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為古“九州”之一,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這名字始見《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自古便是東方重鎮。
馬寶奉朱亨嘉之命,率一萬五千大軍攻伐青、萊、登三府,首仗便是青州府。他作戰的速度向來快,由濟南出發,一路往東,翻過夾穀山,連克顏神鎮、青石關,直抵青州府治益都城下。
青州參將高光輝慌了神。這益都城雖然位於南陽水、北洋水、巨洋水三水之間,又有堯山可做憑障,然而無兵也恍然。
青州的兵都被調往登州圍剿於七義軍去了,益都城內隻有一千五百兵馬。
高光輝不敢戰,往東逃,由青州逃往萊州府治掖縣。在掖縣,他匯集了一些地方守兵,湊了三千餘兵馬,打算頑抗。
他想頑抗,馬寶卻沒工夫搭理。一路連克昌樂、昌邑、平度州,往萊陽殺來,準備與於七義軍會合,夾擊清登萊總兵張膽。對高光輝這種小魚,大明浦城伯真沒空搭理。
??
萊州即墨縣,戰國時期,便是“三齊名區”,與齊都臨淄“並誇富饒”,盡享漁鹽之利。
這地方自古出義士。當年,韓信攻打齊國,齊相田橫率五百將士退據即墨荒島。劉邦遣使詔田橫降,田橫不從,“死不下鞍”,於赴洛陽途中自刎。五百將士聞之,全部自盡殉節。世人感田橫五百義士忠烈,稱此島為田橫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大丈夫耳!
此時的即墨城隍廟,一群大丈夫正在聚會,要做反清複明的大丈夫事。
領頭一人,姓黃名培,字孟堅,號封嶽。黃家,乃本地旺族。祖父黃嘉善,做過萬曆朝兵部尚書、贈太保銜;黃培亦官至錦衣衛都指揮同知。崇禎帝對其甚好,聞其妻病死,賜宮女安氏為副室,生子黃貞明。
甲申國變,黃培想殉節,但因母柩在京不能立行。便先使安氏自縊,尋機護母柩迴到即墨。葬母後,他以子托其三叔父宗庠,準備自盡。三叔開導他,雲殉節容易,複國艱難,應留有用之身恢複大明。方打消殉節念頭,蓄發留須,不著清服,與二姐夫宋繼澄、黃、藍諸姓以結詩社為名,尋機複興。
機會終於來了!
光武帝的北伐大軍進入了山東,登州豪雄於七在棲霞鋸齒山(牙山)起兵反清。姐父宋繼澄與棲霞義士郝晉、萊陽義士宋番、宋琬等皆往鋸齒山投奔。
黃培也想去,但尚未動身,便得知清登萊總兵張膽抽調青萊登三府兵馬,包圍了鋸齒山。正在焦急,又得知大明浦城伯馬寶的軍隊進入了萊州。
大喜,此時不動,更待何時?遂發動幾百人在即墨聚會,準備反清複明。
“鄉親們,自古隻有中華禦蠻夷,豈有蠻夷禦中華的道理?那些韃子,在我即墨橫征暴斂、無惡不作,王師已進入萊州,凡有血氣,皆應奮起響應??”,黃培今年五十七歲了,說話的聲音卻高亢激昂,聽眾的情緒慢慢被調動起來,氣氛越來越熱烈。
“黃公,不好了,知縣派人來拿汝了”,正說得高興,內弟藍溥跑來報信。
黃、藍兩家皆是即墨大姓,勢力雄厚,彼此間聯著姻,同氣連枝。
“莫怕,即墨的守兵都被調到登州去了,不過是幾個衙役而已”,黃培對藍溥、黃貞明吼道:“速給大夥配發刀槍棍棒,準備起事”。
捕頭陳三念帶著幾十個衙役來了。陳三念望著黃培,皮笑肉不笑,“黃公,有人告汝聚眾謀逆,縣尊讓吾請汝去縣衙說清楚。請吧”。
“汝等憑什麽抓黃公?”
“鄉親們,韃子殘害忠良,打他們”??
在藍溥、黃貞明的鼓動下,圍觀的百姓群情激奮,手持刀槍棍棒、鋤頭菜刀,逼近了陳三念等人。
陳三念慌了,平時他在即墨抓人收稅,無人敢惹,可現在麵對數百武裝起來的黔首,這幾十個衙役卻不夠看的。
忙換了副嘴臉,笑著說道:“吾素知黃公為人,定不會為此事。黃公放心,隻要隨吾去縣衙,向縣尊解釋清楚,便可迴府了”。
“哈哈哈”,黃培也笑了,“告老夫的人沒說錯,老夫的確是在做反清複明之事。身為明人,恢複大明,理所當然也!”
“好膽!”
一胖衙役大怒,手持鐵尺欲上;旁邊一瘦衙役,拿著鐵鏈,便欲鎖黃培。此二人是陳三念手底下的哼哈二將,平時幫著陳捕頭魚肉鄉裏,著實幹了不少壞事。
“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黃貞明鋼刀出手,一刀捅死胖衙役;藍溥也揮長劍,削死了瘦衙役。
起義這種事,隻要見了血,便很好辦。很快,百姓們就將衙役殺了個幹淨。
“走,去縣衙,捉那狗知縣”,黃培大吼一聲,率眾往縣衙而去。
聞黃老爺帶頭反清複明,即墨人心浮動,投奔者越來越多。走到縣衙時,隊伍擴大到一千多人。
即墨知縣逃了。膠州、高密、諸城、安丘皆發生了起義。逐偽官,獻民冊,以待明軍。
馬寶抵達平度州後,義軍、歸順的虜官絡繹不絕,幾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除掖縣外的青、萊二府之地。
見有這麽多義軍響應自己,馬寶不由感歎:山東多義士,人心在明,誰無漢思啊!
??
鋸齒山有三座山峰,因三峰聳立、形如鋸齒而得名。這三座主峰,都帶個“牙”字:大牙、二牙和三牙,故又稱牙山。
大牙如筍,直刺雲空;二牙如砣,陡峭如削;三牙似蠶,靈秀蒼翠。當地民諺雲:“大牙矮,二牙高,三牙摟著二牙的腰”。
於七的大寨便紮在三峰之間的隘口:“大風口”上。此時,他正與於九、郝晉、宋番、宋琬、宋繼澄諸頭領議事。
“副戎(副將),山上的糧食不多了,如何是好?”
“讓弟兄們打獵、挖野菜、啃草根樹皮,再堅持一段時間,朝廷的大軍便要到了”,於七給部下打著氣。
“副戎,山下的清軍撤圍了,聽說朝廷派浦城伯馬寶率大軍逼近萊陽,偽清的總兵張膽率軍迴防萊陽去了”,又有斥侯報來了最新消息。
“張膽撤了?”
諸人皆是一楞,這麽多天,被困於山.上,清軍竟這樣走了?
宋繼澄言道:“副戎,我等為朝廷立大功的時機到了,當趁張膽匆忙迴撤,擊之”。
“嗯,宋先生言之有理”,於七滿懷豪情地一笑,這一笑,盡顯綠林大豪本色,“諸位兄弟,都隨俺下山追敵”。
馬寶奉朱亨嘉之命,率一萬五千大軍攻伐青、萊、登三府,首仗便是青州府。他作戰的速度向來快,由濟南出發,一路往東,翻過夾穀山,連克顏神鎮、青石關,直抵青州府治益都城下。
青州參將高光輝慌了神。這益都城雖然位於南陽水、北洋水、巨洋水三水之間,又有堯山可做憑障,然而無兵也恍然。
青州的兵都被調往登州圍剿於七義軍去了,益都城內隻有一千五百兵馬。
高光輝不敢戰,往東逃,由青州逃往萊州府治掖縣。在掖縣,他匯集了一些地方守兵,湊了三千餘兵馬,打算頑抗。
他想頑抗,馬寶卻沒工夫搭理。一路連克昌樂、昌邑、平度州,往萊陽殺來,準備與於七義軍會合,夾擊清登萊總兵張膽。對高光輝這種小魚,大明浦城伯真沒空搭理。
??
萊州即墨縣,戰國時期,便是“三齊名區”,與齊都臨淄“並誇富饒”,盡享漁鹽之利。
這地方自古出義士。當年,韓信攻打齊國,齊相田橫率五百將士退據即墨荒島。劉邦遣使詔田橫降,田橫不從,“死不下鞍”,於赴洛陽途中自刎。五百將士聞之,全部自盡殉節。世人感田橫五百義士忠烈,稱此島為田橫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大丈夫耳!
此時的即墨城隍廟,一群大丈夫正在聚會,要做反清複明的大丈夫事。
領頭一人,姓黃名培,字孟堅,號封嶽。黃家,乃本地旺族。祖父黃嘉善,做過萬曆朝兵部尚書、贈太保銜;黃培亦官至錦衣衛都指揮同知。崇禎帝對其甚好,聞其妻病死,賜宮女安氏為副室,生子黃貞明。
甲申國變,黃培想殉節,但因母柩在京不能立行。便先使安氏自縊,尋機護母柩迴到即墨。葬母後,他以子托其三叔父宗庠,準備自盡。三叔開導他,雲殉節容易,複國艱難,應留有用之身恢複大明。方打消殉節念頭,蓄發留須,不著清服,與二姐夫宋繼澄、黃、藍諸姓以結詩社為名,尋機複興。
機會終於來了!
光武帝的北伐大軍進入了山東,登州豪雄於七在棲霞鋸齒山(牙山)起兵反清。姐父宋繼澄與棲霞義士郝晉、萊陽義士宋番、宋琬等皆往鋸齒山投奔。
黃培也想去,但尚未動身,便得知清登萊總兵張膽抽調青萊登三府兵馬,包圍了鋸齒山。正在焦急,又得知大明浦城伯馬寶的軍隊進入了萊州。
大喜,此時不動,更待何時?遂發動幾百人在即墨聚會,準備反清複明。
“鄉親們,自古隻有中華禦蠻夷,豈有蠻夷禦中華的道理?那些韃子,在我即墨橫征暴斂、無惡不作,王師已進入萊州,凡有血氣,皆應奮起響應??”,黃培今年五十七歲了,說話的聲音卻高亢激昂,聽眾的情緒慢慢被調動起來,氣氛越來越熱烈。
“黃公,不好了,知縣派人來拿汝了”,正說得高興,內弟藍溥跑來報信。
黃、藍兩家皆是即墨大姓,勢力雄厚,彼此間聯著姻,同氣連枝。
“莫怕,即墨的守兵都被調到登州去了,不過是幾個衙役而已”,黃培對藍溥、黃貞明吼道:“速給大夥配發刀槍棍棒,準備起事”。
捕頭陳三念帶著幾十個衙役來了。陳三念望著黃培,皮笑肉不笑,“黃公,有人告汝聚眾謀逆,縣尊讓吾請汝去縣衙說清楚。請吧”。
“汝等憑什麽抓黃公?”
“鄉親們,韃子殘害忠良,打他們”??
在藍溥、黃貞明的鼓動下,圍觀的百姓群情激奮,手持刀槍棍棒、鋤頭菜刀,逼近了陳三念等人。
陳三念慌了,平時他在即墨抓人收稅,無人敢惹,可現在麵對數百武裝起來的黔首,這幾十個衙役卻不夠看的。
忙換了副嘴臉,笑著說道:“吾素知黃公為人,定不會為此事。黃公放心,隻要隨吾去縣衙,向縣尊解釋清楚,便可迴府了”。
“哈哈哈”,黃培也笑了,“告老夫的人沒說錯,老夫的確是在做反清複明之事。身為明人,恢複大明,理所當然也!”
“好膽!”
一胖衙役大怒,手持鐵尺欲上;旁邊一瘦衙役,拿著鐵鏈,便欲鎖黃培。此二人是陳三念手底下的哼哈二將,平時幫著陳捕頭魚肉鄉裏,著實幹了不少壞事。
“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黃貞明鋼刀出手,一刀捅死胖衙役;藍溥也揮長劍,削死了瘦衙役。
起義這種事,隻要見了血,便很好辦。很快,百姓們就將衙役殺了個幹淨。
“走,去縣衙,捉那狗知縣”,黃培大吼一聲,率眾往縣衙而去。
聞黃老爺帶頭反清複明,即墨人心浮動,投奔者越來越多。走到縣衙時,隊伍擴大到一千多人。
即墨知縣逃了。膠州、高密、諸城、安丘皆發生了起義。逐偽官,獻民冊,以待明軍。
馬寶抵達平度州後,義軍、歸順的虜官絡繹不絕,幾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除掖縣外的青、萊二府之地。
見有這麽多義軍響應自己,馬寶不由感歎:山東多義士,人心在明,誰無漢思啊!
??
鋸齒山有三座山峰,因三峰聳立、形如鋸齒而得名。這三座主峰,都帶個“牙”字:大牙、二牙和三牙,故又稱牙山。
大牙如筍,直刺雲空;二牙如砣,陡峭如削;三牙似蠶,靈秀蒼翠。當地民諺雲:“大牙矮,二牙高,三牙摟著二牙的腰”。
於七的大寨便紮在三峰之間的隘口:“大風口”上。此時,他正與於九、郝晉、宋番、宋琬、宋繼澄諸頭領議事。
“副戎(副將),山上的糧食不多了,如何是好?”
“讓弟兄們打獵、挖野菜、啃草根樹皮,再堅持一段時間,朝廷的大軍便要到了”,於七給部下打著氣。
“副戎,山下的清軍撤圍了,聽說朝廷派浦城伯馬寶率大軍逼近萊陽,偽清的總兵張膽率軍迴防萊陽去了”,又有斥侯報來了最新消息。
“張膽撤了?”
諸人皆是一楞,這麽多天,被困於山.上,清軍竟這樣走了?
宋繼澄言道:“副戎,我等為朝廷立大功的時機到了,當趁張膽匆忙迴撤,擊之”。
“嗯,宋先生言之有理”,於七滿懷豪情地一笑,這一笑,盡顯綠林大豪本色,“諸位兄弟,都隨俺下山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