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位母親很任性,經常更改出海口,曆史上大改道六次,小改道數百次,其中有七百年是奪淮入海的。


    黃河奪淮入海,泥沙淤積,使入海水道的河床越來越高,高過了淮河河床。造成黃河可以倒灌入淮,淮河卻無法流入黃河出海,沒了出海口,災害頻發。


    後來,大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采用“引淮水入黃河攻沙”的法子治理黃河,他大築黃河兩岸堤防和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使得淮河可以由洪澤湖進入黃河。


    正常情況下,因為每條河的河床都不一樣高,一條河不能穿過另一條河流淌。可京杭大運河卻做到了,它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以及錢塘江五條大江大河。靠的便是築大壩、修船閘。利用船閘,解決高度差問題。


    豐濟倉所在的清江浦附近,築有船閘四處,分別為清江、福興、通濟、惠濟。其中清江閘位於淮水與運河交匯處,當黃河水漲時,通過開、關不同的閘門,讓船隻始終在同一高度航行,確保了安全。


    京杭大運河快至黃河時,向西拐了個小彎,經洪澤湖入黃河。一路上水情複雜,大大小小的大壩、船閘無數。想直接從黃河駛入洪澤湖,再駛入運河,燒掉豐濟倉,幾乎是不可能的。


    孫貴也沒打算這麽幹,他的計劃是水師駛到清江浦北部後,登陸,然後用小船渡過運河,燒掉豐濟倉。


    除了清江埔城外的豐濟倉,清江埔城內,還有常平倉兩處、預備糧庫三處,他也沒打算放過。


    為了實施這一大膽的計劃,他足足帶走了四萬水師,隻留下林察部一萬人,駐守鎮江,監視清揚州水師。


    ??


    黃河的泥沙含量大,水流湍急,並不適合航行。尤其是中遊,孟津到三門峽這段,最難通航,雖然勉強也可以行船,但是河道狹窄、漩渦很多,漕船沉沒事故頻發。


    下遊淮安府這一段,泥沙淤積,河道變更頻繁,不利於通航。不過並非不可以通航,此時正值豐水期,水道上倒是行得了船。


    為了讓水師航行得順暢,孫貴把巨艦都留在了鎮江,隻帶中、小型戰船入黃河。船小帆大速度快,在海上疾行如飛,除了風帆,還裝有櫓,無風時可劃船而行。


    轉眼便到了黃河入海口的雲梯關。


    很順利,關上僅有一把總三百兵,小半個時辰便解決了戰鬥。


    羊寨鄉、安東城、赤宴廟,皆沒有多少兵馬,甚至連戰船都沒見著幾條。


    之所以這麽順,是因為黃河不利於航行,清軍並沒有大建黃河水師,僅有的一些戰船,也是為保護漕運而設,而且為了阻擊明軍渡長江,這些戰船大多派往了長江。


    漕運總督楊方興麾下的漕標,倒是有支水營,可是中了明軍的調虎離山之計,被派去增援桃源縣了。


    除了水營的戰船,運糧的漕船倒是有不少,形勢緊張,楊方興用這些漕船又組建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的“水營”,可惜都是些糧船,炮都沒幾門,兵也都是臨時征集的漕丁,不少人刀槍都拿不穩。


    “轟轟轟!”


    劇烈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對明軍而言,與其說是水戰,倒不如說是打靶。


    王勝、蔡祿、黃應、楊正、戴捷諸將率戰船奮勇衝擊。很快,清軍控製的草灣港便掛起了降旗。


    “大帥,草灣一下,後顧無憂,可以登陸了”,副帥鄭斌對孫貴說。


    “嗯,登陸,讓將士們把船上的大炮卸下來,用炮車裝著,推上岸”。


    為了確保奇襲成功,孫貴帶了大量的炮車,方便運炮。


    留下七千士兵看守戰船,孫貴率三萬三千將士登陸,來到了運河邊。


    “這就是大運河?壯哉”,孫貴不由得感慨,又忽然想起,自言自語,“不知這豐濟倉內有多少糧食?”


    鄭斌說道:“大帥,這漕運采用的是‘支運’法,各地所征漕糧,先由當地送至糧倉,然後由各地遞送京城。豐濟倉號稱天下糧倉,往年均有三百萬石。不過這些年,我大明奪了江南,應該沒那麽多,不過近百萬石,估計還是有的”。


    孫貴哈哈大笑,“不管它有多少糧,本帥都要一把火,燒它個淨光?”


    “哈哈哈!”


    諸將皆放聲大笑。


    ??


    大運河是人工挖掘的,因此河道並不寬,最窄處僅數丈(十餘米),而且水勢平緩。


    明軍抬著上千艘小船,用鐵鏈相連,鋪上木板,便是浮橋。一口氣搭建了十餘座寬大的浮橋,推著炮車、雲梯車等攻城器械,迅速渡河。


    豐濟倉很大,外麵圍有圍牆。原有守軍三千,石廷柱令三子和碩額駙石華善率五千八旗漢軍駐守於此。清江浦城內還有五千八旗漢軍和兩千綠營。


    “王勝、蔡祿,汝二人率兵一萬攻倉”。


    “末將領命”。


    “黃應率兵三千,看守浮橋”。


    “末將領命”。


    “其餘諸將隨本帥埋伏於豐濟倉之南,本帥料定,豐濟倉這邊一打起來,清江浦城裏的清軍必然來增援,正好一舉殲之”,孫貴很自信,跟著光武大帝打了這麽多仗,不知不覺間有了名將氣度。


    ??


    “轟轟轟轟轟轟”,豐濟倉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


    “不好,中了明軍的調虎離山之計了!”


    石廷柱是宿將,一聽炮聲,便知中計,十分懊惱不該派王國光、張中率一萬綠營去桃源打錢謙益,現在清江浦空虛了。


    可是,後悔也沒用。


    “來人,給本帥披甲,增援豐濟倉”,帶著五千兵馬,出城增援。


    “殺殺殺”,石廷柱剛走到一半,喊殺聲大作,孫貴、鄭斌、楊正、戴捷率兩萬伏兵殺出。


    “不好,明軍這是圍點打援!”


    石廷柱打老了仗,當年打錦州,他跟隨皇太極,用這法子消滅了一批又一批明軍,沒想到今日被明軍打了援。


    畢竟是老將,決斷迅速,“張朝璘章京,汝率本部殿後,其餘人隨本帥殺出去”。


    “殺”,石廷柱發了狠,拚死往迴衝,四子石琳率部緊隨。


    幸好決斷得快,五千兵馬保住了三千,狼狽逃迴清江浦城。


    殿後的梅勒章京張朝璘,左衝右突,卻越圍越深。


    “噠噠噠”,一騎飛至,大刀橫削,張朝璘的腦袋飛上了天,卻是明將戴捷。


    孫貴令鄭斌、楊正領兵五千監視清江浦,自率大軍猛攻豐濟倉。


    “圍三闕一,放韃子一條生路。此戰本帥隻要他們的糧食,速戰速決!”


    豐濟倉內,和碩額駙石華善正組織部下拚死抵抗,卻不料明軍讓出了一個缺口。這一下,清軍再也沒了鬥誌,紛紛從缺口逃生。


    “額附,快走吧,晚了便來不及了”,部下勸石華善逃命。


    “不,吾走了,大軍的軍糧就完了”,石華善不肯逃。


    湧入的明軍越來越多,部下無法,硬拉著石華善逃命。


    豐濟倉燃起了衝天大火。


    清江浦城牆上,石廷柱老淚縱橫,“皇上,臣無能,沒有保住大軍的軍糧!”


    正哭著,石華善逃迴。


    石廷柱大怒,“孳子,丟了豐濟倉,汝還有臉活著迴來!拖下去,斬!”


    “額真,現在正是用人之際,請容額附戴罪立功”,諸將解勸。


    “哼,看諸將麵上,給汝一個機會。好好守城,若再丟了清江浦,定斬不饒”。


    ??


    石廷柱是宿將,孫貴攻了七天城,沒打下來。


    王國光、張中聽說清江浦危急,急忙返迴,各地的清軍也陸續趕來。


    孫貴一想,見好就收吧,二話不說,率水師渡過浮橋,登船返迴。


    豐濟倉內的八十萬石糧食被燒得幹幹淨淨,隻剩下清江浦城內的十萬石,缺糧的烏雲,籠罩在清軍頭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