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南京的秋是美麗的。大明督察院右都禦史黃宗義、平夷侯周鶴芝、周林皋父子,顧不得停車坐愛楓林晚,去欣賞那紅於二月花的霜葉。急匆匆被傳召去乾清宮東側的東暖閣。
黃宗義見自己和周鶴芝父子一齊被召見,很奇怪,暗忖:吾是文臣,他倆是武將,風馬牛不相及,聖上將吾等召到一起,所為何事?
和黃宗義暗忖不同,周鶴芝是個直性子,直接便問傳旨的司禮監長隨崔貴,“崔公公,聖上召我等何事?”
崔貴一笑,“聖上的心思,咱家(讀音:“za”“jia”)如何能知?”
周林皋比父親周鶴芝更人情練達,摸出塊碎銀,偷偷地塞進崔貴袖中,“還請公公指點迷津”。
崔貴樂了,“聖上的心思咱家委實不知,馬公公讓咱家傳召時,咱家偷聽了一耳。似乎和那日本國有些關係”。
三人恍然大悟,原來是為日本國的事啊!
當年在魯監國麾下時,黃宗羲和馮京第曾多次赴日本乞師;周鶴芝做海盜時和日本人關係也非常好,曾讓兒子周林皋認日本撒斯瑪王(即日本薩摩藩藩主)島津光久為義父,亦多次往薩摩藩借兵。
可以說,這三人都是大明國內的“日本通”。
知道了光武大帝找自己問什麽事,三人心裏有了底,不慌不忙、氣定神閑地往東暖閣而來。
這段時間,朱亨嘉一直在積極準備北伐中原,守江必守淮,至少要把淮河流域打下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得便是銀子。雖然現在戶部督儲司的各大糧倉已經屯滿,國庫的存銀也達到了三百多萬兩,但是大仗一打起來,金山銀海的,需要的銀子可多了去了。
朱亨嘉覺得有必要想法子,多弄點銀子,便想到了日本。是的,日本。這個時代的日本可是極富的,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沙特阿拉伯。不過,人家不產石油,產金銀。當時的日本,各地的大名們總共開發了五十多個金礦和三十多個銀礦,其中,白銀產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錢多就有底氣!當年魯監國派人赴日乞師,日本人不肯出兵,卻舍得給錢。人家國庫裏金銀都快堆不下,有很多破銅錢沒地放,便贈送給了魯監國,倒也稍稍緩解了一下魯監國的財政壓力。
朱亨嘉想,要是用中華的絲綢、瓷器,換取日本的金銀,豈不是能大大充實大明的國庫嗎?曆史上,似乎那朱成功便是這麽幹的。
結果一了解,才發現,想和日本人做生意,沒那麽簡單。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實行鎖國令了。
鎖國,和大明朝的海禁其實是一個意思,乃是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從1633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開始,已經接連頒布了五次鎖國令。
國一鎖,想和日本人做生意,賺人家的銀子,可就難嘍!
日本人目前隻與特定的國家,在特定的地點做生意。隻允許明朝、清朝、荷蘭人在長崎貿易;對馬藩與朝鮮貿易;薩摩藩與琉球國貿易;鬆前藩與蝦夷貿易。除此之外,一律不準,外國商船膽敢進入日本其他地方貿易,一律擊沉。
德川幕府搞鎖國令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對外,為了阻止天主教的傳播。自從荷蘭人來日本經商後,很多日本人開始信天主教,就連一些大名(日本稱領主為名主,大的名主稱“大名”,相當於中國的諸侯),比如豐後國的大名大友宗麟,也改信了天主教。此人佛教法名宗麟,改信天主教後,洗禮名:普蘭師司怙。這怎麽行?怎麽聽都不像日本人!數典忘祖,嚴重威脅我德川家族的統治。必須鎖國,減少和洋人的接觸。
其二,對內,抑製西南諸藩的強大。西南諸藩離明朝、清廷、朝鮮近,從對外貿易中獲利更多。巨額的商稅,讓他們有銀子招兵買馬,和幕府對抗。比如,那控製著薩摩國、大隅國、日向國部分地區、琉球王國的薩摩藩;控製著周防國、長門國的長州藩;控製著肥前國的肥前藩;控製著土佐國的土佐藩,個個兵強馬壯。
如果這些大名,和德川家族關係好,便也罷了,問題不是。當年德川家康結束了戰國,被封為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由安土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他老人家按照關係好壞,分封大名。關係好的,比如“禦三家”,封在江戶附近;關係不好的,封得離江戶遠遠的。西南諸藩,離江戶十萬八千裏,和德川幕府的關係可想而知。
關係不好,怎麽能讓他們發財養兵呢?所以這個國,一定要鎖。
朱亨嘉詢問三人:“朕召諸卿前來,是想問一問與日本國通商的事。朕欲遣使去日本,讓那德川氏除長崎外,再多開放幾個港口,與我貿易。用我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日本國的金銀,以作軍餉。諸卿以為如何?”
黃宗義皺了皺眉,答道:“陛下,此事估計難辦,那德川幕府十分輕視我朝,未必應允啊!”
“輕視我大明?朕不是聽說那德川氏,自首任幕府將軍德川家康起,對我大明就一直十分恭順嘛。怎麽會輕視我大明?”
朱亨嘉楞住了,穿越前他可是曆史迷,知道德川幕府自德川家康時,一直對明友善,不怎麽鳥滿清。怎麽黃宗義卻說他們輕視大明?難道曆史記載不準確?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完全不同,關原之戰勝利後,他開始統治全日本,一上台,便致力於與明朝恢複外交、恢複勘合貿易,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他釋放了被扣留在日本的明朝人質河應朝、汪洋、陳文棟、王建功等人,並提交議和書信,用語非常恭敬;1606年,授意島津義久致書給琉球王尚寧,讓其幫忙在明朝和日本之間斡旋,書中提到“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餘年於今矣。我將軍憂之之餘,欲使家久與貴國相談,而年年來商舶於貴國,而大明與日本商賈通貨財之有無”;1610年,令本多正純致書福建總督陳子貞,在書信中凡是涉及“明”、“中華”的地方都空一字,甚至寫“大明天子”時是另起一行,以示尊重,信中稱唿明朝為“中華”、“大明”,稱日本卻為“邦”、“蕞爾小國”;1611年,令琉球國王遣使大明;1612年,再次命令琉球與福建通信商議日本與明朝通商事宜;1613年,令島津家久以琉球國王的名義致信福建巡撫,請求與明朝通商。
這些無不表達了德川氏對大明的尊敬,怎麽會輕視我大明呢?
黃宗義聽朱亨嘉發問,老臉一紅。這都是赴日乞師造成的啊!
一直以來,大明朝在日本人眼裏都是天朝上國。可是,魯監國多次遣使,赴日乞師,援兵沒求到,反倒把大明朝的臉丟了個幹幹淨淨,讓日本人小覷了大明。
黃宗義清晰地記得,那一年,他和馮京第一起赴日乞師。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將他們安置於館舍。馮京第不肯就館,哭其庭十四日,日夜不絕。這是模仿申包胥哭秦庭的橋段,本以為能引起日本人的同情。不料日本人信奉強者,最厭惡大男人流眼淚,見之為異,皆環而笑之。
德川家光以其事告於父親德川秀忠,德川秀忠說:“明朝初年,胡惟庸謀反,我國原沒有參與其事,而明朝竟以為我國串通之,誣我太甚。現在明朝滅亡了,關我們日本何事?現在國家安定,人民樂業,何必越過大海去興兵戎之事呢?”德川家光以此言告馮京第,馮京第說之萬端,終無法挽迴其意,不得不返迴中國。
“陛下,日本人畏威而不懷德,之所以輕視我朝,都是赴日乞師惹的禍啊”,黃宗羲麵紅耳赤地說道。
黃宗義見自己和周鶴芝父子一齊被召見,很奇怪,暗忖:吾是文臣,他倆是武將,風馬牛不相及,聖上將吾等召到一起,所為何事?
和黃宗義暗忖不同,周鶴芝是個直性子,直接便問傳旨的司禮監長隨崔貴,“崔公公,聖上召我等何事?”
崔貴一笑,“聖上的心思,咱家(讀音:“za”“jia”)如何能知?”
周林皋比父親周鶴芝更人情練達,摸出塊碎銀,偷偷地塞進崔貴袖中,“還請公公指點迷津”。
崔貴樂了,“聖上的心思咱家委實不知,馬公公讓咱家傳召時,咱家偷聽了一耳。似乎和那日本國有些關係”。
三人恍然大悟,原來是為日本國的事啊!
當年在魯監國麾下時,黃宗羲和馮京第曾多次赴日本乞師;周鶴芝做海盜時和日本人關係也非常好,曾讓兒子周林皋認日本撒斯瑪王(即日本薩摩藩藩主)島津光久為義父,亦多次往薩摩藩借兵。
可以說,這三人都是大明國內的“日本通”。
知道了光武大帝找自己問什麽事,三人心裏有了底,不慌不忙、氣定神閑地往東暖閣而來。
這段時間,朱亨嘉一直在積極準備北伐中原,守江必守淮,至少要把淮河流域打下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得便是銀子。雖然現在戶部督儲司的各大糧倉已經屯滿,國庫的存銀也達到了三百多萬兩,但是大仗一打起來,金山銀海的,需要的銀子可多了去了。
朱亨嘉覺得有必要想法子,多弄點銀子,便想到了日本。是的,日本。這個時代的日本可是極富的,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沙特阿拉伯。不過,人家不產石油,產金銀。當時的日本,各地的大名們總共開發了五十多個金礦和三十多個銀礦,其中,白銀產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錢多就有底氣!當年魯監國派人赴日乞師,日本人不肯出兵,卻舍得給錢。人家國庫裏金銀都快堆不下,有很多破銅錢沒地放,便贈送給了魯監國,倒也稍稍緩解了一下魯監國的財政壓力。
朱亨嘉想,要是用中華的絲綢、瓷器,換取日本的金銀,豈不是能大大充實大明的國庫嗎?曆史上,似乎那朱成功便是這麽幹的。
結果一了解,才發現,想和日本人做生意,沒那麽簡單。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實行鎖國令了。
鎖國,和大明朝的海禁其實是一個意思,乃是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從1633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開始,已經接連頒布了五次鎖國令。
國一鎖,想和日本人做生意,賺人家的銀子,可就難嘍!
日本人目前隻與特定的國家,在特定的地點做生意。隻允許明朝、清朝、荷蘭人在長崎貿易;對馬藩與朝鮮貿易;薩摩藩與琉球國貿易;鬆前藩與蝦夷貿易。除此之外,一律不準,外國商船膽敢進入日本其他地方貿易,一律擊沉。
德川幕府搞鎖國令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對外,為了阻止天主教的傳播。自從荷蘭人來日本經商後,很多日本人開始信天主教,就連一些大名(日本稱領主為名主,大的名主稱“大名”,相當於中國的諸侯),比如豐後國的大名大友宗麟,也改信了天主教。此人佛教法名宗麟,改信天主教後,洗禮名:普蘭師司怙。這怎麽行?怎麽聽都不像日本人!數典忘祖,嚴重威脅我德川家族的統治。必須鎖國,減少和洋人的接觸。
其二,對內,抑製西南諸藩的強大。西南諸藩離明朝、清廷、朝鮮近,從對外貿易中獲利更多。巨額的商稅,讓他們有銀子招兵買馬,和幕府對抗。比如,那控製著薩摩國、大隅國、日向國部分地區、琉球王國的薩摩藩;控製著周防國、長門國的長州藩;控製著肥前國的肥前藩;控製著土佐國的土佐藩,個個兵強馬壯。
如果這些大名,和德川家族關係好,便也罷了,問題不是。當年德川家康結束了戰國,被封為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由安土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他老人家按照關係好壞,分封大名。關係好的,比如“禦三家”,封在江戶附近;關係不好的,封得離江戶遠遠的。西南諸藩,離江戶十萬八千裏,和德川幕府的關係可想而知。
關係不好,怎麽能讓他們發財養兵呢?所以這個國,一定要鎖。
朱亨嘉詢問三人:“朕召諸卿前來,是想問一問與日本國通商的事。朕欲遣使去日本,讓那德川氏除長崎外,再多開放幾個港口,與我貿易。用我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日本國的金銀,以作軍餉。諸卿以為如何?”
黃宗義皺了皺眉,答道:“陛下,此事估計難辦,那德川幕府十分輕視我朝,未必應允啊!”
“輕視我大明?朕不是聽說那德川氏,自首任幕府將軍德川家康起,對我大明就一直十分恭順嘛。怎麽會輕視我大明?”
朱亨嘉楞住了,穿越前他可是曆史迷,知道德川幕府自德川家康時,一直對明友善,不怎麽鳥滿清。怎麽黃宗義卻說他們輕視大明?難道曆史記載不準確?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完全不同,關原之戰勝利後,他開始統治全日本,一上台,便致力於與明朝恢複外交、恢複勘合貿易,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他釋放了被扣留在日本的明朝人質河應朝、汪洋、陳文棟、王建功等人,並提交議和書信,用語非常恭敬;1606年,授意島津義久致書給琉球王尚寧,讓其幫忙在明朝和日本之間斡旋,書中提到“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餘年於今矣。我將軍憂之之餘,欲使家久與貴國相談,而年年來商舶於貴國,而大明與日本商賈通貨財之有無”;1610年,令本多正純致書福建總督陳子貞,在書信中凡是涉及“明”、“中華”的地方都空一字,甚至寫“大明天子”時是另起一行,以示尊重,信中稱唿明朝為“中華”、“大明”,稱日本卻為“邦”、“蕞爾小國”;1611年,令琉球國王遣使大明;1612年,再次命令琉球與福建通信商議日本與明朝通商事宜;1613年,令島津家久以琉球國王的名義致信福建巡撫,請求與明朝通商。
這些無不表達了德川氏對大明的尊敬,怎麽會輕視我大明呢?
黃宗義聽朱亨嘉發問,老臉一紅。這都是赴日乞師造成的啊!
一直以來,大明朝在日本人眼裏都是天朝上國。可是,魯監國多次遣使,赴日乞師,援兵沒求到,反倒把大明朝的臉丟了個幹幹淨淨,讓日本人小覷了大明。
黃宗義清晰地記得,那一年,他和馮京第一起赴日乞師。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將他們安置於館舍。馮京第不肯就館,哭其庭十四日,日夜不絕。這是模仿申包胥哭秦庭的橋段,本以為能引起日本人的同情。不料日本人信奉強者,最厭惡大男人流眼淚,見之為異,皆環而笑之。
德川家光以其事告於父親德川秀忠,德川秀忠說:“明朝初年,胡惟庸謀反,我國原沒有參與其事,而明朝竟以為我國串通之,誣我太甚。現在明朝滅亡了,關我們日本何事?現在國家安定,人民樂業,何必越過大海去興兵戎之事呢?”德川家光以此言告馮京第,馮京第說之萬端,終無法挽迴其意,不得不返迴中國。
“陛下,日本人畏威而不懷德,之所以輕視我朝,都是赴日乞師惹的禍啊”,黃宗羲麵紅耳赤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