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海城,呂家堡。

    明萬曆年間,關東采參客呂天雄,在長白山中找到了幾株百多年的極品七葉老參,一夜暴富。隨後輾轉來到了渤海城,建起了呂家堡。

    後世子孫,讀書上進,倒也出過幾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出仕為官。等大清入關,明朝滅亡之後。當時的堡主呂其英內心不肯臣服於滿人,便隱於鄉間,不再為官。並教導兒孫不以功名為重,經起商來。幾代下來,呂家的事業越做越大。茶莊、綢緞鋪、珠寶玉石行開了二十幾處。成了渤海城的首富。

    家大業大了自然是妻妾眾多,兒孫滿堂。內中鉤心鬥角、你掙我奪之事也就不免時有發生。在康熙年間的堡主呂維海極其寵愛一個小妾。當時他尚無子嗣,恰巧妻妾二人同時懷孕。那妾侍便勾結管家,汙蔑夫人與賬房先生有染。說她紅杏出牆,腹中的孩兒不是堡主之種,那呂維海聽了愛妾的一麵之辭,也不容妻子辯解。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的那一天,把已有八九個月身孕的妻子隻身趕出莊去。

    那女人又是淒苦又是悲憤,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一腳深,一腳淺,艱難的走著,身後的雪地上留下了兩行歪歪斜斜的腳印。她仰天長唿“蒼天啊,你為什麽不開眼啊?”雙腿一軟,暈了過去。

    幸好附近蓮花庵的尼姑靜慈師徒去王大戶家做法事迴來,路過此地,救了她一命。等把她帶迴了庵中,那夫人因動了胎氣,孩子要提早出生了。幸好有靜慈師徒的幫忙,她產下了一個男嬰,孩子雖不足月,倒還母子平安。

    當她懷抱著兒子,想到自己如今是有家迴不得,連著苦命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親爹疼愛。不由得悲從中來,淚如雨下,哭的是肝腸寸斷。

    變賣了頭上的金釵,靜慈師太替她在附近置了間小茅屋。她白天紡紗織布,托人去集市賣了度日。晚間抱著兒子經常流淚到天明。

    再難的日也總是會慢慢地過下去,看著兒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一天天的長大,她覺得生命裏有了新的希望。

    從兒子三歲開始,她就借了庵中的佛經,教他認字。八歲那年,她用積攢下來的錢,送兒子到附近的學館讀書,她希望兒子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

    從此,吱呀的機杼聲伴著稚嫩的讀書聲夜夜響到三更。

    她時常凝視著兒子那酷似其生父的臉龐,心裏起誓,終究有一天,她要討迴自己的清白。要讓能兒子仰首挺胸的活在這世上。

    麵對兒子思念父親而提出的問題,她總是含糊其辭,不願讓孩子過早的知道那悲慘的往事,更怕他忍不住衝動而惹下殺生大禍。在這樣過了十三年後,她從蓮花庵的女尼那裏得知,那呂維海身患重病,已是危在旦夕了。她前思後想了大半夜,決定賭一把。因為她怕他一旦離世,她就失去了辨明冤屈,討迴清白的機會了。

    她喚醒了還在睡夢之中的兒子,把一切都告訴了他,邊說邊流淚,到最後母子倆是抱頭痛哭了一場。她讓兒子寫好了狀子,天剛蒙蒙亮,母子倆就出門到縣衙去擊鼓鳴冤。

    這一次,幸運之神眷顧了她們。她們遇到了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

    郭縣令手裏拿著那封由斑斑血淚寫成的狀子,看著跪在堂前的母子兩人,心中頓時義憤填膺。世上竟有那樣的奸徒,人間竟有如此的慘事。他定要查明事實,為這母子倆討迴公道。

    郭縣令將母子倆安置在縣衙宿了一夜。第二天一清早,便帶著她們及差役、仵作等人打道前往呂家堡。

    呂維海病重後,呂家堡便由那個從妾侍扶正的“呂夫人”當家。府中的總管原本就是她的心腹。她的兒子成了即將要承繼家業的呂大少爺。

    一聽知縣大人到來,總管忙陪著少爺上前迎接。當一看到走在大老爺身後的母子倆時,不由得大驚失色。他認出了那女的是當年被趕走的“舊”夫人,而那少年和老爺是如此的相像。他知道大事不好,連忙遣人到內院報與“夫人”知曉。

    郭縣令不顧管家的百般推脫,執意要請出呂老爺來。管家沒奈何,隻得用軟榻將那中風了的呂維海抬到廳上。隻見他眼斜嘴歪,身子癱瘓,但神智卻似乎還有些清楚。

    郭縣令便將母子告狀的事講了一遍,然後就說“既然有這等事情,本官定要查個明白,辨出是非。此事關乎倫理綱常,旣不能冤屈了無辜之人,更不能讓那奸邪之徒的惡謀得逞。”

    隨後便吩咐仵作過來替呂堡主和那少年滴血認親。

    兩人的鮮血的滴入了那裝滿清水的銅盆之內,廳上所有人都睜大了眼睛盯住那銅盆看去,隻見那兩滴血在水中慢慢化開,又漸漸融合在一起。

    “稟告大老爺,這兩人確是親生父子。”仵作說出了最終的結論。

    “呂老爺,你可聽到了。他確實是你的親生兒子。”郭縣令對呂維海說著,但他的眼風掃過那管家等人。

    呂維海看來神情激動,嘴裏哼哼呀呀的似乎在說些什麽,但他口齒不清,說的話已是無人能懂。

    “就算是老爺親生的又怎樣?當年她紅杏出牆也是真的。”總管猶做困獸之鬥地說道。

    那郭縣令被他這麽一說,一時間倒也難以作答。他一轉眼看到了在呂維海身邊的呂少爺,心裏忽地一動。“來人,再讓這位呂少爺和呂老爺也來認一認。”

    廳裏所有人的目光又再次集中到那個銅盆上麵來了,而這次的兩滴血同樣各自化開,卻並沒有再度融合在一起。不用仵作多說,大家也知道出了什麽問題。這個結果,使得很多人都瞠目結舌。

    郭縣令一拍桌子,對那少爺厲聲喝道“哪裏來的狂徒,竟敢冒充呂少爺。”

    噗咚一聲,大家看時,原來那總管雙腿一軟跌坐在地上。而那才十三歲的“呂少爺”,還愣楞地站在那裏,不知所以。

    郭縣令吩咐差役將兩人拿下,又叫人去找那“夫人”前來問話。

    早在管家派人到內院稟告了“夫人”之後,那呂“夫人”心裏就極其的不安。她悄悄地來到了大廳,躲在了在屏門後麵偷聽。當聽到要“兒子”滴血認親時,她知道已是大勢所去,轉身奔迴了自己的房間。當差役們打開房門時發現,那呂“夫人”早已是懸梁自盡了。

    公堂之上,管家猶是百般狡辯,但在三木之下哪有不招之理。遂說出了當年的惡行。

    原來,當年兩人設計將那夫人趕走之後,那妾侍實指望等生下了兒子,可以母憑子貴,坐上堡主夫人的寶座。可天不從人願,生下的卻是個女兒。好在他們事前已有防備,使了個偷梁換柱之計。買通了產婆,將在外找來的男嬰悄悄換走了女嬰。呂維海並不知情,果然將她扶上了正室之位。

    管家以奴欺主被判了絞監侯,那假少爺自然是被趕出了呂府。

    呂夫人攜子重迴呂家堡。十三年了,自己終於討迴了清白,兒子也終於認祖歸宗,心中是百感交集。那呂維海本來已經奄奄一息,又受此沉重的打擊。在得認親生兒子的三天之後,便在愧悔之中一命嗚唿了。

    呂夫人擔起了家主的重任,十三年的苦難使她變得堅強起來。為了讓兒子順利接掌呂家堡,她夙興夜寐,百般操勞。為了不讓兒子忘卻當年的苦痛,她給兒子起名叫呂永誌。

    那十三年的痛苦折磨,早已使呂夫人的身體已不堪重負。為重振呂家堡,又耗盡了她的一腔心血。就在呂永誌剛滿十六歲的那年,呂夫人終於是燈盡油枯,撒手歸西了。

    呂永誌終日沉浸在喪母之痛當中無法自拔,每當午夜夢迴,眼前便浮現出了母親的音容笑貌。耳畔猶響起那吱呀吱呀的紡車聲。他就再已無法入眠,抱著母親的遺物啜泣到天明。

    伴著對母親的思念愈深,呂永誌心裏的仇恨也日益俱增,在母親的教導下,對於父親他還隻是心存一份怨氣,怨父親的薄情寡義,耳軟心活。但對於那兩個謀惡的奸徒,他是恨不得食之肉,寢之皮。

    痛定思痛,呂永誌認為這一切都是那些卑微低下的賤人不安於命、不守於其份、妄想攀上高枝,麻雀變鳳凰,才造成的這樣惡果。

    他決心要從根上阻止這樣的慘劇在他的後嗣子孫身上發生。

    在呂永誌二十歲的那年,在他頭生兒子的百日宴上,他頒布了這樣的家規:

    但凡呂氏子孫,娶妻無論貧富,須要家世清白,正室所出。呂氏之家業,隻能由嫡出子孫承繼。如正室無子而妾侍生男,則當留子棄母。妾侍永遠不可扶為正妻。庶出子孫不得參加宗祠祭祀,不得在族譜中留名。

    他還在離呂家堡五裏之外建造起了呂家莊。把族中庶出的子弟全部遷出了呂家堡,安置在了呂家莊。

    那條家規被他刻成了銅牌,懸掛在呂氏宗祠的牆上。

    呂永誌自母親死後,性情大變,從曾經的天真溫和少年,變成了一個兇殘暴虐之人。

    他仗著財勢,廣蓄姬妾,卻隻是將她們作為泄欲的工具,肆意踐踏蹂躪。若稍不如他意,輕則鞭打,重則關入黑屋子裏囚死。對於家下奴仆,法度更是嚴厲。他訂出了多如牛毛的莊規。如稍有觸犯,則嚴懲不貸。

    他將對那兩個迫害他們母子的奸人的仇恨,全部發泄到了這些無辜的人身上。唯有這樣的發泄,才能少解他思母的痛苦,使他的心裏能夠暢快。在呂家堡裏,他成了人們望其影子而膽寒,聽其聲音就心驚的魔頭。

    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裏,呂家堡的曆任莊主雖不像呂永誌那麽殘暴,但那項家規一直流傳了下了。

    每個呂氏嫡係子孫娶親的前一日,必須進到宗祠內,在銅牌之前長跪,高聲誦讀家規十遍,以表明牢記祖宗的教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呈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呈見並收藏家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