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知州劉令譽被鍾得五等人帶著聖旨抓捕之後,就地處斬,其身在蒲州的家人親眷也都被錦衣衛帶走,預備交給正在河南募兵的李信,將他們充軍旅順。
而新任的蒲州知州史可法,也正在趕來蒲州的路上。
崇禎元年恩科的狀元公史可法,自到翰林院任職之後,眼看著此前的好友牛聚明、李信,甚至翰林院的同僚張溥,一個個都幹出了一番事業,心中早就按耐不住了,一再上書自請外任,不遠再在翰林院當個花瓶一樣的閑官。
既然如此,崇禎皇帝自然也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為了讓他給朝中那些不願離京外任的清流們做個榜樣,崇禎皇帝這一次,直接將他任命為蒲州的知州。
京官外任通常要提拔一級,這一次,崇禎皇帝將史可法提拔了兩級,從一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直接提拔為正五品的蒲州知州。
對於山西剿賊前線的一係列安排和調整結束之後,崇禎皇帝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明末的各種亂象簡直是多如牛毛,即便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若是事事關心、事事關注的話,也遲早會如同曆史上原本的那位一樣,累個半死,也一樣是徒勞無功。
就在山西境內的賊亂告一段落的同時,遠遠嶺南的廣東也爆發了苗瑤民亂,居住山中的苗瑤亂民們,推舉了一個名叫陳萬的人為首領,在粵北連平、韶關等地占山為王。
對此,崇禎皇帝除了下旨兩廣總督王之臣召集兵馬平亂之外,真是焦頭爛額,毫無辦法。
根據王之臣和錦衣衛南鎮撫司的奏報,這一次的粵北民亂居然與廣東的開海通商也有關聯。
這個名叫陳萬的人,是粵北連平一個世世代代依靠種藍、製藍(一種染料)為生的種藍製靛業行會的會首。
藍,是一種染料,俗稱染草,過去主要是用來製作染布使用的靛藍色染料。
過去廣東一帶乃至南方需要的藍靛染料,多數都是由這些居住在山上的苗族、瑤族人製取收售,是廣州、佛山等地染布業的唯一藍靛來源。
可是隨著兩廣總督王之臣在廣東雷厲風行地大搞開海通商,廣東本地的藍靛不僅沒有賣出去,反而因為廣州、佛山等地布商、綢緞商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年年都是二月種,五月收的藍靛,到了今年五月份的時候,突然就沒有人要了。
世世代代依靠種藍製靛為生的粵北苗瑤村寨,一下子陷入了絕境之中,又加上粵北山區多年的幹旱饑荒,以及官府征糧支應朱燮元的西南平亂作戰,粵北的群山就像是遇到了火星子的幹柴一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不過,當崇禎皇帝說道粵北民亂的消息之後,並沒有感到有多麽的可怕,因為即使沒有開海通商,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也仍然發生了,不過是晚發生了兩年罷了。
最重要的是,在粵北苗瑤居住區發生的這一場民亂,不出一年就被平定下去了。
但是令崇禎皇帝惱火的是,由於粵北製藍業行會工人和種藍的山區苗瑤一起聚眾作亂,倒是讓朝野之間對於之前的開海通商,再一次出現了爭論的苗頭。
本來還算是配合王之臣推行開海通商政策的廣東巡撫王尊德,對開海通商的態度,隨即發生了變化,與王之臣鬧掰了,上書彈劾王之臣厚待海外番商而不恤治內百姓,請求朝廷重新考慮開海通商之策。
他在朝廷的上書中寫道:“番商百貨通行,而粵民百業凋敝,今日種藍製靛之九連苗瑤作亂,皆因驟開市舶,番商雲集,番貨流行。若不廢止廣州市舶,而粵民變亂必不止!”
到最後,廣東巡撫王尊德還在奏疏中說,朝廷本來是想通過開海通商謀取市舶重利,為朝廷開拓一個新的財源,可是“如今利益未見,而其弊已顯”,若不懸崖勒馬,到時候廣東各行各業都會麵臨“種藍製靛之苗瑤”的境況,到了那個時候,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不管怎麽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可是擁有一顆來自後世的靈魂,所以,他對王尊德上書談及的情況和現象,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就是說,單憑後世的常識,他也知道開海通商之後發生在廣東的情況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情。
但是,理解歸理解,對於王尊德叫停開海通商的結論和主張,他卻是不能接受的。
無論如何,他也不會允許如今的大明朝再迴到過去的禁海或者半禁海,也就是閉關鎖國或者半鎖國的封閉狀態之中去。
就在收到來自廣東和南京的奏疏之後,崇禎皇帝讓人請來了在京的閣臣以及戶部和吏部尚書。
王尊德的上書送進通政司之後,首先就分送到了內閣,所以內閣首輔李國鐠和閣臣徐光啟兩位都是看過的,不過他們知道皇帝對於開海通商的態度,所以在票擬之中,除了提議讓兩廣總督府停征支應西南的糧餉配額之外,就是建議南京兵部盡快征調閩浙兵馬入粵,與兩廣總督府一起南北夾擊,剿滅陳萬之亂。
內閣對於廣東開海通商的問題隻字未提,對於王尊德的主張既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亮明態度反對。
崇禎皇帝看了之後就明白了,李國鐠和徐光啟對於王尊德指出的問題也是心有戚戚,有著一種同情的理解,但又非常明白,皇帝不可能叫停開海通商,所以幹脆隻字不提。
不過崇禎皇帝卻不能放任這樣的苗頭,內閣的票擬隻字不提可以,但是他作為皇帝卻不能王尊德的主聽之任之。
製靛業行會的小會首陳龍領導下的苗瑤民亂,雖然是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與開海通商的大政方針比較起來,卻是一個小問題。
聽了吏部尚書對王尊德生平及官品的介紹之後,崇禎皇帝對在座的幾位重臣說道:“開海通商乃是國家大政,既已昭告天下,豈可朝令夕改?!廣東巡撫王尊德上書所言斷不可行!
“廣州開設市舶司,鼓勵商民出海或者番商停靠,一定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有了問題可以解決,而不是因噎廢食,從此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對於製靛業者乃至廣東各行各業,短期看雖有小利,但是長遠看,於國於民卻有大不利。
“諸位愛卿都是朝廷重臣,其中的道理,自然不用朕再多說。四月以來,廣州、泉州、寧波、上海、登州五處市舶司皆有報告,戶部南北榷政使司想必也甚清楚,如今雖然未見重利,但其收益已是可觀,五處市舶司上繳戶部關稅銀兩已過二十萬兩,廣州一地獲利尤豐。假以時日,朝廷又何愁財源枯竭!
“因此之故,不論京師地方官員,再有倡言廢市舶者,一律革職論罪!”
趁著皇帝喝茶潤嗓的機會,戶部尚書畢自嚴連忙說道:“今春陛下詔令廣州等五處設港通商以來,除登州市舶司來往商船較少,稅銀未見其利以外,廣州、泉州、寧波、上海新設海港,收繳往來商船之稅銀,皆可與漳州月港相媲美。
“臣也認為,朝廷開海通商如今不過數月,成效已經初顯,假以時日,必將是朝廷一大財源。是以,廢止市舶,叫停開海通商決不可行。”
戶部尚書畢自嚴儼然是如今大明朝的財政專家,他這麽說了之後再說開海通商“其利未見,而其弊已顯”的說法,也就立不住腳了。
這時,內閣首輔李國鐠斟酌著說道:“陛下,臣看廣東巡撫王尊德上書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開海通商於國有大利益,自不待言,然而番商雲集,番貨流行,對於依靠百工為生的升鬥小民來說,終究有所損害,不可不防也。
“以臣之間,戶部與南北榷政使司還是要盡快拿出一個關稅條例,大明本已豐足之物產,再行輸入者課以重稅,而大明緊缺之物產輸出者課以重稅,而對輸入者課以輕稅乃至無稅。”
聽完這話,崇禎皇帝看著畢自嚴說道:“李愛卿所說不錯,製定關稅條例的事情,就交給戶部與南北榷政使司了,盡快商定條例,報朕審閱。”
說完了這話,崇禎皇帝看著幾位大臣說道:“開海通商,是朕欽定之國策,絕不容許有任何之動搖。王尊德既已明確主張廢止廣州市舶司,那麽他就不能再任廣東巡撫。內閣傳朕旨意,即日起免去王尊德廣東巡撫一職,勒令其致仕歸籍。”
而新任的蒲州知州史可法,也正在趕來蒲州的路上。
崇禎元年恩科的狀元公史可法,自到翰林院任職之後,眼看著此前的好友牛聚明、李信,甚至翰林院的同僚張溥,一個個都幹出了一番事業,心中早就按耐不住了,一再上書自請外任,不遠再在翰林院當個花瓶一樣的閑官。
既然如此,崇禎皇帝自然也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為了讓他給朝中那些不願離京外任的清流們做個榜樣,崇禎皇帝這一次,直接將他任命為蒲州的知州。
京官外任通常要提拔一級,這一次,崇禎皇帝將史可法提拔了兩級,從一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直接提拔為正五品的蒲州知州。
對於山西剿賊前線的一係列安排和調整結束之後,崇禎皇帝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明末的各種亂象簡直是多如牛毛,即便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若是事事關心、事事關注的話,也遲早會如同曆史上原本的那位一樣,累個半死,也一樣是徒勞無功。
就在山西境內的賊亂告一段落的同時,遠遠嶺南的廣東也爆發了苗瑤民亂,居住山中的苗瑤亂民們,推舉了一個名叫陳萬的人為首領,在粵北連平、韶關等地占山為王。
對此,崇禎皇帝除了下旨兩廣總督王之臣召集兵馬平亂之外,真是焦頭爛額,毫無辦法。
根據王之臣和錦衣衛南鎮撫司的奏報,這一次的粵北民亂居然與廣東的開海通商也有關聯。
這個名叫陳萬的人,是粵北連平一個世世代代依靠種藍、製藍(一種染料)為生的種藍製靛業行會的會首。
藍,是一種染料,俗稱染草,過去主要是用來製作染布使用的靛藍色染料。
過去廣東一帶乃至南方需要的藍靛染料,多數都是由這些居住在山上的苗族、瑤族人製取收售,是廣州、佛山等地染布業的唯一藍靛來源。
可是隨著兩廣總督王之臣在廣東雷厲風行地大搞開海通商,廣東本地的藍靛不僅沒有賣出去,反而因為廣州、佛山等地布商、綢緞商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年年都是二月種,五月收的藍靛,到了今年五月份的時候,突然就沒有人要了。
世世代代依靠種藍製靛為生的粵北苗瑤村寨,一下子陷入了絕境之中,又加上粵北山區多年的幹旱饑荒,以及官府征糧支應朱燮元的西南平亂作戰,粵北的群山就像是遇到了火星子的幹柴一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不過,當崇禎皇帝說道粵北民亂的消息之後,並沒有感到有多麽的可怕,因為即使沒有開海通商,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也仍然發生了,不過是晚發生了兩年罷了。
最重要的是,在粵北苗瑤居住區發生的這一場民亂,不出一年就被平定下去了。
但是令崇禎皇帝惱火的是,由於粵北製藍業行會工人和種藍的山區苗瑤一起聚眾作亂,倒是讓朝野之間對於之前的開海通商,再一次出現了爭論的苗頭。
本來還算是配合王之臣推行開海通商政策的廣東巡撫王尊德,對開海通商的態度,隨即發生了變化,與王之臣鬧掰了,上書彈劾王之臣厚待海外番商而不恤治內百姓,請求朝廷重新考慮開海通商之策。
他在朝廷的上書中寫道:“番商百貨通行,而粵民百業凋敝,今日種藍製靛之九連苗瑤作亂,皆因驟開市舶,番商雲集,番貨流行。若不廢止廣州市舶,而粵民變亂必不止!”
到最後,廣東巡撫王尊德還在奏疏中說,朝廷本來是想通過開海通商謀取市舶重利,為朝廷開拓一個新的財源,可是“如今利益未見,而其弊已顯”,若不懸崖勒馬,到時候廣東各行各業都會麵臨“種藍製靛之苗瑤”的境況,到了那個時候,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不管怎麽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可是擁有一顆來自後世的靈魂,所以,他對王尊德上書談及的情況和現象,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就是說,單憑後世的常識,他也知道開海通商之後發生在廣東的情況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情。
但是,理解歸理解,對於王尊德叫停開海通商的結論和主張,他卻是不能接受的。
無論如何,他也不會允許如今的大明朝再迴到過去的禁海或者半禁海,也就是閉關鎖國或者半鎖國的封閉狀態之中去。
就在收到來自廣東和南京的奏疏之後,崇禎皇帝讓人請來了在京的閣臣以及戶部和吏部尚書。
王尊德的上書送進通政司之後,首先就分送到了內閣,所以內閣首輔李國鐠和閣臣徐光啟兩位都是看過的,不過他們知道皇帝對於開海通商的態度,所以在票擬之中,除了提議讓兩廣總督府停征支應西南的糧餉配額之外,就是建議南京兵部盡快征調閩浙兵馬入粵,與兩廣總督府一起南北夾擊,剿滅陳萬之亂。
內閣對於廣東開海通商的問題隻字未提,對於王尊德的主張既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亮明態度反對。
崇禎皇帝看了之後就明白了,李國鐠和徐光啟對於王尊德指出的問題也是心有戚戚,有著一種同情的理解,但又非常明白,皇帝不可能叫停開海通商,所以幹脆隻字不提。
不過崇禎皇帝卻不能放任這樣的苗頭,內閣的票擬隻字不提可以,但是他作為皇帝卻不能王尊德的主聽之任之。
製靛業行會的小會首陳龍領導下的苗瑤民亂,雖然是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與開海通商的大政方針比較起來,卻是一個小問題。
聽了吏部尚書對王尊德生平及官品的介紹之後,崇禎皇帝對在座的幾位重臣說道:“開海通商乃是國家大政,既已昭告天下,豈可朝令夕改?!廣東巡撫王尊德上書所言斷不可行!
“廣州開設市舶司,鼓勵商民出海或者番商停靠,一定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有了問題可以解決,而不是因噎廢食,從此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對於製靛業者乃至廣東各行各業,短期看雖有小利,但是長遠看,於國於民卻有大不利。
“諸位愛卿都是朝廷重臣,其中的道理,自然不用朕再多說。四月以來,廣州、泉州、寧波、上海、登州五處市舶司皆有報告,戶部南北榷政使司想必也甚清楚,如今雖然未見重利,但其收益已是可觀,五處市舶司上繳戶部關稅銀兩已過二十萬兩,廣州一地獲利尤豐。假以時日,朝廷又何愁財源枯竭!
“因此之故,不論京師地方官員,再有倡言廢市舶者,一律革職論罪!”
趁著皇帝喝茶潤嗓的機會,戶部尚書畢自嚴連忙說道:“今春陛下詔令廣州等五處設港通商以來,除登州市舶司來往商船較少,稅銀未見其利以外,廣州、泉州、寧波、上海新設海港,收繳往來商船之稅銀,皆可與漳州月港相媲美。
“臣也認為,朝廷開海通商如今不過數月,成效已經初顯,假以時日,必將是朝廷一大財源。是以,廢止市舶,叫停開海通商決不可行。”
戶部尚書畢自嚴儼然是如今大明朝的財政專家,他這麽說了之後再說開海通商“其利未見,而其弊已顯”的說法,也就立不住腳了。
這時,內閣首輔李國鐠斟酌著說道:“陛下,臣看廣東巡撫王尊德上書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開海通商於國有大利益,自不待言,然而番商雲集,番貨流行,對於依靠百工為生的升鬥小民來說,終究有所損害,不可不防也。
“以臣之間,戶部與南北榷政使司還是要盡快拿出一個關稅條例,大明本已豐足之物產,再行輸入者課以重稅,而大明緊缺之物產輸出者課以重稅,而對輸入者課以輕稅乃至無稅。”
聽完這話,崇禎皇帝看著畢自嚴說道:“李愛卿所說不錯,製定關稅條例的事情,就交給戶部與南北榷政使司了,盡快商定條例,報朕審閱。”
說完了這話,崇禎皇帝看著幾位大臣說道:“開海通商,是朕欽定之國策,絕不容許有任何之動搖。王尊德既已明確主張廢止廣州市舶司,那麽他就不能再任廣東巡撫。內閣傳朕旨意,即日起免去王尊德廣東巡撫一職,勒令其致仕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