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與民同樂。其實,一百丈的長度也不過三百多米罷了,就算是算上明代與後世度量衡的誤差,其一百丈的高度也不會超過四百米。
嚴格說起來,四百米高的空中,與地麵相比,氣溫當然會比較冷一點兒,空氣也會比較稀薄一點。
但是這麽點高度,氣溫再冷也冷不到哪裏去,空氣也稀薄不到哪裏去。
這點高度,對於人畜的生理機能來說,根本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隻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從來沒有完全脫離地麵達到過這樣的高度,所以對於這個高度以上的空中是什麽樣子,心裏沒有底數。
這一點與登山並不相同。
你盡管可以登上四百米,甚至是四千米的山頂,但你畢竟雙腳踩在地麵之上,這與你完全離開地麵達到四百米的空中,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工學院的上級衙門一把手即工部尚書畢懋康在內,所有知道工學院這個研究任務的人,對於送人上去進行實驗,全都表現得十分慎重。
直到宋應星把一頭兩百斤的活豬捆了四肢,放進“萬戶號”的吊籃,升到百丈高的空中,滯空兩個多時辰,然後收迴地麵後,豬還活蹦亂跳、完好無損,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這些人才算是真正放了心。
當這些人知道乘坐“萬戶號”熱氣球升空不會有什麽致命危險之後,皇明工學院熱氣球載人升空飛行的實驗,就迅速提上了日程。
崇禎四年二月十六日,通州城外潞河與潮白河之間東十裏堡,風雪過後,天氣晴好,陰霾散盡,風和日麗,皇明工學院開闊的熱氣球飛天實驗場上,搞了第一次定點載人升空實驗。
這一次,已經完全弄清了其中道理的工學院司業宋應星,帶著得力助手楊之華,兩個人合計合計三百斤,登上了“萬戶號”的吊籃,在一片矚目和沉默之中點燃了類似酒尊一樣的巨大火盆,緩緩升上空中。
最後的升空高度,還是一百丈,約合後世三百三十米。
也許實際的垂直升空高度,達不到三百三十米,因為熱氣球在升空的過程中會隨著風向發生漂移。
而固定在地麵之上的錨繩隻要被拉直,熱氣球也就無法再繼續往上漂浮了。
等到這一次,宋應星與楊之華活生生地從返迴地麵的“萬戶號”熱氣球吊籃中下來,再也沒有人對乘坐熱氣球在空中飛行的安全性有什麽疑慮了。
而宋應星與楊之華經過了親身體驗之後,也得以進一步總結了操控熱氣球升降的流程。
經過幾天的培訓之後,工學院一批自願報名試飛的學徒,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陸陸續續地登上“萬戶號”的吊籃,進行了熱氣球定點升空的升降實驗。
等到全部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之後,工學院的祭酒李天經、司業宋應星正準備上書崇禎皇帝,奏請崇禎皇帝親臨通州東十裏堡皇明工學院觀看“萬戶號”熱氣球載人升空演練,結果卻聽說崇禎皇帝去了天津大沽口船廠,而且路經通州的時候,並未停留。
雖然有點失望,但是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裏,宋應星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定點實驗已經反複驗證安全的情況下,於三月十日清晨,直接進行了放飛實驗。
而且首次實驗低空飛行即大獲成功,“萬戶號”熱氣球載著宋應星與楊之華,從通州東十裏堡皇明工學院的實驗場解開連接地麵的錨繩,順風低空飄行,前後曆時五個時辰,直到攜帶的猛火油全部耗盡,才在通州東北三河縣境內泥窪鋪一帶的荒野上平安落地。
崇禎四年三月十日的深夜,崇禎皇帝在白冶城工部分司衙門裏的下榻之處所接到的加急奏報,就是這一次工學院試飛成功的喜報。
宋應星等人搞的這一次熱氣球低空實驗飛行,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大獲成功的喜事,不過對於通州東十裏堡到三河縣泥窪鋪之間,看見“萬戶號”熱氣球低空飛行的地方官員和百姓們來說,卻是一次驚駭莫名的“遭遇”。
在李天經、宋應星等人將試飛成功的喜訊快速上報崇禎皇帝行在的同時,從通州到三河等地的商民百姓也把他們的目擊所見迅速上報到了本地的衙門。
這些民間舉報上來的看起來千頭萬緒的消息,很快就被錦衣衛、東廠這兩大情報機構分別報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中。
結合李天經、宋應星等人的喜報,崇禎皇帝略一尋思,相互印證之下,很快就知道是怎麽迴事了。
且說崇禎皇帝的車駕隊伍,從白冶城南門出發之後,期間先後經停了薊州、三河兩地,終於在崇禎四年三月十四日的巳時三刻,抵達了通州城外的東十裏堡。
一路上,每次都是先行一步打前站的東廠提督內臣方正化和羽林衛副指揮使孫之沆,早已帶著工學院的祭酒、司業、院丞等大小官員們,等候在東十裏堡的大道上了。
東十裏堡原是邊外內遷到京畿的一處衛所的屯堡,如今這裏的屯堡軍戶們,有一半外遷熱河屯田繼續當軍戶去了,另一半就地分了原來的軍田,入了順天府的民籍。
不過眼下崇禎皇帝要來,尋常的百姓們早被告知待在自己家裏,不能出來到處走動了。
所謂的君主與民同樂,本就是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事情。
即便是三百年後,四百年後,這世上也不存在真正的與民同樂。
而後世所有看起來貌似與民同樂的場麵,都不過是君主或者統治者們刻意營造出來的表演。
因為所有的君主和統治者,都站在君主和臣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一對關係中的另一麵。
英明的也好,愚笨的也好,世襲的也好,民選的也好,包括那些合法的,還有非法的,所有君主們追求的根本目標,與尋常百姓們追求的目標,永遠不可能完全契合。
國家越大,越是如此。
一個大國的君主,能夠在一個有限的時期內,與多數人追求的目標保持平行或者同向,就已經是很難得的情況了。
這就像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機緣巧合地來到了這個時代,掌控了這個帝國,他要做的事情當然是促成大明的複興,追求大明帝國的崛起。
為此,他必須做出許多毫不留情的決定,比如一場接一場的戰爭,比如一次又一次強製性的移民,也包括不擇手段地奪取和聚斂財富。
原本曆史上的那位崇禎皇帝雖然沒有做好,可是他的大體方向也是這個路子。
隻是與如今的這位比較起來,他是被迫去做,如今這位是主動去做,同時他也是自發地去做,而如今這位是自覺地去做。
但是,不管他們的做法到底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是被迫的還是主動的,他們的基本目標卻是一樣的。
曆史上那位崇禎皇帝所追求的同樣是大明王朝的複興,追求的是大明帝國的崛起。
可是,那些每天都在饑寒交迫之中掙紮著求生存的尋常百姓們,會在乎這個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嗎?
當然不會,也不可能會。
或許他們都在期盼著崇禎皇帝不得好死,期盼大明王朝早日滅亡,期盼著出現一個新的王朝,以便讓他們吃飽穿暖,過上那種“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日子。
君主當然要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是人世間所有君主的職分,是他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但是服務的方式,卻可以千差萬別,而且很可能不被尋常百姓所理解。
崇禎皇帝在曆史上最後自縊而死,吊死在萬歲山上,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訓嗎?
所以,自從來到這個時代開始,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就從來也不把與民同樂或者萬民擁戴看得有多重。
因為他很清楚,今天在你麵前歡唿萬歲的人群,轉眼間就可能把你踩死在腳下。
所以他從來也不搞什麽微服私訪與民同樂那一套。
崇禎四年三月十四日的午後,是一個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崇禎皇帝在一眾大臣和侍從的簇擁之下,跟著李天經、宋應星,來到了工學院後身空曠的野外實驗場上。
崇禎皇帝隔著老遠就看見了停放在實驗場上的那架高大的“萬戶號”熱氣球,一邊沿著青磚鋪地的道路大步往前走著,一邊對右前方躬身領路的工學院司業宋應星說道:
“不錯!這個熱氣球的形製尺寸,你們把握得很不錯!這個名字起得也好,今後定名就叫萬戶號吧!
“而且以後每生產一架熱氣球都要取個好名字,凡是照此形製和尺寸造辦的熱氣球,都可以統稱為萬戶級!
“比它更大的,或者比它要小的熱氣球,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海港或者海船上用來瞭望放哨的,兩軍陣前拋投手榴彈、猛火油彈殺敵的,甚至是飛過敵人的城牆,直接降落到敵人城池之中發動突襲的,所有這一切,軍機處、兵部和工部,以及武備院和工學院,都要好好琢磨琢磨這個事情!”
嚴格說起來,四百米高的空中,與地麵相比,氣溫當然會比較冷一點兒,空氣也會比較稀薄一點。
但是這麽點高度,氣溫再冷也冷不到哪裏去,空氣也稀薄不到哪裏去。
這點高度,對於人畜的生理機能來說,根本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隻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從來沒有完全脫離地麵達到過這樣的高度,所以對於這個高度以上的空中是什麽樣子,心裏沒有底數。
這一點與登山並不相同。
你盡管可以登上四百米,甚至是四千米的山頂,但你畢竟雙腳踩在地麵之上,這與你完全離開地麵達到四百米的空中,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工學院的上級衙門一把手即工部尚書畢懋康在內,所有知道工學院這個研究任務的人,對於送人上去進行實驗,全都表現得十分慎重。
直到宋應星把一頭兩百斤的活豬捆了四肢,放進“萬戶號”的吊籃,升到百丈高的空中,滯空兩個多時辰,然後收迴地麵後,豬還活蹦亂跳、完好無損,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這些人才算是真正放了心。
當這些人知道乘坐“萬戶號”熱氣球升空不會有什麽致命危險之後,皇明工學院熱氣球載人升空飛行的實驗,就迅速提上了日程。
崇禎四年二月十六日,通州城外潞河與潮白河之間東十裏堡,風雪過後,天氣晴好,陰霾散盡,風和日麗,皇明工學院開闊的熱氣球飛天實驗場上,搞了第一次定點載人升空實驗。
這一次,已經完全弄清了其中道理的工學院司業宋應星,帶著得力助手楊之華,兩個人合計合計三百斤,登上了“萬戶號”的吊籃,在一片矚目和沉默之中點燃了類似酒尊一樣的巨大火盆,緩緩升上空中。
最後的升空高度,還是一百丈,約合後世三百三十米。
也許實際的垂直升空高度,達不到三百三十米,因為熱氣球在升空的過程中會隨著風向發生漂移。
而固定在地麵之上的錨繩隻要被拉直,熱氣球也就無法再繼續往上漂浮了。
等到這一次,宋應星與楊之華活生生地從返迴地麵的“萬戶號”熱氣球吊籃中下來,再也沒有人對乘坐熱氣球在空中飛行的安全性有什麽疑慮了。
而宋應星與楊之華經過了親身體驗之後,也得以進一步總結了操控熱氣球升降的流程。
經過幾天的培訓之後,工學院一批自願報名試飛的學徒,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陸陸續續地登上“萬戶號”的吊籃,進行了熱氣球定點升空的升降實驗。
等到全部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之後,工學院的祭酒李天經、司業宋應星正準備上書崇禎皇帝,奏請崇禎皇帝親臨通州東十裏堡皇明工學院觀看“萬戶號”熱氣球載人升空演練,結果卻聽說崇禎皇帝去了天津大沽口船廠,而且路經通州的時候,並未停留。
雖然有點失望,但是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裏,宋應星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定點實驗已經反複驗證安全的情況下,於三月十日清晨,直接進行了放飛實驗。
而且首次實驗低空飛行即大獲成功,“萬戶號”熱氣球載著宋應星與楊之華,從通州東十裏堡皇明工學院的實驗場解開連接地麵的錨繩,順風低空飄行,前後曆時五個時辰,直到攜帶的猛火油全部耗盡,才在通州東北三河縣境內泥窪鋪一帶的荒野上平安落地。
崇禎四年三月十日的深夜,崇禎皇帝在白冶城工部分司衙門裏的下榻之處所接到的加急奏報,就是這一次工學院試飛成功的喜報。
宋應星等人搞的這一次熱氣球低空實驗飛行,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大獲成功的喜事,不過對於通州東十裏堡到三河縣泥窪鋪之間,看見“萬戶號”熱氣球低空飛行的地方官員和百姓們來說,卻是一次驚駭莫名的“遭遇”。
在李天經、宋應星等人將試飛成功的喜訊快速上報崇禎皇帝行在的同時,從通州到三河等地的商民百姓也把他們的目擊所見迅速上報到了本地的衙門。
這些民間舉報上來的看起來千頭萬緒的消息,很快就被錦衣衛、東廠這兩大情報機構分別報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中。
結合李天經、宋應星等人的喜報,崇禎皇帝略一尋思,相互印證之下,很快就知道是怎麽迴事了。
且說崇禎皇帝的車駕隊伍,從白冶城南門出發之後,期間先後經停了薊州、三河兩地,終於在崇禎四年三月十四日的巳時三刻,抵達了通州城外的東十裏堡。
一路上,每次都是先行一步打前站的東廠提督內臣方正化和羽林衛副指揮使孫之沆,早已帶著工學院的祭酒、司業、院丞等大小官員們,等候在東十裏堡的大道上了。
東十裏堡原是邊外內遷到京畿的一處衛所的屯堡,如今這裏的屯堡軍戶們,有一半外遷熱河屯田繼續當軍戶去了,另一半就地分了原來的軍田,入了順天府的民籍。
不過眼下崇禎皇帝要來,尋常的百姓們早被告知待在自己家裏,不能出來到處走動了。
所謂的君主與民同樂,本就是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事情。
即便是三百年後,四百年後,這世上也不存在真正的與民同樂。
而後世所有看起來貌似與民同樂的場麵,都不過是君主或者統治者們刻意營造出來的表演。
因為所有的君主和統治者,都站在君主和臣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一對關係中的另一麵。
英明的也好,愚笨的也好,世襲的也好,民選的也好,包括那些合法的,還有非法的,所有君主們追求的根本目標,與尋常百姓們追求的目標,永遠不可能完全契合。
國家越大,越是如此。
一個大國的君主,能夠在一個有限的時期內,與多數人追求的目標保持平行或者同向,就已經是很難得的情況了。
這就像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機緣巧合地來到了這個時代,掌控了這個帝國,他要做的事情當然是促成大明的複興,追求大明帝國的崛起。
為此,他必須做出許多毫不留情的決定,比如一場接一場的戰爭,比如一次又一次強製性的移民,也包括不擇手段地奪取和聚斂財富。
原本曆史上的那位崇禎皇帝雖然沒有做好,可是他的大體方向也是這個路子。
隻是與如今的這位比較起來,他是被迫去做,如今這位是主動去做,同時他也是自發地去做,而如今這位是自覺地去做。
但是,不管他們的做法到底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是被迫的還是主動的,他們的基本目標卻是一樣的。
曆史上那位崇禎皇帝所追求的同樣是大明王朝的複興,追求的是大明帝國的崛起。
可是,那些每天都在饑寒交迫之中掙紮著求生存的尋常百姓們,會在乎這個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嗎?
當然不會,也不可能會。
或許他們都在期盼著崇禎皇帝不得好死,期盼大明王朝早日滅亡,期盼著出現一個新的王朝,以便讓他們吃飽穿暖,過上那種“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日子。
君主當然要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是人世間所有君主的職分,是他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但是服務的方式,卻可以千差萬別,而且很可能不被尋常百姓所理解。
崇禎皇帝在曆史上最後自縊而死,吊死在萬歲山上,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訓嗎?
所以,自從來到這個時代開始,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就從來也不把與民同樂或者萬民擁戴看得有多重。
因為他很清楚,今天在你麵前歡唿萬歲的人群,轉眼間就可能把你踩死在腳下。
所以他從來也不搞什麽微服私訪與民同樂那一套。
崇禎四年三月十四日的午後,是一個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崇禎皇帝在一眾大臣和侍從的簇擁之下,跟著李天經、宋應星,來到了工學院後身空曠的野外實驗場上。
崇禎皇帝隔著老遠就看見了停放在實驗場上的那架高大的“萬戶號”熱氣球,一邊沿著青磚鋪地的道路大步往前走著,一邊對右前方躬身領路的工學院司業宋應星說道:
“不錯!這個熱氣球的形製尺寸,你們把握得很不錯!這個名字起得也好,今後定名就叫萬戶號吧!
“而且以後每生產一架熱氣球都要取個好名字,凡是照此形製和尺寸造辦的熱氣球,都可以統稱為萬戶級!
“比它更大的,或者比它要小的熱氣球,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海港或者海船上用來瞭望放哨的,兩軍陣前拋投手榴彈、猛火油彈殺敵的,甚至是飛過敵人的城牆,直接降落到敵人城池之中發動突襲的,所有這一切,軍機處、兵部和工部,以及武備院和工學院,都要好好琢磨琢磨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