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曆朝曆代重之。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禮儀皆能起到指引性作用。
大明朝作為禮儀之邦,皇帝的禮節必是重中之重,無論舉行何等儀式,都要嚴格按照禮儀程序進行,不可有絲毫馬虎。
朱高熾在得到北伐大軍即將進入京師的消息後,召見了原戶部尚書夏原吉。
他這一舉動,不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與夏原吉所議之事更讓人費解。
事實上,此時的夏原吉已經曆了三年的牢獄之災,盡管他在永樂元年,徹底解決了浙西連年洪澇的問題;又在永樂三年再次前往浙西解決賑濟和農耕的問題,申請了耕牛、農具和種子發放給流民,創造了賑災奇跡。更在朱棣剛登基百廢待興時,提出減輕百姓的賦稅,絕不加賦;裁撤無關的人員開支,鼓勵軍隊屯田自給自足;大力發展商業等諸多既能造福百姓,又能為朝廷削減花銷的建言,皆被朱棣采納。
但,他還是在永樂十九年,因徹底激怒朱棣,而被關押,並被抄家。
然,麵對這一結果,他卻絲毫不悔。
那時的他身為戶部尚書,自是明了財政情況,而在那一年先是順天府剛建成的三殿失火,後有遠征安南,朱棣還要繼續北伐,再加上鄭和下西洋和修築宮殿等事宜,早已讓他管轄的戶部捉襟見肘,難以承受。
對於朱棣一意孤行非要去做的事,他一個朝臣,自是無法左右。
可,他一個建文帝舊臣,又曾被朱棣視為建文帝的親信,能被朱棣重用十九年之久,已然無憾。
所以,在他懇求朱棣放棄北征遭拒,又因此關押抄家下,倒也沒什麽怨言。
隻不過,他在被關押的三年中,太子朱高熾就多次為他求情,朱棣皆未鬆口釋放他。
如今,朱棣已死,朱高熾終於可以自行做主將夏原吉給放出來了。
但,朱高熾讓夏原吉做的第一件事,卻是與“三楊”同議接下來的典禮事宜。
在結合禮部尚書呂震議定的朱棣喪禮下,又加上了登基大典事項。
而,此刻的皇太孫朱瞻基早已在京師外百裏處,等候著北伐大軍的歸來。
不過,就在皇太孫朱瞻基駐紮之處,卻有一人更急於見到大軍歸來的身影。
“還有多久?”
“根據剛接到的飛鴿傳書,大小姐已距此不過三百裏。”
“命“夜鶯暗衛”加強防範,在溶月未到此之前,無論是太子還是皇太孫都不允許出現任何閃失。”
“得令!”
下令之人正是塵縈,她神色張皇,雙眸發直,嘴角下垂,沒有一刻不再注視著前方。
她雖已取代了昔日冷瞳的身份,成為現任“夜鶯暗衛”的統帥。
但,她卻從未這般緊張過,無疑比自己出嫁還要輾轉煎熬。
她很清楚,眼下的任何環節都不容有失,一旦有失就算將她淩遲處死,也難贖其罪。
“平日就悶頭悶腦的,現在更是連個人影都看不見...”
有時,女人在極度慌亂無措下,總會不經意地喃喃出幾句話來。
而,這幾句話又通常帶有抱怨與氣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們生氣的對象,又往往是她們最在乎的人。
——顧遙峰無疑正是她最在乎之人,可現下她卻不知顧遙峰身在何處。
當,一個女人最需要某個男人陪伴時,這個男人卻不在,總能成為一種錯,且還是大錯特錯。
隻是,塵縈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的顧遙峰並不好過,不但饑渴難耐,還毫無神采。
其實,在冷溶月從應天故府北上之刻,顧遙峰就跟在其後了。
至從經曆故府‘海棠如舊閣’潛龍煙突襲一事後,顧遙峰就一直處在懊悔中,讓他所悔恨的自是沒能及時出現,化解掉‘海棠如舊閣’中的危機,但,男人自悔起來又多半會發下重誓,說一些“今後一定會怎樣怎樣”的誓言,大概無一例外。
在他暗自起誓中,沒有他自己,也沒有塵縈,隻有冷溶月。
因為,男人在發下重誓前,也必然會有一番自我領悟。
至於,這個領悟是對是錯,無人知曉,但,這個領悟定然會成為他們往後追尋的宗旨,銘於心骨。
如果說,男人都是自以為是的,想來沒人會否認。
顧遙峰與顧暖雨也正因他們的自以為是,決定了他們當下的處境。
私下早已匯合的兩人,卻始終未在冷溶月身前出現。
他們自認為是守護冷溶月的最後一道關卡,隻要有他們在,冷溶月就必能無恙。
——既是最後一道關卡,就不能現身於明麵,所以,他們雖也到了漠北,找到了北伐大軍的行跡,卻一直躲藏了起來,甚至連“夜鶯暗衛”都覺察不到。
要說這世間熟人捅刀子難防,那“夜鶯暗衛”更是難防他們二位,可謂是真正做到了蹤跡無形,氣息無露。
隻是傻傻地跟隨,遠遠地遙望,還始終認為自己的決策之高明,手段之老辣。
然,別人騎馬,他們徒步;別人乘坐龍輦,他們還是徒步。
從應天到漠北,又從漠北到京師,天知道有多遠,他們兩人就算武功超凡,絕頂到了極點,也經不住這般長途跋涉,徒步追趕啊。
但,男人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既定目標,就是終身目標,他們不但不氣壘、不放棄,還經常相互鼓勵。
或許,一個人是孤獨的,兩個好基友在一起就很難有孤獨的時候了。
這裏麵的因素很多,有暗自較勁、不服輸,還有彼此依靠、取暖的成分,那簡直是根本就不需要女人的存在,也能過得好好的,且還樂此不疲。
現在,顧遙峰已連下咽了三口唾沫,張開了雙臂,用渴求的小眼神仰望著碧海藍天。
他需要一場大雨的來臨,他也似有似無地微張了數次嘴,用嘴感受著暴風雨的到來。
起初,他做這個舉動時,顧暖雨斜瞥的眸光中還充滿著不屑與鄙視,但,現下的顧暖雨仿佛也能理解他這個同姓不同母的兄弟的舉動了。
顧暖雨的武功本就高出顧遙峰許多,可在顧暖雨都難以支撐的情況下,他顧遙峰還能張嘴等雨,是不是已經算是很優秀了呢?
——顧暖雨不得不這樣想,也不得不以這個理由佩服起自己交了個具備絕對實力的兄弟!
“再忍忍,我們馬上就要到京師了…”
顧暖雨安慰一語,卻也不禁東張西望了起來。
“這一路上我們走過了七百五十四家饅頭鋪,一百九十一家酒樓,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用盡全力去吸著飯菜的香氣,哪怕隻是停留幾刻,我們兩兄弟也不至於如此啊…”
“我早就與你說過,不能讓溶月離開我們兩人的視線,可能就在這幾刻間,溶月就有可能出現危險,我們本就離溶月有一段距離,倘若再脫離了視線,我們根本來不及營救...”顧暖雨也咽了一下唾沫,“我們隻要再忍忍,就能完成此次的使命了。隻要溶月無事,那無論是塵縈還是晚晴都會無事,也都會開心的。”
“對!”顧遙峰突然握緊了拳頭,舉在胸前,振奮道:“這一次,我絕不會再讓自己出錯,必要看好溶月!”
說完這句話,他便有蜷縮身子的舉動,如泄了氣的皮球,軟綿綿的,“你說溶月在龍輦中應該有好吃好喝的美味佳肴吧?不知那朱棣平日裏都喝什麽酒,有沒有我們“繡芙蓉”的“芙蓉醉”香啊?”
“有朱棣在側,溶月應不會比我們好過。”顧暖雨,說,“根據這一路的觀察,溶月應是已擒住了朱棣,將其捆綁了起來。不過,這也是極其危險的做法,隨時都有可能被人發現,丟掉性命。”
顧遙峰緩緩凝向顧暖雨,道:“應該不會吧?我見龍輦中服侍的太監進進出出的,三餐從未少過,還經常往裏送果蔬和禦酒呢。”
顧暖雨,沉聲道:“這便就是我們溶月的高妙之處了,普天之下能讓朱棣服服帖帖的人,應該也隻有我們的溶月了。”
他突又緩歎道:“隻是,楊榮與金幼孜等人曾進入過龍輦,這些大臣都對朱棣忠心耿耿,也會全力護好朱棣的。我有種感覺,朱棣一定是想到了什麽辦法,在威脅著溶月…不然,龍輦中又怎會一直相安無事呢?”
顧遙峰,立即道:“這不大可能吧?“夜鶯暗衛”就護衛在龍輦周圍,還有那金忠所率的黑羽騎在側。這一路上,無論是殤沫,還是柳韻錦都進進出出過龍輦多次,溶月也曾站在龍輦邊命“夜鶯暗衛”放飛過多次鷹隼和信鴿,再說,‘天翱門’的梅蘭竹菊也不是吃素的啊…”
顧暖雨,道:“這也正是我們還未出手的原因。若非如此,我們也早該出手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溶月和朱棣達成了某種協議,這樣的話她們兩人也都能平平安安地到達京師了...至於,到達京師後,會出現何種情況,到時我們再隨機應變吧...”
顯然,他們兩人並不知曉朱棣已死的消息。
很難想象,他們在得知真相後,又會是何種神情與表現…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禮儀皆能起到指引性作用。
大明朝作為禮儀之邦,皇帝的禮節必是重中之重,無論舉行何等儀式,都要嚴格按照禮儀程序進行,不可有絲毫馬虎。
朱高熾在得到北伐大軍即將進入京師的消息後,召見了原戶部尚書夏原吉。
他這一舉動,不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與夏原吉所議之事更讓人費解。
事實上,此時的夏原吉已經曆了三年的牢獄之災,盡管他在永樂元年,徹底解決了浙西連年洪澇的問題;又在永樂三年再次前往浙西解決賑濟和農耕的問題,申請了耕牛、農具和種子發放給流民,創造了賑災奇跡。更在朱棣剛登基百廢待興時,提出減輕百姓的賦稅,絕不加賦;裁撤無關的人員開支,鼓勵軍隊屯田自給自足;大力發展商業等諸多既能造福百姓,又能為朝廷削減花銷的建言,皆被朱棣采納。
但,他還是在永樂十九年,因徹底激怒朱棣,而被關押,並被抄家。
然,麵對這一結果,他卻絲毫不悔。
那時的他身為戶部尚書,自是明了財政情況,而在那一年先是順天府剛建成的三殿失火,後有遠征安南,朱棣還要繼續北伐,再加上鄭和下西洋和修築宮殿等事宜,早已讓他管轄的戶部捉襟見肘,難以承受。
對於朱棣一意孤行非要去做的事,他一個朝臣,自是無法左右。
可,他一個建文帝舊臣,又曾被朱棣視為建文帝的親信,能被朱棣重用十九年之久,已然無憾。
所以,在他懇求朱棣放棄北征遭拒,又因此關押抄家下,倒也沒什麽怨言。
隻不過,他在被關押的三年中,太子朱高熾就多次為他求情,朱棣皆未鬆口釋放他。
如今,朱棣已死,朱高熾終於可以自行做主將夏原吉給放出來了。
但,朱高熾讓夏原吉做的第一件事,卻是與“三楊”同議接下來的典禮事宜。
在結合禮部尚書呂震議定的朱棣喪禮下,又加上了登基大典事項。
而,此刻的皇太孫朱瞻基早已在京師外百裏處,等候著北伐大軍的歸來。
不過,就在皇太孫朱瞻基駐紮之處,卻有一人更急於見到大軍歸來的身影。
“還有多久?”
“根據剛接到的飛鴿傳書,大小姐已距此不過三百裏。”
“命“夜鶯暗衛”加強防範,在溶月未到此之前,無論是太子還是皇太孫都不允許出現任何閃失。”
“得令!”
下令之人正是塵縈,她神色張皇,雙眸發直,嘴角下垂,沒有一刻不再注視著前方。
她雖已取代了昔日冷瞳的身份,成為現任“夜鶯暗衛”的統帥。
但,她卻從未這般緊張過,無疑比自己出嫁還要輾轉煎熬。
她很清楚,眼下的任何環節都不容有失,一旦有失就算將她淩遲處死,也難贖其罪。
“平日就悶頭悶腦的,現在更是連個人影都看不見...”
有時,女人在極度慌亂無措下,總會不經意地喃喃出幾句話來。
而,這幾句話又通常帶有抱怨與氣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們生氣的對象,又往往是她們最在乎的人。
——顧遙峰無疑正是她最在乎之人,可現下她卻不知顧遙峰身在何處。
當,一個女人最需要某個男人陪伴時,這個男人卻不在,總能成為一種錯,且還是大錯特錯。
隻是,塵縈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的顧遙峰並不好過,不但饑渴難耐,還毫無神采。
其實,在冷溶月從應天故府北上之刻,顧遙峰就跟在其後了。
至從經曆故府‘海棠如舊閣’潛龍煙突襲一事後,顧遙峰就一直處在懊悔中,讓他所悔恨的自是沒能及時出現,化解掉‘海棠如舊閣’中的危機,但,男人自悔起來又多半會發下重誓,說一些“今後一定會怎樣怎樣”的誓言,大概無一例外。
在他暗自起誓中,沒有他自己,也沒有塵縈,隻有冷溶月。
因為,男人在發下重誓前,也必然會有一番自我領悟。
至於,這個領悟是對是錯,無人知曉,但,這個領悟定然會成為他們往後追尋的宗旨,銘於心骨。
如果說,男人都是自以為是的,想來沒人會否認。
顧遙峰與顧暖雨也正因他們的自以為是,決定了他們當下的處境。
私下早已匯合的兩人,卻始終未在冷溶月身前出現。
他們自認為是守護冷溶月的最後一道關卡,隻要有他們在,冷溶月就必能無恙。
——既是最後一道關卡,就不能現身於明麵,所以,他們雖也到了漠北,找到了北伐大軍的行跡,卻一直躲藏了起來,甚至連“夜鶯暗衛”都覺察不到。
要說這世間熟人捅刀子難防,那“夜鶯暗衛”更是難防他們二位,可謂是真正做到了蹤跡無形,氣息無露。
隻是傻傻地跟隨,遠遠地遙望,還始終認為自己的決策之高明,手段之老辣。
然,別人騎馬,他們徒步;別人乘坐龍輦,他們還是徒步。
從應天到漠北,又從漠北到京師,天知道有多遠,他們兩人就算武功超凡,絕頂到了極點,也經不住這般長途跋涉,徒步追趕啊。
但,男人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既定目標,就是終身目標,他們不但不氣壘、不放棄,還經常相互鼓勵。
或許,一個人是孤獨的,兩個好基友在一起就很難有孤獨的時候了。
這裏麵的因素很多,有暗自較勁、不服輸,還有彼此依靠、取暖的成分,那簡直是根本就不需要女人的存在,也能過得好好的,且還樂此不疲。
現在,顧遙峰已連下咽了三口唾沫,張開了雙臂,用渴求的小眼神仰望著碧海藍天。
他需要一場大雨的來臨,他也似有似無地微張了數次嘴,用嘴感受著暴風雨的到來。
起初,他做這個舉動時,顧暖雨斜瞥的眸光中還充滿著不屑與鄙視,但,現下的顧暖雨仿佛也能理解他這個同姓不同母的兄弟的舉動了。
顧暖雨的武功本就高出顧遙峰許多,可在顧暖雨都難以支撐的情況下,他顧遙峰還能張嘴等雨,是不是已經算是很優秀了呢?
——顧暖雨不得不這樣想,也不得不以這個理由佩服起自己交了個具備絕對實力的兄弟!
“再忍忍,我們馬上就要到京師了…”
顧暖雨安慰一語,卻也不禁東張西望了起來。
“這一路上我們走過了七百五十四家饅頭鋪,一百九十一家酒樓,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用盡全力去吸著飯菜的香氣,哪怕隻是停留幾刻,我們兩兄弟也不至於如此啊…”
“我早就與你說過,不能讓溶月離開我們兩人的視線,可能就在這幾刻間,溶月就有可能出現危險,我們本就離溶月有一段距離,倘若再脫離了視線,我們根本來不及營救...”顧暖雨也咽了一下唾沫,“我們隻要再忍忍,就能完成此次的使命了。隻要溶月無事,那無論是塵縈還是晚晴都會無事,也都會開心的。”
“對!”顧遙峰突然握緊了拳頭,舉在胸前,振奮道:“這一次,我絕不會再讓自己出錯,必要看好溶月!”
說完這句話,他便有蜷縮身子的舉動,如泄了氣的皮球,軟綿綿的,“你說溶月在龍輦中應該有好吃好喝的美味佳肴吧?不知那朱棣平日裏都喝什麽酒,有沒有我們“繡芙蓉”的“芙蓉醉”香啊?”
“有朱棣在側,溶月應不會比我們好過。”顧暖雨,說,“根據這一路的觀察,溶月應是已擒住了朱棣,將其捆綁了起來。不過,這也是極其危險的做法,隨時都有可能被人發現,丟掉性命。”
顧遙峰緩緩凝向顧暖雨,道:“應該不會吧?我見龍輦中服侍的太監進進出出的,三餐從未少過,還經常往裏送果蔬和禦酒呢。”
顧暖雨,沉聲道:“這便就是我們溶月的高妙之處了,普天之下能讓朱棣服服帖帖的人,應該也隻有我們的溶月了。”
他突又緩歎道:“隻是,楊榮與金幼孜等人曾進入過龍輦,這些大臣都對朱棣忠心耿耿,也會全力護好朱棣的。我有種感覺,朱棣一定是想到了什麽辦法,在威脅著溶月…不然,龍輦中又怎會一直相安無事呢?”
顧遙峰,立即道:“這不大可能吧?“夜鶯暗衛”就護衛在龍輦周圍,還有那金忠所率的黑羽騎在側。這一路上,無論是殤沫,還是柳韻錦都進進出出過龍輦多次,溶月也曾站在龍輦邊命“夜鶯暗衛”放飛過多次鷹隼和信鴿,再說,‘天翱門’的梅蘭竹菊也不是吃素的啊…”
顧暖雨,道:“這也正是我們還未出手的原因。若非如此,我們也早該出手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溶月和朱棣達成了某種協議,這樣的話她們兩人也都能平平安安地到達京師了...至於,到達京師後,會出現何種情況,到時我們再隨機應變吧...”
顯然,他們兩人並不知曉朱棣已死的消息。
很難想象,他們在得知真相後,又會是何種神情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