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破東胡之戰的勝利,將匈奴人的附庸東胡徹底驅逐離了大秦的國境。


    匈奴是大秦北方草原上出現的第一個大一統的遊牧民族。


    頭曼單於是匈奴的第一個單於,他西破月氏,東服東胡,北平丁零,建立起了一個國土遼闊、規模宏大的草原帝國。


    他所處的時代與大秦始皇帝大致相當,幹的事情也與始皇帝大致相同。


    也就是說,在幾乎差不過的時間裏,長城南北先後出現了兩個大一統的帝國。


    為什麽天下會有如此的巧合呢?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樣。


    就想世界各地的偉大的人物總是紮堆出現,各地的文明總是在同一個時間點迎來爆發,偉大的帝國常常同時出現,仿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著曆史的走向。


    這絕不是偶然發生的,其中一定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隻是人們還沒有解讀罷了。


    曆史就是這樣,人們總是能夠看到發生了什麽,很難理解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情。


    匈奴帝國和大秦帝國是東亞地區的雙雄,它們在差不多的時間點迎來的統一,彼此交相唿應。


    這可能與當時的氣候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環境有關,雖知道呢。


    ......


    匈奴人的崛起,是北方草原的一件大事。


    頭曼單於在草原上是秦始皇一樣的存在,他不僅統一了匈奴各部,還降服了除大秦之外的周邊鄰居。


    當時頭曼占領了月氏之地,壟斷了西部的良好牧場。


    月氏王被殺,頭顱被做成了酒杯,這是許多草原部落中都存在的習俗。


    如果將匈奴人所在的草原視為其統治的中樞的話,月氏故地就像是匈奴人的右臂。


    頭曼對東胡的戰爭同樣大會全勝,雖然沒有擒殺東胡王,但已經徹底臣服了這個部族。


    東胡人成為了匈奴人的附庸,東胡就是匈奴人的左臂。


    這次頭曼單於卷土重來,為報當年之仇了,可以說是傾巢而出,對大秦發動進攻。


    東胡人在匈奴左賢王的趨勢之下,對著大秦的東北邊郡發起了進攻。


    當時,大秦國內的叛亂正發展的如火如荼,根本沒有經曆估計他們。


    後來,燕趙之地大部分都落入逆賊之首。


    這些反賊沒有一點氣節,為了能夠集中力量對抗大秦,全都選擇了和東胡人合作。


    對於東胡的劫掠行為,他們視而不見。


    東胡的入侵,使得居住在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的百姓蒙受了許多損失,甚至失去了生命。


    當年,這幾個郡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燕國和趙國從胡人手中奪下的。


    如今,新的燕國和趙國竟然和東胡人合作,這實在是有些荒唐。


    ......


    韓信滅燕國和趙國之後,在扶蘇的命令之下,出擊東胡。


    當大秦國內失火的時候,東胡這個位於大秦東北的鄰居,選擇做匈奴人的幫兇,趁火打劫。


    如今,大秦國內的火已經滅的七七八八了,自然要讓東胡這個強盜鄰居加倍償還。


    扶蘇給韓信的指示很簡單,就四個字“狠狠的打”。


    韓信果然沒有辜負扶蘇的期望,打的東胡人哭爹喊娘。


    老鯨認為,韓信雖然號為兵仙,但真沒打過什麽像樣的外戰,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重大的遺憾。


    如今,在扶蘇的指揮之下,韓信終於能夠衝出大秦國門,好好教訓一下異族崽子們了。


    經過韓信短暫的調教,東胡人居然都學會了大秦語。


    當然隻限於極個別的詞匯:“韓信”“來了”“快跑”。


    東胡連戰連敗,狼狽不堪。


    在他們撤出了大秦國境之後,韓信仍然拚命的追趕他們,大有要將他們一網打盡的將士。


    東胡王為此十分頭疼。


    跑也跑不了,打也打不過,這可如何是好!


    他一邊向他的主子頭曼單於求救,一邊向韓信求和示好。


    對於,韓信微微一笑,照打不誤。


    因為扶蘇說了,狠狠地揍他。


    ......


    東胡王的求救信很快到達了頭曼單於的手裏。


    不過,此時的頭曼單於處境也不是很好,根本沒有餘力救援東胡了。


    在大秦國內的戰爭爆發的時候,章邯和頭曼的對決也在北方上演。


    也就是說,大秦同時再打兩場戰爭,一邊攘外,一邊安內。


    雖然花開兩朵,但是老鯨隻能單表一支,所以一直沒提北方戰場的事。


    時間要退迴幾個月,迴到大秦和匈奴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


    當年的,大秦剛剛統一的時候,始皇帝曾派章邯北擊匈奴。


    章邯的敵人就是頭曼單於,當時他剛剛統一草原,勢頭正盛,誌得意滿。


    但是,在章邯的攻勢之下,頭曼單於竟然沒能取得一場勝利。


    他被章邯打得像孫子一樣,狼狽不堪的逃離了漠南草原。


    那是的大秦軍隊,剛剛完成一統六國的壯舉,是天下最強橫的軍隊。


    章邯就是從那時候起,擁有了“匈奴克星”的稱號。


    頭曼單於北遁之後,臥薪嚐膽,積蓄力量。


    隨後,他四處出擊,盡服北夷、月氏、東胡,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勢力比之前更加強大。


    這時候的頭曼單於卷土重來,南與大秦為敵,想要重新和大秦pk一下。


    這一次,頭曼單於動用了手頭上的全部軍事力量。


    在龍城之會的時候,他命令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盡數做好戰鬥準備。


    此外,凡是附屬匈奴的部族,全都要貢獻人馬隨軍出擊。


    這一次,他要和大秦打一場國運之戰。


    ......


    在秦匈戰爭的初期,形勢對於大秦十分不利。


    匈奴人的機動性很強,在千裏國境線上不斷對大秦發動進攻。


    長城作為防禦工事,最突出的貢獻是保護邊塞的百姓免受侵擾,同時在經濟上封鎖匈奴人。


    想著憑借長城的防守,將敵人擋在國內之外,那絕對是癡心妄想。


    世界上豈有守千裏陣線而不被突破的道理。


    大秦軍隊根本無法杜絕匈奴的穿塞行動,匈奴人成群結隊的入侵大秦的邊境,略過財物、牲畜和人口,十分的猖狂。


    遍地開花,這是頭曼單於的第一道攻勢,也是他對於大秦軍事能力的試探。


    他想看看,這麽多年過去了,大秦軍隊的戰鬥力是否還想當年那般強橫。


    頭曼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騎兵居然很輕鬆的穿過了大秦的長城防線,突入了大秦的邊郡。


    秦人的抵抗在匈奴人的馬刀麵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他們溫順的像兔子。”匈奴騎兵如此評價他們所麵對的敵人。


    起初,頭曼還擔心中了蒙恬的陷阱,不敢過於深入。


    他命令部下以五十裏為界,不得深入,以免遭到大秦軍隊的圍殲。


    後來,隨著戰爭的深入發展,頭曼發現自己完全是多慮了。


    秦兵反應遲鈍,作戰力差,完全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


    曾經那支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秦軍,已經徹底消失了。


    而他的騎兵,一直馳騁在廣闊的草原之上,不斷的征伐,戰鬥力越發的強大。


    “章邯,這一次我要把你狠狠的踩在腳下。”頭曼如是說道。


    ......


    在之後,大秦國內的叛亂爆發了。


    陳勝的軍隊發展迅速、攻勢猛烈,席卷了大半個天下,一度要攻下函穀關。


    大秦同時在打兩場艱難的戰爭。


    國內的軍事力量十分的吃緊,不抽調章邯的軍隊迴去平叛就已經是萬幸了,根本不可能再給他額外的幫助了。


    頭曼單於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接觸了之前的禁令,下令匈奴騎兵全線進攻,最大限度的謀取勝果,消滅敵人,搶奪財物。


    大秦北部的壓力驟然增大。


    章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在大秦的朝堂上引起了不滿,他們紛紛要求扶蘇撤換章邯。


    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道,章邯手握重兵,每天都要消滅大秦天文數字一樣的糧草財賦,卻不能保境安民,驅敵建功,是為無能。


    像這樣的隻會打敗仗的無能之將,留著幹甚?


    大秦何曾被敵人兵臨城下過?


    從來都是大秦打匈奴,什麽時候輪到匈奴跑到大秦來撒野了!


    章邯,喪地辱國,必須下台!


    朝堂上都是大臣們的討伐之聲,此刻他們全都和章邯劃清了界限,為章邯說話的少之又少。


    對於武將的評判十分簡單,能打勝仗的就是稱職的,隻打敗仗的就是不稱職的。


    自從匈奴人入侵以來,章邯還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實在是有些離譜了。


    這不撤換,留著過年?


    昔日的匈奴克星,怎麽淪落到如此田地了?


    ......


    章邯心裏苦哇。


    當年他出擊匈奴,帶了三十萬之眾,得到了大秦傾國的鼎力支持,各種糧草兵器多到用不完。


    那可是一場富裕仗啊,所以他們才能追擊匈奴七百餘裏,將匈奴人徹底驅離了大秦的邊境。


    如今,他手上的軍隊滿打滿算也就十幾萬,麵對的敵人確實是倍於從前。


    從匈奴人的攻勢來看,邊境之上,處處烽火,他們的人數絕不會低於三十萬,甚至有可能更多。


    這仗就很難打了。


    匈奴人的四處出擊,也是一個煙霧彈,讓章邯很難判斷他們的主力在哪?


    找不到主力,也就沒辦法決戰,這才是最頭疼的事情。


    章邯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侵擾邊境,甚至穿塞而入,進行劫掠。


    他不敢把手上的軍隊撒出去。


    十幾萬人一旦撒到廣闊的長城防線之上,就想一把米撒進了大海,根本就不起眼。


    這樣非但不能擊敗匈奴人,反而會被匈奴人逐個擊敗。


    章邯不敢分兵,也不能分兵,這就是在戰爭初期,章邯頻繁失利的原因。


    ......


    其實,作為大秦克星,章邯有著自己的盤算。


    距離上一次大敗匈奴,才過去沒有多久的時間,匈奴人就重新歸來了。


    這一次,他們的實力甚至比之前更加強大。


    章邯不禁思索,自己之前出擊匈奴的意義又在哪裏呢?


    還像之前那樣打仗肯定不行,指揮陷入“大秦出擊,大敗匈奴,匈奴逃走,匈奴卷土從來,大秦出擊”的怪圈之中。


    這樣打下去,大秦和匈奴的戰爭就沒有結束的那一天了。


    秦匈戰爭,恐怕要發展成為百年戰爭,乃至千年戰爭了。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一個頂級的將領,想的絕不是眼下那點事,他的目光應該長遠一些。


    章邯就是這樣的將領,他決心一勞永逸,通過一場戰爭,徹底解決匈奴人的威脅。


    他的策略就是,打開國門誘敵深入。


    匈奴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靈活機動。


    他們從懂事起就會騎馬,甚至在馬上吃飯睡覺,匈奴騎兵甲天下,這絕對不是虛言。


    章邯自忖,大秦的戰甲雖然強橫,但是要在草原上全殲匈奴騎兵,無異於癡人說夢。


    既然大秦的機動性不如匈奴人,那就拴住他們的馬腿。


    大秦的富饒,對於草原上的野蠻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如果大秦的邊境不設防,匈奴人很容易就能穿過長城,他們絕對忍不住,會深入大秦邊境進行搶奪。


    這種來自靈魂深入的貪婪,就是頭曼單於也無法禁止。


    隻要他們進入了大秦,章邯就可以關門打狗,將他們徹底的消滅在大秦的國境之內。


    在軍隊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章邯想要取得全殲式的勝利,隻有這一種辦法了。


    隻是這可苦了長城沿線的百姓們,他們成為章邯釣魚的誘餌。


    慈不掌兵,為了大秦的千秋偉業,章邯不顧得上這些百姓了,隻能苦一苦他們了。


    其實,就是章邯不這樣做,他們的損失也未必會少多少。


    因為這個戰略,章邯在戰爭不斷的喪地,連吃敗仗,引來了大臣們的彈劾。


    扶蘇雖然不知道章邯再幹什麽事情,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支持了他。


    在他看來,要是章邯都搞不定匈奴入,大秦就沒有人能夠搞得定了。


    章邯,是大秦北方邊境的守護者,他曾經無數次的擊敗匈奴人,這一次他也一定可以。


    疑人不用,自然選擇了用章邯,扶蘇就給他足夠的權限。


    跑到前線幹涉將領作戰這事,扶蘇可幹不出來。


    就這樣,在章邯的有意為之之下,匈奴人漸進深入了大秦邊境。


    是時候收網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奪舍扶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鯨仙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鯨仙人並收藏從奪舍扶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