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帥,前麵就是滿人的興京赫圖阿拉了,此城建於蘇子河南畔。蘇子河是渾河的支流,河北有馬兒墩、古勒、界凡三寨,河東便是薩爾滸”,佟養甲是遼人,滔滔不絕地向楊懷介紹起了赫圖阿拉一帶的地形。
聽到薩爾滸、渾河這兩個地名,楊懷心裏一痛,正是這兩場大仗,打斷了大明的脊梁啊!
他生平最敬重大明名將劉綎,問道:“劉綎將軍是在何處戰歿的?”
劉綎是萬曆朝第一猛將,其所用镔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一說八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人稱“劉大刀”,平緬甸、朝鮮、播州、羅雄,戰功赫赫。
佟養甲道:“當年薩爾滸之戰,劉綎將軍不知杜鬆已敗,孤軍深入三百裏,東路軍兩千多人,盡皆戰歿於阿布達裏崗”。
一聽英雄死得壯烈,楊懷不禁憤然道:“今日本帥誓要為在薩爾滸殉國的大明忠烈複仇!”
“大帥,吾作了一首《沁園春》祭奠薩爾滸的忠魂,願吟唱於諸公聽聽”,遼東巡撫、名士鄺露說道。
“好,鄺公唱來”。
《沁園春·薩爾滸》
孤崗狼煙,薩爾悲歌,猛將夢殘。
望大軍平北,忠魂耿耿,
渾河之畔,嗚咽湍湍。
此恨無窮,英靈不朽,
滅盡胡酋方喜歡。
風來矣,起雄師十萬,戰火千端。
癡心可以長眠,看吾輩收拾舊河山。
有虎賁無數,投鞭斷流,
掃平韃虜,此事何難?
勝敗由時,人心在漢,
萬馬千軍求一戰。
天行健,看仁人誌士,血染賀蘭。
鄺露吟唱著這首《沁園春·薩爾滸》,他是名士,精通音律,這首詞唱得抑揚頓挫、慷慨激昂。諸將聽完,無不感奮,躍馬揚鞭,皆欲攻克清虜的興京赫圖阿拉,洗薩爾滸之恥。
??
赫圖阿拉有內、外兩層,外城周九裏、內城周四裏,當年努爾哈赤與諸親族居內城,外城則由鐵匠、弓匠、軍士等分區居住。
清固山額真穆裏瑪、巴哈納率一萬八旗,和逃迴來的李思忠五千殘軍一起,駐守此城。
“穆裏瑪額真,這明軍甚是狡猾,居然不往灶突山紮營,反而直接往我赫圖阿拉殺來,該如何是好?”巴哈納問守城的主將穆裏瑪,雖然同是固山額真,但穆裏瑪背景深厚,是主帥敖拜的親弟弟、順治帝眼裏的紅人,所以巴哈納凡事皆聽穆裏瑪的。
穆裏瑪把牙一咬,“沒啥好說的,死守,堅持到大軍反攻為止!”
“嗻!”
打仗這種事,真的是千變萬化,沒有定規。按照常理,明軍攻城前應該搶占有利地形,將大營紮在赫圖阿拉西南的灶突山才是。不料楊懷部擊敗李思忠部後,士氣旺盛,竟然不搶占灶突山,直接在城南紮營、攻城。這讓埋伏於灶突山的敖拜、遏必隆猶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無處使。
不過,敖拜畢竟是宿將,除了在灶突山設有三萬伏兵外,還令昂邦章京葉書克領兵五千伏於蘇子河畔的蘆葦叢中;令昂邦章京沙爾虎達,領兵五千伏於建州西南長城邊的鴉鶻關。
鴉鶻關乃有名的險關,關隘險要如同猛禽山老鴰俯視,共分三道,今稱三道關,是遼東與建州的邊界。
“國公,明軍未入我軍的伏擊圈,奈何?”
敖拜有些焦躁地問朋春。
“大帥,兵者,詭道也,豈能盡如人意。明軍雖未至灶突山紮營,但也未派斥侯來山中查看,可見其並未察覺有異。大帥不妨再等等,等明軍攻城力竭之時,忽然從山中殺出攻之,必勝!”
“善!”
??
明軍開始攻城了,這個城攻得很奇怪,隻攻南門,留下東、北、西三門讓清軍逃竄。
主要是明軍一路由義州北上後,深入建州腹地。建州乃清虜根本之地,當地百姓多為旗人,明軍很難從當地得到補給。軍中隻剩下兩個多月的軍糧,所以要迅速破城,故意隻攻南門,留三門供敵逃竄。
雙方先是一陣炮擊,然後明軍的弓手、銃手在楯車的掩護下,抵近射殺守軍,掩護部軍登城。
元鬥杓、李時昉、李浣率兩萬多朝軍,推著雲梯車,奮勇攻城。
穆裏瑪、巴哈納、李思忠拚死抵抗。
激烈的攻城戰一打就是兩個時辰,屍體堆積如山,鮮血染紅了城垣。
??
伏於灶突山中的敖拜,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下達了“全軍出擊”的將令。
“噠噠噠!”
三萬鐵騎從灶突山中,狂風暴雨般殺來。遏必隆、倭赫、伊桑阿、朋春、鍾奈、祖澤洪等將領身先士卒,衝殺在前。
“殺殺殺!”
昂邦章京葉書克率五千兵馬,從蘇子河畔的蘆葦叢中殺出。
“隨本額真殺敵!”
穆裏瑪一聲狂吼,穆裏瑪、巴哈納、李思忠三名固山額真率軍從赫圖阿拉城內殺出。
楊懷驚出了一聲冷汗,知道不妙,但他跟隨光武大帝征戰多年,知道此時自己絕不能亂,主帥一亂,必然全軍覆沒。
沉著地下令道:“列陣!”
隨著軍令,明軍長槍手在前,銃手、弓手居中,刀盾手置後,開始列陣。
還好,灶突山離赫圖阿拉尚有一段距離,明軍又皆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精銳,迅速便列好了陣。而朝軍則亂哄哄的,隻有守禦使李時昉、別將申瀏部四千人列好了陣。
遼東總督佟養甲見勢不妙,馭馬馳至楊懷麵前,“大帥,事急矣!當斷尾求生!”
“斷尾求生?這個尾怎麽斷?”楊懷問道。
“大帥,朝軍戰力太弱,至今尚未列陣,不如棄朝軍而走,我軍主力必能保全。
楊懷往朝軍那邊一瞅,見隻有幾千朝軍,列了個歪歪斜斜的陣,大部分還在亂糟糟地列陣,甚至還有朝軍仍在攻城。
他知道事不可為。時間緊迫,打得仗多了,心腸早已變得比石頭還硬。
“撤退”,楊懷吼出了軍令。
“嗚~嗚~嗚~”
撤退的號角吹起,明軍列著軍陣,且戰且退,往兀拉山城撤去。李時昉、申瀏等列好陣的朝鮮將領跟在後麵。
元鬥杓、李浣聽到了撤退的號角,顧不得列陣,率兩萬多朝軍,一窩蜂地跟在最後麵,狂奔。
聽到薩爾滸、渾河這兩個地名,楊懷心裏一痛,正是這兩場大仗,打斷了大明的脊梁啊!
他生平最敬重大明名將劉綎,問道:“劉綎將軍是在何處戰歿的?”
劉綎是萬曆朝第一猛將,其所用镔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一說八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人稱“劉大刀”,平緬甸、朝鮮、播州、羅雄,戰功赫赫。
佟養甲道:“當年薩爾滸之戰,劉綎將軍不知杜鬆已敗,孤軍深入三百裏,東路軍兩千多人,盡皆戰歿於阿布達裏崗”。
一聽英雄死得壯烈,楊懷不禁憤然道:“今日本帥誓要為在薩爾滸殉國的大明忠烈複仇!”
“大帥,吾作了一首《沁園春》祭奠薩爾滸的忠魂,願吟唱於諸公聽聽”,遼東巡撫、名士鄺露說道。
“好,鄺公唱來”。
《沁園春·薩爾滸》
孤崗狼煙,薩爾悲歌,猛將夢殘。
望大軍平北,忠魂耿耿,
渾河之畔,嗚咽湍湍。
此恨無窮,英靈不朽,
滅盡胡酋方喜歡。
風來矣,起雄師十萬,戰火千端。
癡心可以長眠,看吾輩收拾舊河山。
有虎賁無數,投鞭斷流,
掃平韃虜,此事何難?
勝敗由時,人心在漢,
萬馬千軍求一戰。
天行健,看仁人誌士,血染賀蘭。
鄺露吟唱著這首《沁園春·薩爾滸》,他是名士,精通音律,這首詞唱得抑揚頓挫、慷慨激昂。諸將聽完,無不感奮,躍馬揚鞭,皆欲攻克清虜的興京赫圖阿拉,洗薩爾滸之恥。
??
赫圖阿拉有內、外兩層,外城周九裏、內城周四裏,當年努爾哈赤與諸親族居內城,外城則由鐵匠、弓匠、軍士等分區居住。
清固山額真穆裏瑪、巴哈納率一萬八旗,和逃迴來的李思忠五千殘軍一起,駐守此城。
“穆裏瑪額真,這明軍甚是狡猾,居然不往灶突山紮營,反而直接往我赫圖阿拉殺來,該如何是好?”巴哈納問守城的主將穆裏瑪,雖然同是固山額真,但穆裏瑪背景深厚,是主帥敖拜的親弟弟、順治帝眼裏的紅人,所以巴哈納凡事皆聽穆裏瑪的。
穆裏瑪把牙一咬,“沒啥好說的,死守,堅持到大軍反攻為止!”
“嗻!”
打仗這種事,真的是千變萬化,沒有定規。按照常理,明軍攻城前應該搶占有利地形,將大營紮在赫圖阿拉西南的灶突山才是。不料楊懷部擊敗李思忠部後,士氣旺盛,竟然不搶占灶突山,直接在城南紮營、攻城。這讓埋伏於灶突山的敖拜、遏必隆猶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無處使。
不過,敖拜畢竟是宿將,除了在灶突山設有三萬伏兵外,還令昂邦章京葉書克領兵五千伏於蘇子河畔的蘆葦叢中;令昂邦章京沙爾虎達,領兵五千伏於建州西南長城邊的鴉鶻關。
鴉鶻關乃有名的險關,關隘險要如同猛禽山老鴰俯視,共分三道,今稱三道關,是遼東與建州的邊界。
“國公,明軍未入我軍的伏擊圈,奈何?”
敖拜有些焦躁地問朋春。
“大帥,兵者,詭道也,豈能盡如人意。明軍雖未至灶突山紮營,但也未派斥侯來山中查看,可見其並未察覺有異。大帥不妨再等等,等明軍攻城力竭之時,忽然從山中殺出攻之,必勝!”
“善!”
??
明軍開始攻城了,這個城攻得很奇怪,隻攻南門,留下東、北、西三門讓清軍逃竄。
主要是明軍一路由義州北上後,深入建州腹地。建州乃清虜根本之地,當地百姓多為旗人,明軍很難從當地得到補給。軍中隻剩下兩個多月的軍糧,所以要迅速破城,故意隻攻南門,留三門供敵逃竄。
雙方先是一陣炮擊,然後明軍的弓手、銃手在楯車的掩護下,抵近射殺守軍,掩護部軍登城。
元鬥杓、李時昉、李浣率兩萬多朝軍,推著雲梯車,奮勇攻城。
穆裏瑪、巴哈納、李思忠拚死抵抗。
激烈的攻城戰一打就是兩個時辰,屍體堆積如山,鮮血染紅了城垣。
??
伏於灶突山中的敖拜,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下達了“全軍出擊”的將令。
“噠噠噠!”
三萬鐵騎從灶突山中,狂風暴雨般殺來。遏必隆、倭赫、伊桑阿、朋春、鍾奈、祖澤洪等將領身先士卒,衝殺在前。
“殺殺殺!”
昂邦章京葉書克率五千兵馬,從蘇子河畔的蘆葦叢中殺出。
“隨本額真殺敵!”
穆裏瑪一聲狂吼,穆裏瑪、巴哈納、李思忠三名固山額真率軍從赫圖阿拉城內殺出。
楊懷驚出了一聲冷汗,知道不妙,但他跟隨光武大帝征戰多年,知道此時自己絕不能亂,主帥一亂,必然全軍覆沒。
沉著地下令道:“列陣!”
隨著軍令,明軍長槍手在前,銃手、弓手居中,刀盾手置後,開始列陣。
還好,灶突山離赫圖阿拉尚有一段距離,明軍又皆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精銳,迅速便列好了陣。而朝軍則亂哄哄的,隻有守禦使李時昉、別將申瀏部四千人列好了陣。
遼東總督佟養甲見勢不妙,馭馬馳至楊懷麵前,“大帥,事急矣!當斷尾求生!”
“斷尾求生?這個尾怎麽斷?”楊懷問道。
“大帥,朝軍戰力太弱,至今尚未列陣,不如棄朝軍而走,我軍主力必能保全。
楊懷往朝軍那邊一瞅,見隻有幾千朝軍,列了個歪歪斜斜的陣,大部分還在亂糟糟地列陣,甚至還有朝軍仍在攻城。
他知道事不可為。時間緊迫,打得仗多了,心腸早已變得比石頭還硬。
“撤退”,楊懷吼出了軍令。
“嗚~嗚~嗚~”
撤退的號角吹起,明軍列著軍陣,且戰且退,往兀拉山城撤去。李時昉、申瀏等列好陣的朝鮮將領跟在後麵。
元鬥杓、李浣聽到了撤退的號角,顧不得列陣,率兩萬多朝軍,一窩蜂地跟在最後麵,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