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原本以為,類似熱氣球這種東西並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可言,不過是做大了的孔明燈罷了。


    但是實際上,能夠投入軍事用途的熱氣球,可絕隻不是放大了多少倍的孔明燈那麽簡單。


    如果隻是單純地讓它升空就好,不考慮升空之後怎麽辦,比如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長短問題,也不考慮攜帶物資的重量問題,更不考慮載人升空隨風飄行的安全性能,以及方向操控等問題,那麽做起來倒是要簡單得多了。


    然而,不管是工學院的祭酒李天經,還是工學院的第二把手——司業宋應星,都是這個時代極其嚴謹細致的科學家。


    像他們這種學問家,要麽幹脆不做這個事情,若要做,就一定要把它的方方麵麵都做到最好,以便從此名垂青史。


    他們擁有這樣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在明朝建立之後的兩百多年裏,並不是沒有人搞過載人飛行的鑽研。


    著名的萬戶飛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明朝的初期,說的正是一個人稱萬戶的士大夫,利用火箭的推力妄圖將自己送到空中的實驗。


    這個被稱作萬戶的人,把自己捆在一特製的座椅上,椅子的周邊綁滿了巨型的火箭,然後自己手裏拉著幾個大風箏,就像飛天。


    這個實驗的結果當然是很慘的。


    有的書籍記載,那些綁在椅子四周的火箭,點燃之後不久就發生了爆炸,這個萬戶根本沒有成功升空。


    有的記載則說,這個萬戶升空了,然後火箭燃盡之後,失去了動力,掉下來摔死了,因為他手裏拉著的風箏沒起作用。


    關於這個事件的記載有很多,其中還有人考證說,這個萬戶隻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官稱,而這個人的真名叫作陶成道,是浙江某地一個在火藥製作上頗有成就的老道士。


    然而,不管怎麽樣,不管這個人是叫萬戶,還是叫陶成道,他的飛天實驗,都是一個悲劇性的事件。


    如今,崇禎皇帝新鮮出爐的工學院,在成立後第一件重點去幹的事情,就是搞載人飛天的實驗,對李天經和宋應星來說,都是讓他們感到大吃一驚的安排。


    大明朝走到崇禎年間的時候,萬戶飛天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將近二百年,即使是北方有些地區的士大夫們還沒有聽說過這個看來極端荒唐的事情,可是出身於南直隸以及附近地區的李天經、宋應星以及工學院裏的幾個較早接觸了西學的人物,可是打小就聽說過的啊!


    皇帝這是要幹嘛啊?這是要信道修仙呢,還是玩物喪誌單純覺得好玩兒呢?!


    總之,乍一看到看到崇禎皇帝布置給工學院的這些研究任務,不管是工部尚書畢懋康,還是參與其事的禮部尚書徐光啟,全都有點兒傻眼了。


    至於工學院的首任祭酒李天經,首任司業宋應星,就更是莫名其妙,不解其意,兼且無從下手了。


    還好,不管是徐光啟、畢懋康,還是李天經、宋應星,都不是讀書讀傻了腦瓜兒的書呆子。


    等到崇禎皇帝親自寫下的手諭一道接著一道地送去工學院,送到李天經、宋應星等人手上,並讓人給他們送去了一盞大內針工織染局精心縫製的孔明燈之後,這些人才終於敲定下了方向,並且也意識到了崇禎皇帝不容置疑的決心。


    後世的人們全都知道,熱氣球升空飛行的基本原理,但是在明朝末年,即使最有見識的科學家,也在這個問題上止步不前。


    火箭升空的道理,當然難不住李天經和宋應星這樣的人物。


    可是萬戶飛天的故事卻告訴他們,火箭升空最大的問題在火藥耗盡之後怎麽辦。


    若是像當年的陶成道那樣,妄想著升空之後依靠手裏拉著幾個風箏來提供動力,豈不是如同兒戲?!


    而且留空時間想要更長,就必須使用更多火藥,然而其重量也就隨之變得更大,升空也會更難。


    最重要的是,隻要火箭使用火藥,那麽其火藥就總有耗盡之時,到了那個時候,飛得越高豈不是就摔得越重?!


    因此,從一開始他們就陷入了困境,萬戶飛天的悲劇就擺在他們眼前,他們又豈能重蹈覆轍?!


    排除了這個選擇,李天經和宋應星等人就隻能選擇孔明燈這條路了。


    方向找準了之後,路再遠也不怕,因為到達目的地,不過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說起來,孔明燈這個東西,在中國可是曆史悠久,特別是明朝末年《三國演義》話本小說流行開來之後,知其然的人很多了。


    別說李天經、宋應星這些後世知名的明末科學家們了,就是當時街頭巷尾的老百姓也能說個頭頭是道。


    不過,知其然的人雖多,但真正知其所以然的人卻並不多。


    絕大多數人都是自己見過,或者自己製作過,從而知道這麽做可以。


    這些都是經驗之談。


    可是你要真說弄一個超大的孔明燈,能夠把人送到天上去,把成百上千斤的東西弄到天上去,恐怕一百個人裏倒有九九個半說做不到。


    包括像李天經、宋應星這樣的人,也同樣如此。


    一盞孔明燈所需要的燃料很好解決,蠟燭就好,除此之外,一盞牛油燈、羊油燈甚至是豬油等也可以發揮作用。


    但是若按照皇帝要求的那樣,製作一個能夠把幾百斤東西送上天,並能夠在空中停留超過四個時辰的孔明燈,該靠什麽燃料來提供火焰呢?


    還好,崇禎皇帝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這個年代最適合鑽研這個事情的人物。


    宋應星在反複實驗了幾次孔明燈載重升空飄行之後,一個接著一個地把他原先設想中的燃料淘汰掉了,最後把目光鎖定在了猛火油上。


    風吹不滅、雨澆不滅的猛火油,正是取代孔明燈中那盞油脂燈的最好燃料。


    解決了便於攜帶並能持久燃燒的燃料問題之後,工學院製作的孔明燈個頭也開始越來越大,不僅空中飄行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實驗升空時候的載重也開始逐漸增加。


    從崇禎三年秋到崇禎三年底,憑著經驗搞了幾個月的實驗之後,宋應星帶著工學院裏自己的一幫學徒們,總算把孔明燈背後的原理給搞清楚了。


    也因此,到了崇禎三年的十二月,不需要崇禎皇帝的提醒,皇明工學院製作的熱氣球就不再是傳統的孔明燈的形狀了,而是自行縫製成了最利於其漂浮升空的水滴型,開始有了後世熱氣球的模樣。


    內裏支撐熱氣球龐大球囊的骨架,也從傳統孔明燈的竹木構造,變成了更纖細但卻更堅韌的銅管。


    外麵包裹骨架並用來密封的球皮,也一步步從最初用來製作孔明燈的宣紙、麻布以及更加密實的棉布,最終過渡到了使用密封性能更好的牛羊皮革。


    這麽做了之後,工學院熱氣球的造價迅速抬升,不過其載重漂浮升空的能力,卻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就在崇禎四年的正月裏,已經認準了方向看到了曙光的工學院祭酒李天經、司業宋應星,更是把工學院的年節休沐都取消了,帶著一堆學徒,貓在工學院的實驗場地內,緊鑼密鼓地趕製著一個球囊最大直徑長達兩丈,加裝吊籃之後整體高達三丈有餘的巨型熱氣球。


    目的就是為了工學院能夠盡快拿出一個皇帝期盼已久的重磅成果。


    工學院剛剛成立的時候,崇禎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過問以下熱氣球的研究製作和實驗進展。


    那個時候,李天經也好,宋應星也好,雖然壓力山大,可是畢竟才剛開始,而且還沒有找準方向,一直都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


    皇帝過問得雖勤,但是緊迫感並不那麽強烈。


    但是等到崇禎皇帝不再關心關注了,徹底不去過問了,工學院裏的這些人從上到下,都開始著急了。


    皇帝花了那麽多錢,投入了那麽多的資源,連造武備院裏槍造炮都舍不得用的黃銅管,都是成百上千斤地調撥,包括產量不多的猛火油,更是不限量地優先供應。


    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皇帝重視這個項目,一旦長時間拿不出有說服力的成果,皇帝的興趣轉移了,或者覺得根本無法實現了,那麽工學院可也就完蛋了。


    崇禎四年正月十八日,全新的巨型熱氣球“萬戶”號製作完成,正月十九日定點點火升空實驗。


    崇禎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通州皇明工學院的實驗場裏,宋應星讓人將一頭二百多斤的肥豬捆了四肢,放在了“萬戶號”的吊籃裏,再次搞了一迴定點升空實驗。


    直到連接地麵的那條長達百餘丈的繩索完全被拉直,“萬戶號”才不得不停止繼續飄升。


    當日“萬戶”號升空兩個多時辰之後,直到熱氣球內的猛火油慢慢耗盡,這個熱氣球才緩緩落地。


    落地之時,吊籃裏捆著送上天去的那頭大肥豬,自是活得好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