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王墀璹、王墀璉、王墀珽一人拿著一本《尚書》,翻到《洪範》篇,大聲吟誦。
師道尊嚴,楊先生拿著戒尺,威風凜凜地掃視著三個小娃。
這位楊先生,乃是遵義的一個秀才,據說其家以前是本地的豪族,受播州楊應龍之亂牽連,家道中落。
“撲嗤”,看著楊先生威嚴的樣子,王墀珽笑出了聲。他才六歲,天真爛漫。
“胡鬧”,楊先生臉一沉,“把手伸岀來”。
王墀珽身子一滯,吐出了小舌頭。
“把手伸岀來”,又是一聲威嚴的聲音。
小家夥伸出了小嫩手。
“叭,叭,叭”,楊先生毫不客氣地用戒尺打起了手心。
“呀!好疼!”
散學後,王墀珽哭鬧著要告訴母親熊氏。
王墀璹急忙抱住王墀珽:“五弟乖,母親最近心情不好,別去打擾她可好?”
王墀璉也拉著王墀珽:“五弟乖,四哥帶汝去捉蟋蟀可好?”
“好呀,好呀”,王墀珽開心地拍著小手。
熊氏最近心緒不寧、悶悶不樂,前幾日傳出消息,袁韜、武大定兵敗被殺。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夫君王祥隻是淡淡地罵了一句,“這兩個廢物,真沒用”,就急匆匆離開遵義,趕往了烏江關。但是,熊氏分明看見夫君說這話時,手抖了一下。她什麽也沒說,默默地為夫君收拾衣物。
天涼了,不知夫君在烏江關過得怎麽樣?熊氏讓人給王祥送了一件自己親手織的毛衣。
王祥穿上這件毛衣,立刻感到了一股暖流。
暗下決心要打好這一仗,為了自己的家人。
他也想過投降,可是不敢。從古至今,有哪個逆臣降了後,家人能有好下場?
王祥站在烏江關的關牆上,端著千裏鏡觀察烏江對岸的明軍大營。
大營裏有五千明軍,明軍主力已經去了落蒙水。
王祥觀察了一下炊煙,明軍的炊煙和往常沒什麽不同。艾能奇久經沙場,臨走時特意命令留守的部下多布炊煙,免得對岸的敵軍起疑。
王祥點點頭,轉身欲迴。
忽然一群大雁落入了明軍營寨。
“嗯?空營?”
王祥大驚,問部下,“最近對岸有什麽動靜?”
“最近明軍的小船劃來劃去,似有渡烏江之意”。
“虛張聲勢”,王祥冷笑,明軍的主力必然離開了,才會這樣虛張聲勢。
他們的主力去了哪呢?
王祥盯著地圖,地圖上的落蒙水清晰可見。
??
落蒙水畔,安坤問艾能奇:“蕩虜侯,吾等何時渡河?”
“兵貴神速,讓將士們吃點東西,半個時辰後渡河”。
半個時辰後,明軍開始渡河,密密麻麻的竹筏,衝向對岸。
望著渡河的明軍,“小霸王”王祥笑了。他比明軍晚到落蒙水一天,但明軍缺乏渡河工具,打造竹筏,花了一天時間。所以,正好趕上明軍渡河。
兵法雲,半渡擊之。
王祥打了這麽多年的仗,這個道理還是懂的。
王自奇登上了岸,他是大西軍老將,現在是大明的總兵。
“快,列陣!”
王自奇剛吼完,一道熟悉的身影掠過,艾能奇衝到了前麵。
這位蕩虜侯每戰必當先,因此落了個勇猛善戰的名聲。
一半的明軍上了岸,還有一半正在渡河。
“出擊”,王祥大吼一聲。
“殺!”
無數的伏兵從河邊的樹叢中殺出。
普通將領遇到埋伏,一般都會選擇後退。
艾能奇不是普通人,他不退。
從箭筒裏取出長箭,射向敵人,箭無虛發,一筒箭二十枝射完,帶走二十條生命。
敵人太多,射不盡,轉眼衝到艾能奇身邊。艾能奇取出長茅,連撥帶挑,手下無一合之將,轉眼間又連殺數人。
將是兵的膽,見艾能奇如此勇猛,明軍士氣大振,聚攏在主將身邊,居然頂住了王祥軍的攻勢。
“此人好生了得”,王祥眯著眼,瞅著艾能奇。武舉人出身的他,箭術亦出神入化。
取出箭矢,一箭射向艾能奇。
聽到箭響,艾能奇側身躲過,望向王祥所在的方向。
“嗯?居然能聽聲辨位”,“小霸王”王祥暗讚一聲,取出三枝箭,連續射向艾能奇。
這是他當年中武舉時的絕技——連珠箭。前兩箭並未拉滿弦,速度稍慢,目的是幹擾對方聽覺。最後一箭滿弦射,後發而先至。普通的一石弓,已算強弓,王祥號稱小霸王,力大無窮,用的居然是六石弓。
“嗖”,“嗖”兩聲,艾能奇聽出聲音,左右閃避。
“嗖”,後發先至的一箭到了。
“呀,不好!”
艾能奇再欲躲閃,已來不及。一箭射中額頭,當場殞命。
天道好循環,善射者死於箭下。
“大帥”,王自奇大慟,搶過艾能奇屍首,引兵後撤。
此役,明軍大敗,損兵萬人。
??
沙溪驛,一支大軍正在艱難跋涉。這是征西副將軍李定國的兵馬。
李定國討平了袁韜、武大定二賊後,範友賢讓他去西線指揮作戰。
來到西線,李定囯見王墀遟、劉之複依靠赤水河防守,硬攻不易。他決定迂迴作戰,繞道鎮雄府、經水西,繞過赤水河,直插王墀遟側後。
一路上輕裝前行,來到了沙溪驛,沙溪驛距離落蒙水隻有三天的路程,正遇上王自奇、安坤敗退的兵馬。
“四弟呀”,見了艾能奇的屍身,李定囯傷心欲絕。
“大帥,人死不能複生。哭壞了身子怎麽為蕩虜侯報仇啊?”
諸將紛紛解勸。
李定國從悲痛中醒來,下令道:“偃旗息鼓、鉗馬銜枚,潛行至落蒙水,再渡”。
王自奇、安坤大驚:“大帥,敵軍新勝,士氣正旺,此時再戰落蒙水,於我不利呀!”
李定囯沉聲道:“吾輕裝疾行而來,王祥必不知曉,他也絕料不到吾軍這麽快就卷土重來。以有心算無心,破敵易矣!”
明軍偷偷潛迴落蒙水,白天打造竹筏,晚上渡河。王祥軍剛擺完慶功宴,毫無覺察。
靳統武部上了岸,竇名望部上了岸,王會部、陳健部、王自奇部、安坤部,一支又一支明軍登陸,點上火把,殺向王祥大營。
夜間作戰對明軍有利,明軍的夥食比王祥軍好,所以得雀蒙眼(夜盲症)的人數比王祥軍少。
“殺!”
王自奇一馬當先,砍倒寨門殺入。
“殺!殺!殺!”
喊殺陣陣,幾萬明軍潮水般衝入。
“這是哪來的明軍?”
王祥驚問。
“大帥,快撤吧,再不撤就被包圍了”
左右護著王祥往烏江關撤退,清點兵馬,隻剩兩萬餘殘兵。
王祥急令二兒子王墀遟派兵來援。王墀遟聞訊大驚,令劉之複領兵一萬增援。
“快,準備金湯、熱油、礌石,征發百姓守關”。
王祥打算死守烏江關。
守不住!烏江關之所以難打,是因為有烏江天險可以依靠。明軍已渡過烏江,天險不在,王祥軍又是新敗,士氣低落。這如何守得住?
很快,李定國追兵殺至,再次擊潰王祥軍,奪了烏江關。
王大帥落荒而逃,淒淒慘慘戚戚,逃到正安附近,見一寺廟。
問左右:“此寺何名?”
“稟大帥,此乃南嶽寺”。
“唉”,王祥歎了口氣,“且先進去歇息片刻”。
話音未落,喊殺大作,追兵包圍了南嶽寺。
“莫要走了賊酋王祥!”
“有斬殺王祥者,官升一級、賞銀百兩”。
喊話聲此起彼伏。
王祥大怒,悲吼道:“吾綽號‘小霸王’,昔項羽敗於烏江,此亦烏江。當年威震全川,不料今日竟無一人引手援吾,不複求生也!”
驟起馳入明軍陣中,殺數十人後力竭,返迴南安寺自剄,時年四十三歲。
劉之複的援兵趕到,見到處都是潰兵,尋了幾個潰兵詢問道:“大帥何在?”
“在正安南嶽寺”。
劉之複趕到南嶽寺,殺散追兵,卻隻尋到王祥的屍體。
不由得悲鳴:“大帥啊!末將來晚了!”
喊殺聲四起,又一股明軍追至。
劉之複不敢久留,帶著屍身來到烏江岸邊,以火焚之。骨灰一分為二,一部分埋在江岸邊,一部分帶迴遵義給熊氏。
後世,烏江岸邊有墳,俗指為西楚霸王墳者,不知即王祥墓也。
??
傳說一個人悲傷到了極點,是不會有眼淚的。
劉之複逃迴遵義後,將王祥的骨灰罐交給熊氏,熊氏一滴眼淚都沒流。
她抱著骨灰罐默默地撫摸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在腦海中穿梭。
那一年,她十六歲、他十九歲。他練完拳,餓,盯著庖屋前掛著的熏肉、臘魚怔怔地看,她撲嗤一笑,塞給他一個裝滿小點心的食盒,羞紅著臉,飛快地跑開了。
他受了王應熊府二管家的欺負,情緒低落,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院裏的台階上發楞,她急然出現,安慰他,“君勿自棄,他年必為囯家棟梁!”
那一日,他去考武舉人,臨行向她發誓,若得中,必來娶她。她偷偷地跑去向佛祖上香,求佛祖保佑他一定高中。
“夫人”,劉之複的一聲低喚,將熊氏拉迴到現實。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必須為生存掙紮!
“夫人,明軍即將兵臨城下,大帥不在了,人心惶惶,是不是請大公子迴來主持大局?”
熊氏感激地望了劉之複一眼,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王祥兵敗後,諸將隻顧自己逃命,唯有劉之複搶了王祥的骨灰迴來。王祥戰死後,人心叵測,又是這劉之複竭力穩定著危局。若沒有他,不知有多少人欲賣自己母子求榮。
“劉參將,汝速招璯兒、遟兒還有王命臣將軍迴防遵義”。
“是,夫人”。
熊氏想了想:“另外,再秘密遣人和明軍談判,告訴範友賢,若他肯給我的孩子們一條生路,遵義願歸降朝廷。此事要秘密進行,免得動搖軍心”。
“夫人放心,末將省得”。
劉之複領命退至門口,忽被熊氏喚住。
熊氏向劉之複深深地道了一個萬福,“這段日子,多謝劉參將了!”
劉之複眼睛一酸,“夫人放心,末將誓死保護夫人和少主安全!”
??
播州府容山司範友賢大營,範友賢接見了熊氏派來的使者。
“王夫人使汝來有何話說?”
“夫人派吾來向大帥請降,若大帥肯放過諸位公子性命,夫人願舉遵義而降”。
範友賢心裏冷笑,戰敗者有何資格與吾談條件?
沉聲對使者說道:“汝迴去告訴王夫人,諸位公子乃是罪將親屬,本帥無權決定其生死,必須由監囯聖斷。若她迷途知返,盡速歸順朝廷,本帥會替她酌情向監囯求情,是生是死,全憑造化了”。
使者領命而返。剛走,範友賢便召集眾將商議。
“那熊氏遲遲不肯投降,無非是仗著手上還有些兵馬。東線的賊將王命臣部,目前駐於湄潭縣。本帥欲全殲這王命臣,諸君久戰疲憊,尚能再戰否?”
“末將願隨大帥死戰!”
“好!這才像是吾大明的將軍!”
範友賢下令皮熊、武邦賢率軍兩萬,渡過湄潭水,搶占三度關,截斷王命臣西逃遵義的道路;自己率領楊光謙、馬萬年等將,領兵四萬追擊王命臣。
王命臣接到熊氏命令後,率部棄湄潭城往遵義逃竄。
逃到三度關,發現此關已被明將皮熊、武邦賢搶占。
王命臣叫了一聲苦,隻得率部攻打三度關,企圖打通逃往遵義的道路。
攻了半天,沒打下來,範友賢的追兵到了。
“殺!”
喊殺衝天,四周皆是明軍。
“棄械免死!”
隨著一聲聲喝叫聲,被團團包圍的部下再無鬥誌,紛紛繳械投降。
“唉!此天命也!”
王命臣長歎一聲,扔掉了手裏的刀,跪地請降。
王墀璯、王墀遟率部逃迴了遵義,加上城裏的守軍,遵義城內仍有守軍六萬。如果東線王命臣的幾萬人馬能撤迴來,十萬人齊聚遵義,未必不能一戰。
“報!大公子,王命臣將軍兵敗被俘了!”
王墀璯一陣眩暈,定了定神,牙齒咬得咯咯響,“傳吾的將令,征發全城百姓上城協守,遵義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璯兒”,一聲輕柔地唿喚,熊氏走了進來,臉色平靜如水。
“事已至此,何必讓遵義百姓與吾家一起陪葬,下令投降吧!”
二公子王墀遟不服,“母親,兒尚能戰!”
“住口”,熊氏眼一瞪,“男子漢大丈夫,要輸得起!”
王墀璯勸王墀遟道,“二弟,聽母親的話,降了吧!”
遵義的城門緩緩打開,熊氏帶著王墀璯、王墀遟、劉之複諸將跪於城門邊,六萬大軍齊卸甲,倒也蔚為壯觀。
範友賢騎在一匹高大的棗紅馬上,得意洋洋地入了城。
“籲”,棗紅馬在熊氏的麵前停下。
“汝就是王祥之妻熊氏?”
“正是罪人”。
“王祥謀逆,汝為何不勸?”
“妄身多次勸夫君勿與朝廷為敵,奈何不聽,至有今日之辱。求大帥看在罪人等獻城投降的份上,饒犬子一命!”
範友賢一時沉吟。
“求大帥開恩,饒夫人和公子一命”。
範友賢一瞅,是降將石琳。當日石琳降明,王祥送還石琳家眷不殺。種善因,得善果,今日石琳亦為王祥家眷求情。
“唉!此事非本帥能作主”。
熊氏用祈求的目光,直勾勾地盯著範友賢身後的李占春、於大海、侯永錫三人。此三將以前皆是四川藩鎮,和王祥一起打過張獻忠、抵抗過豪格,多少有些交情。
被熊氏瞅得受不了,李占春來到範友賢馬前跪倒,“請大帥開恩!”
“請大帥開恩”,於大海、侯永錫亦跪下,
“唉”,範友賢又是一歎,“爾等都起來吧,本帥向監囯上疏,為熊夫人及諸公子求情便是”。
熊氏等起身稱謝。
範友賢來到府衙,收編降兵、封存府庫,忙得不可開交。
忽聽人報,王祥之妻熊氏自縊殉夫了。
不由長歎道:“好貞烈的女子!”
旁邊的幕府書記卻道:“這婦人好強的心機!”
“哦”,範友賢一楞,“緣何作此言?”
“大帥今日在眾將求情下,勉強答應上疏替熊氏及諸子求情。熊氏恐這是大帥的敷衍之語。如今她這一死,您是堂堂大帥,又怎會違背對死人的承諾?這是用自己一命來換五個兒子的命啊!”
範友賢長籲道:“雖然如此,其情亦可憫耶!”
遂令人將熊氏葬於烏江之畔的王祥墓旁,又上疏朱亨嘉替王祥諸子求情,言“祥雖死,舊部降者尚眾,若赦其子,必能收諸將之心”。
看了範友賢上的疏,朱亨嘉笑道:“這個老範,樣子長得兇,卻是個善心人呢!”
既然心腹求情,朱亨嘉下令免王祥諸子之罪,但是不能留在播州,以免生變。下令遷往敘州居住。敘州有自己的心腹、狠人陳邦彥在,諒這幾個小毛孩子也翻不了什麽大浪。
蕩虜侯艾能奇死得壯烈,令其子艾承業降一級襲爵為蕩虜伯。
此役,李定國功勳卓著,封其為秦國公。
為紀念平蜀之役,改封定北公範友賢為蜀國公。
後世,烏江之畔的“霸王墓”和“夫人墳”成了著名的遊玩之所,有癡男怨女在此鎖心許願,不亦樂乎。
有落魄士子、號“泱泱大明”者,感其事,在“夫人墳”旁作無題詩一首紀之,曰:
已為比翼鳥,
何必羨王昌。
夫死婦即死,
君亡妾亦亡。
又作《蝶戀花·殉情》一詞,曰:
昔日相識學士府。
往事如煙,恩愛無重數。
莫道霸王無覓處,美人恩重一抔土。
惟願朝朝與暮暮,
三尺白綾,癡魂隨君舞。
情義深深深幾許?無陵江水相思樹。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王墀璹、王墀璉、王墀珽一人拿著一本《尚書》,翻到《洪範》篇,大聲吟誦。
師道尊嚴,楊先生拿著戒尺,威風凜凜地掃視著三個小娃。
這位楊先生,乃是遵義的一個秀才,據說其家以前是本地的豪族,受播州楊應龍之亂牽連,家道中落。
“撲嗤”,看著楊先生威嚴的樣子,王墀珽笑出了聲。他才六歲,天真爛漫。
“胡鬧”,楊先生臉一沉,“把手伸岀來”。
王墀珽身子一滯,吐出了小舌頭。
“把手伸岀來”,又是一聲威嚴的聲音。
小家夥伸出了小嫩手。
“叭,叭,叭”,楊先生毫不客氣地用戒尺打起了手心。
“呀!好疼!”
散學後,王墀珽哭鬧著要告訴母親熊氏。
王墀璹急忙抱住王墀珽:“五弟乖,母親最近心情不好,別去打擾她可好?”
王墀璉也拉著王墀珽:“五弟乖,四哥帶汝去捉蟋蟀可好?”
“好呀,好呀”,王墀珽開心地拍著小手。
熊氏最近心緒不寧、悶悶不樂,前幾日傳出消息,袁韜、武大定兵敗被殺。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夫君王祥隻是淡淡地罵了一句,“這兩個廢物,真沒用”,就急匆匆離開遵義,趕往了烏江關。但是,熊氏分明看見夫君說這話時,手抖了一下。她什麽也沒說,默默地為夫君收拾衣物。
天涼了,不知夫君在烏江關過得怎麽樣?熊氏讓人給王祥送了一件自己親手織的毛衣。
王祥穿上這件毛衣,立刻感到了一股暖流。
暗下決心要打好這一仗,為了自己的家人。
他也想過投降,可是不敢。從古至今,有哪個逆臣降了後,家人能有好下場?
王祥站在烏江關的關牆上,端著千裏鏡觀察烏江對岸的明軍大營。
大營裏有五千明軍,明軍主力已經去了落蒙水。
王祥觀察了一下炊煙,明軍的炊煙和往常沒什麽不同。艾能奇久經沙場,臨走時特意命令留守的部下多布炊煙,免得對岸的敵軍起疑。
王祥點點頭,轉身欲迴。
忽然一群大雁落入了明軍營寨。
“嗯?空營?”
王祥大驚,問部下,“最近對岸有什麽動靜?”
“最近明軍的小船劃來劃去,似有渡烏江之意”。
“虛張聲勢”,王祥冷笑,明軍的主力必然離開了,才會這樣虛張聲勢。
他們的主力去了哪呢?
王祥盯著地圖,地圖上的落蒙水清晰可見。
??
落蒙水畔,安坤問艾能奇:“蕩虜侯,吾等何時渡河?”
“兵貴神速,讓將士們吃點東西,半個時辰後渡河”。
半個時辰後,明軍開始渡河,密密麻麻的竹筏,衝向對岸。
望著渡河的明軍,“小霸王”王祥笑了。他比明軍晚到落蒙水一天,但明軍缺乏渡河工具,打造竹筏,花了一天時間。所以,正好趕上明軍渡河。
兵法雲,半渡擊之。
王祥打了這麽多年的仗,這個道理還是懂的。
王自奇登上了岸,他是大西軍老將,現在是大明的總兵。
“快,列陣!”
王自奇剛吼完,一道熟悉的身影掠過,艾能奇衝到了前麵。
這位蕩虜侯每戰必當先,因此落了個勇猛善戰的名聲。
一半的明軍上了岸,還有一半正在渡河。
“出擊”,王祥大吼一聲。
“殺!”
無數的伏兵從河邊的樹叢中殺出。
普通將領遇到埋伏,一般都會選擇後退。
艾能奇不是普通人,他不退。
從箭筒裏取出長箭,射向敵人,箭無虛發,一筒箭二十枝射完,帶走二十條生命。
敵人太多,射不盡,轉眼衝到艾能奇身邊。艾能奇取出長茅,連撥帶挑,手下無一合之將,轉眼間又連殺數人。
將是兵的膽,見艾能奇如此勇猛,明軍士氣大振,聚攏在主將身邊,居然頂住了王祥軍的攻勢。
“此人好生了得”,王祥眯著眼,瞅著艾能奇。武舉人出身的他,箭術亦出神入化。
取出箭矢,一箭射向艾能奇。
聽到箭響,艾能奇側身躲過,望向王祥所在的方向。
“嗯?居然能聽聲辨位”,“小霸王”王祥暗讚一聲,取出三枝箭,連續射向艾能奇。
這是他當年中武舉時的絕技——連珠箭。前兩箭並未拉滿弦,速度稍慢,目的是幹擾對方聽覺。最後一箭滿弦射,後發而先至。普通的一石弓,已算強弓,王祥號稱小霸王,力大無窮,用的居然是六石弓。
“嗖”,“嗖”兩聲,艾能奇聽出聲音,左右閃避。
“嗖”,後發先至的一箭到了。
“呀,不好!”
艾能奇再欲躲閃,已來不及。一箭射中額頭,當場殞命。
天道好循環,善射者死於箭下。
“大帥”,王自奇大慟,搶過艾能奇屍首,引兵後撤。
此役,明軍大敗,損兵萬人。
??
沙溪驛,一支大軍正在艱難跋涉。這是征西副將軍李定國的兵馬。
李定國討平了袁韜、武大定二賊後,範友賢讓他去西線指揮作戰。
來到西線,李定囯見王墀遟、劉之複依靠赤水河防守,硬攻不易。他決定迂迴作戰,繞道鎮雄府、經水西,繞過赤水河,直插王墀遟側後。
一路上輕裝前行,來到了沙溪驛,沙溪驛距離落蒙水隻有三天的路程,正遇上王自奇、安坤敗退的兵馬。
“四弟呀”,見了艾能奇的屍身,李定囯傷心欲絕。
“大帥,人死不能複生。哭壞了身子怎麽為蕩虜侯報仇啊?”
諸將紛紛解勸。
李定國從悲痛中醒來,下令道:“偃旗息鼓、鉗馬銜枚,潛行至落蒙水,再渡”。
王自奇、安坤大驚:“大帥,敵軍新勝,士氣正旺,此時再戰落蒙水,於我不利呀!”
李定囯沉聲道:“吾輕裝疾行而來,王祥必不知曉,他也絕料不到吾軍這麽快就卷土重來。以有心算無心,破敵易矣!”
明軍偷偷潛迴落蒙水,白天打造竹筏,晚上渡河。王祥軍剛擺完慶功宴,毫無覺察。
靳統武部上了岸,竇名望部上了岸,王會部、陳健部、王自奇部、安坤部,一支又一支明軍登陸,點上火把,殺向王祥大營。
夜間作戰對明軍有利,明軍的夥食比王祥軍好,所以得雀蒙眼(夜盲症)的人數比王祥軍少。
“殺!”
王自奇一馬當先,砍倒寨門殺入。
“殺!殺!殺!”
喊殺陣陣,幾萬明軍潮水般衝入。
“這是哪來的明軍?”
王祥驚問。
“大帥,快撤吧,再不撤就被包圍了”
左右護著王祥往烏江關撤退,清點兵馬,隻剩兩萬餘殘兵。
王祥急令二兒子王墀遟派兵來援。王墀遟聞訊大驚,令劉之複領兵一萬增援。
“快,準備金湯、熱油、礌石,征發百姓守關”。
王祥打算死守烏江關。
守不住!烏江關之所以難打,是因為有烏江天險可以依靠。明軍已渡過烏江,天險不在,王祥軍又是新敗,士氣低落。這如何守得住?
很快,李定國追兵殺至,再次擊潰王祥軍,奪了烏江關。
王大帥落荒而逃,淒淒慘慘戚戚,逃到正安附近,見一寺廟。
問左右:“此寺何名?”
“稟大帥,此乃南嶽寺”。
“唉”,王祥歎了口氣,“且先進去歇息片刻”。
話音未落,喊殺大作,追兵包圍了南嶽寺。
“莫要走了賊酋王祥!”
“有斬殺王祥者,官升一級、賞銀百兩”。
喊話聲此起彼伏。
王祥大怒,悲吼道:“吾綽號‘小霸王’,昔項羽敗於烏江,此亦烏江。當年威震全川,不料今日竟無一人引手援吾,不複求生也!”
驟起馳入明軍陣中,殺數十人後力竭,返迴南安寺自剄,時年四十三歲。
劉之複的援兵趕到,見到處都是潰兵,尋了幾個潰兵詢問道:“大帥何在?”
“在正安南嶽寺”。
劉之複趕到南嶽寺,殺散追兵,卻隻尋到王祥的屍體。
不由得悲鳴:“大帥啊!末將來晚了!”
喊殺聲四起,又一股明軍追至。
劉之複不敢久留,帶著屍身來到烏江岸邊,以火焚之。骨灰一分為二,一部分埋在江岸邊,一部分帶迴遵義給熊氏。
後世,烏江岸邊有墳,俗指為西楚霸王墳者,不知即王祥墓也。
??
傳說一個人悲傷到了極點,是不會有眼淚的。
劉之複逃迴遵義後,將王祥的骨灰罐交給熊氏,熊氏一滴眼淚都沒流。
她抱著骨灰罐默默地撫摸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在腦海中穿梭。
那一年,她十六歲、他十九歲。他練完拳,餓,盯著庖屋前掛著的熏肉、臘魚怔怔地看,她撲嗤一笑,塞給他一個裝滿小點心的食盒,羞紅著臉,飛快地跑開了。
他受了王應熊府二管家的欺負,情緒低落,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院裏的台階上發楞,她急然出現,安慰他,“君勿自棄,他年必為囯家棟梁!”
那一日,他去考武舉人,臨行向她發誓,若得中,必來娶她。她偷偷地跑去向佛祖上香,求佛祖保佑他一定高中。
“夫人”,劉之複的一聲低喚,將熊氏拉迴到現實。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必須為生存掙紮!
“夫人,明軍即將兵臨城下,大帥不在了,人心惶惶,是不是請大公子迴來主持大局?”
熊氏感激地望了劉之複一眼,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王祥兵敗後,諸將隻顧自己逃命,唯有劉之複搶了王祥的骨灰迴來。王祥戰死後,人心叵測,又是這劉之複竭力穩定著危局。若沒有他,不知有多少人欲賣自己母子求榮。
“劉參將,汝速招璯兒、遟兒還有王命臣將軍迴防遵義”。
“是,夫人”。
熊氏想了想:“另外,再秘密遣人和明軍談判,告訴範友賢,若他肯給我的孩子們一條生路,遵義願歸降朝廷。此事要秘密進行,免得動搖軍心”。
“夫人放心,末將省得”。
劉之複領命退至門口,忽被熊氏喚住。
熊氏向劉之複深深地道了一個萬福,“這段日子,多謝劉參將了!”
劉之複眼睛一酸,“夫人放心,末將誓死保護夫人和少主安全!”
??
播州府容山司範友賢大營,範友賢接見了熊氏派來的使者。
“王夫人使汝來有何話說?”
“夫人派吾來向大帥請降,若大帥肯放過諸位公子性命,夫人願舉遵義而降”。
範友賢心裏冷笑,戰敗者有何資格與吾談條件?
沉聲對使者說道:“汝迴去告訴王夫人,諸位公子乃是罪將親屬,本帥無權決定其生死,必須由監囯聖斷。若她迷途知返,盡速歸順朝廷,本帥會替她酌情向監囯求情,是生是死,全憑造化了”。
使者領命而返。剛走,範友賢便召集眾將商議。
“那熊氏遲遲不肯投降,無非是仗著手上還有些兵馬。東線的賊將王命臣部,目前駐於湄潭縣。本帥欲全殲這王命臣,諸君久戰疲憊,尚能再戰否?”
“末將願隨大帥死戰!”
“好!這才像是吾大明的將軍!”
範友賢下令皮熊、武邦賢率軍兩萬,渡過湄潭水,搶占三度關,截斷王命臣西逃遵義的道路;自己率領楊光謙、馬萬年等將,領兵四萬追擊王命臣。
王命臣接到熊氏命令後,率部棄湄潭城往遵義逃竄。
逃到三度關,發現此關已被明將皮熊、武邦賢搶占。
王命臣叫了一聲苦,隻得率部攻打三度關,企圖打通逃往遵義的道路。
攻了半天,沒打下來,範友賢的追兵到了。
“殺!”
喊殺衝天,四周皆是明軍。
“棄械免死!”
隨著一聲聲喝叫聲,被團團包圍的部下再無鬥誌,紛紛繳械投降。
“唉!此天命也!”
王命臣長歎一聲,扔掉了手裏的刀,跪地請降。
王墀璯、王墀遟率部逃迴了遵義,加上城裏的守軍,遵義城內仍有守軍六萬。如果東線王命臣的幾萬人馬能撤迴來,十萬人齊聚遵義,未必不能一戰。
“報!大公子,王命臣將軍兵敗被俘了!”
王墀璯一陣眩暈,定了定神,牙齒咬得咯咯響,“傳吾的將令,征發全城百姓上城協守,遵義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璯兒”,一聲輕柔地唿喚,熊氏走了進來,臉色平靜如水。
“事已至此,何必讓遵義百姓與吾家一起陪葬,下令投降吧!”
二公子王墀遟不服,“母親,兒尚能戰!”
“住口”,熊氏眼一瞪,“男子漢大丈夫,要輸得起!”
王墀璯勸王墀遟道,“二弟,聽母親的話,降了吧!”
遵義的城門緩緩打開,熊氏帶著王墀璯、王墀遟、劉之複諸將跪於城門邊,六萬大軍齊卸甲,倒也蔚為壯觀。
範友賢騎在一匹高大的棗紅馬上,得意洋洋地入了城。
“籲”,棗紅馬在熊氏的麵前停下。
“汝就是王祥之妻熊氏?”
“正是罪人”。
“王祥謀逆,汝為何不勸?”
“妄身多次勸夫君勿與朝廷為敵,奈何不聽,至有今日之辱。求大帥看在罪人等獻城投降的份上,饒犬子一命!”
範友賢一時沉吟。
“求大帥開恩,饒夫人和公子一命”。
範友賢一瞅,是降將石琳。當日石琳降明,王祥送還石琳家眷不殺。種善因,得善果,今日石琳亦為王祥家眷求情。
“唉!此事非本帥能作主”。
熊氏用祈求的目光,直勾勾地盯著範友賢身後的李占春、於大海、侯永錫三人。此三將以前皆是四川藩鎮,和王祥一起打過張獻忠、抵抗過豪格,多少有些交情。
被熊氏瞅得受不了,李占春來到範友賢馬前跪倒,“請大帥開恩!”
“請大帥開恩”,於大海、侯永錫亦跪下,
“唉”,範友賢又是一歎,“爾等都起來吧,本帥向監囯上疏,為熊夫人及諸公子求情便是”。
熊氏等起身稱謝。
範友賢來到府衙,收編降兵、封存府庫,忙得不可開交。
忽聽人報,王祥之妻熊氏自縊殉夫了。
不由長歎道:“好貞烈的女子!”
旁邊的幕府書記卻道:“這婦人好強的心機!”
“哦”,範友賢一楞,“緣何作此言?”
“大帥今日在眾將求情下,勉強答應上疏替熊氏及諸子求情。熊氏恐這是大帥的敷衍之語。如今她這一死,您是堂堂大帥,又怎會違背對死人的承諾?這是用自己一命來換五個兒子的命啊!”
範友賢長籲道:“雖然如此,其情亦可憫耶!”
遂令人將熊氏葬於烏江之畔的王祥墓旁,又上疏朱亨嘉替王祥諸子求情,言“祥雖死,舊部降者尚眾,若赦其子,必能收諸將之心”。
看了範友賢上的疏,朱亨嘉笑道:“這個老範,樣子長得兇,卻是個善心人呢!”
既然心腹求情,朱亨嘉下令免王祥諸子之罪,但是不能留在播州,以免生變。下令遷往敘州居住。敘州有自己的心腹、狠人陳邦彥在,諒這幾個小毛孩子也翻不了什麽大浪。
蕩虜侯艾能奇死得壯烈,令其子艾承業降一級襲爵為蕩虜伯。
此役,李定國功勳卓著,封其為秦國公。
為紀念平蜀之役,改封定北公範友賢為蜀國公。
後世,烏江之畔的“霸王墓”和“夫人墳”成了著名的遊玩之所,有癡男怨女在此鎖心許願,不亦樂乎。
有落魄士子、號“泱泱大明”者,感其事,在“夫人墳”旁作無題詩一首紀之,曰:
已為比翼鳥,
何必羨王昌。
夫死婦即死,
君亡妾亦亡。
又作《蝶戀花·殉情》一詞,曰:
昔日相識學士府。
往事如煙,恩愛無重數。
莫道霸王無覓處,美人恩重一抔土。
惟願朝朝與暮暮,
三尺白綾,癡魂隨君舞。
情義深深深幾許?無陵江水相思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