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沒有了,改握手。


    敏郡王伸出被曬得變了顏色的手,臉上是一本正經,好像分毫都不受氛圍的影響。


    握手禮對胤禎來說並不陌生,也不說上輩子,就是這輩子,朝廷也有洋大人,京城也有洋畫師。


    事實證明,膚色跟力氣沒什麽關係,敏郡王盡管曬黑了,但力氣沒長多少,還跟以前差不多,以前是‘白美人’,現在是‘黑美人’。


    敦郡王在後頭看足了戲,這才走上前來,“還在這兒呆著幹嘛,趕緊迴去,爺都好久沒吃著新鮮肉了。”


    新鮮的肉沒有,畢竟太皇太後的消息未過,新鮮的蔬菜是有的,不過並沒有做成素肉。


    出海之後,船隊沒有渠道跟大清聯絡,是以,太皇太後已經過世六個多月了,敦郡王和敏郡王這兩個做孫兒的才知曉。


    敏郡王嫡親的哥哥,是在太皇太後膝下撫養長大的,宜太妃又一直跟太皇太後交好,可以說敏郡王基於這兩層關係,跟太皇太後的接觸還是比較多的,自然不可能沒有感情。


    原本興衝衝有一肚子的話要跟十四弟講,但自從知曉了太皇太後過世,也就全然都沒了興致。


    不過領隊的幾個人傷心遺憾,並不影響大家夥高興,尤其是出海歸來的人,說是死裏逃生也不為過了。


    本來在出發之前都隻知曉這出海的風險,每個人都做了最壞的準備,好在他們沒有遇到過於惡劣的天氣,沒有把船掀翻的風浪,也沒有不長眼的盜賊。


    但困難還是很多,被選中的這些人!,都曾經坐過船,沒有過暈船的經曆,但是出海以後可就不是這樣了,大概是在海上漂的時間太久,有暈船的,還有不適應環境的,上吐下瀉。


    船上配有太醫,也帶了各種藥材,甚至連西洋藥都有,可也並沒能把所有患病的人都救迴來。


    按照那些洋大人們給的圖紙,他們在海上漂泊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最終的目的地。


    但在最初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與人進行了搏殺,在損失了數百人之後,才算在當地站住腳跟。


    死裏逃生的人,終於迴到故土,怎麽興奮都不為過。


    胤禎他們這些太皇太後的孫兒需要守孝,剩下的人就不必了,國孝之期早就已經過去了,酒肉也早就已經備好了,隻等著犒勞功臣。


    此次出行最大的功臣,還是敦郡王和敏郡王,胤禎估摸著,以四哥的性子,怕是要動一動爵位了,尤其是十哥的爵位,這幾年可還從來都沒升過呢。


    若是九哥也能跟著一定是為親王,那在這短短的幾年裏可就實現了兩連跳,而且還都是因功升爵,相當厲害了。


    洪石也跟眾人一樣,留在當地做休整,胤禎不光是親自去看了洪石,此次出行的所有人他都去看了,這些人裏絕大多數他都認識。


    有他負責統領的禁軍,有工部的大臣,有戶部、禮部和欽天監的大臣,包括一些水手和漁民,他雖叫不出名字來,但也是熟麵孔,當初朝廷篩選人的時候,他也有參與其中。


    胤禎素來都沒什麽官威,哪怕衣著並不普通,辮子上係著的一塊玉石,就能在尋常的城鎮買下一處宅子來,但這並不妨礙他跟眾人打成一片。


    就跟八哥獨有的人格魅力一樣,胤禎的的人格魅力不!在交友上,大概是在他的隨和上,很容易跟底下人打成一片。


    所以這麽轉了一圈下來,他收到了數信,有好些還是由他和李卓代筆的。


    這些書信自然不可能是寫給他的,而是要捎迴去報平安的家信,好多人的信上不過區區的幾個字而已,但對於在家中守望的親人來說,這每一個字應當都抵得上千金了。


    胤禎迴程的路上,有一輛馬車是專門用來放書信的,分門別類的整理好,等到了京城,就派人挨家挨戶的送過去。


    做兒孫的,多多少少都有這個心理準備,調整過來也並非難事兒,尤其這兩位剛剛經曆了生死,就更容易看得開一些了。


    在迴京的路上,哥仨嘴就沒閑著過,三個人都不騎馬,坐在一輛馬車裏頭,想到什麽就聊什麽。


    胤禎對於海外還是很好奇的,尤其是九哥和十哥眼中的海外,跟洋人眼中的海外應當大有不同。


    出海的路線,是這兩年早就已經規劃好的,不是特別準確,但大致的方向都有,也基本上都出自這些洋大人之手。


    從兩種不同的視角聽故事,有的對比,才是其中的樂趣,而且這些洋人大都離開故土好些年,原來的故鄉這些年肯定也是有變化的,大清出海的船隊,所掌握的信息也才是實時的。


    更讓胤禎好奇的還是直郡王和老八,大清對海外的世界所知不多,直郡王和老八出海的時候,也絕非是漫無目的的在海上航行,肯定也有個大致的方向,直郡王能跟老八撞上,大清的船隊當然也有可能跟這兩個人撞上。


    第83章 二更


    “大哥我們是沒瞧見,老八……倒是見了一麵,還一塊兒用了頓膳。”敏郡王不知道該怎麽跟十四弟說,關於八哥,他想說的話太多了。


    “一開始我們都沒認出來,還是八哥主動叫住的我們,你不知道,八哥現在跟以前完全是兩個樣子,頭發衣著都跟那裏的當地人一樣,也就隻有膚色和發色不太相同,反正如果是走在大街上不仔細瞧的話,壓根就看不出來那是八哥。”


    敏郡王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怪怪的,八哥已經被貶為庶人了,而且在海外待了多年,入鄉隨俗也是可以理解的,隻是這變化實在太大,跟他記憶當中的人比起來,相同點已經很少了。


    “我瞧八哥在那邊兒過得應該挺好,好多當地人對他都特別尊重,事後我們也都打聽過了,八哥在那裏已經有爵位了,而且還娶了一個什麽公爵的女兒,雖然已經是大清的庶人了,但在外族人那裏,八哥還是貴族。”敦郡王也是挺佩服八哥的,在哪兒都能混得開,還都能混得不錯。


    當年的事情,隻要是了解八哥的人,就絕對不會認為這事兒是八哥謀劃的,八哥那麽聰明的人,辦不出這樣的傻事兒來。


    這一次見麵之後,他就更確信了,如果當年那件事兒是八哥謀劃的,那郭絡羅氏隻是同謀,兩個人在京城時也算恩愛夫妻,八哥絕對不會另娶她人,以此去折辱郭絡羅氏的。


    至於為什麽是折辱,那當然是因為郭絡羅氏還活著。


    “八哥說他已經休了郭絡羅氏,但他們畢竟曾經做過夫妻,所以想保郭絡羅氏一命,並不願意讓我們把郭絡羅氏帶迴來。”敏郡王輕歎了一聲,“反正郭絡羅氏也不好過,依她的性子,被休棄比殺了她還痛苦吧。”


    不過這人一點也不值得同情,不管是八哥的額娘衛氏,還是皇阿瑪,都不該死在這麽一個人手裏。


    甚至八哥,也差不多算是被郭絡羅氏毀了。


    別看八哥在外族人那裏已經是貴族了,但如果不出當年那個事兒,背靠著大清,皇阿瑪雖然偏心,但八哥好歹也有整個大清作為後盾,不像現在,隻有那麽一條路可以走。


    老八的事情讓三個人唏噓不已,直郡王就有幾分可憐了。


    曾經跟老八相爭的直郡王,到底是沒能爭得過,幹脆帶著兵丁跑別處去了,天大地大,同樣都是在海外,老八據說是也不知道直郡王在哪。


    在給弘昱請封世子之後,直郡王就再也沒給大清寫過信,不過這幾年大夥!夥也都沒想太多,自從朝廷拒絕了給直郡王提供貨物和武器之後,直郡王就基本上不怎麽來信了,請封世子的那封信,是唯二的信件之一。


    所以如果連老八都不知道直郡王的去向,那還真就沒人知道了。


    直郡王已經是四十六歲,快五十歲的人了,說起來也是可憐。


    胤禎當年出這個主意的時候,隻是覺得這些爭奪過大位的人,可能不願意屈居人下,而且在大清待下去,也處處受製於人,太過憋屈了。


    出海這事兒確實兇險,直郡王雖然是帶著兵丁出去的,但一大家子人畢竟還留在京城,若是能打出一塊地盤來,或者是像老八這樣,能在外族人的地盤上過得如意順心,那還算好。


    若是一事無成,甚至克死異鄉,也不知會不會後悔。


    二哥沒趕上出海,皇阿瑪就已經駕崩了,後來有機會做選擇的時候,沒有選擇出海,而是選擇了留下來,做了理親王,做了皇家學院的院長。


    現在看來,或許是更正確的選擇。


    胤禎一時之間有些惆悵,當初這主意還是他出的呢,之前以為自己是好心,現在再看,卻是好心辦了壞事。


    京城關心直郡王和老八的人並不多,尤其是老八,府上也沒剩幾個人,兄弟們當中也沒有跟老爸親近的人。


    直郡王雖沒了福晉,但是還有額娘和兒女在,連孫子都有了,一大家子人或許沒能奢望直郡王能迴來,但肯定都希望能有個報平安的信件。


    就像胤禎這次帶迴來的許多書信一樣,隻有洪石的信,是他親自送到洪石阿瑪手中的,當著一大家子人的麵兒,他差點兒被洪石家人的眼淚給埋了。


    大清第一次出海意義重大,尤其還是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詳細的出海路線圖,詳細的人文地貌介紹,大量的舶來品和白銀,還有與多個外族建交的文書。


    論功行賞是在所有人都迴到京城之後。


    果不其然,四爺從來都不是小氣之人,敏郡王和敦郡王,都由郡王升為了親王,所有的官員和禁軍都官升一級,參與其中的普通百姓,則是成為朝廷的編外人員,就像工部的那些工匠一樣,雖然不是官,但是享受官家人的待遇,也是可以領俸祿的。


    還有兩個功臣,四爺就更不會小氣了,一個是親弟弟,一個是親兒子,在出海的準備過程當中,出力最大的三個人就是十四、老九和弘暉了。


    老!九加上出海的功勞,已經被封為親王了,十四和弘暉的功勞當然也不能夠被抹殺。


    胤禎有想過自己可能會享受親王雙俸的待遇,四哥還有可能會再送他個園子,畢竟四哥本來就不是小氣的人,對他更是特別的大方,那些覺得四哥小氣的,都是被抄了家的貪官汙吏。


    但萬萬沒想到四哥對他大方至此,都沒跟他商量,一道聖旨下來,胤禎就成了大清建朝以來第九個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跟其他親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都是親王,不會被降爵,也沒有次數的限製,除非無子,這就是個永遠都在的傳家寶。


    胤禎感動的同時,還有幾分哭笑不得,四哥怎麽還像小孩子一樣,小孩子對待喜愛的人,可能才會把自己能給的東西都給了,不會一點一點的慢慢來。


    胤禎是鐵帽子王,弘暉則是由貝勒成了郡王——瑞郡王,不管是封號,還是爵位,都讓弘暉在京城的風頭一點兒都不落於十四叔。


    二皇子在朝堂上無功無過,至今都還是個光頭阿哥,三皇子和四皇子都是還在讀書的小蘿卜頭,瑞郡王雖然不是太子,在眾人心裏頭基本上就等同於太子了。


    就是不知道皇上墨跡什麽呢,明明對著十四爺,爵位是能給就給,先是親王,又是鐵帽子王。


    當然,皇上對瑞郡王也不能說是小氣,二十一歲的郡王,已經算是很年輕了,要知道當年直郡王被封為郡王的時候,都已經二十六歲了。


    眾人覺得皇上墨跡,主要還是因為有十四爺做對比,一個是最疼愛的兒子,一個是最疼愛的弟弟,按理來說,應當是前者的待遇更高些。


    哪曾想到了皇上這兒,看上去卻好像是反過來了。


    這一連串的封賞,讓整個京城都跟著熱鬧起來了,私底下議論的人不少,尤其是當今不以言論罪的情況下。


    也就了解四爺的幾個人才知道,他之所以不一步到位把弘暉封為太子,完全是被當年皇阿瑪和二哥之間的事兒嚇壞了,他不是皇阿瑪,更不願意讓弘暉來做二哥。


    第84章 一更


    做了鐵帽子王,對胤禎來說生活並沒有什麽影響,還是跟往常一樣,該上朝的上朝,該辦差的辦差,這旬去皇家女子學院接額娘,下旬就是去皇家學院接兒子。


    並沒有哪裏不同。


    他就不是個愛考慮子孫後代的人,世襲罔替的爵位於他而言,倒不如四哥這份心意更讓他重視。


    他和福晉隻要管好兒子就行,兒子的兒子又不是沒阿瑪,需要祖父祖母過多的插手,孫子都如此了,曾孫子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年頭高壽之人也就是能見著四世同堂,見到五世同堂的人不多,胤禎也沒期盼著自己能活得那麽長久。


    他自己沒什麽感覺,京城裏的其他人也沒什麽感覺,作為唯一一個不用避諱皇上而改名字的人,這一項殊榮沒比鐵帽子王差到哪裏去。


    鐵帽子王沒讓眾人驚歎,倒是敦親王,如今真的是起來了,早些年皇上雖然也有給他安排差事,但畢竟一直沒有升過爵位,跟如今還是不太相同的。


    當然,真正跟敦親王親近的人,一般也不會注意這些,注意這些的是阿靈阿,敦親王的舅舅,曾經也是老八的支持者,是個混不吝之人。


    說起來跟胤禎還有些恩怨呢,當年追討欠銀的時候,這位可是吃了不少的苦頭,也往外吐了不少銀子和家當。


    胤禎被發配去了盛京,這位高興到大擺宴席,敦親王當時就直接砸了這個舅舅的場子,兩個人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交惡的,一直到老十成為親王。


    阿靈阿這幾年的日子不算好過,他當初跟錯了主子,四爺沒上位之前,就受到了先帝的打壓,四爺上位之後,他也沒能怎麽出頭。


    別看四爺急著用人,但也沒到什麽人都用的程度,阿靈阿能有如今的地位,那還是投了個好胎,跟他本人的才能沒有多少關係。


    這人和隆科多一樣,都不太招旁人喜歡,名聲不好,做事情也不講究,但阿靈阿可不如隆科多豁得出去,這麽些年了,先帝在的時候,就不如隆科多混的好,等換了人做皇帝,也!也還是比不上隆科多。


    既不能成為皇上手裏的刀,更成不了皇上喜歡的臣子。


    別看隆科多這兩年在京城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但畢竟是早些年為皇上出過力的人,有功勞,也有苦勞,朝廷上也還有隆科多的立足之地。


    阿靈阿就不行了,從欺負人到被人欺負,也難怪如今肯低頭親自到老十府上來了。


    可這人偏偏還沒什麽眼力勁兒,跟老十慪了這麽多年的氣,前腳人家成了親王,後腳十幾年不曾來往的舅舅就上了門,任誰看,這上門之人都是別有用心的。


    好歹也等上一段時間不是,如此心急,在旁人眼裏,那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敦親王也不怎麽稀罕這個舅舅,兩個人之間的情分早在前些年就已經散盡了,如今舅舅再上門,不過是想托著他關係,在朝堂上多爭取幾分權利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四爺的躺贏人生[清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邈邈一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邈邈一黍並收藏十四爺的躺贏人生[清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