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若書(湖北)

    也許是小時候的書籍特難到手的緣故,所以對能弄到手的書總是倍覺珍貴且貪心,就象唐時都以女人肥胖為美一樣,總希望到手的書越胖越好,總也沒有讀完的時候。這樣,自然就養成了讀書偏愛長篇的習慣。

    習慣使然,每每進入網絡,手就不由自主地往長篇那裏點,點開就一篇一篇地讀著。我不敢說網絡裏的長篇都具很高的文學水平,但敢說都有著讓人感動的真誠與樸實,充滿著無限的勃勃生機。在這一片充滿生機的小苗裏,張賢春的《豬朝前拱》象一朵樸素馨香的薔薇花,讓我喜悅,讓我從內心深處生發出無限的親切感來。

    是的,是親切感,就象在某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時間裏迎麵碰上一個闊別多年也想念多年的老朋友。這種驚喜在閱讀中一直陪伴著我。讀著《豬朝前拱》時,我沒有那種旁觀別人生活的欣賞姿勢,而是感覺在從新審視父輩們和自己曾經走過和經曆過的時代和人物事件。小說裏的每個細節,每個場景,每個事件等等,我都能在自己的記憶裏找到與之對應的感受。

    小時候,風雪彌漫的夜晚,喜歡坐在溫暖的爐火邊,聽老人講述過往的舊事,這是我童年裏最溫馨的記憶了。在讀《豬朝前拱》時,我似乎不見了屏幕上的字,也忘了作者,眼前唯有溫暖的火光和老人滄桑的臉。那麽真實,那麽親切地展現在我麵前,將我喚迴到那遙遠而又夢幻的記憶深處裏。進入作者所反映的七十年代的村辦初中,就想到了我的中學生活。我就是在村辦實踐讀完中學的。老師奇缺,實踐生任老師的也很多,沒有英語老師,暑假讓一個實踐生去師範進修二十天,迴來就教我們,兩個星期就把已學的教完了,隻能對著我們瞪眼。那時我們早上翻三座大山去學校,中午再迴來吃飯,吃完中午飯再翻迴來,路上還得帶一捆柴迴家。很苦,可那真是快樂的黃金時代。讀到主人翁顏仲江因癡迷讀書耽誤農活被父親痛打一節,想起那時比仲江讀書還癡的情景,逮啥看啥。看封神榜著迷了,看的牛將隊裏的莊稼吃了一大片,看著光禿禿的稻田心裏害怕,便扯來其他田的秧補在牛吃過的地方,結果那幾塊田都弄得一片狼籍。村部有個閱覽室,裏麵毛選很多,我就看毛選,現在還能整段整段背下來。

    如果說詩歌,散文等,是一朵朵生活的浪花,長篇小說則是由無數生活的浪花組成的河流,有的舒緩壯闊,有的激越奔騰,構成一副副流動的生活畫卷。從這種意義來將,長篇小說是涵蓋生活最廣闊最深厚的藝術形式。這從文字藝術發展的過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是詩歌,神話傳說,後來的辭賦,散文,戲劇,傳奇故事,最後慢慢匯集成波瀾壯闊的長篇小說。詩歌等記錄的大多是瞬間和短暫的生活感受,是趨於靜態的美,長篇小說則是流動的過程。在《豬朝前拱》裏,你可以感覺到生活的這種緩緩的但無可抗拒的流動。在流動不息的生活河流裏,個人象一片片的樹葉,載浮載沉,被波濤推湧著,滾碾著,在無可奈何裏做著明知是徒勞卻絕不放棄的掙紮。

    作者在文章裏,全部采用著史記式的簡潔流暢的敘事筆法,緩緩勾畫著一個和時代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麵貌,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直到二十一世紀這麽長距離跨度的一個鄉村的社會演變和人們生活的演變盡收在筆下。是一部浩瀚的地方生活畫卷;曆史和今天在這裏對接,中國幾十年農村的生活曆史像畫絹一樣展開。一般來說,以這種單調的筆法勾畫一種生活畫卷,會是很單調,很乏味的,可作者卻能夠以這種筆法讓那一副副的畫卷充滿生氣和情趣,涵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個人事。在這看似筆法單調裏,作者用短短幾筆,讓農村人的嘮嗑、個人的情愛、人際關係及山川風物傳神入畫,妙趣橫生;讓那一幅幅畫卷充滿生氣和情趣,讓文章顯得大氣磅礴。這些,可能與作者對那裏的熟悉和熱愛有很大的關聯。文章人物鮮活,對話精彩,鄉土氣息濃鬱,讓人如臨其境。就整過情節而言,也是越讀越精彩,越讀越令人深思,特別是以圍繞著怎樣處理群眾集體暴力抗警的“陣痛時分”那一章。當然,作者在這種勾描中並不是盡善盡美的,細節和情節情景的取舍上,如果能夠更審慎,更精細,更具感染力,文章會更能打動讀者心靈的。

    作者在寫作時,一直立足在真實的生活中,作品便似一棵樹苗,根須在大地裏四處伸展,吸足大地的水分和養分而蓬蓬勃勃地生長著,舒展著。但真實有時也會成為一種負擔,使作者想象的翅膀過於沉重,作品就顯得凝重有餘,而輕靈不足。讀者閱讀時,感到親切的同時,也感覺過於沉重。也許這本來作者寫作時的本意了,這從作者所用的《豬朝前拱》這一名字可以看出。豬朝前拱,雞向後扒,這是雲貴等地形容人生艱難的一個諺語。人們在生活裏,在無窮的艱辛裏,總是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以一種天然的本能在做著掙紮和努力,而作者則是懷著對那裏人們的真摯的同情,用筆勾畫著他們的艱辛困苦,讀之讓人頓生淒蒼和悲涼。看著看著,就感覺到,此文已超出網絡文學的意義,一步步在向史詩靠近。

    讀這《豬朝前拱》時,我的心理感受是很複雜的,我不能用好或不好來評價這部小說,我隻知道讀時,它時時在打動著我。這部小說還在寫作中,也許時斷是續的閱讀影響了閱讀的完整感覺,所以我不能對此說得更多。需要附注的是,作者是以雜文而深獲我的敬佩的,作者在寫作《豬朝前拱》時,將寫雜文的那種大智若愚的冷筆調較成功地移植到小說的寫作裏,使小說處處充滿著史記般的客觀和冷竣,我一直不敢斷言其效果的好與壞。

    (注:此文作者以筆名小河流水2006年6月26日首發於“煙雨紅塵文學網”;同年7月29日《銅仁日報》轉載。本次轉帖略有改動,並征得作者同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豬朝前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賢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賢春並收藏豬朝前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