年一直心向大明,請撫台明鑒”,大紮木素趁機表忠心。


    “如此說來,將軍心在曹營心在漢,倒真是難得!本撫定當上疏陛下,為將軍請封”,高明瞻大喜。


    有了第一個例子,後麵便好辦了,固嚕岱青善丹、小紮木素皆願降。


    也有不開竅的,貝勒色棱不肯降,還大罵不止。


    高明瞻眉頭一皺,“這胡酋咶噪得很,來人,先割了他的舌頭,再將他縫在生牛皮裏,丟進河中淹死”。


    這種死法乃是處死蒙古貴族的禮儀,雖然高貴,卻著實死得難受,大紮木素等人聞之,無不變色。


    高明瞻卻柔柔地一笑,水波不興,仿佛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來人,擺宴,本撫要好好款待諸位將軍”。


    恩威並施之下,大紮木素等人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看到了高明瞻上的疏,朱亨嘉覺得這是進一步分化蒙古的好機會,下旨封大紮木素為阿拉善侯、固嚕岱青善丹為察罕伯、小紮木素為忻都伯,放迴鄂爾多斯,令他們與科爾沁部一樣,先蜇伏起來,擇時而動。


    ??


    在杜陽山伏擊了五千蒙古騎兵後,周世民一路往南,越過雍山,攻下了鳳翔,此時,圖海的大軍剛趕到白石原,被義軍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鳳翔,取鳳鳴岐山之義,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周世民悠哉遊哉地在鳳翔逛了大半天,一時興起,在知府衙門的大門上,給滿清三邊總督圖海留了首詩。


    《相見難》


    一曲離歌為誰彈?


    千裏相送不肯還。


    八百秦川任我遊,


    十萬鳳凰過歧山。


    督憲角弓無著處,


    風餐露宿鐵衣寒。


    來日方長終有時,


    高山流水亦何難?


    題完詩,周大俠哈哈大笑,率義軍繼續往南,穿過五丈原,走出金牙關,便來到了斜穀道。


    這斜穀,位於終南山口,穀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亦稱褒斜穀,全長四百七十裏,兩旁山勢峻險,扼關陝而控川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剛走出斜穀,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大明平虜大將軍、蜀國公範友賢,竟然親自在褒口候著。大風中,他的戰袍獵獵揚起,上身卻巍然不動,若一尊戰神雕像。


    “末將山野村夫,如何當得大將軍親迎!”


    周世民激動得熱淚盈眶,自己不過陝北一小民,居然能令名振天下的平虜大將軍親自迎接,這輩子值了!


    範友賢將他肩膀一拍,“周兄弟莫要謙虛,汝可不是什麽山野村夫,乃是我大明的英傑!率著一幫義士,將陝北,乃至整個陝西,鬧得天翻地覆。若沒有汝,我軍還過不了終南山。如何當不得本帥親迎?”


    原來這幾個月,圖海被周世民搞得精疲力盡,無法增援駐守終南山的陳萬略、馬寧、賴惱部。明軍狂風暴雨般攻了兩個月,陳萬略終於頂不住了,棄終南山北撤西安,西安府的南大門向明軍敞開了。


    “哈哈哈,聽說陝北出了個周大俠,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末將這輩子最喜歡和好漢一起飲酒。大帥,酒席已經備好,是否請周將軍他們入營?”範友賢的愛將、總兵李成爵稟道。


    “對,對,對,諸位將軍莫在風中站著,都隨本帥去大營痛飲”,範友賢的笑聲,在山穀中久久迴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