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吉率軍敗退迴遼東之後,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獎懲善後,迅速穩定住了後金國內本已有點岌岌可危的形勢。
然後,黃台吉一邊在八旗子弟的麵前,上演著罪己自罰、麵壁思過的戲碼,一邊盤算著,籌謀著,將來應該如何恢複女真人的國力國勢,應該如何幹掉盤踞在臥榻之側的東江鎮,進而如何再次去征服朝鮮,甚至有朝一日,再去征服明國。
黃台吉敗了這一場,損失了大量的精銳人馬,但是他卻由衷的不服氣。
在他看來,明過於依賴火器,過於依賴堅城,至於人馬士卒根本不如他八旗子弟精銳,隻要他有了攻堅破城的大炮,有朝一日再次南下明朝,取勝不是問題。
不過,在黃台吉心心念念的重炮,八字還沒有畫出一撇的時候,大明這邊崇禎皇帝惦記已久的大型戰船,終於在天津府大沽口船廠的巨大船塢之中,正式開工建造了。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與前世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手中沒有那麽缺錢。
尤其是在這一次抄了以範永鬥家族為代表的一大批漢奸商人之後,崇禎皇帝的手中,可是有了好大一筆銀子。
這麽大一筆銀子,崇禎皇帝當然不會學守財奴們的做法,讓它們躺在銀庫或者地窖裏繼續睡大覺。
其中的七成,崇禎皇帝將其存入了皇明經世銀行之中。
除了京師總行之外,還有就近的太原分行,以及這半年來經世銀行新開辦的大同、西安、洛陽、歸化、東勝、熱河、天津分行。
崇禎皇帝雖然是皇明經世銀行的大股東,但卻不必事事費心勞神。
因為除了崇禎皇帝以外,戶部是經世銀行的第二大股東,定國公府是經世銀行的第三大股東。
除此之外,懿安皇後的娘家、周皇後的娘家、田妃的娘家,還有錦衣衛指揮使駙馬都尉鞏永固、東廠提督太監方正化等等,這一大票人,都是這個經世銀行的股東。
且不說由這些股東們精挑細選之後派人組成的皇明經世銀行理事會了,單隻說這些大大小小的股東們,就沒有一個是好糊弄的善茬子。
尤其是在金錢的問題上,在利潤分紅的問題上,誰要是想要糊弄其中任何一方,那都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而且,除了皇帝派去常駐的內臣和戶部定期派駐的官員,以及各大股東派人組成的理事會之外,整個經世銀行上下,包括京師總行和各地分行之中,都還有鞏永固、方正化以及定國公徐允禎等大小股東,或明或暗安插進去的人。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好,當然也都不會放過在經世銀行各地分行之中招募線人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相互製約的情況下,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經世銀行倒是放心得很。
有了經世銀行開在大明北方接近九邊地方的分行,以及分行下麵的大小銀號,從此朝廷也好,皇帝也好,發給邊鎮將士的軍餉銀圓,就不必再從戶部、兵部以及兩部在九邊的一些分司,還有邊鎮將領的手上經過了。
而具體經手的人越少,環節越少,朝廷或者皇帝發給九邊將士們的軍餉,才不會中途被克扣的過分。
從十四個晉商家族抄沒得來的巨大財富,除了其中的七成,存入經世銀行總行以及北方各地分行,作為皇帝和朝廷將來就近轉移支付軍餉發放、屯墾開荒、銀圓兌換以及異地存取等等用途之外,剩下的相當一部分,都被崇禎皇帝投入到了各種產業之上。
寶和公司控製或者入股的京畿各大產業,南洋公司,沿著九邊分布的四大恆,以及崇禎皇帝命令內臣張國元、王德化以及錦衣衛東江千戶所千戶袁樞三人在皮島設立的皇家東瀛貿易公司,這一次全都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大量投入。
皇家東瀛貿易公司雖然設在皮島,但是貿易對象針對的不是安東侯毛文龍毛大帥視作禁臠的朝鮮,而是與朝鮮國一海之隔的日本長崎。
而與皇家東瀛貿易公司同樣得到了崇禎皇帝大量金銀投入的,還有位於天津的大沽口造船廠。
沒有錢,寸步難行,比如說招募真正的能工巧匠,購買適合海船的上好木料,以及大批造船工人的衣食住行,等等。
每一項都需要大量投入,沒有錢自然幹什麽都困難。
但是有了錢,再大的困難也都有辦法解決。
從崇禎二年的時候崇禎皇帝聽從了沈廷揚大搞海運甚至是大搞海軍的建議,下決心先建船廠,先造大型海船之後,就撥給沈廷揚一百萬崇禎銀圓,讓他去做這個事情。
到了崇禎三年的五月,差不多已經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天津造船廠造的海船還沒影兒呢,那筆錢卻已經花了個七七八八,所剩無幾了。
若是擱在過去,花費朝廷百萬銀兩,卻還一事無成,怕是早就人頭落地了。
不過,對於沈廷揚這個人,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卻是完全信任,因此對於朝廷之上各路科道言官的交章彈劾,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原本曆史上的明末,朝政事務上的一大弊端,就是皇帝與大臣們都沒有耐心。
往往一個政策剛定下來,施行還沒有多久,一看不見成效,立刻就要廢止。
而執行這個政策的人,則會被推出來為當初的決策承擔責任,要麽免官去職,要麽人頭落地。
這個局麵也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需要盡量去避免的。
何況沈廷揚的各種想法,都向他匯報過,而且也經過了他的同意,比如說遠渡重洋前往巴達威亞購買荷蘭人的遠洋夾板船,再比如“花費巨資”千辛萬苦地,將“加利恩號”帶迴來之後,又一塊船板一塊船板地將它拆了個稀碎。
所有這些導致沈廷揚被朝中言官交章彈劾的情況,都是經過崇禎皇帝批準同意的,崇禎皇帝自然不能為這事處置他。
然而,崇禎皇帝雖然根據曆史上沈廷揚的表現,對他十分信任,但是也擔心自己信錯了人,而且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如今連海軍都督府都明旨設立了,而自己想要的海軍戰船,卻還一條都沒有開工建造,心裏當然也是十分著急。
沒有大批的新式海軍戰船,新設的海軍都督府就將一直是個笑話,大明老式的水師除了能夠在沿海靠岸航行之外,也就能欺負欺負沒有水師船隊的女真人。
至於其他的就別提了,別說在海上對付荷蘭人、西班牙人了,就是去個呂宋、琉球、日本都費勁,去了之後,能不能安全返迴都難說。
崇禎皇帝雖然著急,但是他也知道,除了繼續加大投入之外,他也沒有別的辦法。
不過他的加大投入,也的確很快就換來了效果。
那一批從巴達威亞跟著加利恩號前來大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工和水手,在沈廷揚開出的高額薪水誘惑之下,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留在天津,選擇受雇於大沽口造船廠。
與此同時,已經與沈廷揚成為了朋友的荷蘭傳教士範德烈,在經停濠鏡澳和前往熱攔遮城的時候,當麵邀請和寫信邀請的幾個荷蘭破產商人傑萊米亞斯·範·弗裏特(jeremias van vliet)、皮特-佛羅裏斯、盧卡斯-安泰裏斯,也被大沽口造船廠高額的薪水所吸引,分別從熱攔遮、濠鏡澳和巴達威亞,帶著自己招募的一些西夷工匠,終於輾轉而來。
然後,黃台吉一邊在八旗子弟的麵前,上演著罪己自罰、麵壁思過的戲碼,一邊盤算著,籌謀著,將來應該如何恢複女真人的國力國勢,應該如何幹掉盤踞在臥榻之側的東江鎮,進而如何再次去征服朝鮮,甚至有朝一日,再去征服明國。
黃台吉敗了這一場,損失了大量的精銳人馬,但是他卻由衷的不服氣。
在他看來,明過於依賴火器,過於依賴堅城,至於人馬士卒根本不如他八旗子弟精銳,隻要他有了攻堅破城的大炮,有朝一日再次南下明朝,取勝不是問題。
不過,在黃台吉心心念念的重炮,八字還沒有畫出一撇的時候,大明這邊崇禎皇帝惦記已久的大型戰船,終於在天津府大沽口船廠的巨大船塢之中,正式開工建造了。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與前世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手中沒有那麽缺錢。
尤其是在這一次抄了以範永鬥家族為代表的一大批漢奸商人之後,崇禎皇帝的手中,可是有了好大一筆銀子。
這麽大一筆銀子,崇禎皇帝當然不會學守財奴們的做法,讓它們躺在銀庫或者地窖裏繼續睡大覺。
其中的七成,崇禎皇帝將其存入了皇明經世銀行之中。
除了京師總行之外,還有就近的太原分行,以及這半年來經世銀行新開辦的大同、西安、洛陽、歸化、東勝、熱河、天津分行。
崇禎皇帝雖然是皇明經世銀行的大股東,但卻不必事事費心勞神。
因為除了崇禎皇帝以外,戶部是經世銀行的第二大股東,定國公府是經世銀行的第三大股東。
除此之外,懿安皇後的娘家、周皇後的娘家、田妃的娘家,還有錦衣衛指揮使駙馬都尉鞏永固、東廠提督太監方正化等等,這一大票人,都是這個經世銀行的股東。
且不說由這些股東們精挑細選之後派人組成的皇明經世銀行理事會了,單隻說這些大大小小的股東們,就沒有一個是好糊弄的善茬子。
尤其是在金錢的問題上,在利潤分紅的問題上,誰要是想要糊弄其中任何一方,那都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而且,除了皇帝派去常駐的內臣和戶部定期派駐的官員,以及各大股東派人組成的理事會之外,整個經世銀行上下,包括京師總行和各地分行之中,都還有鞏永固、方正化以及定國公徐允禎等大小股東,或明或暗安插進去的人。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好,當然也都不會放過在經世銀行各地分行之中招募線人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相互製約的情況下,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經世銀行倒是放心得很。
有了經世銀行開在大明北方接近九邊地方的分行,以及分行下麵的大小銀號,從此朝廷也好,皇帝也好,發給邊鎮將士的軍餉銀圓,就不必再從戶部、兵部以及兩部在九邊的一些分司,還有邊鎮將領的手上經過了。
而具體經手的人越少,環節越少,朝廷或者皇帝發給九邊將士們的軍餉,才不會中途被克扣的過分。
從十四個晉商家族抄沒得來的巨大財富,除了其中的七成,存入經世銀行總行以及北方各地分行,作為皇帝和朝廷將來就近轉移支付軍餉發放、屯墾開荒、銀圓兌換以及異地存取等等用途之外,剩下的相當一部分,都被崇禎皇帝投入到了各種產業之上。
寶和公司控製或者入股的京畿各大產業,南洋公司,沿著九邊分布的四大恆,以及崇禎皇帝命令內臣張國元、王德化以及錦衣衛東江千戶所千戶袁樞三人在皮島設立的皇家東瀛貿易公司,這一次全都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大量投入。
皇家東瀛貿易公司雖然設在皮島,但是貿易對象針對的不是安東侯毛文龍毛大帥視作禁臠的朝鮮,而是與朝鮮國一海之隔的日本長崎。
而與皇家東瀛貿易公司同樣得到了崇禎皇帝大量金銀投入的,還有位於天津的大沽口造船廠。
沒有錢,寸步難行,比如說招募真正的能工巧匠,購買適合海船的上好木料,以及大批造船工人的衣食住行,等等。
每一項都需要大量投入,沒有錢自然幹什麽都困難。
但是有了錢,再大的困難也都有辦法解決。
從崇禎二年的時候崇禎皇帝聽從了沈廷揚大搞海運甚至是大搞海軍的建議,下決心先建船廠,先造大型海船之後,就撥給沈廷揚一百萬崇禎銀圓,讓他去做這個事情。
到了崇禎三年的五月,差不多已經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天津造船廠造的海船還沒影兒呢,那筆錢卻已經花了個七七八八,所剩無幾了。
若是擱在過去,花費朝廷百萬銀兩,卻還一事無成,怕是早就人頭落地了。
不過,對於沈廷揚這個人,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卻是完全信任,因此對於朝廷之上各路科道言官的交章彈劾,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原本曆史上的明末,朝政事務上的一大弊端,就是皇帝與大臣們都沒有耐心。
往往一個政策剛定下來,施行還沒有多久,一看不見成效,立刻就要廢止。
而執行這個政策的人,則會被推出來為當初的決策承擔責任,要麽免官去職,要麽人頭落地。
這個局麵也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需要盡量去避免的。
何況沈廷揚的各種想法,都向他匯報過,而且也經過了他的同意,比如說遠渡重洋前往巴達威亞購買荷蘭人的遠洋夾板船,再比如“花費巨資”千辛萬苦地,將“加利恩號”帶迴來之後,又一塊船板一塊船板地將它拆了個稀碎。
所有這些導致沈廷揚被朝中言官交章彈劾的情況,都是經過崇禎皇帝批準同意的,崇禎皇帝自然不能為這事處置他。
然而,崇禎皇帝雖然根據曆史上沈廷揚的表現,對他十分信任,但是也擔心自己信錯了人,而且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如今連海軍都督府都明旨設立了,而自己想要的海軍戰船,卻還一條都沒有開工建造,心裏當然也是十分著急。
沒有大批的新式海軍戰船,新設的海軍都督府就將一直是個笑話,大明老式的水師除了能夠在沿海靠岸航行之外,也就能欺負欺負沒有水師船隊的女真人。
至於其他的就別提了,別說在海上對付荷蘭人、西班牙人了,就是去個呂宋、琉球、日本都費勁,去了之後,能不能安全返迴都難說。
崇禎皇帝雖然著急,但是他也知道,除了繼續加大投入之外,他也沒有別的辦法。
不過他的加大投入,也的確很快就換來了效果。
那一批從巴達威亞跟著加利恩號前來大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工和水手,在沈廷揚開出的高額薪水誘惑之下,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留在天津,選擇受雇於大沽口造船廠。
與此同時,已經與沈廷揚成為了朋友的荷蘭傳教士範德烈,在經停濠鏡澳和前往熱攔遮城的時候,當麵邀請和寫信邀請的幾個荷蘭破產商人傑萊米亞斯·範·弗裏特(jeremias van vliet)、皮特-佛羅裏斯、盧卡斯-安泰裏斯,也被大沽口造船廠高額的薪水所吸引,分別從熱攔遮、濠鏡澳和巴達威亞,帶著自己招募的一些西夷工匠,終於輾轉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