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也是從晉國的軀殼上誕生的一個國家。
不同於秦楚這些蠻夷之國,趙國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趙國的曆史,輝煌燦爛。
自從趙武靈王銳意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勢力,一度冠於諸侯。
敗林胡、樓煩,拓地千餘裏,設立了雲中、雁門等郡,大大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
所謂內戰無英雄,唯有開疆拓土,才值得後人稱頌與銘記。
趙武靈王,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偉人。
趙國的首都邯鄲,更是天下聞名的時尚之都,走在天下潮流的最前沿。
邯鄲引領者天下的風尚,哪怕是走路的姿態都受到天下人的追捧,邯鄲學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趙地多佳人,美者顏如玉,這裏的美女天下聞名,是天下男人的夢中情人。
不光是美人,趙地自古出豪傑。
樂毅、趙奢、藺相如、廉頗、趙勝、李牧,全部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
戰國後期,天下的政治軍事格局可以四個字來形容:一超多強。
秦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經常以“為什麽出門先邁左腳”的理由霸淩諸侯。
列國勢弱於秦,無奈,爭相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隻求一夕安寢。
這個時候,唯有趙國可以和秦國掰一掰手腕,趙國成為了“全村最後且唯一的希望”。
戰爭總是來的那麽突然。
秦、趙兩國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展開了激戰,隨機演變成了大決戰。
嗯,秦、趙兩國,爭奪韓國的土地。
韓國的弱雞人設,真的是永遠都不會崩。
這一戰,就是任何曆史軍事教科書上都繞不開的長平之戰。
這一戰,成就了白起的殺神、人屠之名,四十餘萬趙卒被盡數坑殺,匹馬不得還。
這一戰,打掉了山東六國最後的希望,從此秦並天下勢不可擋。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趙國和秦國的淵源很深,卻最終走上了相愛相殺的道路,淚目了。
趙遷是末代趙王,他昏聵無能,聽信讒言,殺害了大將李牧,自毀長城,最終落得個國滅被俘的下場,也算罪有應得。
......
陳勝稱楚王之後,在地圖上大手一揮,派出了幾個心腹大將四處掠地。
武臣被派到了趙地,他可是陳勝根正苗紅的心腹嫡係。
從打蘄縣的時候就跟著陳勝了,深受信任和喜愛。
陳勝給了他三千士卒,還有兩個校尉張耳和陳餘。
他們兩個自稱曾長期在趙地生活,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極力請求隨武臣前往趙地。
其實他們心裏已經料定了陳勝必敗,一旦秦軍攻陷陳地,玉石俱焚,他們活下來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們想借此機會離開陳地這個注定要傾覆的巢穴。
陳勝很快批準了他們的請求。
之前,陳勝曾經無數次聽別人稱頌張耳、陳餘的大名,說他們是當時大賢,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
當張耳和陳餘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他大喜過望,以為龍鳳在手,天下我有。
但沒有想到,張耳陳餘是腐儒,總是說一些他不愛聽的話。
當他準備稱王,張大楚國的時候,這兩個人極力的阻止,並讓他立六國之後為王。
這令他極為不悅,九死一生,打下了這麽點家業,讓他拱手送人,怎麽可能?
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陳勝堅決不幹。
從此,他就開始疏遠這兩個人了。
這次,張耳陳餘請求隨軍出征,他求之不得,以為去了兩個眼中釘。
他沒想到的是,這兩個眼中釘,很快就會給他添一塊大心病。
......
武臣他們從白馬津強渡黃河,進入了趙地。
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山東六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對秦人的仇恨能和趙國相比。
長平之戰的血海深仇,趙人沒有忘記,他們和秦人不共戴天。
張耳和陳餘雖是魏國人,但長期在趙國遊蕩生活,深諳趙國民眾的心理。
於是,張耳和陳餘展開了輿論攻勢。
“秦為亂政,虐刑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軍費無盡,百姓財匱力盡。更有苛法峻刑,使民不聊生,天下父子不相安。”
“陳王王楚之地,方二千裏,奮臂為天下倡始,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天下莫不響應。”
“今已張大楚,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
“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正在此時也。”
“此時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
張耳的這一篇檄文,說到了趙國人的心窩子裏去了。
各地豪傑紛紛相應,前來投奔武臣,數日之間,收兵,得數萬人。
趙地十餘城不戰而降,大半個巨鹿郡落入了武臣的掌中。
大軍一路事如破竹,此時的武臣可謂是誌得意滿。
原本以為這次遠征,是有惡仗要打的,萬萬沒想到,遠征直接變成了公費出遊。
張耳和陳餘真是能人啊,一篇檄文能抵千軍和萬馬。
......
就在大軍順風順水向前推進的時候,張耳和陳餘突然建議武臣稱趙王。
這可把武臣整的不會了。
要知道,當初在陳縣的時候,就是這兩個人極力的反對陳勝稱王的,說要立六國之後,這樣才名正言順,合乎天下之望。
怎麽從陳地來了趙地,兩個人的態度突然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要擁立自己為王呢?
武臣都開始懷疑了,自己到底是不是楚國人,講道理自己祖先八輩都生活在陳地,沒有任何可能是趙國王室的後人啊。
難道父母家人一直在隱瞞著自己嗎?他們根本不是楚國人,而是趙國失落在外的皇室血脈?
武臣撓了撓頭,有點扯啊,怎麽可能呢?
他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張耳和陳餘。
兩個人很快給出了理由。
如今偏軍深入趙地,雖然暫時很順利,但一旦遭遇秦人主力,要打硬仗了,這些趙國人真的還能靠得住嗎?
畢竟在他們看來,秦國人楚國人都是外國人,趙國人為什麽要給外國人賣命呢?
難道外國人高人一等?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他們這支客軍變成本土軍?
要讓趙人認同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為趙王。
趙王這個名頭,暫時還放在哪裏,沒有人拿。
一旦被別人搶先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他們這群軍隊,就全成了替身了。
“不稱王的話,趙人是不會真心擁護的。想要獲得擁護,必須稱王。”
張耳斬釘截鐵的說道。
對此,武臣一臉憨笑,十分無奈,屢屢推辭。
他一會兒說什麽“自己誌小才疏,做不了趙王”,一會兒說什麽“要請示楚王,再作定奪”,一會兒又說什麽“恐怕部下不擁護,趙國百姓不認可”。
奈何張耳和陳餘一口咬定,如果武臣不稱王的話,反秦事業就要功虧一簣,將士們全都將死無喪身之地。
盡管武臣十分的“不情願”,但為了將士們,為了趙國的百姓,為了反秦的大事業,他隻好擔任了這個糟糕的職業。
眾所周知,古往今來的創業君王,沒有一個貪圖權勢的,他們稱王全都是為了天下蒼生啊。
據史書記載,“武臣至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這一日,消失了許久的趙國,重現人間。
不同於秦楚這些蠻夷之國,趙國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趙國的曆史,輝煌燦爛。
自從趙武靈王銳意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勢力,一度冠於諸侯。
敗林胡、樓煩,拓地千餘裏,設立了雲中、雁門等郡,大大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
所謂內戰無英雄,唯有開疆拓土,才值得後人稱頌與銘記。
趙武靈王,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偉人。
趙國的首都邯鄲,更是天下聞名的時尚之都,走在天下潮流的最前沿。
邯鄲引領者天下的風尚,哪怕是走路的姿態都受到天下人的追捧,邯鄲學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趙地多佳人,美者顏如玉,這裏的美女天下聞名,是天下男人的夢中情人。
不光是美人,趙地自古出豪傑。
樂毅、趙奢、藺相如、廉頗、趙勝、李牧,全部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
戰國後期,天下的政治軍事格局可以四個字來形容:一超多強。
秦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經常以“為什麽出門先邁左腳”的理由霸淩諸侯。
列國勢弱於秦,無奈,爭相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隻求一夕安寢。
這個時候,唯有趙國可以和秦國掰一掰手腕,趙國成為了“全村最後且唯一的希望”。
戰爭總是來的那麽突然。
秦、趙兩國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展開了激戰,隨機演變成了大決戰。
嗯,秦、趙兩國,爭奪韓國的土地。
韓國的弱雞人設,真的是永遠都不會崩。
這一戰,就是任何曆史軍事教科書上都繞不開的長平之戰。
這一戰,成就了白起的殺神、人屠之名,四十餘萬趙卒被盡數坑殺,匹馬不得還。
這一戰,打掉了山東六國最後的希望,從此秦並天下勢不可擋。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趙國和秦國的淵源很深,卻最終走上了相愛相殺的道路,淚目了。
趙遷是末代趙王,他昏聵無能,聽信讒言,殺害了大將李牧,自毀長城,最終落得個國滅被俘的下場,也算罪有應得。
......
陳勝稱楚王之後,在地圖上大手一揮,派出了幾個心腹大將四處掠地。
武臣被派到了趙地,他可是陳勝根正苗紅的心腹嫡係。
從打蘄縣的時候就跟著陳勝了,深受信任和喜愛。
陳勝給了他三千士卒,還有兩個校尉張耳和陳餘。
他們兩個自稱曾長期在趙地生活,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極力請求隨武臣前往趙地。
其實他們心裏已經料定了陳勝必敗,一旦秦軍攻陷陳地,玉石俱焚,他們活下來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們想借此機會離開陳地這個注定要傾覆的巢穴。
陳勝很快批準了他們的請求。
之前,陳勝曾經無數次聽別人稱頌張耳、陳餘的大名,說他們是當時大賢,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
當張耳和陳餘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他大喜過望,以為龍鳳在手,天下我有。
但沒有想到,張耳陳餘是腐儒,總是說一些他不愛聽的話。
當他準備稱王,張大楚國的時候,這兩個人極力的阻止,並讓他立六國之後為王。
這令他極為不悅,九死一生,打下了這麽點家業,讓他拱手送人,怎麽可能?
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陳勝堅決不幹。
從此,他就開始疏遠這兩個人了。
這次,張耳陳餘請求隨軍出征,他求之不得,以為去了兩個眼中釘。
他沒想到的是,這兩個眼中釘,很快就會給他添一塊大心病。
......
武臣他們從白馬津強渡黃河,進入了趙地。
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山東六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對秦人的仇恨能和趙國相比。
長平之戰的血海深仇,趙人沒有忘記,他們和秦人不共戴天。
張耳和陳餘雖是魏國人,但長期在趙國遊蕩生活,深諳趙國民眾的心理。
於是,張耳和陳餘展開了輿論攻勢。
“秦為亂政,虐刑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軍費無盡,百姓財匱力盡。更有苛法峻刑,使民不聊生,天下父子不相安。”
“陳王王楚之地,方二千裏,奮臂為天下倡始,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天下莫不響應。”
“今已張大楚,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
“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正在此時也。”
“此時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
張耳的這一篇檄文,說到了趙國人的心窩子裏去了。
各地豪傑紛紛相應,前來投奔武臣,數日之間,收兵,得數萬人。
趙地十餘城不戰而降,大半個巨鹿郡落入了武臣的掌中。
大軍一路事如破竹,此時的武臣可謂是誌得意滿。
原本以為這次遠征,是有惡仗要打的,萬萬沒想到,遠征直接變成了公費出遊。
張耳和陳餘真是能人啊,一篇檄文能抵千軍和萬馬。
......
就在大軍順風順水向前推進的時候,張耳和陳餘突然建議武臣稱趙王。
這可把武臣整的不會了。
要知道,當初在陳縣的時候,就是這兩個人極力的反對陳勝稱王的,說要立六國之後,這樣才名正言順,合乎天下之望。
怎麽從陳地來了趙地,兩個人的態度突然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要擁立自己為王呢?
武臣都開始懷疑了,自己到底是不是楚國人,講道理自己祖先八輩都生活在陳地,沒有任何可能是趙國王室的後人啊。
難道父母家人一直在隱瞞著自己嗎?他們根本不是楚國人,而是趙國失落在外的皇室血脈?
武臣撓了撓頭,有點扯啊,怎麽可能呢?
他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張耳和陳餘。
兩個人很快給出了理由。
如今偏軍深入趙地,雖然暫時很順利,但一旦遭遇秦人主力,要打硬仗了,這些趙國人真的還能靠得住嗎?
畢竟在他們看來,秦國人楚國人都是外國人,趙國人為什麽要給外國人賣命呢?
難道外國人高人一等?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他們這支客軍變成本土軍?
要讓趙人認同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為趙王。
趙王這個名頭,暫時還放在哪裏,沒有人拿。
一旦被別人搶先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他們這群軍隊,就全成了替身了。
“不稱王的話,趙人是不會真心擁護的。想要獲得擁護,必須稱王。”
張耳斬釘截鐵的說道。
對此,武臣一臉憨笑,十分無奈,屢屢推辭。
他一會兒說什麽“自己誌小才疏,做不了趙王”,一會兒說什麽“要請示楚王,再作定奪”,一會兒又說什麽“恐怕部下不擁護,趙國百姓不認可”。
奈何張耳和陳餘一口咬定,如果武臣不稱王的話,反秦事業就要功虧一簣,將士們全都將死無喪身之地。
盡管武臣十分的“不情願”,但為了將士們,為了趙國的百姓,為了反秦的大事業,他隻好擔任了這個糟糕的職業。
眾所周知,古往今來的創業君王,沒有一個貪圖權勢的,他們稱王全都是為了天下蒼生啊。
據史書記載,“武臣至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這一日,消失了許久的趙國,重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