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曆史上,洪承疇在官場之上就與同僚處不好關係,因為殺俘殺降的事情,在朝堂之上沒少受到禦史言官的攻擊和彈劾,雖然立大功無數,但是始終沒有能夠進入朝堂,沒有進入內閣,這與他的人緣太差有著直接的關係。
也因此,本來想要重賞這幾個文臣武將的崇禎皇帝,在劉宗周、劉鴻訓等人領銜彈劾洪承疇,朝議紛紛數日之後,終於與內閣、軍機處以及都察院,一起達成了共識。
文臣非軍功不得封爵的製度不變,同時凡因軍功封爵者,子孫無軍功不得襲爵的原則也一樣維持。
隻是崇禎皇帝提議的平陽侯李邦華,變成了平陽伯,而皇帝提議的永寧伯洪承疇、靜樂伯孫傳庭,這一次,則失去了一戰封爵的機會。
三天之後,內閣與吏部、禮部起草呈閱的封賞詔令,經過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副署,由司禮監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中,皇帝朱筆批準之後,司禮監用印,然後在發往軍前的同時,經通政使司明旨頒行天下。
說起來也怪,不管是內閣也好,都察院也好,包括六科廊的給事中們也好,雖然內心裏不太看得起武將,但是對於武將因為軍功而得到封賞的事情,卻往往相對比較寬容。
相反,對於同樣是進士出身的文官因為軍功而得到封賞的事情,則盯得很緊。
這個不是崇禎年間的特殊現象,而是整個大明朝持續了兩百多年的一個特點。
這還不是說大明的皇帝們不想給或者不願給,而是朝中的文官們自己,對這個封爵的事情看得很緊、把得很嚴,輕易不鬆口。
明初的時候大封功臣,先不說幾十年後這些人的下場如何,最起碼一開始的時候,對於文臣武將的功勞是同樣重視的。
李善長、劉基、宋濂這些謀士文官,也都得到了爵位,李善長還得封國公爵位。
結果,到了後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文官想要封爵簡直難如登天,再大的軍功也沒有機會。
以胡宗憲平倭之功不僅沒有封爵,而且還被朝中文官不斷彈劾,最終被下獄論死。
也許,這個也屬於是文人相輕的一種表現吧。
數日之後,朝廷封賞山西平賊之功的詔書到了軍前,此時的李邦華恰好身在平陽府,得封平陽伯的消息傳來,麾下眾將以及山西、平陽眾官都來道賀,而李邦華心中也是高興。
隻是當他知道其中內幕的時候,心中也是懊悔不已。
因為轉呈通政司的一封彈劾洪承疇的奏折,不僅使得洪承疇和孫傳庭失去了爵位,同時也讓自己錯失了封侯的機會。
洪承疇和孫傳庭短時間內當然不會知道其中的內情,但是兩人原本對於一戰封爵,也沒敢報什麽奢望。
隻是聽說李邦華封為平陽伯之後,兩人雖然不在一地,卻在同時燃起了內心的希望。
軍機大臣李邦華可以因為剿賊的軍功封為平陽伯,那麽他們將來豈不是還有大把的機會?
同樣被朝廷點燃了封侯之望的,還不隻是山西剿賊一線的這些個督撫們。
隨著皇帝因為山西剿賊軍功而封李邦華為平陽伯的詔書傳遍天下之後,大明朝全天下的督撫們,都看到了除了入閣輔政之外的另一條進身之道。
除了李邦華因為剿賊之功得封平陽伯之外,其他的封賞也一起到來。
攻下了神南峪的盧象升,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順德、廣平、大名等地。
順德、廣平、大名三府之地地方雖然不大,但是屬於北直隸的南麵門戶,戰略位置重要,而且由原來的大名知府兼任三府兵備,升為名正言順的巡撫,也算是仕途上的一次躍升了。
雖然管的地方沒變,但是巡撫畢竟是巡撫。
有了巡撫的名義之後,就算是進入了地方督撫的圈子裏,下一步不管是入朝為閣部官,或者直接成為總督,都算打好了基礎。
洪承疇本人雖然沒有任何封賞,但是,崇禎皇帝卻從洪承疇和李邦華表功的名單之中,看到了洪啟胤的名字,於是就把洪承疇的這個族兄洪啟胤,直接任命為永寧州的知州,算是對洪承疇的一點安慰。
武將方麵不用細說,除了李卑再一次被擢升為鎮西營總兵之外,凡是李邦華報上來的有功將士,全數得到了晉升和賞賜,包括鎮西營戰死的裴家兄弟,也都追授官爵,進行了表彰。
原本曆史上因為殺了王嘉胤而被崇禎皇帝直接提拔為副將的張立位和王國忠,這一次雖然沒有被提拔為副將的職位,但是也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王國忠因為殺死賊首“橫天王”王嘉胤以及賊軍“左丞相”王二的功勞,得授鎮西營參將一職,準募兩千青壯,駐守永寧州城,同時接受洪啟胤的節製調度。
兩千青壯自然要從石門關和神南峪俘虜的一萬六千多山西籍賊軍嘍囉之中征集。
而張立位則被授予新成立的錦衣衛西鎮撫司千戶,今後在錦衣衛西鎮撫司鎮撫使胡一魁的手下,專門擔負策反流賊頭目、抓捕流賊親眷的職司職能。
對於王國忠和張立位這兩個人,不管是崇禎皇帝本人,還是山西剿賊一線的督撫們,其實都很放心,根本不擔心他們會降而複叛,或者重新做賊。
畢竟這兩個人可是殺了王嘉胤和王二,搞得神南峪賊軍大營全軍覆沒的人啊!
若是今後再對朝廷有了二心,那可就是純粹找死了。
曆史上,王國忠在對戰流賊的時候,因為一次兵敗而被免官。
他自己也知道失去了朝廷庇護,必然會受到流賊的報複,因此隱姓埋名隱居在綏德,可是最後還是被攻破綏德的李過給揪出了出來,獻給李自成之後,被淩遲處死。
可見李自成等流賊頭領,對於王國忠的背叛,究竟有多麽的痛恨!
所以,如今最害怕流賊鬧大,最害怕流賊成氣候的,恐怕真的是非他們兩人莫屬了。
若是還有第三個人的話,那麽這個人就一定是劉國能了。
這一次,劉國能並沒有更進一步,而是在崇禎皇帝的封賞旨意抵達平陽府之後沒多久,就跟著來自京師的北鎮撫司千戶吳國安一起南下河南懷慶府,去找正在懷慶府募兵的旅順鎮守使李信報到去了。
至於李邦華,在受封為平陽伯之後沒多久,也沿著汾水北上太原去了。
他迴京的請求被崇禎皇帝和內閣拒絕了。
不是皇帝不想讓他迴京,而是山西剿賊的戰事雖然告一段落,但盤踞在晉北的流賊人馬還沒有趕盡殺絕,山西的剿賊戰事畢竟還沒有完全結束。
再說,孫承宗不在,李邦華也不在,軍機處隻有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病怏怏的英國公張惟賢,現在很多事情,年輕的崇禎皇帝都可以一言而決,這種狀況在持續一段時間也是不錯的。
所以,李邦華就被內閣起草而皇帝批準的一道旨意留在了山西,隻能繼續北上太原,坐鎮圍剿竄如晉北的流賊去了。
盧象升帶著天雄營,押解著被各部將領挑選剩下的一萬兩千多名賊軍俘虜,啟程離開了平陽府。
經潞安府補充糧草之後,出滏口關,然後一路長途跋涉。
他要將這些俘虜押送到登州,然後交由登萊總兵張可大,再將他們充軍到瀛洲鎮守府轄內的各個海島上去。
盧象升及其麾下天雄營將領,當然還想留在山西剿賊,畢竟有仗打才能繼續立下軍功。
可是這麽多賊軍俘虜在軍前,不送走怎麽能行,光是一天吃喝拉撒睡的問題,就夠李邦華和盧象升頭疼的了。
除了讓天雄營押解著這些俘虜穿州過府送往登州出海以外,李邦華也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盧象升及其麾下將領們,才突然發覺出洪承疇的高明來。
因為洪承疇的隊伍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前後將近三萬的俘虜,全數坑殺或者活埋,既不需要到處籌措糧草供他們吃喝,也免除了給他們分田分地進行安置的後續麻煩。
如今攻下了石門關,拿下了賊軍老巢神南峪,一戰成名的堂堂天雄營主力軍隊,卻隻能幹一些押運俘虜的活兒,直接就改變了盧象升和天雄營將領們對於收降俘虜這個問題的看法。
當然了,這就是後話了。
當盧象升及其麾下將領們,小心謹慎地押送著大批的賊軍俘虜穿州過府趕往登州的時候,洪承疇也根據朝廷的旨意,與前來交接防務的山西鎮總兵官王國梁,完成了交接的手續,然後帶著陝西總兵王承恩以及趕來會合的參將官惟賢等人馬,南下風陵渡,準備渡河迴到陝西關中去了。
也因此,本來想要重賞這幾個文臣武將的崇禎皇帝,在劉宗周、劉鴻訓等人領銜彈劾洪承疇,朝議紛紛數日之後,終於與內閣、軍機處以及都察院,一起達成了共識。
文臣非軍功不得封爵的製度不變,同時凡因軍功封爵者,子孫無軍功不得襲爵的原則也一樣維持。
隻是崇禎皇帝提議的平陽侯李邦華,變成了平陽伯,而皇帝提議的永寧伯洪承疇、靜樂伯孫傳庭,這一次,則失去了一戰封爵的機會。
三天之後,內閣與吏部、禮部起草呈閱的封賞詔令,經過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副署,由司禮監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中,皇帝朱筆批準之後,司禮監用印,然後在發往軍前的同時,經通政使司明旨頒行天下。
說起來也怪,不管是內閣也好,都察院也好,包括六科廊的給事中們也好,雖然內心裏不太看得起武將,但是對於武將因為軍功而得到封賞的事情,卻往往相對比較寬容。
相反,對於同樣是進士出身的文官因為軍功而得到封賞的事情,則盯得很緊。
這個不是崇禎年間的特殊現象,而是整個大明朝持續了兩百多年的一個特點。
這還不是說大明的皇帝們不想給或者不願給,而是朝中的文官們自己,對這個封爵的事情看得很緊、把得很嚴,輕易不鬆口。
明初的時候大封功臣,先不說幾十年後這些人的下場如何,最起碼一開始的時候,對於文臣武將的功勞是同樣重視的。
李善長、劉基、宋濂這些謀士文官,也都得到了爵位,李善長還得封國公爵位。
結果,到了後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文官想要封爵簡直難如登天,再大的軍功也沒有機會。
以胡宗憲平倭之功不僅沒有封爵,而且還被朝中文官不斷彈劾,最終被下獄論死。
也許,這個也屬於是文人相輕的一種表現吧。
數日之後,朝廷封賞山西平賊之功的詔書到了軍前,此時的李邦華恰好身在平陽府,得封平陽伯的消息傳來,麾下眾將以及山西、平陽眾官都來道賀,而李邦華心中也是高興。
隻是當他知道其中內幕的時候,心中也是懊悔不已。
因為轉呈通政司的一封彈劾洪承疇的奏折,不僅使得洪承疇和孫傳庭失去了爵位,同時也讓自己錯失了封侯的機會。
洪承疇和孫傳庭短時間內當然不會知道其中的內情,但是兩人原本對於一戰封爵,也沒敢報什麽奢望。
隻是聽說李邦華封為平陽伯之後,兩人雖然不在一地,卻在同時燃起了內心的希望。
軍機大臣李邦華可以因為剿賊的軍功封為平陽伯,那麽他們將來豈不是還有大把的機會?
同樣被朝廷點燃了封侯之望的,還不隻是山西剿賊一線的這些個督撫們。
隨著皇帝因為山西剿賊軍功而封李邦華為平陽伯的詔書傳遍天下之後,大明朝全天下的督撫們,都看到了除了入閣輔政之外的另一條進身之道。
除了李邦華因為剿賊之功得封平陽伯之外,其他的封賞也一起到來。
攻下了神南峪的盧象升,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順德、廣平、大名等地。
順德、廣平、大名三府之地地方雖然不大,但是屬於北直隸的南麵門戶,戰略位置重要,而且由原來的大名知府兼任三府兵備,升為名正言順的巡撫,也算是仕途上的一次躍升了。
雖然管的地方沒變,但是巡撫畢竟是巡撫。
有了巡撫的名義之後,就算是進入了地方督撫的圈子裏,下一步不管是入朝為閣部官,或者直接成為總督,都算打好了基礎。
洪承疇本人雖然沒有任何封賞,但是,崇禎皇帝卻從洪承疇和李邦華表功的名單之中,看到了洪啟胤的名字,於是就把洪承疇的這個族兄洪啟胤,直接任命為永寧州的知州,算是對洪承疇的一點安慰。
武將方麵不用細說,除了李卑再一次被擢升為鎮西營總兵之外,凡是李邦華報上來的有功將士,全數得到了晉升和賞賜,包括鎮西營戰死的裴家兄弟,也都追授官爵,進行了表彰。
原本曆史上因為殺了王嘉胤而被崇禎皇帝直接提拔為副將的張立位和王國忠,這一次雖然沒有被提拔為副將的職位,但是也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王國忠因為殺死賊首“橫天王”王嘉胤以及賊軍“左丞相”王二的功勞,得授鎮西營參將一職,準募兩千青壯,駐守永寧州城,同時接受洪啟胤的節製調度。
兩千青壯自然要從石門關和神南峪俘虜的一萬六千多山西籍賊軍嘍囉之中征集。
而張立位則被授予新成立的錦衣衛西鎮撫司千戶,今後在錦衣衛西鎮撫司鎮撫使胡一魁的手下,專門擔負策反流賊頭目、抓捕流賊親眷的職司職能。
對於王國忠和張立位這兩個人,不管是崇禎皇帝本人,還是山西剿賊一線的督撫們,其實都很放心,根本不擔心他們會降而複叛,或者重新做賊。
畢竟這兩個人可是殺了王嘉胤和王二,搞得神南峪賊軍大營全軍覆沒的人啊!
若是今後再對朝廷有了二心,那可就是純粹找死了。
曆史上,王國忠在對戰流賊的時候,因為一次兵敗而被免官。
他自己也知道失去了朝廷庇護,必然會受到流賊的報複,因此隱姓埋名隱居在綏德,可是最後還是被攻破綏德的李過給揪出了出來,獻給李自成之後,被淩遲處死。
可見李自成等流賊頭領,對於王國忠的背叛,究竟有多麽的痛恨!
所以,如今最害怕流賊鬧大,最害怕流賊成氣候的,恐怕真的是非他們兩人莫屬了。
若是還有第三個人的話,那麽這個人就一定是劉國能了。
這一次,劉國能並沒有更進一步,而是在崇禎皇帝的封賞旨意抵達平陽府之後沒多久,就跟著來自京師的北鎮撫司千戶吳國安一起南下河南懷慶府,去找正在懷慶府募兵的旅順鎮守使李信報到去了。
至於李邦華,在受封為平陽伯之後沒多久,也沿著汾水北上太原去了。
他迴京的請求被崇禎皇帝和內閣拒絕了。
不是皇帝不想讓他迴京,而是山西剿賊的戰事雖然告一段落,但盤踞在晉北的流賊人馬還沒有趕盡殺絕,山西的剿賊戰事畢竟還沒有完全結束。
再說,孫承宗不在,李邦華也不在,軍機處隻有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病怏怏的英國公張惟賢,現在很多事情,年輕的崇禎皇帝都可以一言而決,這種狀況在持續一段時間也是不錯的。
所以,李邦華就被內閣起草而皇帝批準的一道旨意留在了山西,隻能繼續北上太原,坐鎮圍剿竄如晉北的流賊去了。
盧象升帶著天雄營,押解著被各部將領挑選剩下的一萬兩千多名賊軍俘虜,啟程離開了平陽府。
經潞安府補充糧草之後,出滏口關,然後一路長途跋涉。
他要將這些俘虜押送到登州,然後交由登萊總兵張可大,再將他們充軍到瀛洲鎮守府轄內的各個海島上去。
盧象升及其麾下天雄營將領,當然還想留在山西剿賊,畢竟有仗打才能繼續立下軍功。
可是這麽多賊軍俘虜在軍前,不送走怎麽能行,光是一天吃喝拉撒睡的問題,就夠李邦華和盧象升頭疼的了。
除了讓天雄營押解著這些俘虜穿州過府送往登州出海以外,李邦華也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盧象升及其麾下將領們,才突然發覺出洪承疇的高明來。
因為洪承疇的隊伍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前後將近三萬的俘虜,全數坑殺或者活埋,既不需要到處籌措糧草供他們吃喝,也免除了給他們分田分地進行安置的後續麻煩。
如今攻下了石門關,拿下了賊軍老巢神南峪,一戰成名的堂堂天雄營主力軍隊,卻隻能幹一些押運俘虜的活兒,直接就改變了盧象升和天雄營將領們對於收降俘虜這個問題的看法。
當然了,這就是後話了。
當盧象升及其麾下將領們,小心謹慎地押送著大批的賊軍俘虜穿州過府趕往登州的時候,洪承疇也根據朝廷的旨意,與前來交接防務的山西鎮總兵官王國梁,完成了交接的手續,然後帶著陝西總兵王承恩以及趕來會合的參將官惟賢等人馬,南下風陵渡,準備渡河迴到陝西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