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這好事,大夥也不吃饅頭了, 紛紛爬起來,摩拳擦掌待會兒要多搶一點。
大夥齊上陣,到的時候, 許多百姓圍著房子站成一個圈。
有個老頭站在房頂, 抱著個簍子正衝大夥吆喝。
待吉時一到,房梁上完,老頭開始往下拋彩頭。
底下喊得越大聲, 他往這邊拋的次數就越多。
他們這一百多人, 扯著嗓子拚命喊, 那老頭聽到唿喊聲,一下接一下往他們這邊扔。
彩頭像雨點似的從天而降落到地上,大人孩子齊齊彎腰撿。
下麵撿彩頭的人太多,老頭準備一簍子的彩頭沒一會兒就散幹淨了。
迴去的路上, 大夥爭相分享自己的成果。
“我還撿到幾個糖塊呢。”花媒婆喜滋滋道。江舒涵有些驚訝,在原身記憶裏,這裏好像隻有紅糖,白糖和糖霜三樣東西。這怎麽做成糖塊?
花媒婆見她有興趣,給她塞了一塊,江舒涵細瞧了瞧,居然是用油紙包的麥芽糖。
江舒涵笑了笑,將糖塞給了張氏,讓她喂給花兒吃。
她自己塞給花媒婆一些紅棗,這東西她空間裏有。她特別喜歡吃紅棗,每次去超市會買一包。逃荒這一路,她除了偶爾吃幾顆甜甜嘴兒,剩下都留在空間裏。這次搶到紅棗,她也有機會拿出來了。
花媒婆笑了。以前她覺得江嫂子很摳搜,不敢跟她來往,生怕被她占便宜。沒想到人家這麽敞亮。看來傳言也並不可信。
這一晚,柳大郎和柳二郎睡在地上,花媒婆家人口多,她三個兒子過來一塊睡地上。
第二日一早,他們整裝待發往城外走,路上大夥發現城內已經生了亂相。
比如當街就有人搶東西,刺溜一下從他們中間穿過,飛快閃進旁邊巷子裏,拐了個彎兒人就沒影兒了。
再比如江舒涵就親眼看到有個小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快偷走一個婦人的錢袋,哪怕那婦人很快反應過來,也認出誰是小偷,可對方根本不承認,反而倒打一耙,說婦人誣賴好人。
他們一路出了城,孩子們坐在牛車上,旁邊大人看著,以防有哪個孩子掉下來。
張氏看著花兒終於有了點精神氣,忍不住翹起嘴角,也有心情跟旁邊的周氏咬耳朵,“娘剛才居然幫那個婦人太出乎我預料了。”
之前江舒涵就一再叮囑他們少管閑事,沒想到她自己卻插一腳幫那婦人作證,說那個就是小偷。
後來也從小偷身上搜到了錢袋,證據確鑿,那小偷沒話說,隻能灰溜溜跑了。
“誰知道呢。”周氏發現自己越來越猜不透婆婆的心思了。以前婆婆跟大嫂幾乎一個鼻孔出氣,平時也不待見她。可是逃荒這一路,婆婆好像變了個人。怎麽說呢?
好像變得不那麽小氣了。而且也有本事,居然能讓大夥都聽她的。
雖然不知道婆婆為什麽幫那婦人說話,但婆婆做的事一準沒錯。
其實這兩人猜不到,也不怪她們,而是江舒涵看見那婦人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進城買糧,想到亂世中死去那麽多人,心有不忍。與大夥而言,隻是耽誤了點時間,對那婦人來說,卻是一條人命。幫一把,還是值得的。
接下來的半個月,他們走過七八個縣城,倒是沒再發生什麽衝突。每到一個縣,他們就找家腳店休息,然後補充物資。直到他們過了大江(後世的長江)。
到了南邊,就好像直接從秋天過度到了夏天。越往南走,天氣就越熱。他們不得不脫下厚厚的棉襖,隻穿一件秋衣。
但是走了兩天,他們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兒。
前麵田地出現了細微皸裂。
南方跟北方都種麥子,但種植方法卻截然不同。北方天氣幹燥,需要在地頭打井,用來澆灌田地。而南方恰好相反,南方雨水多,在地頭挖溝,將田裏的水排進水溝。
可就是這樣多雨的南方,田地居然出現了皸裂,這說明南方今年大旱。
要知道幹旱多是發生在北方,南方被稱為魚米之鄉,向來雨水多,百年難遇的幹旱居然發生在南方了。尤其他們越往南走,就越是缺水。
屠戶等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安照縣,又因為不識字,根本不懂南北差異。可是族長和許仲文卻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眉頭卻皺成一個川字,幾乎能夾死蒼蠅。
江舒涵不免有些驚奇,原身第二世到了沙江,一路上並沒有碰到幹旱?
她仔細想想,他們那時過了張關縣,半道被另一夥亂黨抓走,直到半年後才找到機會逃到沙江,而那時許多地方都沒有幹旱。
不過也足以說明這場幹旱持續得非常短暫。至少今年的秋收沒受什麽影響。但是夏收,江舒涵還真不是很清楚。
雖然他們現在碰到幹旱,可是江舒涵不免有些慶幸。
良國後來為什麽大亂,就是因為各地天災不斷,官府不僅不體恤百姓,反而加收苛捐雜稅。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會揭竿而起。
現在剛幹旱,動亂隻是剛剛開始,遠不到後來那麽瘋狂。隻要他們加快腳步到了襄州,一切就能穩定下來了。
柳大郎的注意力沒在土地上,而是田野裏那些正在往地裏灌水的農民,“這些小麥都開始發黃了,還能抽穗嗎?”
江舒涵搖了搖頭,或許就是因為南方發生幹旱,所以後來南方才會比北方更亂。
大家都是種地的莊稼人,開始感同身受歎起氣來,“多可惜啊。都長到膝蓋了,要是抽不了穗,這一季就白種了。”
這才三月,天就熱成這樣。接下來隻會更熱吧?
得虧這些人住在大江邊上,有水挑。要是再往南走,那邊沒有河,又該拿什麽灌溉呢?
到了一處村莊,族長示意大家先停下來,“咱們先在這邊歇息,多灌點水蒸點幹糧。再往前,可能會更幹。”
他們進村找幾戶人家借灶房蒸幹糧,族長找到村長尋問這邊的情況。
這村長看起來是個實誠人,搖著蒲扇,愁眉苦臉道,“已經有半個月沒下雨了。擱咱們這兒,太不正常了。以前咱們三不五時就會下一場小雨。現在冷不丁沒有雨,地裏的莊稼受不了,葉子都打蔫了。咱們天天去大江挑水,也不知道能不能救迴糧食。”
農民靠天吃飯,現在老天不賞臉,一個個都愁得不行,臉上也沒了笑模樣。
族長說了幾句寬慰的話。
村長問他們打哪來,族長簡單說了一遍。
村長問,“大江北麵怎麽樣?地也幹嗎?”
“不幹,我看小麥長得挺好。”族長笑道。
村長點了點頭,鬆了一口氣。要是那邊也幹旱,他們日子可能真要過不下去了。
吃完幹糧,江舒涵一行人就告辭離開了。
再往前走,到了鎮上,族長特地多買了些糧食,糧價又貴了三成。他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直接將四輛牛車全裝滿。
不僅如此,他還買了四輛板車和木桶,桶裏全部裝滿了水。
出發沒多久,他們路上遇到不少牛車馬車,這些人的車上幾乎都裝著木桶。一問才知,裏麵都是水。
屠戶不滿有些焦急,“族長,南邊缺水,咱們還繼續嗎?”
族長歎氣,“不往南走,咱們待在這兒,隻會被人當成流寇。”
江舒涵寬慰他,“或許隻是這一段幹旱呢?再往前走就不幹旱了。”
至少沙州那邊就沒有發生過幹旱。江舒涵猜測幹旱隻是部分區域,並不是整個南方都幹。
屠戶等人見兩人都堅持往南走,也就沒再說什麽。
又往前走了三天,土地還是一樣幹,依舊沒有下雨。而且天更熱了。
這天他們停在一處村落,這村子的莊稼全部都幹枯了,沒有一點綠意,就算現在下一場雨,都救不活的那種。
村子右側是片農田,幹枯的麥子差不多被人們踏平了。位於正中間的地方此時已經聚集了上千人。看這些人的神色,他們不用上前打探消息就知道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
人生在世,不過吃喝二字。這天不下雨,吃喝就成了問題。
而這個村子離大江幾百裏路,挑水也不怎麽方便。
村長不得不組織村民們挖井。平時喝的淺水井已經不出水了。老人孩子嘴唇幹得起皮,一個個麵如死灰。
走在最前頭的屠戶停下來,迴頭看向族長,“族長,怎麽辦?他們這村子沒水。”
走了三天,他們水囊裏的水也沒了。大家又餓又渴,該怎麽辦呢?
族長歎了口氣,“咱們原地歇一歇。等他們打上水,咱們看看能不能買水喝。”
幫他們挖井肯定不行,他們又渴又餓,身上根本沒力氣。
大家歇了半個時辰,直到孩子們餓得實在受不住,也不知是哪家孩子帶頭哭,其他孩子跟著一起哭起來。哭聲讓大人們越發煩躁,想罵孩子,可是喉嚨裏幹澀的厲害,一張嘴,撕心的疼。
江舒涵看著張氏懷裏的花兒,小丫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她歎了口氣,從地上爬起來,往那打穀場走,柳大郎見此也跟了過去。其他人也三三兩兩跟在她後頭。
他們這麽多人在村口休息,村民們早就注意到了。
但是大家一個個渴得不行,也就沒那麽大好奇心,全都眼巴巴盯著水井。
他們這是南方,往常打井隻要五米就有水。但今年也不知道咋迴事,這都挖到十米了,還是沒有出水。
村裏的壯勞力輪著下去,挖累了就拉繩,出來後,換另一個人下去。
江舒涵一行人走過去,有個村民攔住他們,“你們幹啥?”
江舒涵聲音有些沙啞,“我們要去江陵府,路經此地。原本想討口水喝。沒想到這片缺水,想過來看看能不能幫幫忙?”
村民們齊齊搖頭,“咱們已經挖了好幾天了,還是沒挖到水。你們哎!”
大家同病相憐,江舒涵的到來,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全都圍在井口盼著出水。
就在這時,有幾輛牛車緩緩駛進村子,車軲轆聲驚醒大夥。眾人聽到動靜迴頭,這下子村民們全都動了,“村長,村長,水來了。”
眾人麻木的表情終於有了變化。大家不再圍著水井,紛紛跑上去圍著那幾輛牛車。
“娘?咱們不去看看嗎?”柳大郎見他娘不僅不往前湊,反而往水井邊去,趕緊叫住她。
江舒涵擺手,“那幾輛牛車上麵裝的是木桶,肯定是從大江那邊運來的水。村裏這麽多人,他們自己都不夠分,咱們肯定沒戲。”
她這麽一說,其他人也就沒再湊上去。
不過他們還是迴頭瞅了兩眼,那些村民們紛紛拿碗裝水。人太多,水太少,每人幾乎隻能分到碗底的量,也隻夠潤潤喉。
牛車停下來,又換了幾個青年坐上去,很快又駛離村子。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江舒涵靠近井口,井口挖了個大坑,上麵橫了兩根木板,有個男子站在上麵,時不時從下麵提小桶。這古代的井都是人工一點點從地下挖成的。
江舒涵注意到倒出來的土隻有一點點濕度。
真的隻有一點點,甚至沒辦法融合成泥。
“是不是選錯地方了?”江舒涵問旁邊的村民。這人一看就是以打井為生的手藝人。他渾身上下灰撲撲的,就像在泥土裏滾過一圈似的,隻有兩隻黑白分明的眼珠子格外顯眼。他摸著泥土,眉頭已經擰成一股麻花。
那村民看了她一眼,“不可能。這片地以前艾蒿叢最多。這邊要是打不出水,其他地方更不可能了。”
艾蒿叢?難不成古代就是用這種辦法判斷哪有出水點?這有科學依據麽?
江舒涵還在腹誹,突然身後傳來一陣躁動。
她下意識迴頭,隻見村口又跑過來幾個人,跟之前不同,這幾人明顯帶著噩耗。還沒到跟前,就大聲唿喊,“村長,村長,不好了。”
大夥齊上陣,到的時候, 許多百姓圍著房子站成一個圈。
有個老頭站在房頂, 抱著個簍子正衝大夥吆喝。
待吉時一到,房梁上完,老頭開始往下拋彩頭。
底下喊得越大聲, 他往這邊拋的次數就越多。
他們這一百多人, 扯著嗓子拚命喊, 那老頭聽到唿喊聲,一下接一下往他們這邊扔。
彩頭像雨點似的從天而降落到地上,大人孩子齊齊彎腰撿。
下麵撿彩頭的人太多,老頭準備一簍子的彩頭沒一會兒就散幹淨了。
迴去的路上, 大夥爭相分享自己的成果。
“我還撿到幾個糖塊呢。”花媒婆喜滋滋道。江舒涵有些驚訝,在原身記憶裏,這裏好像隻有紅糖,白糖和糖霜三樣東西。這怎麽做成糖塊?
花媒婆見她有興趣,給她塞了一塊,江舒涵細瞧了瞧,居然是用油紙包的麥芽糖。
江舒涵笑了笑,將糖塞給了張氏,讓她喂給花兒吃。
她自己塞給花媒婆一些紅棗,這東西她空間裏有。她特別喜歡吃紅棗,每次去超市會買一包。逃荒這一路,她除了偶爾吃幾顆甜甜嘴兒,剩下都留在空間裏。這次搶到紅棗,她也有機會拿出來了。
花媒婆笑了。以前她覺得江嫂子很摳搜,不敢跟她來往,生怕被她占便宜。沒想到人家這麽敞亮。看來傳言也並不可信。
這一晚,柳大郎和柳二郎睡在地上,花媒婆家人口多,她三個兒子過來一塊睡地上。
第二日一早,他們整裝待發往城外走,路上大夥發現城內已經生了亂相。
比如當街就有人搶東西,刺溜一下從他們中間穿過,飛快閃進旁邊巷子裏,拐了個彎兒人就沒影兒了。
再比如江舒涵就親眼看到有個小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快偷走一個婦人的錢袋,哪怕那婦人很快反應過來,也認出誰是小偷,可對方根本不承認,反而倒打一耙,說婦人誣賴好人。
他們一路出了城,孩子們坐在牛車上,旁邊大人看著,以防有哪個孩子掉下來。
張氏看著花兒終於有了點精神氣,忍不住翹起嘴角,也有心情跟旁邊的周氏咬耳朵,“娘剛才居然幫那個婦人太出乎我預料了。”
之前江舒涵就一再叮囑他們少管閑事,沒想到她自己卻插一腳幫那婦人作證,說那個就是小偷。
後來也從小偷身上搜到了錢袋,證據確鑿,那小偷沒話說,隻能灰溜溜跑了。
“誰知道呢。”周氏發現自己越來越猜不透婆婆的心思了。以前婆婆跟大嫂幾乎一個鼻孔出氣,平時也不待見她。可是逃荒這一路,婆婆好像變了個人。怎麽說呢?
好像變得不那麽小氣了。而且也有本事,居然能讓大夥都聽她的。
雖然不知道婆婆為什麽幫那婦人說話,但婆婆做的事一準沒錯。
其實這兩人猜不到,也不怪她們,而是江舒涵看見那婦人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進城買糧,想到亂世中死去那麽多人,心有不忍。與大夥而言,隻是耽誤了點時間,對那婦人來說,卻是一條人命。幫一把,還是值得的。
接下來的半個月,他們走過七八個縣城,倒是沒再發生什麽衝突。每到一個縣,他們就找家腳店休息,然後補充物資。直到他們過了大江(後世的長江)。
到了南邊,就好像直接從秋天過度到了夏天。越往南走,天氣就越熱。他們不得不脫下厚厚的棉襖,隻穿一件秋衣。
但是走了兩天,他們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兒。
前麵田地出現了細微皸裂。
南方跟北方都種麥子,但種植方法卻截然不同。北方天氣幹燥,需要在地頭打井,用來澆灌田地。而南方恰好相反,南方雨水多,在地頭挖溝,將田裏的水排進水溝。
可就是這樣多雨的南方,田地居然出現了皸裂,這說明南方今年大旱。
要知道幹旱多是發生在北方,南方被稱為魚米之鄉,向來雨水多,百年難遇的幹旱居然發生在南方了。尤其他們越往南走,就越是缺水。
屠戶等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安照縣,又因為不識字,根本不懂南北差異。可是族長和許仲文卻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眉頭卻皺成一個川字,幾乎能夾死蒼蠅。
江舒涵不免有些驚奇,原身第二世到了沙江,一路上並沒有碰到幹旱?
她仔細想想,他們那時過了張關縣,半道被另一夥亂黨抓走,直到半年後才找到機會逃到沙江,而那時許多地方都沒有幹旱。
不過也足以說明這場幹旱持續得非常短暫。至少今年的秋收沒受什麽影響。但是夏收,江舒涵還真不是很清楚。
雖然他們現在碰到幹旱,可是江舒涵不免有些慶幸。
良國後來為什麽大亂,就是因為各地天災不斷,官府不僅不體恤百姓,反而加收苛捐雜稅。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會揭竿而起。
現在剛幹旱,動亂隻是剛剛開始,遠不到後來那麽瘋狂。隻要他們加快腳步到了襄州,一切就能穩定下來了。
柳大郎的注意力沒在土地上,而是田野裏那些正在往地裏灌水的農民,“這些小麥都開始發黃了,還能抽穗嗎?”
江舒涵搖了搖頭,或許就是因為南方發生幹旱,所以後來南方才會比北方更亂。
大家都是種地的莊稼人,開始感同身受歎起氣來,“多可惜啊。都長到膝蓋了,要是抽不了穗,這一季就白種了。”
這才三月,天就熱成這樣。接下來隻會更熱吧?
得虧這些人住在大江邊上,有水挑。要是再往南走,那邊沒有河,又該拿什麽灌溉呢?
到了一處村莊,族長示意大家先停下來,“咱們先在這邊歇息,多灌點水蒸點幹糧。再往前,可能會更幹。”
他們進村找幾戶人家借灶房蒸幹糧,族長找到村長尋問這邊的情況。
這村長看起來是個實誠人,搖著蒲扇,愁眉苦臉道,“已經有半個月沒下雨了。擱咱們這兒,太不正常了。以前咱們三不五時就會下一場小雨。現在冷不丁沒有雨,地裏的莊稼受不了,葉子都打蔫了。咱們天天去大江挑水,也不知道能不能救迴糧食。”
農民靠天吃飯,現在老天不賞臉,一個個都愁得不行,臉上也沒了笑模樣。
族長說了幾句寬慰的話。
村長問他們打哪來,族長簡單說了一遍。
村長問,“大江北麵怎麽樣?地也幹嗎?”
“不幹,我看小麥長得挺好。”族長笑道。
村長點了點頭,鬆了一口氣。要是那邊也幹旱,他們日子可能真要過不下去了。
吃完幹糧,江舒涵一行人就告辭離開了。
再往前走,到了鎮上,族長特地多買了些糧食,糧價又貴了三成。他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直接將四輛牛車全裝滿。
不僅如此,他還買了四輛板車和木桶,桶裏全部裝滿了水。
出發沒多久,他們路上遇到不少牛車馬車,這些人的車上幾乎都裝著木桶。一問才知,裏麵都是水。
屠戶不滿有些焦急,“族長,南邊缺水,咱們還繼續嗎?”
族長歎氣,“不往南走,咱們待在這兒,隻會被人當成流寇。”
江舒涵寬慰他,“或許隻是這一段幹旱呢?再往前走就不幹旱了。”
至少沙州那邊就沒有發生過幹旱。江舒涵猜測幹旱隻是部分區域,並不是整個南方都幹。
屠戶等人見兩人都堅持往南走,也就沒再說什麽。
又往前走了三天,土地還是一樣幹,依舊沒有下雨。而且天更熱了。
這天他們停在一處村落,這村子的莊稼全部都幹枯了,沒有一點綠意,就算現在下一場雨,都救不活的那種。
村子右側是片農田,幹枯的麥子差不多被人們踏平了。位於正中間的地方此時已經聚集了上千人。看這些人的神色,他們不用上前打探消息就知道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
人生在世,不過吃喝二字。這天不下雨,吃喝就成了問題。
而這個村子離大江幾百裏路,挑水也不怎麽方便。
村長不得不組織村民們挖井。平時喝的淺水井已經不出水了。老人孩子嘴唇幹得起皮,一個個麵如死灰。
走在最前頭的屠戶停下來,迴頭看向族長,“族長,怎麽辦?他們這村子沒水。”
走了三天,他們水囊裏的水也沒了。大家又餓又渴,該怎麽辦呢?
族長歎了口氣,“咱們原地歇一歇。等他們打上水,咱們看看能不能買水喝。”
幫他們挖井肯定不行,他們又渴又餓,身上根本沒力氣。
大家歇了半個時辰,直到孩子們餓得實在受不住,也不知是哪家孩子帶頭哭,其他孩子跟著一起哭起來。哭聲讓大人們越發煩躁,想罵孩子,可是喉嚨裏幹澀的厲害,一張嘴,撕心的疼。
江舒涵看著張氏懷裏的花兒,小丫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她歎了口氣,從地上爬起來,往那打穀場走,柳大郎見此也跟了過去。其他人也三三兩兩跟在她後頭。
他們這麽多人在村口休息,村民們早就注意到了。
但是大家一個個渴得不行,也就沒那麽大好奇心,全都眼巴巴盯著水井。
他們這是南方,往常打井隻要五米就有水。但今年也不知道咋迴事,這都挖到十米了,還是沒有出水。
村裏的壯勞力輪著下去,挖累了就拉繩,出來後,換另一個人下去。
江舒涵一行人走過去,有個村民攔住他們,“你們幹啥?”
江舒涵聲音有些沙啞,“我們要去江陵府,路經此地。原本想討口水喝。沒想到這片缺水,想過來看看能不能幫幫忙?”
村民們齊齊搖頭,“咱們已經挖了好幾天了,還是沒挖到水。你們哎!”
大家同病相憐,江舒涵的到來,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全都圍在井口盼著出水。
就在這時,有幾輛牛車緩緩駛進村子,車軲轆聲驚醒大夥。眾人聽到動靜迴頭,這下子村民們全都動了,“村長,村長,水來了。”
眾人麻木的表情終於有了變化。大家不再圍著水井,紛紛跑上去圍著那幾輛牛車。
“娘?咱們不去看看嗎?”柳大郎見他娘不僅不往前湊,反而往水井邊去,趕緊叫住她。
江舒涵擺手,“那幾輛牛車上麵裝的是木桶,肯定是從大江那邊運來的水。村裏這麽多人,他們自己都不夠分,咱們肯定沒戲。”
她這麽一說,其他人也就沒再湊上去。
不過他們還是迴頭瞅了兩眼,那些村民們紛紛拿碗裝水。人太多,水太少,每人幾乎隻能分到碗底的量,也隻夠潤潤喉。
牛車停下來,又換了幾個青年坐上去,很快又駛離村子。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江舒涵靠近井口,井口挖了個大坑,上麵橫了兩根木板,有個男子站在上麵,時不時從下麵提小桶。這古代的井都是人工一點點從地下挖成的。
江舒涵注意到倒出來的土隻有一點點濕度。
真的隻有一點點,甚至沒辦法融合成泥。
“是不是選錯地方了?”江舒涵問旁邊的村民。這人一看就是以打井為生的手藝人。他渾身上下灰撲撲的,就像在泥土裏滾過一圈似的,隻有兩隻黑白分明的眼珠子格外顯眼。他摸著泥土,眉頭已經擰成一股麻花。
那村民看了她一眼,“不可能。這片地以前艾蒿叢最多。這邊要是打不出水,其他地方更不可能了。”
艾蒿叢?難不成古代就是用這種辦法判斷哪有出水點?這有科學依據麽?
江舒涵還在腹誹,突然身後傳來一陣躁動。
她下意識迴頭,隻見村口又跑過來幾個人,跟之前不同,這幾人明顯帶著噩耗。還沒到跟前,就大聲唿喊,“村長,村長,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