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清晨天涼,您又一夜未眠,披件錦袍吧”,正妃石氏將一件錦袍披在了朱亨嘉的身上。進入鎮江府後,朱亨嘉便派人將後宮嬪妃子女遷往南京,已經抵達。


    別看監國靖王是穿越者,兩世為人,見過大風大浪,可祭孝陵前,他居然失眠了,激動得睡不著。


    睡不著的原因部分是因為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終於有資格在太祖高皇帝的陵前,訴說豪情壯誌,從此不再是叛逆的藩王,而是大明正統!江山社稷,盡在肩上;另一部分是因為錦衣衛指揮史陶成,向他密報了一個消息:大臣們偷偷地替他準備了一件黃袍。


    黃袍!這些臣子啊,比孤還著急,多等幾天不行嗎?


    朱亨嘉令陶成不要泄露黃袍的事,裝作自己不知道的樣子。可是,黃袍,黃袍啊!一想到黃袍,教他如何睡得著?


    “監國,時辰到了”,孫金鼎雙眼通紅地過來稟報。


    朱亨嘉笑了,看來自己的這位心腹和自己一樣,亦是激動得一宿沒睡,平抑了一下心情,淡淡地道:“出發吧”。


    有內侍牽出了寶馬阿雲嘎(蒙語:閃電),這匹馬是嚴天鳳繳獲的滿洲大將的神駒,號稱能日行千裏,現在是監國靖王的坐騎。


    朱亨嘉翻身上馬,率文武官員向孝陵行去。


    天忽然下起淅淅瀝瀝的細雨來,左右勸他換上華蓋,不肯,“百官和三軍將士皆未撐傘,孤豈有撐華蓋的道理?”


    說也奇怪,人馬走到孝陵附近,小雨居然停了。


    此事,光武朝太傅丁魁楚主持編纂的《明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崇禎二十五年八月朔日,帝率文武祭孝陵,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帝遙望陵寢而祝,倐忽風平雨歇。蓋王道蕩蕩,祖宗庇佑也”。


    關於這段描述,後世很多史學家有不同看法。丁魁楚主編的《明史》,是本朝修本朝的史,並非後一個朝代修前一個朝代的史,真實性不高。再者,其人是有名的馬屁精,他編明史主要是為了給明光武帝拍馬屁,不可信。更有人譏道,光武帝就朝孝陵方向遙祝了一下,便把風雨雷電全停了?莫不是天上星宿下凡?方能有如斯法力。


    祭陵的隊伍進入了陵區,隻見沿途鬱鬱蔥蔥,還有野鹿奔鳴。這些鹿有個名字叫“長生鹿”,以前有專人喂食,清軍打下南京後便成了野鹿。


    《大明律》明文規定:盜陵園樹木者,杖、徒並用,罪重者斬。陵園外牆二十裏以內取土、取石、開窯燒造、放火燒山、盜殺園鹿等,各治其罪,或杖責,或枷號,或發邊遠充。擅入陵門者杖一百。嚴刑峻法保護下,自然風景如畫。


    除了如畫的風景,沿途還擠滿了聞訊而來的百姓。見監國靖王祭拜孝陵,多有高唿“高皇帝”、雀躍歡唿而至淚下者。


    “監國,到下馬坊了,請下馬”,孫金鼎向朱亨嘉稟報。


    下馬坊是一座高丈餘、二間柱石牌坊,坊額上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告示凡進入明孝陵的人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太祖高皇帝的尊敬。


    朱亨嘉趕緊下馬,行三跪九叩禮。


    三跪九叩禮,一般是在享殿裏施。但朱亨嘉見兩旁擠滿了百姓,為了表達對太祖的尊重,更為了向天下人宣示自己才是正統,剛至下馬坊便施了大禮。


    光叩頭還不行,還得哭,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哭得越狠,正統性越強。


    “太祖高皇帝啊,您的不肖十二世侄孫朱亨嘉來祭拜您了!嗚嗚嗚~子孫不孝,讓您的陵寢暴露在韃虜兵鋒之下,請您恕罪呀!嗚嗚嗚~吾輩一應要北伐中原,恢複大明的大好河山,請您放心吧!嗚嗚嗚??”


    這一哭不得了,文武百官、三軍將士、兩旁的百姓盡皆淚下。


    有的是因為見到大明收複南京,喜極而泣;有的是想拍朱亨嘉馬屁,跟著監國靖王一起哭;還有的是見別人都哭,隨眾而哭。各種哭聲各異,其中尤以三軍將士哭得最傷心,孝陵就在眼前,想起殉國的袍澤兄弟,怎能不傷心?他們的眼淚,融化金石!


    玩珠峰乃至整個紫金山,哭聲一片,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不要小看這頓哭,這頓哭一哭完,監國靖王的身份立刻變了,由太祖的旁係遠枝,變成了太祖事業的繼承人。


    “請監國節哀,咱們還要祭陵呢,誤了時辰便不好了”,孫金鼎趕緊勸說。


    “嗯”,朱亨嘉點點頭,止住淚,規規矩矩地由甬道旁行,文武百官皆下馬跟隨。


    從下馬坊,一路經神烈山碑(嘉靖帝改鍾山為神烈山時而立)、禁約碑(上刻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九條禁約)、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成祖為太祖歌功頌德所立,俗稱“四方城”),便進入了神道。


    神道刻著石刻,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各有喻意。獅是皇權的象征,能鎮辟魔;獬豸明辨是非,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駱駝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等等。


    神道的盡頭是欞星門,過此門經禦河橋,便來到了孝陵的正門:文武方門。黃瓦、朱門、紅牆,長方形小門額上豎書“文武方門”四個鎏金大字,十分的肅穆,向世人彰顯著皇權的威嚴。即使崩殂了,那也是大明太祖,響當當的一代大帝!


    在文武方門西邊的宰牲亭,還得幹一件事,宰牲獻祭。其實不是宰牲,牲已經宰過了,是殺人。殺虜酋和漢奸。


    擔任監斬官的是顧奕。


    “將奴酋濟渡押上來”,隨著一聲大喝,清多羅簡郡王濟度被押了上來。


    “斬!”


    “嗷!”


    濟度拚死掙紮,“嘭”,挨了一刀背。


    兩個身強力壯的劊子手將濟度按倒,一人拽緊小辮,拉長他的脖子,另一人手起刀落,第一顆腦袋落地。


    接著砍了清江寧巡撫周國佐等三十五名被俘的虜官。


    這三十六人皆是四品以上的虜官,官小了,朱亨嘉怕太祖高皇帝瞧不上。


    斬殺完虜官,穿過文武方門,便進入了享殿(即孝陵殿)。這座殿是孝陵的核心,供奉著太祖和馬皇後的神位。


    孫金鼎指揮著禮儀官,安排好朱亨嘉和文武百官的位置,行三跪九叩禮,吟誦祭文。


    然後過享殿,經過方城和明樓,來到了崇丘。崇丘即寶頂,也稱寶城,為太祖和馬皇後的寢宮。


    朱亨嘉於寶城前三奠酒,完成了祭孝陵的整個程序。


    ??


    按說監國靖王五十六歲了,這麽一番折騰,難免力倦神疲。不,一點不累!


    一想到陶成向自己匯報的,還有件黃袍等著自己,朱亨嘉便渾身充滿了力量,精神矍鑠、步履輕盈。權力的魔力,能讓人年輕二十歲。


    祭完孝陵,往迴走。


    剛過禦河橋,關守箴、孫金鼎、何吾騶、鄭封、劉文秀、郝尚久等數百文武官員,盡皆跪倒。黑壓壓跪了一片。


    “請監國稱帝,以安民心!”


    “監國已立不世之功,當繼承太祖遺誌,承繼大統!”


    “將士們隻服監國,監國不登基,奈三軍將士何?”


    來了,終於來了!


    雖然朱亨嘉對此事早有準備,麵上卻是一副吃驚的樣子,“卿等這是做何?孤早有言在先,暫時替先帝一脈監國,待尋到先帝後裔後再還政。豈可為此不忠不義之事?萬萬不可!”


    “先帝子孫,皆亡於胡虜之手,請監國承繼大統,以正人心”。


    “莫說先帝子孫已故,便是健在,無尺寸之功,如何繼位?監國有複國大功,軍民百姓無不擁戴!監國不允,奈天下蒼生何!”


    百官們紛紛勸進。


    這種事,豈有一勸便成的?


    朱亨嘉頭搖得似撥浪鼓,“不成,不成,卿等是把孤架在火上烤啊!”


    斷然拒絕,往欞星門走去,此謂“一辭”。


    過了神道,進入大金門。


    趙勇、張成武、孫廣威等將領,帶著三軍將士齊跪於地。


    “請監國稱帝,以安將士之心!”


    才辭了一次便受了,吃相有點難看。


    “孤德薄,焉敢登帝位?卿等還是從其他藩王中另選賢能吧”,朱亨嘉再次拒絕,走出了大金門,此謂“二辭”。


    來到禁約碑,餘朝相、楊輔臣、高明貴、李元胤等文武再次跪請,“請監國登大寶,率領臣等驅逐韃虜,恢複中華!”


    第三次了!


    朱亨嘉心尖兒狂跳,嘴上卻再次拒絕,“孤才能平庸,焉敢有非份之想?”


    關守箴朝楊輔臣一使眼色。楊輔臣急和眾將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取了出來。


    好袍!美奐絕倫!


    共織有十八條五彩龍,領緣中為一正麵祥龍,左右分列兩條相同的五彩行龍,兩袖為兩條龍首向上、麵向前襟的升龍,另有仙鶴、靈芝、華蟲(袖子上的四隻鳥)等紋飾,以金線織成,金光閃閃。


    好看是好看,穿不了!


    龍袍是上衣下裳,講究的是:“天衣無縫”,沒有縫,穿起來不方便。需得選專門的靜室,由心靈手巧的宮女伺候,方穿得上。


    眾將都是粗人,不管那麽多,直接將龍袍胡亂裹於朱亨嘉身上。


    孫金鼎一使眼色,諸大臣皆跪伏於地。


    “萬歲!”


    “萬歲!”


    “萬歲!”


    驚天動地的萬歲聲,震得紫金山發抖。


    按說到了這一步,塵埃落定,可以迴京了。可朱亨嘉卻身裹龍袍,聽著群臣的萬歲聲,扭扭捏捏地賴在禁約碑不肯迴京。


    眾臣無奈,聚在一起商議。


    關守箴問鄭封:“鄭公,您可知監國龍袍都披了,緣何不肯迴京呀?”


    鄭封一臉懵懂,“予亦不知,按說百官也唿了萬歲,可以迴京了呀!”


    “是呀”,關守箴也納悶,“將士們也勸進了,還有哪裏沒做好?”


    “百官、將士”,孫金鼎忽然吼道:“予明白了。百姓!還差百姓!”


    關守箴一拍腦袋,“對呀!怎麽把百姓忘了!光有百官、軍隊勸進,沒有百姓勸進,這怎麽能顯出眾望所歸?難怪監國不肯走!”


    關守箴急對趙勇道:“趙將軍,汝速把周圍的百姓聚集起來,向監國勸進”。


    “關閣老放心,末將便是綁也要把他們綁來!”


    “不,不可以綁,得勸!汝告訴他們,凡是願意勸進的,每人賞五斤米”。


    絕大多數情況下,封建王朝的官員們都是將百姓拋諸腦後的,也難為他們,此時居然能想得起來!


    很快,趙勇便組織了萬餘百姓,向朱亨嘉勸進。


    看著這些口唿“萬歲”,歡唿勸進的百姓。監國靖王很開心,終於邁開龍步,裹著龍袍,上馬返迴南京。


    數年後,丁魁楚編篡《明史》(本朝編本朝的史,史家並不承認),假惺惺地找當地百姓考據當時勸進的情景。


    “汝等緣何勸監國登基啊?”


    有百姓不知輕重,說了實話:“因為參與勸進可以得到五斤米”。


    丁魁楚眉頭微皺,和顏悅色地啟發道:“難道汝哭的時候就不傷心感動嗎?”


    “俺一開始哭得聲音小,後來見別人都在哭,不知道怎的,越哭越傷心起來!”


    於是,丁魁楚所編《明史》記載如下:“聞帝祭孝陵,百姓竭誠擁立,至有垂淚泣血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