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決意親征的消息,自從在建極殿朝會上乾綱獨斷地定了下來之後,就立刻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皇宮內外,京師上下。


    京師的輿論也是赫然分為鮮明的兩類。


    京師的老百姓們,京營的官兵們,都是歡唿雀躍,興奮不已。


    因為上一次京師百姓目睹大明皇帝親征的盛況,還是一百多年以前正德皇帝在位的時候。


    正德皇帝一生之中兩次親征塞北,對手都是傳說中的韃靼小王子伯彥猛可,也就是後來統一蒙古的達延汗,如今林丹汗的爺爺的爺爺。


    第一次是正德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一七年,伯彥猛可率軍五萬猛攻大同。


    正德皇帝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很快就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完全不顧內閣和滿朝大臣的反對,親自率軍往西出了居庸關。


    而最難得的是,正德皇帝的這一次親征,居然打了個勝仗。


    率軍猛攻大同的伯彥猛可,根本不知道正德皇帝的虛實,隻是聽說大明朝的皇帝親自率領大軍來了,就撤軍離開了大同,然後在正德皇帝的軍隊追擊之下,一路逃出關外,逃往北方而去。


    而正德皇帝的軍隊在追擊之中也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斬獲。


    當然,最大的戰果,就是嚇走了韃靼小王子伯彥猛可,解了大同之圍。


    在這次前後曆時四個月之久的親征勝利結束以後,正德皇帝率軍迴京的時候,內閣大臣和滿朝官員都跟皇帝賭氣,居然沒有一個人出城迎接,完全就當沒有這迴事一樣。


    不過盡管如此,正德皇帝卻毫不在意。


    特別是這一次親征獲勝之後,正德皇帝好像是嚐到了甜頭,在正德十三年秋天的時候,再次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率軍親征塞北。


    這一次甚至出了外長城,跑的更遠,而且時間也比第一次更長。


    正德十三年入秋的時候離京,正德十四年初夏的時候方迴,前後長達九個多月的時間。


    不過,這一次正德皇帝禦駕親征,韃靼小王子聞風而遁,始終避免與明軍正麵接觸。


    正德皇帝率領明軍在塞北大漠上尋找了半年之久,也沒有找到伯彥猛可的蹤影,隻好無功而返了。


    就是在這次班師迴來的路上,正德皇帝為自己的英雄壯舉自豪不已,自己下旨封威武大將軍朱壽為“太師鎮國公威武大將軍”。


    正德皇帝的隨心所欲、恣意妄為,讓他的內閣和大臣們頭疼不已卻毫無辦法。


    然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大明朝的統治體製之內,一切官員的權力其最終的根源都是皇權。


    太監也好,勳貴也好,文官也好,在皇帝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守所謂的規矩之後,他們根本沒有製約皇權的辦法。


    即便是那些因為體製安排,一直都與皇權抗衡的文官團體,也根本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很難形成鐵板一塊。


    總是會有一些聰明的文官,能夠看清楚自己手中權力的本質,從而向皇權妥協退讓,從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麽曆史上正德皇帝如此隨心所以、恣意妄為,而朝臣們除了抗議抗議再抗議以外沒有其他辦法的原因。


    不過正德皇帝以後,大明朝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正德皇帝這樣有個性有趣味的皇帝了。


    正德以後的皇帝們,嘉靖皇帝也好,萬曆皇帝也好,在他們前後上百年的統治之中,雖然也幹下了不少大事兒,甚至其中也不乏各種“荒唐事兒”,但卻再也沒有離開過京師一步,更別說像正德皇帝那樣親征塞外了。


    也因此,文官集團的勢力不斷地膨脹,紫禁城以外,隻能依靠文官集團來統治了。


    皇帝管的越少,參與的事務越少,文官集團的權力就越大。


    這幾乎是一定的。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可不想成為終日枯坐紫禁城內垂拱而治的皇帝。


    否則他的理想,他的抱負,他的各種改造和重鑄這個帝國的計劃,又何從實施呢?


    建極殿的大朝會結束之後,皇帝親征的消息傳出,京師內外軍民百姓一片歡騰。


    一百多年來沒有過的禦駕親征,迅速成為了街頭巷尾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過,與紫禁城宮牆之外的一片歡騰截然不同的是,坤寧宮裏,崇禎皇帝的後妃們,難得地聚集在了一起,人人都是麵帶愁雲,都對皇帝此行的安全擔心不已。


    散了朝會,崇禎皇帝再次帶著內閣閣臣和戶部兵部、軍機處的相關人員,來到武英殿中,商議各種與親征禦敵有關的事宜,一直到晚膳的時候方才把所有該由皇帝拍板定奪的大事全都定下來。


    等到武英殿裏的會議結束,崇禎皇帝帶著內臣來到坤寧宮中,見皇後和各宮的嬪妃都在,不得不一邊吃著晚飯,一邊再費一番口舌,苦口婆心地向她們詳細解釋,此番前往居庸關為什麽一定無驚也無險的各種理由。


    到了最後,崇禎皇帝放下碗筷,對皇後周氏說道:“朕此去居庸關坐鎮,宮中的事務,會留下王承恩等人輔佐與你。


    “而宮外的事務,朕也做了妥善的安排,駙馬都尉鞏永固、五城兵馬司都指揮使劉文炳足可信重,此外內閣首輔李國鐠、軍機大臣英國公張惟賢,朕也會留在京師。


    “有此數人輔佐皇後坐鎮,京師斷然不會有事。即便有事,朕在居庸關,離京師不過百裏之遙,大軍旦夕可至,皇後與諸妃不必有任何憂慮,盡可放心等朕歸來!”


    當天夜裏,崇禎皇帝留宿坤寧宮,又一番寬慰之下,皇後也不再反對。


    然而到了第二天,崇禎皇帝這邊剛剛派了人出宮去傳幾位重臣進宮議事,就看見乾清宮總管太監王承恩就匆匆忙忙地帶著羽林衛指揮使李若璉趕來覲見。


    原來,一大早上,從卯時三刻開始,值守端門的羽林衛士卒們就發現,有一些官員在端門外的廣場上集結。


    到了辰時左右,端門外廣場上的官員一批接著一批到來,越聚越多,在京的部院科道府寺官員皆在其中。


    從來沒有經曆過這種事情的李若璉,本來以為這些人隻是前來等候即將禦駕親征的皇帝召見或者驗看皇帝出行的儀仗車駕而已,並沒有太當迴事情。


    畢竟端門這個地方,是存放皇帝全幅車駕儀仗用品的地方。


    每逢皇帝離宮、出巡、迴鑾,或者舉行大典的時候,離開皇宮之後一定要從端門出來,一定在端門搞個儀式。


    這是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定下來的一個規矩。


    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都是如此這般做法。


    但是,隨著聚集在端門外的朝臣和京官越來越多,沒有經曆過這樣大風大浪的李若璉,也很快就意識到這是要出大事了,然後立刻就趕來了乾清宮。


    王承恩剛剛派人傳旨迴來,兩人照麵一說,王承恩當下就領著李若璉趕來覲見崇禎皇帝。


    聽了李若璉略顯緊張慌亂的報告,崇禎皇帝麵無表情,隻是長長地歎了口氣。


    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所謂“逼宮”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