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府在大明南直隸十四府、四州中麵積算大的,位居第三,僅次於鳳陽、淮安,比應天府還大。
清廬州總兵王之綱正愁眉苦臉地在總兵府內兜圈圈。他兜圈圈可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嚇的。
前一陣子傳來消息,明朝光武皇帝正在收拾降清的貳臣,找人編了本《貳臣傳》,家財充公,人,殺得殺,流放的流放。可憐啊!
他的老上級,明忻城伯、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趙之龍,被收拾了,全家流放四川,聽說查抄的家產有一百萬兩。
王之綱對趙之龍有感情,當年就是這位忻城伯帶自己降的清。
當年的事猶在眼前啊!
幾十個清軍騎兵抵達南京洪武門外,耀武揚威。忻城伯趙之龍、保國公朱國弼一看,乖乖,這麽多敵人,這哪打得過?兩人由城牆上縋下,帶著降表降清。然後,豫親王多鐸來了,南京的城門開了,大家夥都由大明的官變成大清的官了。
王之綱很怕,如今明軍已克安慶,馬上就要來廬州了。會不會像收拾趙之龍一樣收拾自己?
他也是貳臣,本是大明總兵,鎮守開封。多鐸下河南,不敢戰,南逃江寧。後來投奔了忻城伯趙之龍,隨趙之龍降了清。曆史上乾隆皇帝修《貳臣傳》,他榮列乙編。
王之綱拿出了那張《光武帝奉天討虜檄》,上麵寫得明白:“倘有屈節事虜,又幡然悔悟,殺虜而降者,朕皆赦其罪,並視其功績,封授官爵??”。
自己要不幹脆再降迴去、重新做明朝的官?他想降,又舍不得。因為在大清朝,他混得不錯,和朝中南黨首領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順治帝心腹太監吳良輔稱兄道弟,兩年前被加了都督同知,再熬一陣子,沒準就要升提督了。
華夏人喜歡黨爭是出了名的,降清的汗奸們也不例外。北黨”首領馮銓與南黨首領陳名夏鬥得你死我活,最後以北黨勝利告終。但南黨仍有勢力,王之綱投靠南黨首領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順治帝心腹太監吳良輔等人,混得風生水起。降明後,還能保有如今的權勢嗎?
不降又打不過。
王之綱本有一萬兵馬,洪承疇調走了五千守衛江寧,後來又抽了兩千守衛江防,現在隻剩三千人了。區區三千人,怎麽能是那光武皇帝的對手?
正煩惱著,廬州知府胡靳忠來了。此人在明時隻是個知縣,降清後升了知府,對清廷感恩戴德。
“明軍已攻占安慶,我廬州險要盡在南部的霍山(天柱山)、三角山、冶父山、泥汊河,大帥當速派兵占據這些地方才是”,胡靳忠向王之綱獻計。
王之綱沒好氣地說道:“唉,本帥如何不知?隻是部下被抽走大半,現在隻剩三千兵馬。這麽點人,如何分兵據守?”
“大帥,咱有兵”。
“嗯?兵從何來?”
胡靳忠一笑,“大帥,除了您的戰兵,廬州還有守兵。合肥有守備兵七百,英山、霍山、舒城、廬江各有守備兵五百,六安、無為各有守備兵三百。下官已將這些守兵集中起來,合計有兵員三千三百,再加上您的三千戰兵和從安慶逃迴的兩千敗兵,足有八千之眾。可堪一戰”。
一聽有八千兵馬,王之綱神色舒展了些,當即答應由合肥南下,計劃沿泥汊河、冶父山、冷水關一線布防。
剛至軍營,傳令開拔。忽見友人李天馥穿著白色孝服來了。
這李天馥乃是合肥人,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好讀書、樂行善。雖然隻有二十一歲,卻是名滿合肥的才子。王之綱聞其名,結為好友。
李天馥見了王之綱,先是大笑,後又大哭,然後一扭身,走了。
王之綱一楞,這是咋了?瘋癲了?追出去問:“湘北賢弟,汝這是為何?”
李天馥道:“吾笑者,為大帥又有了八千兵馬而賀;吾哭者,為大帥妄想以這八千兵馬螳臂擋車而悲。朋友一場,特披孝服為大帥送行耳”。
“湘北,汝不看好吾此次南下?”
“敢問大帥自比洪經略何?區區八千人馬能敵得過十餘萬明軍嗎?”
王之綱最佩服洪承疇,一想,是啊!洪老經略那麽大本事都不是光武皇帝對手,自己帶區區八千人去擋他的兵鋒,不是送死嘛!”
歎了口氣,“湘北的金玉良言,老夫銘記在心。盡人事,聽天命吧”。
經李天馥這麽一說,王之綱猶猶豫豫地南下,速度緩慢。他令霍山守備趙潛領五百兵走在最前麵。
??
“陛下,前麵便是泥汊河了,水勢湍急。臣建議從此河上遊的冷水關繞過去”,謀士劉茂遐向朱亨嘉獻計。
朱亨嘉令侍衛投了根樹枝入河,瞬間便沒了影,好急的水速!
點點頭,“令李明忠部迅速搶占冷水關”。
明軍動作很快,攻占冷水關大半天後,清軍才到。領頭的是清霍山守備趙潛的五百守備兵。
“大帥,末將請求出戰”,關牆之上,陳上川大聲請戰。
李明忠見清軍人數不多,而且隊列雜亂,心裏納悶,莫非敵人在後麵設有埋伏,故意派一支弱軍來當誘餌?
“陳將軍,汝帶三千人試探一下,敵若遁逃,不可追擊,以防埋伏”。
“是!”
陳上川領命出關,三千虎狼,列著軍陣,緩緩逼向清軍。百戰精銳,自有一股殺氣,震懾得清軍膽寒。
趙潛部隻不過是地方守備兵,沒打過大仗,且隻有五百人,氣勢頓時被壓製。
有膽小的,不顧軍令,撒腿便往後逃。
趙潛懵了,冷水關上怎麽會有明軍?兩軍離得很近,想逃估計是來不及了。
把心一橫,福至心靈,令全軍跪倒於地,大唿道:“末將趙潛,率部棄暗投明”。
李明忠楞住了,世上斷沒有誘餌投降的道理,看來敵人並沒有埋伏。一審趙潛,清軍虛實盡知。
大喜,這麽些個歪瓜裂棗,簡直便是給本帥送軍功來的!留楊彥迪守冷水關,自帶陳上川、鄧耀部萬餘兵馬,殺氣騰騰,直撲王之綱軍。
王之綱自從聽了李天馥之言,便存了保命之心,讓趙潛等地方守備軍走在最前麵,安慶綠營殘軍走中間,自己的三千廬州綠營走最後。
不料還沒走到冷水關,便聞報打前哨的五百霍山守備兵降明了。王之綱大驚,不敢戰,下令全軍返迴合肥。
他的廬州綠營走在最後麵,逃掉了,三千嫡係,隻損失了幾十人。隻是坑苦了走在前麵的五千多各縣守備兵、安慶綠營兵,他們被殲滅大半。
此戰,明軍殲敵四千,自身僅傷亡百人,史稱冷水關之戰。
??
“李卿,此戰卿打得很好,打出了我軍的威風”,朱亨嘉猛誇李明忠。
“陛下,此戰,敵軍多為守軍和安慶敗軍,戰力甚弱,臣勝之不武”。
李明忠卻不肯居功。那意思,咱是主力,打清軍的地方部隊,打成這樣,理所當然。
朱亨嘉哈哈大笑,撫李明忠之背曰:“卿想滅韃子的主力,機會有的是!朕把先鋒留給汝!哈哈哈!”
“臣謝主隆恩!”
無形之間,君臣之間的關係融洽了很多。上次,三法司會審,剮了“假永王”後,李明忠等受過崇禎帝厚恩的大臣,心裏是有點小疙瘩的,此次北伐,全部化解了。
“令劉文秀、王得仁,領兵三萬北上,攻取合肥”,朱亨嘉下了軍令。
“不可”,兵部郎中、謀士劉茂遐勸道:“兵分則弱,清虜的主力盡在揚州。陛下應順江而下,去揚州與虜決戰才是。豈可分兵於合肥、與虜可乘之機?”
“嗯,劉卿所言亦有理”,朱亨嘉皺了皺眉,“不過,那王之綱雖敗,廬州綠營卻逃掉了。朕若視之不理,怕他在後麵騷擾朕的糧道啊!”
“陛下,那王之綱與臣等以前均在興平伯(指高傑)麾下共過事,臣等願寫信勸降”,李本深、胡茂禎說道。
朱亨嘉大喜,“如此,二卿速速寫來”。
“陛下,王之綱,小人也。空紙一張,必不肯降”,鄭封有不同看法。
“鄭卿,決戰在即,朕如何能分兵去合肥?”
鄭卿笑道:“無須出動我軍戰兵。隻需派陸文野部一千五百雜兵和剛歸順的五百霍山降兵去,便可”。
陸文野奪城門歸順後,朱亨嘉將他部下的一千五百羅教教民,編為雜兵,號稱“安慶營”。再加上在冷水關投降的趙潛部五百霍山降兵,剛剛二千人。
朱亨嘉一楞:“這些軍隊,虛張聲勢可以,打不了硬仗啊!”
“要的便是虛張聲勢”,鄭封笑得肚子疼,“此外,再派個有名望的重臣領軍,臣料,王之綱必降”。
“重臣?派誰去呢?”朱亨嘉有些遲疑。
“微臣願往”,一個蒼老的聲音傳來,朱亨嘉封的山東河南總督、七十三歲的大名士錢謙益昂然而出。
清廬州總兵王之綱正愁眉苦臉地在總兵府內兜圈圈。他兜圈圈可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嚇的。
前一陣子傳來消息,明朝光武皇帝正在收拾降清的貳臣,找人編了本《貳臣傳》,家財充公,人,殺得殺,流放的流放。可憐啊!
他的老上級,明忻城伯、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趙之龍,被收拾了,全家流放四川,聽說查抄的家產有一百萬兩。
王之綱對趙之龍有感情,當年就是這位忻城伯帶自己降的清。
當年的事猶在眼前啊!
幾十個清軍騎兵抵達南京洪武門外,耀武揚威。忻城伯趙之龍、保國公朱國弼一看,乖乖,這麽多敵人,這哪打得過?兩人由城牆上縋下,帶著降表降清。然後,豫親王多鐸來了,南京的城門開了,大家夥都由大明的官變成大清的官了。
王之綱很怕,如今明軍已克安慶,馬上就要來廬州了。會不會像收拾趙之龍一樣收拾自己?
他也是貳臣,本是大明總兵,鎮守開封。多鐸下河南,不敢戰,南逃江寧。後來投奔了忻城伯趙之龍,隨趙之龍降了清。曆史上乾隆皇帝修《貳臣傳》,他榮列乙編。
王之綱拿出了那張《光武帝奉天討虜檄》,上麵寫得明白:“倘有屈節事虜,又幡然悔悟,殺虜而降者,朕皆赦其罪,並視其功績,封授官爵??”。
自己要不幹脆再降迴去、重新做明朝的官?他想降,又舍不得。因為在大清朝,他混得不錯,和朝中南黨首領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順治帝心腹太監吳良輔稱兄道弟,兩年前被加了都督同知,再熬一陣子,沒準就要升提督了。
華夏人喜歡黨爭是出了名的,降清的汗奸們也不例外。北黨”首領馮銓與南黨首領陳名夏鬥得你死我活,最後以北黨勝利告終。但南黨仍有勢力,王之綱投靠南黨首領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順治帝心腹太監吳良輔等人,混得風生水起。降明後,還能保有如今的權勢嗎?
不降又打不過。
王之綱本有一萬兵馬,洪承疇調走了五千守衛江寧,後來又抽了兩千守衛江防,現在隻剩三千人了。區區三千人,怎麽能是那光武皇帝的對手?
正煩惱著,廬州知府胡靳忠來了。此人在明時隻是個知縣,降清後升了知府,對清廷感恩戴德。
“明軍已攻占安慶,我廬州險要盡在南部的霍山(天柱山)、三角山、冶父山、泥汊河,大帥當速派兵占據這些地方才是”,胡靳忠向王之綱獻計。
王之綱沒好氣地說道:“唉,本帥如何不知?隻是部下被抽走大半,現在隻剩三千兵馬。這麽點人,如何分兵據守?”
“大帥,咱有兵”。
“嗯?兵從何來?”
胡靳忠一笑,“大帥,除了您的戰兵,廬州還有守兵。合肥有守備兵七百,英山、霍山、舒城、廬江各有守備兵五百,六安、無為各有守備兵三百。下官已將這些守兵集中起來,合計有兵員三千三百,再加上您的三千戰兵和從安慶逃迴的兩千敗兵,足有八千之眾。可堪一戰”。
一聽有八千兵馬,王之綱神色舒展了些,當即答應由合肥南下,計劃沿泥汊河、冶父山、冷水關一線布防。
剛至軍營,傳令開拔。忽見友人李天馥穿著白色孝服來了。
這李天馥乃是合肥人,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好讀書、樂行善。雖然隻有二十一歲,卻是名滿合肥的才子。王之綱聞其名,結為好友。
李天馥見了王之綱,先是大笑,後又大哭,然後一扭身,走了。
王之綱一楞,這是咋了?瘋癲了?追出去問:“湘北賢弟,汝這是為何?”
李天馥道:“吾笑者,為大帥又有了八千兵馬而賀;吾哭者,為大帥妄想以這八千兵馬螳臂擋車而悲。朋友一場,特披孝服為大帥送行耳”。
“湘北,汝不看好吾此次南下?”
“敢問大帥自比洪經略何?區區八千人馬能敵得過十餘萬明軍嗎?”
王之綱最佩服洪承疇,一想,是啊!洪老經略那麽大本事都不是光武皇帝對手,自己帶區區八千人去擋他的兵鋒,不是送死嘛!”
歎了口氣,“湘北的金玉良言,老夫銘記在心。盡人事,聽天命吧”。
經李天馥這麽一說,王之綱猶猶豫豫地南下,速度緩慢。他令霍山守備趙潛領五百兵走在最前麵。
??
“陛下,前麵便是泥汊河了,水勢湍急。臣建議從此河上遊的冷水關繞過去”,謀士劉茂遐向朱亨嘉獻計。
朱亨嘉令侍衛投了根樹枝入河,瞬間便沒了影,好急的水速!
點點頭,“令李明忠部迅速搶占冷水關”。
明軍動作很快,攻占冷水關大半天後,清軍才到。領頭的是清霍山守備趙潛的五百守備兵。
“大帥,末將請求出戰”,關牆之上,陳上川大聲請戰。
李明忠見清軍人數不多,而且隊列雜亂,心裏納悶,莫非敵人在後麵設有埋伏,故意派一支弱軍來當誘餌?
“陳將軍,汝帶三千人試探一下,敵若遁逃,不可追擊,以防埋伏”。
“是!”
陳上川領命出關,三千虎狼,列著軍陣,緩緩逼向清軍。百戰精銳,自有一股殺氣,震懾得清軍膽寒。
趙潛部隻不過是地方守備兵,沒打過大仗,且隻有五百人,氣勢頓時被壓製。
有膽小的,不顧軍令,撒腿便往後逃。
趙潛懵了,冷水關上怎麽會有明軍?兩軍離得很近,想逃估計是來不及了。
把心一橫,福至心靈,令全軍跪倒於地,大唿道:“末將趙潛,率部棄暗投明”。
李明忠楞住了,世上斷沒有誘餌投降的道理,看來敵人並沒有埋伏。一審趙潛,清軍虛實盡知。
大喜,這麽些個歪瓜裂棗,簡直便是給本帥送軍功來的!留楊彥迪守冷水關,自帶陳上川、鄧耀部萬餘兵馬,殺氣騰騰,直撲王之綱軍。
王之綱自從聽了李天馥之言,便存了保命之心,讓趙潛等地方守備軍走在最前麵,安慶綠營殘軍走中間,自己的三千廬州綠營走最後。
不料還沒走到冷水關,便聞報打前哨的五百霍山守備兵降明了。王之綱大驚,不敢戰,下令全軍返迴合肥。
他的廬州綠營走在最後麵,逃掉了,三千嫡係,隻損失了幾十人。隻是坑苦了走在前麵的五千多各縣守備兵、安慶綠營兵,他們被殲滅大半。
此戰,明軍殲敵四千,自身僅傷亡百人,史稱冷水關之戰。
??
“李卿,此戰卿打得很好,打出了我軍的威風”,朱亨嘉猛誇李明忠。
“陛下,此戰,敵軍多為守軍和安慶敗軍,戰力甚弱,臣勝之不武”。
李明忠卻不肯居功。那意思,咱是主力,打清軍的地方部隊,打成這樣,理所當然。
朱亨嘉哈哈大笑,撫李明忠之背曰:“卿想滅韃子的主力,機會有的是!朕把先鋒留給汝!哈哈哈!”
“臣謝主隆恩!”
無形之間,君臣之間的關係融洽了很多。上次,三法司會審,剮了“假永王”後,李明忠等受過崇禎帝厚恩的大臣,心裏是有點小疙瘩的,此次北伐,全部化解了。
“令劉文秀、王得仁,領兵三萬北上,攻取合肥”,朱亨嘉下了軍令。
“不可”,兵部郎中、謀士劉茂遐勸道:“兵分則弱,清虜的主力盡在揚州。陛下應順江而下,去揚州與虜決戰才是。豈可分兵於合肥、與虜可乘之機?”
“嗯,劉卿所言亦有理”,朱亨嘉皺了皺眉,“不過,那王之綱雖敗,廬州綠營卻逃掉了。朕若視之不理,怕他在後麵騷擾朕的糧道啊!”
“陛下,那王之綱與臣等以前均在興平伯(指高傑)麾下共過事,臣等願寫信勸降”,李本深、胡茂禎說道。
朱亨嘉大喜,“如此,二卿速速寫來”。
“陛下,王之綱,小人也。空紙一張,必不肯降”,鄭封有不同看法。
“鄭卿,決戰在即,朕如何能分兵去合肥?”
鄭卿笑道:“無須出動我軍戰兵。隻需派陸文野部一千五百雜兵和剛歸順的五百霍山降兵去,便可”。
陸文野奪城門歸順後,朱亨嘉將他部下的一千五百羅教教民,編為雜兵,號稱“安慶營”。再加上在冷水關投降的趙潛部五百霍山降兵,剛剛二千人。
朱亨嘉一楞:“這些軍隊,虛張聲勢可以,打不了硬仗啊!”
“要的便是虛張聲勢”,鄭封笑得肚子疼,“此外,再派個有名望的重臣領軍,臣料,王之綱必降”。
“重臣?派誰去呢?”朱亨嘉有些遲疑。
“微臣願往”,一個蒼老的聲音傳來,朱亨嘉封的山東河南總督、七十三歲的大名士錢謙益昂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