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但凡夜裏趕路,那都是不得已的行為。
這一點,不管對於洪承疇所部官軍來說,還是王自用麾下的賊軍來說,都是一樣的。
王自用在石樓縣城外麵連營十裏,卻遭受到了張衡所部四十多騎的一頓衝撞,不僅衝過賊軍營地,向城中投射了書信,與城中官軍取得了聯係,而且還在投遞了書信之後,調轉馬頭,再一次穿營而出。
這讓王自用極端惱火、跳腳大罵的同時,也對頓兵石樓城外的做法大為失望,很快就聽從麾下頭領“邢紅狼”“不沾泥”“掠地虎”等人的再次勸說下,撤圍北上了。
雖然北麵來的官軍騎兵小隊,讓他們對北麵的情形也多少生出了疑慮,但是畢竟王左掛所部、高迎祥所部、馬守應所部都是確定無疑在北方,所以王自用心中疑慮歸疑慮,到最後還是堅持了北上聯合其他流賊的主張。
在張衡等人衝出賊營,打馬北上一個時辰之後,王自用也率領麾下各部人馬拔營北上了。
此時正在石樓縣城城頭上觀望的張宗衡、裴世澤等人,已經拿到並看過了張衡射入城中的書信,知道洪承疇率領的官軍,在北麵群山之中的寧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收降了大量的賊頭和嘍囉。
對於城外的流賊突然撤圍離去,他們雖然感到高興,但是對於這麽多流賊北上,他們卻也感到憂心。
雖然洪承疇在書信之中,沒有明說他究竟是如何逼得“大梁王”王左掛率眾投降的,但是張宗衡卻可以想象,洪承疇所部在寧鄉必定是經過了一番血戰。
所以,看到城外的大批流賊北上,張宗衡還是為柳林堡和寧鄉一線的官軍捏了一把汗,猶豫著要不要率軍出城,跟著賊軍北上,到時候或許也可以助北麵的官軍一臂之力。
正當張宗衡猶豫不定,不知道王自用所部賊軍撤圍北上到底是不是個陷阱的時候,來自石口的軍報,終於通過繞道汾西、濕州等地,被送進了石樓縣城。
這是李邦華寫給洪承疇和張宗衡的信件。
在其中,李邦華向他們兩個人通報了之前神南峪被官軍拿下,神南峪賊首王嘉胤和王二伏法的消息。
直到這時,張宗衡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廣武莊方向的賊軍,突然大舉突圍而出,背後藏著如此重大的變故啊!
得知了這一情報,張宗衡當下也不再猶豫不決,而裴世澤眾兄弟士氣大振,紛紛請戰,要為自家戰死的兄弟們報仇雪恨。
更加“錦上添花”的是,此前一直守在濕州城中不敢出城的知州焦勝昌,到了午時前後的時候,也帶著濕州的數百班軍、衙役,以及募集守城的一千民壯,張弓持刀地趕到了石樓助戰。
作為山西按察使的張宗衡,早就下令濕州、蒲州兩地知州募兵北上前來助戰了。
但是此前那麽長的時間,這兩地沒有一點動靜,而此時聽說官軍已經拿下賊軍盤踞的神南峪之後,濕州知州焦勝昌終於想著要來分一點功勞了。
雪中送炭的事情,很少有人會幹,特別是冒著兵敗身死的風險來給你雪中送炭,但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卻很多人都會搶著幹。
這也是人之常情,像張宗衡這種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自然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他在石樓縣城看見意氣風發地帶著人馬糧草前來助戰的濕州知州焦勝昌時,除了對焦勝昌的報國之心表示讚賞肯定之外,也不能說別的了。
有了焦勝昌帶來的糧草,張宗衡指揮著石樓的人馬,好好地吃了一頓飽飯之後,在午後的未時一刻,率軍出城北上。
到了當日的申時左右,派出去的前哨終於傳迴來消息,說是發現了賊軍後隊的蹤跡。
王自用麾下各部人馬眾多,天亮時分又亂戰了一通,本來就人困馬乏,加上缺乏糧草輜重,大量賊軍嘍囉從衝出夏龍關之後,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上一頓飽飯了。
本來以為小小的石樓縣城唾手可得,結果打了兩次,都沒拿下,也沒有得到什麽補充。
有限的一點糧草,也都是可著眾頭領的親信骨幹人馬支用,而且還要為接下來的北上預備作戰糧草,所以不可能放開了吃喝。
這樣一來,從頭一天早上突圍前吃了頓飽飯之後,如今還剩下的一萬五千大軍,多數人都隻是喝了一碗稀得可以當鏡子照的高粱米野菜粥,連一碗幹飯都沒吃上。
而且這些窮怕了的賊軍嘍囉們,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都是大包小包地隨身帶著自家的家當,有的連鍋碗瓢盆都舍不得丟下。
說起來是一支“義軍”或者說軍隊,但是看起來卻更像是一支拖家帶口、搬家遷徙的流民或者災民。
如此一來,行軍的速度可想而知,上午辰時撤圍北上,到了下午的申時,幾個時辰過去了,距離柳林堡南門外的離石河,還有五六十裏的路程。
不管王自用、羅汝才如何憂慮著急,如何派人催促,整個賊軍隊伍的行軍速度就是快不起來。
王自用之所以憂慮著急,是因為他越來越發覺,北上寧鄉或者北上柳林堡、永寧州,恐怕不是個好主意。
因為他不僅沒有遇到寧鄉方向“大梁王”所部的人馬,而且他派往寧鄉方向去的前哨隊伍也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不過到了傍晚,寧鄉方向雖然沒有消息,但是派往柳林堡方向的前哨人馬卻帶迴來了一個“喜訊”。
柳林堡和青龍渡的守軍不多,但是傍晚時分卻從黃河岸邊的吳堡方向,沿著離石河逆流而上,運入城中大批糧草輜重。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王自用當即用柳林堡有大量糧草輜重,來鼓舞麾下各部人馬的士氣,暫時放下了與寧鄉的聯係,要求先行攻取柳林堡。
各部休整了幾個時辰之後,還是醜時剛過的後半夜,王自用、羅汝才就再次督促大軍舉著火把繼續北上。
一萬五千多人的隊伍,在黎明前的夜色之中行軍,打起的火把如同星海,根本遮掩不住行藏,即使相隔幾裏地遠,也能在遠處的山坡之上看得清清楚楚。
而看見他們的,正是在洪承疇的麾下一直充當精銳前哨使用的李文雲所部火槍手們。
李文雲所部火槍手與李卑所部火槍手的不同之處在於,洪承疇對自己麾下的唯一一支新式火槍隊極為重視,將陝西撫標中軍騎兵的戰馬,調配了三百多匹,將李文雲麾下的火槍隊,改造成了一支騎馬步兵火槍手。
這個舉措,使得李文雲部既擁有與其他步兵火槍手一樣充沛的火力,又擁有其他步兵火槍手不具備的快速機動能力。
洪承疇原本是要帶著麾下人馬走出南川河穀,然後轉往南下,去救石樓的,結果到了次日淩晨寅時左右,卻收到前哨李文雲所部傳迴的消息,說是在前方三十多裏外發現了賊軍的主力。
收到這個消息,洪承疇有點意外,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了這支賊軍的動機。
“王自用部賊軍連夜北進,那麽他們的目標,似乎正是離石河北岸的柳林堡啊!”
且不說柳林堡本身對洪承疇來說十分重要,哪怕單純是為了防止這股流賊逃出朝廷大軍的包圍圈,他也必須當機立斷北上攔截了。
與數倍於自己的賊軍,打一場不期而遇的野外遭遇戰,對洪承疇來說,當然不是一個上上之選。
但是此時此刻,除了這樣做,他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就在接到李文雲著人送來的消息之後,他一邊命令陝西總兵王承恩帶領一千多騎兵先行,然後命令李卑麾下的火槍隊,以及其他所有奔波了一夜的陝西撫標步卒就地休整,安排隨軍的輜重兵們設灶架鍋,將所有攜帶的幹糧食物全都拿出來,讓大軍飽餐一頓,準備天明時候與賊軍血戰。
人人都知道大戰在即,所以軍中氣氛很快就緊張起來,到處都是撫刀拭槍、厲兵秣馬、士氣高漲的官軍士卒。
士氣高漲當然是有原因的。
寧鄉縣城近兩萬賊軍不戰而降,然後又如同一群群溫順的綿羊一樣,被趕入準備好的深坑之中活活坑殺,讓這些官軍士卒對流賊嘍囉們充滿了鄙夷。
在他們的眼中,流賊再多,也不過是一群群待宰的羔羊而已!
這一點,不管對於洪承疇所部官軍來說,還是王自用麾下的賊軍來說,都是一樣的。
王自用在石樓縣城外麵連營十裏,卻遭受到了張衡所部四十多騎的一頓衝撞,不僅衝過賊軍營地,向城中投射了書信,與城中官軍取得了聯係,而且還在投遞了書信之後,調轉馬頭,再一次穿營而出。
這讓王自用極端惱火、跳腳大罵的同時,也對頓兵石樓城外的做法大為失望,很快就聽從麾下頭領“邢紅狼”“不沾泥”“掠地虎”等人的再次勸說下,撤圍北上了。
雖然北麵來的官軍騎兵小隊,讓他們對北麵的情形也多少生出了疑慮,但是畢竟王左掛所部、高迎祥所部、馬守應所部都是確定無疑在北方,所以王自用心中疑慮歸疑慮,到最後還是堅持了北上聯合其他流賊的主張。
在張衡等人衝出賊營,打馬北上一個時辰之後,王自用也率領麾下各部人馬拔營北上了。
此時正在石樓縣城城頭上觀望的張宗衡、裴世澤等人,已經拿到並看過了張衡射入城中的書信,知道洪承疇率領的官軍,在北麵群山之中的寧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收降了大量的賊頭和嘍囉。
對於城外的流賊突然撤圍離去,他們雖然感到高興,但是對於這麽多流賊北上,他們卻也感到憂心。
雖然洪承疇在書信之中,沒有明說他究竟是如何逼得“大梁王”王左掛率眾投降的,但是張宗衡卻可以想象,洪承疇所部在寧鄉必定是經過了一番血戰。
所以,看到城外的大批流賊北上,張宗衡還是為柳林堡和寧鄉一線的官軍捏了一把汗,猶豫著要不要率軍出城,跟著賊軍北上,到時候或許也可以助北麵的官軍一臂之力。
正當張宗衡猶豫不定,不知道王自用所部賊軍撤圍北上到底是不是個陷阱的時候,來自石口的軍報,終於通過繞道汾西、濕州等地,被送進了石樓縣城。
這是李邦華寫給洪承疇和張宗衡的信件。
在其中,李邦華向他們兩個人通報了之前神南峪被官軍拿下,神南峪賊首王嘉胤和王二伏法的消息。
直到這時,張宗衡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廣武莊方向的賊軍,突然大舉突圍而出,背後藏著如此重大的變故啊!
得知了這一情報,張宗衡當下也不再猶豫不決,而裴世澤眾兄弟士氣大振,紛紛請戰,要為自家戰死的兄弟們報仇雪恨。
更加“錦上添花”的是,此前一直守在濕州城中不敢出城的知州焦勝昌,到了午時前後的時候,也帶著濕州的數百班軍、衙役,以及募集守城的一千民壯,張弓持刀地趕到了石樓助戰。
作為山西按察使的張宗衡,早就下令濕州、蒲州兩地知州募兵北上前來助戰了。
但是此前那麽長的時間,這兩地沒有一點動靜,而此時聽說官軍已經拿下賊軍盤踞的神南峪之後,濕州知州焦勝昌終於想著要來分一點功勞了。
雪中送炭的事情,很少有人會幹,特別是冒著兵敗身死的風險來給你雪中送炭,但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卻很多人都會搶著幹。
這也是人之常情,像張宗衡這種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自然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他在石樓縣城看見意氣風發地帶著人馬糧草前來助戰的濕州知州焦勝昌時,除了對焦勝昌的報國之心表示讚賞肯定之外,也不能說別的了。
有了焦勝昌帶來的糧草,張宗衡指揮著石樓的人馬,好好地吃了一頓飽飯之後,在午後的未時一刻,率軍出城北上。
到了當日的申時左右,派出去的前哨終於傳迴來消息,說是發現了賊軍後隊的蹤跡。
王自用麾下各部人馬眾多,天亮時分又亂戰了一通,本來就人困馬乏,加上缺乏糧草輜重,大量賊軍嘍囉從衝出夏龍關之後,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上一頓飽飯了。
本來以為小小的石樓縣城唾手可得,結果打了兩次,都沒拿下,也沒有得到什麽補充。
有限的一點糧草,也都是可著眾頭領的親信骨幹人馬支用,而且還要為接下來的北上預備作戰糧草,所以不可能放開了吃喝。
這樣一來,從頭一天早上突圍前吃了頓飽飯之後,如今還剩下的一萬五千大軍,多數人都隻是喝了一碗稀得可以當鏡子照的高粱米野菜粥,連一碗幹飯都沒吃上。
而且這些窮怕了的賊軍嘍囉們,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都是大包小包地隨身帶著自家的家當,有的連鍋碗瓢盆都舍不得丟下。
說起來是一支“義軍”或者說軍隊,但是看起來卻更像是一支拖家帶口、搬家遷徙的流民或者災民。
如此一來,行軍的速度可想而知,上午辰時撤圍北上,到了下午的申時,幾個時辰過去了,距離柳林堡南門外的離石河,還有五六十裏的路程。
不管王自用、羅汝才如何憂慮著急,如何派人催促,整個賊軍隊伍的行軍速度就是快不起來。
王自用之所以憂慮著急,是因為他越來越發覺,北上寧鄉或者北上柳林堡、永寧州,恐怕不是個好主意。
因為他不僅沒有遇到寧鄉方向“大梁王”所部的人馬,而且他派往寧鄉方向去的前哨隊伍也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不過到了傍晚,寧鄉方向雖然沒有消息,但是派往柳林堡方向的前哨人馬卻帶迴來了一個“喜訊”。
柳林堡和青龍渡的守軍不多,但是傍晚時分卻從黃河岸邊的吳堡方向,沿著離石河逆流而上,運入城中大批糧草輜重。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王自用當即用柳林堡有大量糧草輜重,來鼓舞麾下各部人馬的士氣,暫時放下了與寧鄉的聯係,要求先行攻取柳林堡。
各部休整了幾個時辰之後,還是醜時剛過的後半夜,王自用、羅汝才就再次督促大軍舉著火把繼續北上。
一萬五千多人的隊伍,在黎明前的夜色之中行軍,打起的火把如同星海,根本遮掩不住行藏,即使相隔幾裏地遠,也能在遠處的山坡之上看得清清楚楚。
而看見他們的,正是在洪承疇的麾下一直充當精銳前哨使用的李文雲所部火槍手們。
李文雲所部火槍手與李卑所部火槍手的不同之處在於,洪承疇對自己麾下的唯一一支新式火槍隊極為重視,將陝西撫標中軍騎兵的戰馬,調配了三百多匹,將李文雲麾下的火槍隊,改造成了一支騎馬步兵火槍手。
這個舉措,使得李文雲部既擁有與其他步兵火槍手一樣充沛的火力,又擁有其他步兵火槍手不具備的快速機動能力。
洪承疇原本是要帶著麾下人馬走出南川河穀,然後轉往南下,去救石樓的,結果到了次日淩晨寅時左右,卻收到前哨李文雲所部傳迴的消息,說是在前方三十多裏外發現了賊軍的主力。
收到這個消息,洪承疇有點意外,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了這支賊軍的動機。
“王自用部賊軍連夜北進,那麽他們的目標,似乎正是離石河北岸的柳林堡啊!”
且不說柳林堡本身對洪承疇來說十分重要,哪怕單純是為了防止這股流賊逃出朝廷大軍的包圍圈,他也必須當機立斷北上攔截了。
與數倍於自己的賊軍,打一場不期而遇的野外遭遇戰,對洪承疇來說,當然不是一個上上之選。
但是此時此刻,除了這樣做,他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就在接到李文雲著人送來的消息之後,他一邊命令陝西總兵王承恩帶領一千多騎兵先行,然後命令李卑麾下的火槍隊,以及其他所有奔波了一夜的陝西撫標步卒就地休整,安排隨軍的輜重兵們設灶架鍋,將所有攜帶的幹糧食物全都拿出來,讓大軍飽餐一頓,準備天明時候與賊軍血戰。
人人都知道大戰在即,所以軍中氣氛很快就緊張起來,到處都是撫刀拭槍、厲兵秣馬、士氣高漲的官軍士卒。
士氣高漲當然是有原因的。
寧鄉縣城近兩萬賊軍不戰而降,然後又如同一群群溫順的綿羊一樣,被趕入準備好的深坑之中活活坑殺,讓這些官軍士卒對流賊嘍囉們充滿了鄙夷。
在他們的眼中,流賊再多,也不過是一群群待宰的羔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