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涿州新軍訓練大營第一批合格新軍士卒陸續甄選出爐的同時,遠在涿州以北一百五十裏外的昌平,天壽山皇陵區外圍的德陵工程,也在十月上旬的時候,終於通過了禮部和內閣的驗收。
天壽山德陵工程,自從天啟七年九月朱由檢入宮即位之後,就開始修建了。
曆史上,因為經費緊張的緣故,珍貴木料和巨石短缺,前期陵工修修停停,直到崇禎元年三月才隻是完成了地宮建造,地麵上的陵園及附屬建築,一直到了崇禎五年八月才全部建成。
十五歲登基、二十三歲就駕崩的苦命皇帝朱由校,死後一直停靈在紫禁城的白虎殿中,到了崇禎元年三月地宮修成數日之後,也就是三月八日,崇禎皇帝為其舉行了葬禮,將棺槨運抵德陵地宮,然後封土下葬。
這一世,雖然崇禎皇帝不像曆史上那樣財政窘迫,但德陵的工程,還是按照曆史的慣性,直到三月份才完成了地下陵寢的修造。
監修德陵工程的禮部侍郎何如寵、工部侍郎高宏圖兩人,在完成了地宮的修造之後,就上疏皇帝,說熹宗皇帝的棺槨不能長時間停放在紫禁城,建議皇帝先把熹宗皇帝下葬到德陵地宮裏麵,至於地麵以上的建築以後再說。
事實上,古代皇帝死了之後何時下葬以及如何下葬都是有一套規矩的,俗話說,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所以大行皇帝的棺槨,最多隻能在白虎殿停放七個月。
曆史上,崇禎皇帝是同意了類似建議的,畢竟大行皇帝的棺槨的確是不宜在紫禁城中停留太久。
但是這一次,崇禎皇帝當然沒有同意,並且下旨斥責了何如寵和高宏圖兩人,讓他們加快德陵修造,同時派出司禮監秉筆太監張彝憲,到德陵工地督導進度。
何如寵是禮部侍郎,負責的主要是德陵的各種禮製設計問題,而高宏圖這個工部侍郎,則是負責德陵整個施工進程的主要責任人,所以當崇禎皇帝的斥責,讓高宏圖心裏十分不爽。
尤其是崇禎皇帝在三月份把張彝憲派過去監督陵工進度之後,高宏圖很快就與張彝憲發生了衝突。
高宏圖,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一向以聖人弟子標榜,自詡清流,好為帝師,也就是喜歡上書批評教育皇帝,對皇帝身邊的太監內臣更是向來不假辭色。
天啟皇帝即位不久,魏忠賢當權,他與東林黨一起反對魏忠賢,很快就被奪職削籍,歸鄉閑住。天啟六年春被朱由校起複,任為工部右侍郎。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朱由檢即位,隨即命他與禮部侍郎何如寵一起負責德陵的修造至今。
曆史上,崇禎皇帝沒有錢撥款,所以德陵工程進展緩慢,修修停停不說,而且質量低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崇禎皇帝先後給高宏圖等人撥了七十萬兩銀子,按理說不管是人工、物料,都已不是問題,但是德陵工程還是沒有達到崇禎皇帝的預期。
不管是什麽原因吧,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負責德陵工程的何如寵、高宏圖,心裏都有了不滿。
對他來說,作為朝堂之上的大臣,絕對不能光說不練,光會耍嘴皮子彈劾人、搞黨爭,一遇到實際的事情就辦不好甚至是辦不成。這樣的大臣不要也罷。
果然,進入四月之後,張彝憲到了德陵工地沒多久,高宏圖就與他起了衝突,上書給皇帝說:“臣部有公署、中則尚書、旁列侍郎,這是朝廷的禮製。如今,皇上派一內臣監督陵工,位在臣上,這不是在侮辱朝臣,而褻瀆國體嗎?!臣乃工部右侍郎,是用來輔佐本部尚書的,而不是用來輔佐太監內臣的!請皇上速罷張彝憲!”
接到高宏圖的上疏,崇禎皇帝心裏本來就對德陵施工的進度不滿,因此除了繼續下旨責令加快進度之外,也沒有專門針對高宏圖的折子作出答複。
然而等不到皇帝答複的高宏圖,士大夫脾氣發作,再次上書稱病求去,也就是說,皇帝不下旨趕走張彝憲這個內臣,他就準備撂挑子不幹了。
這一迴,如今這個脾氣還算不錯的崇禎皇帝,終於也是不想再忍了。
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朝一些大臣身上的這種臭脾氣,皇帝做的稍不合心意,就動不動稱病隱退,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高宏圖稱病辭官求去的折子,一到乾清宮中,崇禎皇帝很快就朱批了一個“準”字。
本來還等著皇帝下旨挽留,然後再一次上書求去的高宏圖,這一下子倒有點愣住了。但是既然皇帝已經批準了辭呈,他也沒有別的什麽好說的了,隻好交卸了負責的事務,留下官服、官印,帶上自己的家人仆從,迴了膠州的老家。
曆史上,高宏圖是在幾年之後,崇禎皇帝對朝臣徹底失去了信任,讓張彝憲監理戶部、工部錢糧諸事的時候,與張彝憲發生衝突而意氣用事稱病辭官的。
當時,生氣的崇禎皇帝不僅準了他的辭呈,而且免了他的官身,削了他的士籍,直到崇禎十五年以後才有起用他。
而這一迴,算是給他留足了麵子,隻是批準了他的辭呈,讓他迴家養病,冠帶閑住而已。
攆走了工部右侍郎高宏圖之後,根據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李邦華的提議,由工部左侍郎錢龍錫接替高宏圖,繼續負責德陵工程的修造。
這個錢龍錫是萬曆三十五年的進士,天啟年間任過禮部右侍郎,後改升工部左侍郎,算是明末時期比較有政務執行能力的一個名臣之一。
曆史上,他在崇禎元年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進入了崇禎皇帝的第一屆內閣,而且是次輔。
你沒有看錯,他正是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成為了內閣次輔。
當時的崇禎皇帝剛剛收拾掉了魏忠賢等閹黨大臣,朝中許多重要職位空缺,而對朝臣兩眼一抹黑的朱由檢,既沒有自己看好的人物,也不相信大臣們的推薦,最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先是采取廷推的方式選出一批閣臣,然後再從這些人中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依次抽出首輔、次輔等內閣成員。
這麽兒戲的事情,就發生在崇禎元年的朝堂之上,一方麵可以看出當時崇禎皇帝確實是囊中無人,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當時朝堂上的黨爭之激烈,以至於隻有通過這種貌似公平實則兒戲的辦法,才能平息黨爭。
錢龍錫上任後,很快成為袁崇煥在朝堂之上的堅定支持者,使勁向皇帝起複袁崇煥接任遼東督師,後來也因為這一點,在袁崇煥被殺之後,受到牽連,先下獄論罪,後奪職罷官,白瞎了一位難得的能臣幹吏。
當然了,現在袁崇煥沒去遼東任職,所以已經不可能再發生曆史上那種事情了。
錢龍錫負責德陵工程之後,頭腦相對靈活務實的他,與張彝憲相處融洽,整個工程的進度也驟然加快。
盡管因為高宏圖的撂挑子不幹,前前後後耽誤了半個月的進度。但是因為地宮已經修好,地上的建築也因為前期準備已經就緒,所以到了四月底的時候,地宮上麵的寶頂已經完工。
到了五月份,作為敬奉熹宗神位,以及嗣皇帝守靈和群臣祭奠之用的祾恩殿土木工程也告竣工,進入油漆和粉刷階段。
到了六月,祾恩殿左右兩側的廂房,也就是作為祭祀用品存放以及群臣臨時休息的建築,也都竣工了。
到了七月,祾恩門的門樓和門房,以及繞流祾恩門前的河道和五孔石橋,也都陸續完成。
進入八月,熹宗皇帝的神聖功德碑以及碑亭迴廊等建築相繼完工。由於熹宗皇帝的諡號是之前就議定好了的,所以此時也不需要費事,直接刻在功德碑上即可。
後世的德陵神聖功德碑曾被從居庸關破邊而入的後金軍隊毀壞,乾隆年間重修的功德碑上隻是刻了大明熹宗皇帝之神位的字樣,他的諡號以及碑身背麵記述皇帝生平及功德的文字全都沒有了。
這一次當然不會如此,屬於一個已死的皇帝該有的東西都會有,即便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值得後人銘記的神聖功德。
到了九月末,整個德陵的神道、明樓、欞門等等地上附屬建築,全部完成。
不惜一切代價督導陵工完成的張彝憲、錢龍錫和何如寵,聯名上疏崇禎皇帝,請求內閣驗收,並盡快將大行皇帝移靈歸葬。
進入十月,以內閣首輔李國鐠帶著司禮監掌印太監,以及禮部尚書閣臣徐光啟、工部尚書閣臣軍機大臣李邦華,一起到了昌平天壽山德陵工地,審驗了所有工程,同時根據禮製慣例現場完善了幾處亭台樓閣,然後迴到京師,迅速選定了熹宗大葬的吉日,定在了十月二十八日。
接下來,錢龍錫帶領著修築德陵的大批工匠民夫,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規模整修從德陵到京師的道路。
雖然如今的崇禎皇帝,並不是特別在意古代傳統中帝王大葬的清規戒律,但是熹宗皇帝的下葬過程,還是不要出任何的意外情況才好。
比如說,從京師通往德陵的道路,要盡可能少拐彎,同時也要盡可能寬敞平坦,不能顛簸,若是棺槨在運送途中出了意外,那麽問題就嚴重了。
天壽山德陵工程,自從天啟七年九月朱由檢入宮即位之後,就開始修建了。
曆史上,因為經費緊張的緣故,珍貴木料和巨石短缺,前期陵工修修停停,直到崇禎元年三月才隻是完成了地宮建造,地麵上的陵園及附屬建築,一直到了崇禎五年八月才全部建成。
十五歲登基、二十三歲就駕崩的苦命皇帝朱由校,死後一直停靈在紫禁城的白虎殿中,到了崇禎元年三月地宮修成數日之後,也就是三月八日,崇禎皇帝為其舉行了葬禮,將棺槨運抵德陵地宮,然後封土下葬。
這一世,雖然崇禎皇帝不像曆史上那樣財政窘迫,但德陵的工程,還是按照曆史的慣性,直到三月份才完成了地下陵寢的修造。
監修德陵工程的禮部侍郎何如寵、工部侍郎高宏圖兩人,在完成了地宮的修造之後,就上疏皇帝,說熹宗皇帝的棺槨不能長時間停放在紫禁城,建議皇帝先把熹宗皇帝下葬到德陵地宮裏麵,至於地麵以上的建築以後再說。
事實上,古代皇帝死了之後何時下葬以及如何下葬都是有一套規矩的,俗話說,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所以大行皇帝的棺槨,最多隻能在白虎殿停放七個月。
曆史上,崇禎皇帝是同意了類似建議的,畢竟大行皇帝的棺槨的確是不宜在紫禁城中停留太久。
但是這一次,崇禎皇帝當然沒有同意,並且下旨斥責了何如寵和高宏圖兩人,讓他們加快德陵修造,同時派出司禮監秉筆太監張彝憲,到德陵工地督導進度。
何如寵是禮部侍郎,負責的主要是德陵的各種禮製設計問題,而高宏圖這個工部侍郎,則是負責德陵整個施工進程的主要責任人,所以當崇禎皇帝的斥責,讓高宏圖心裏十分不爽。
尤其是崇禎皇帝在三月份把張彝憲派過去監督陵工進度之後,高宏圖很快就與張彝憲發生了衝突。
高宏圖,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一向以聖人弟子標榜,自詡清流,好為帝師,也就是喜歡上書批評教育皇帝,對皇帝身邊的太監內臣更是向來不假辭色。
天啟皇帝即位不久,魏忠賢當權,他與東林黨一起反對魏忠賢,很快就被奪職削籍,歸鄉閑住。天啟六年春被朱由校起複,任為工部右侍郎。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朱由檢即位,隨即命他與禮部侍郎何如寵一起負責德陵的修造至今。
曆史上,崇禎皇帝沒有錢撥款,所以德陵工程進展緩慢,修修停停不說,而且質量低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崇禎皇帝先後給高宏圖等人撥了七十萬兩銀子,按理說不管是人工、物料,都已不是問題,但是德陵工程還是沒有達到崇禎皇帝的預期。
不管是什麽原因吧,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負責德陵工程的何如寵、高宏圖,心裏都有了不滿。
對他來說,作為朝堂之上的大臣,絕對不能光說不練,光會耍嘴皮子彈劾人、搞黨爭,一遇到實際的事情就辦不好甚至是辦不成。這樣的大臣不要也罷。
果然,進入四月之後,張彝憲到了德陵工地沒多久,高宏圖就與他起了衝突,上書給皇帝說:“臣部有公署、中則尚書、旁列侍郎,這是朝廷的禮製。如今,皇上派一內臣監督陵工,位在臣上,這不是在侮辱朝臣,而褻瀆國體嗎?!臣乃工部右侍郎,是用來輔佐本部尚書的,而不是用來輔佐太監內臣的!請皇上速罷張彝憲!”
接到高宏圖的上疏,崇禎皇帝心裏本來就對德陵施工的進度不滿,因此除了繼續下旨責令加快進度之外,也沒有專門針對高宏圖的折子作出答複。
然而等不到皇帝答複的高宏圖,士大夫脾氣發作,再次上書稱病求去,也就是說,皇帝不下旨趕走張彝憲這個內臣,他就準備撂挑子不幹了。
這一迴,如今這個脾氣還算不錯的崇禎皇帝,終於也是不想再忍了。
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朝一些大臣身上的這種臭脾氣,皇帝做的稍不合心意,就動不動稱病隱退,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高宏圖稱病辭官求去的折子,一到乾清宮中,崇禎皇帝很快就朱批了一個“準”字。
本來還等著皇帝下旨挽留,然後再一次上書求去的高宏圖,這一下子倒有點愣住了。但是既然皇帝已經批準了辭呈,他也沒有別的什麽好說的了,隻好交卸了負責的事務,留下官服、官印,帶上自己的家人仆從,迴了膠州的老家。
曆史上,高宏圖是在幾年之後,崇禎皇帝對朝臣徹底失去了信任,讓張彝憲監理戶部、工部錢糧諸事的時候,與張彝憲發生衝突而意氣用事稱病辭官的。
當時,生氣的崇禎皇帝不僅準了他的辭呈,而且免了他的官身,削了他的士籍,直到崇禎十五年以後才有起用他。
而這一迴,算是給他留足了麵子,隻是批準了他的辭呈,讓他迴家養病,冠帶閑住而已。
攆走了工部右侍郎高宏圖之後,根據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李邦華的提議,由工部左侍郎錢龍錫接替高宏圖,繼續負責德陵工程的修造。
這個錢龍錫是萬曆三十五年的進士,天啟年間任過禮部右侍郎,後改升工部左侍郎,算是明末時期比較有政務執行能力的一個名臣之一。
曆史上,他在崇禎元年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進入了崇禎皇帝的第一屆內閣,而且是次輔。
你沒有看錯,他正是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成為了內閣次輔。
當時的崇禎皇帝剛剛收拾掉了魏忠賢等閹黨大臣,朝中許多重要職位空缺,而對朝臣兩眼一抹黑的朱由檢,既沒有自己看好的人物,也不相信大臣們的推薦,最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先是采取廷推的方式選出一批閣臣,然後再從這些人中通過抽簽抓鬮的方式,依次抽出首輔、次輔等內閣成員。
這麽兒戲的事情,就發生在崇禎元年的朝堂之上,一方麵可以看出當時崇禎皇帝確實是囊中無人,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當時朝堂上的黨爭之激烈,以至於隻有通過這種貌似公平實則兒戲的辦法,才能平息黨爭。
錢龍錫上任後,很快成為袁崇煥在朝堂之上的堅定支持者,使勁向皇帝起複袁崇煥接任遼東督師,後來也因為這一點,在袁崇煥被殺之後,受到牽連,先下獄論罪,後奪職罷官,白瞎了一位難得的能臣幹吏。
當然了,現在袁崇煥沒去遼東任職,所以已經不可能再發生曆史上那種事情了。
錢龍錫負責德陵工程之後,頭腦相對靈活務實的他,與張彝憲相處融洽,整個工程的進度也驟然加快。
盡管因為高宏圖的撂挑子不幹,前前後後耽誤了半個月的進度。但是因為地宮已經修好,地上的建築也因為前期準備已經就緒,所以到了四月底的時候,地宮上麵的寶頂已經完工。
到了五月份,作為敬奉熹宗神位,以及嗣皇帝守靈和群臣祭奠之用的祾恩殿土木工程也告竣工,進入油漆和粉刷階段。
到了六月,祾恩殿左右兩側的廂房,也就是作為祭祀用品存放以及群臣臨時休息的建築,也都竣工了。
到了七月,祾恩門的門樓和門房,以及繞流祾恩門前的河道和五孔石橋,也都陸續完成。
進入八月,熹宗皇帝的神聖功德碑以及碑亭迴廊等建築相繼完工。由於熹宗皇帝的諡號是之前就議定好了的,所以此時也不需要費事,直接刻在功德碑上即可。
後世的德陵神聖功德碑曾被從居庸關破邊而入的後金軍隊毀壞,乾隆年間重修的功德碑上隻是刻了大明熹宗皇帝之神位的字樣,他的諡號以及碑身背麵記述皇帝生平及功德的文字全都沒有了。
這一次當然不會如此,屬於一個已死的皇帝該有的東西都會有,即便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值得後人銘記的神聖功德。
到了九月末,整個德陵的神道、明樓、欞門等等地上附屬建築,全部完成。
不惜一切代價督導陵工完成的張彝憲、錢龍錫和何如寵,聯名上疏崇禎皇帝,請求內閣驗收,並盡快將大行皇帝移靈歸葬。
進入十月,以內閣首輔李國鐠帶著司禮監掌印太監,以及禮部尚書閣臣徐光啟、工部尚書閣臣軍機大臣李邦華,一起到了昌平天壽山德陵工地,審驗了所有工程,同時根據禮製慣例現場完善了幾處亭台樓閣,然後迴到京師,迅速選定了熹宗大葬的吉日,定在了十月二十八日。
接下來,錢龍錫帶領著修築德陵的大批工匠民夫,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規模整修從德陵到京師的道路。
雖然如今的崇禎皇帝,並不是特別在意古代傳統中帝王大葬的清規戒律,但是熹宗皇帝的下葬過程,還是不要出任何的意外情況才好。
比如說,從京師通往德陵的道路,要盡可能少拐彎,同時也要盡可能寬敞平坦,不能顛簸,若是棺槨在運送途中出了意外,那麽問題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