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裏城正殿門前,琉球世子尚質凝望著“萬國津梁鍾”,百感交集。此鍾鑄造於一四五八年,為向大明朝表忠心而立。上刻銘文曰: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津梁”。
“唉!本以為大明朝不行了,沒想到又中興了,降清這步棋下快了呀!負恩太甚,不知蔡祚隆他們能否取得大明的原諒”,尚質後悔莫及,喃喃自語。
大明朝對琉球真是好得沒話說。
自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歸順大明後,世代為中華封藩,連王室的“尚”姓都是大明賜的。大明朝實施“海禁”,別國貨物,官方途徑進不了大明,琉球國卻打著朝貢的名義隨便進。兩百多年,仗著“中華藩屏”的名義,大做生意,富得流油。葡萄牙人皮萊斯說:“琉球人的闊綽程度已在中國人之上”。朝鮮使臣提到琉球國每每不無妒忌地說,“大明對待朝鮮不能與琉球國相比”。
不過太富很了也不是好事。本來琉球民風彪悍,有了錢以後,“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中山之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儀之鄉”。民風一儒雅,軍隊的戰鬥力便弱了。
既富又弱,在日本人眼裏便成了大肥肉。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三千軍隊入侵硫球。久不經戰的琉球軍在薩摩軍麵前猶如螳臂擋車,大島、歸仁??全部淪陷。尚寧王嚇壞了,連王都首裏城都不敢守,便投降了。島津軍在首裏大劫七日,一舉解決了財政危機。
島津家為了拍德川家康馬屁,將尚寧王等一百多王族成員,押往日本駿府城朝拜德川家康。可憐!那場麵猶如宋朝徽欽北狩。琉球士民數千人送別,無不悲愴淚下,“遠行者妻兒弟友皆來相送...眾人或哭或泣觀者莫不鼻酸...國王聖駕一起宮娥皆揮淚”(喜安日記)。
尚寧王運氣好,遇到了大政治家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不同意薩摩藩吞並琉球,當時他正謀求與大明修好,琉球國,是大明朝的鐵杆小弟,留著可以做中日邦交的紐帶;且薩摩藩可是強藩,若再讓其吞並琉球,難免尾大不掉。
尚寧向德川家康獻上貢品以及琉球歌舞,隨即又前往江戶晉見將軍德川秀忠,德川秀忠按老爹的吩咐,設宴款待,並許下不亡琉球王室的承諾。尚寧感激涕零,視德川家為再生父母。
幕府不同意薩摩藩吞並琉球,令島津氏極不滿。隱瞞幕府吞並了琉球的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衝永良部島、與論島約三萬石的領地;又強迫琉球簽寧了喪權辱國的《掟十五條》,方才釋放尚寧迴國。
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向大明、日本兩頭稱臣。
尚寧王死後,尚豐王、尚賢世子都生活在薩摩藩的陰影下,為了維護國家獨立,迫切需要得到大國的庇護。請求大明冊封,便成了重中之重。大明沒了,滿清也行,誰的勢力大,便當誰的小弟。
兩年前,琉球世子尚質剛派人向清廷上繳明朝印信,並請其冊封。又傳來消息,大明朝中興了,居然重新打下了南京。
尚質慌了神,急令正議大夫蔡祚隆、周國盛去南京,向光武皇帝上賀表。
“唉!當年尚清王在位時,我琉球國疆界,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島、八重山群島,亦算東海強藩,謝料今日竟至如廝田地”,尚質望著“萬國津梁鍾”上的銘文,淚流。
??
南京城,關府,大明朝目前最有權勢的府宅之一。
內閣首輔關守箴正在書房悠閑地看書、品茶。
管家來報,“老爺,琉球使臣求見”。
“琉球使臣?不見,便說予有事未歸”,關首輔慢條斯理地呷了口茶。
“老爺,使臣還帶來了這個”,管家遞上了一張銀票。
關守箴一瞅,這蕞爾小國,一出手居然是十萬兩。都說這琉球國富饒,果不其然。
在光武帝諸臣中,關守箴絕對是廉潔的,不該拿的銀子一分都不會拿。至於這該拿的銀子嘛??這琉球國的銀子貌似是該拿的。
“讓那使臣進來吧”,關守箴微微一笑。
琉球國正議大夫蔡祚隆進入了關府客堂,這些天可把他急壞了,來南京半個月了,皇帝陛下壓根不見,禮賓院的官員理都不理。好不容易,拜通了大明首輔的家門。
一見關守箴,蔡祚隆撲通一聲跪倒,“下官參見關閣老”。
他本可以不跪。大明禮儀規定:“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單。其品級近者,相見行禮??其相越四等者,則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禮,有事則跪白”。
換句話說,五品及以下官員,麵見一品的關守箴方才需跪。蔡祚隆這個正議大夫,擱大明朝,屬正三品,相差不到四等,不需跪。況且還是外藩使臣,更無須跪。
可人家硬是跪了,為了國家利益,何惜個人榮辱。
“嗯,這使臣倒是蠻曉事的”,受了人家的大禮加銀票,關守箴有些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問道:“尊使此來是為了覲見聖上之事吧?”
“正是,請閣老垂憐小邦”。
“哎!爾琉球國糊塗呀,怎麽可以忘天朝之深恩降清呢?”
“此皆小人蒙弊世子,世子後悔莫及。求閣老向聖上美言!”
關守箴擺足了天朝首輔的架子,把蔡祚隆好一頓教訓。然後,才嗬嗬一笑,“老夫跟隨聖上多年,最知龍***讓聖上消氣,倒也不難?”
“哦,求閣老指點”。
“聖上脾氣大,心腸卻甚軟。汝隻需跪在宮門前負荊請罪,用不了幾日,必然見汝”。
??
“聖上,那琉球使臣跪在宮門外一整天了,可憐!大冷的天,凍得瑟瑟發抖”,馬歡喜向朱亨嘉匯報。
蔡祚隆給馬公公也送了五萬兩銀子好處。這五萬兩送得值,不然起碼還得多跪兩天。
其實朱亨嘉的氣已消了。仔細一想,打鐵還需自身硬,大明朝自己不爭氣,也不能全怪人家琉球。
“宣他進來吧”。
“琉球囯正義大夫臣蔡祚隆叩見陛下”,蔡祚隆終於見到了光武大帝,激動得熱淚盈眶。
“平身。蔡祚隆,聽說汝負荊請罪。可知爾琉球國錯在何處?”
“小邦世代受天朝深恩,卻背明降清,實在是忘恩負義!世子被奸人蠱惑,現已醒悟。小臣出發時,世子淚流滿麵,讓小臣一定要取得天朝的諒解”。
“哼!爾琉球國之錯,並不在降清,而在小看了吾大明朝!聖人曰,胡人無百年國運。清虜蠻夷,豈能長久?吾大明縱有一時之弱,亦是千萬年文明天朝。豈庇護不了爾琉球國一蕞爾小邦?”
“小邦已知錯矣,求陛下寬恕”,一聽此言,蔡祚隆的頭伏得更低了。
“嗯,琉球世子使汝來,所為何事呀?”
“陛下,世子使小臣前來為三件事。其一、慶賀陛下登基;其二、請求冊封為琉球中山國王;其三、請天朝發兵入駐琉球,助小邦抵禦日本薩摩藩侵略”。
朱亨嘉聽完微笑道:“前兩件事,朕都準了。第三件嘛,那薩摩藩對朕甚為恭順,朕不願意徒起兵戈,日後再議吧”。
蔡祚隆巧舌如簧,“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倭人不肯向天朝稱臣,談何恭順?且琉球乃台灣憑障,若任由倭人吞並琉球,台灣危矣!”
任蔡祚隆說破了天,朱亨嘉也不肯派兵。和薩摩藩貿易,大明能賺到大量金銀,自然不願替琉球國火中取栗。
“天朝若肯派兵,琉球願歲貢紋銀五萬兩,充作軍費”。
“再議吧”,光武帝不鬆口。
“陛下不肯派兵,小臣便跪死在殿內”,蔡祚隆嚎啕大哭,杜鵑啼血。
“大膽!汝竟敢君前失儀!聖上說不成便不成,汝就是學申包胥也沒用”,馬歡喜用大忠臣申包胥來比喻蔡祚隆,明是嗬斥,暗是幫忙。收人銀子便辦事,馬公公就這點好。
淒厲悲傷的哭聲,觸動了光武大帝柔軟的內心,長歎一聲道:“本來朕即將北伐,實不願與倭人再起爭端。不過爾國亦著實可憫。這樣吧,朕令兵部出售一批火器、戰船、兵器、盔甲給琉球,並派一些教官,幫爾琉球國訓練軍隊”。
蔡祚隆大喜:“不知陛下欲派多少教官至琉球?”
朱亨嘉想了想道:“昔我太祖高皇帝曾征發閩地三十六姓入琉球,朕看,便派三十六個人去吧”。
“唉!本以為大明朝不行了,沒想到又中興了,降清這步棋下快了呀!負恩太甚,不知蔡祚隆他們能否取得大明的原諒”,尚質後悔莫及,喃喃自語。
大明朝對琉球真是好得沒話說。
自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歸順大明後,世代為中華封藩,連王室的“尚”姓都是大明賜的。大明朝實施“海禁”,別國貨物,官方途徑進不了大明,琉球國卻打著朝貢的名義隨便進。兩百多年,仗著“中華藩屏”的名義,大做生意,富得流油。葡萄牙人皮萊斯說:“琉球人的闊綽程度已在中國人之上”。朝鮮使臣提到琉球國每每不無妒忌地說,“大明對待朝鮮不能與琉球國相比”。
不過太富很了也不是好事。本來琉球民風彪悍,有了錢以後,“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中山之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儀之鄉”。民風一儒雅,軍隊的戰鬥力便弱了。
既富又弱,在日本人眼裏便成了大肥肉。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三千軍隊入侵硫球。久不經戰的琉球軍在薩摩軍麵前猶如螳臂擋車,大島、歸仁??全部淪陷。尚寧王嚇壞了,連王都首裏城都不敢守,便投降了。島津軍在首裏大劫七日,一舉解決了財政危機。
島津家為了拍德川家康馬屁,將尚寧王等一百多王族成員,押往日本駿府城朝拜德川家康。可憐!那場麵猶如宋朝徽欽北狩。琉球士民數千人送別,無不悲愴淚下,“遠行者妻兒弟友皆來相送...眾人或哭或泣觀者莫不鼻酸...國王聖駕一起宮娥皆揮淚”(喜安日記)。
尚寧王運氣好,遇到了大政治家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不同意薩摩藩吞並琉球,當時他正謀求與大明修好,琉球國,是大明朝的鐵杆小弟,留著可以做中日邦交的紐帶;且薩摩藩可是強藩,若再讓其吞並琉球,難免尾大不掉。
尚寧向德川家康獻上貢品以及琉球歌舞,隨即又前往江戶晉見將軍德川秀忠,德川秀忠按老爹的吩咐,設宴款待,並許下不亡琉球王室的承諾。尚寧感激涕零,視德川家為再生父母。
幕府不同意薩摩藩吞並琉球,令島津氏極不滿。隱瞞幕府吞並了琉球的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衝永良部島、與論島約三萬石的領地;又強迫琉球簽寧了喪權辱國的《掟十五條》,方才釋放尚寧迴國。
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向大明、日本兩頭稱臣。
尚寧王死後,尚豐王、尚賢世子都生活在薩摩藩的陰影下,為了維護國家獨立,迫切需要得到大國的庇護。請求大明冊封,便成了重中之重。大明沒了,滿清也行,誰的勢力大,便當誰的小弟。
兩年前,琉球世子尚質剛派人向清廷上繳明朝印信,並請其冊封。又傳來消息,大明朝中興了,居然重新打下了南京。
尚質慌了神,急令正議大夫蔡祚隆、周國盛去南京,向光武皇帝上賀表。
“唉!當年尚清王在位時,我琉球國疆界,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島、八重山群島,亦算東海強藩,謝料今日竟至如廝田地”,尚質望著“萬國津梁鍾”上的銘文,淚流。
??
南京城,關府,大明朝目前最有權勢的府宅之一。
內閣首輔關守箴正在書房悠閑地看書、品茶。
管家來報,“老爺,琉球使臣求見”。
“琉球使臣?不見,便說予有事未歸”,關首輔慢條斯理地呷了口茶。
“老爺,使臣還帶來了這個”,管家遞上了一張銀票。
關守箴一瞅,這蕞爾小國,一出手居然是十萬兩。都說這琉球國富饒,果不其然。
在光武帝諸臣中,關守箴絕對是廉潔的,不該拿的銀子一分都不會拿。至於這該拿的銀子嘛??這琉球國的銀子貌似是該拿的。
“讓那使臣進來吧”,關守箴微微一笑。
琉球國正議大夫蔡祚隆進入了關府客堂,這些天可把他急壞了,來南京半個月了,皇帝陛下壓根不見,禮賓院的官員理都不理。好不容易,拜通了大明首輔的家門。
一見關守箴,蔡祚隆撲通一聲跪倒,“下官參見關閣老”。
他本可以不跪。大明禮儀規定:“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單。其品級近者,相見行禮??其相越四等者,則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禮,有事則跪白”。
換句話說,五品及以下官員,麵見一品的關守箴方才需跪。蔡祚隆這個正議大夫,擱大明朝,屬正三品,相差不到四等,不需跪。況且還是外藩使臣,更無須跪。
可人家硬是跪了,為了國家利益,何惜個人榮辱。
“嗯,這使臣倒是蠻曉事的”,受了人家的大禮加銀票,關守箴有些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問道:“尊使此來是為了覲見聖上之事吧?”
“正是,請閣老垂憐小邦”。
“哎!爾琉球國糊塗呀,怎麽可以忘天朝之深恩降清呢?”
“此皆小人蒙弊世子,世子後悔莫及。求閣老向聖上美言!”
關守箴擺足了天朝首輔的架子,把蔡祚隆好一頓教訓。然後,才嗬嗬一笑,“老夫跟隨聖上多年,最知龍***讓聖上消氣,倒也不難?”
“哦,求閣老指點”。
“聖上脾氣大,心腸卻甚軟。汝隻需跪在宮門前負荊請罪,用不了幾日,必然見汝”。
??
“聖上,那琉球使臣跪在宮門外一整天了,可憐!大冷的天,凍得瑟瑟發抖”,馬歡喜向朱亨嘉匯報。
蔡祚隆給馬公公也送了五萬兩銀子好處。這五萬兩送得值,不然起碼還得多跪兩天。
其實朱亨嘉的氣已消了。仔細一想,打鐵還需自身硬,大明朝自己不爭氣,也不能全怪人家琉球。
“宣他進來吧”。
“琉球囯正義大夫臣蔡祚隆叩見陛下”,蔡祚隆終於見到了光武大帝,激動得熱淚盈眶。
“平身。蔡祚隆,聽說汝負荊請罪。可知爾琉球國錯在何處?”
“小邦世代受天朝深恩,卻背明降清,實在是忘恩負義!世子被奸人蠱惑,現已醒悟。小臣出發時,世子淚流滿麵,讓小臣一定要取得天朝的諒解”。
“哼!爾琉球國之錯,並不在降清,而在小看了吾大明朝!聖人曰,胡人無百年國運。清虜蠻夷,豈能長久?吾大明縱有一時之弱,亦是千萬年文明天朝。豈庇護不了爾琉球國一蕞爾小邦?”
“小邦已知錯矣,求陛下寬恕”,一聽此言,蔡祚隆的頭伏得更低了。
“嗯,琉球世子使汝來,所為何事呀?”
“陛下,世子使小臣前來為三件事。其一、慶賀陛下登基;其二、請求冊封為琉球中山國王;其三、請天朝發兵入駐琉球,助小邦抵禦日本薩摩藩侵略”。
朱亨嘉聽完微笑道:“前兩件事,朕都準了。第三件嘛,那薩摩藩對朕甚為恭順,朕不願意徒起兵戈,日後再議吧”。
蔡祚隆巧舌如簧,“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倭人不肯向天朝稱臣,談何恭順?且琉球乃台灣憑障,若任由倭人吞並琉球,台灣危矣!”
任蔡祚隆說破了天,朱亨嘉也不肯派兵。和薩摩藩貿易,大明能賺到大量金銀,自然不願替琉球國火中取栗。
“天朝若肯派兵,琉球願歲貢紋銀五萬兩,充作軍費”。
“再議吧”,光武帝不鬆口。
“陛下不肯派兵,小臣便跪死在殿內”,蔡祚隆嚎啕大哭,杜鵑啼血。
“大膽!汝竟敢君前失儀!聖上說不成便不成,汝就是學申包胥也沒用”,馬歡喜用大忠臣申包胥來比喻蔡祚隆,明是嗬斥,暗是幫忙。收人銀子便辦事,馬公公就這點好。
淒厲悲傷的哭聲,觸動了光武大帝柔軟的內心,長歎一聲道:“本來朕即將北伐,實不願與倭人再起爭端。不過爾國亦著實可憫。這樣吧,朕令兵部出售一批火器、戰船、兵器、盔甲給琉球,並派一些教官,幫爾琉球國訓練軍隊”。
蔡祚隆大喜:“不知陛下欲派多少教官至琉球?”
朱亨嘉想了想道:“昔我太祖高皇帝曾征發閩地三十六姓入琉球,朕看,便派三十六個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