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玻璃加工行業,馬林覺得非常有意思。眼下的玻璃加工全是手工加工的,因此很看個人技藝。而玻璃的加工工藝,除了最普通的打磨雕刻外,還有失蠟法鑄型,以及玻璃容器的吹製。而生產大片平板玻璃的趁熱輥壓的工藝,目前隻有北海國有,自然是穿越者馬林帶來的。
雕刻打磨、失蠟法和趁熱輥壓法其實沒啥好說的,都是普通手藝。而玻璃容器的吹製,是非常好玩的工作。當然,是外人看起來好玩,吹製玻璃的人就不這麽覺得了。
吹瓶子是一項技術活,同時也是個體力活。吹瓶的人,對氣息要求很高,要求氣息悠長持久,不能斷斷續續。畢竟,吹瓶工作,就是用一根金屬管,管頭部位套著軟化的熱玻璃。想要把軟化的熱玻璃吹成型,而且吹成比較圓潤的形狀,要求可不低。要是換個氣息短或者哮喘的,鐵定吹不出想要的形狀。因為,玻璃出爐後,會迅速冷卻硬化。因此,吹瓶工作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吹瓶工匠不僅要求氣息悠長,而且也必須有爆發力。不然,吹力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吹製成型。
因此,吹瓶工匠在挑選學徒時,往往要求他們在不停頓吸氣的情況下,長時間吹管。而管子另一端,則對著幾個測試風力的布條。老師傅盯著布條看,布條被吹得越狠,時間越長,就更容易被招為吹玻璃的學徒。
而讓馬林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那些老牌的吹瓶工,因為長期吹製玻璃,而玻璃瓶那一端是封閉著的。因此,長期吹瓶,受到氣體的反作用力也挺大的。而氣體反作用力,造成的後果,就是吹瓶工幹的時間長了,腮幫子一般都是鼓鼓的,跟嘴裏含著東西似的,看起來很有喜感。
所有工匠站一起,馬林能一眼認出那些吹瓶工匠。因為,這幫人大多都是鼓著腮幫的。但鼓著腮幫並不是職業病,而是職業特征,也是一種榮譽。往往,大腮幫子更能體現出這是一位吹瓶子的老師傅。
當然,華夏也有一個職業和吹瓶工匠類似,也是鼓腮幫子。這種職業嘛,就是吹嗩呐的。吹嗩呐的賣力吹的時候,腮幫子也是會鼓起來的。但沒吹瓶工匠鼓得厲害,畢竟,吹嗩呐不是一天吹到晚的,也不是天天都要吹的。馬林見過後世農村辦喪事的鼓樂隊,吹嗩呐的就和拉二胡的和敲鑼打鼓的換著來,免得太累。後來幹脆偷懶,直接帶音箱喇叭放哀樂了。真正要吹奏的時間,其實不太多。要是從早吹到晚,那就真的太拚了,也很牛。
但吹瓶工匠不一樣,吹瓶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工作。為了多賺工錢,他們就必須盡可能地多吹幾個瓶子,好換取更多工錢。因此,他們隻要能撐得住,就要不停地吹下去。你要和老吹瓶工飆長音,趁早認輸比較好。當然,這裏的吹瓶,可不是後世喝啤酒那種吹瓶。不是鼓腮幫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幹過吹瓶工作......
所以,有些工作,真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還需要一點天賦。除了吹瓶需要氣息悠長這個天賦外,打磨雕刻這份工作,同樣需要天賦,藝術天賦。要不然,雕刻出一個奇醜無比的東西出來,如何賣得出去。
正是因為這其中的麻煩,所以馬林幹脆把玻璃製品的生產大量外包出去了。這樣,也省去了挑選有天賦的苗子,再培養幾年的麻煩了。
而說到製造精美手工業品的工匠,在這個年代,恐怕歐洲任何國家都沒法和意大利比了。坦白說,意大利人也許打仗不太行,但製造工藝品,工匠們的技術,無論是現在,還是後世,都是很不錯的。
無論是威尼斯,還是米蘭,佛羅倫薩,甚至羅馬,都有大批的優秀工匠,能夠製造出精美的工藝品。
這大概和天主教的存在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教會的總部在羅馬,因此,教會對意大利的手工業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光是在雕刻和繪畫方麵,教會就對意大利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特別是雕刻家米開朗琪羅,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羅馬為教廷創作宗教題材的浮雕壁畫。而這些工作,也鍛煉了他的技藝,使其變得偉大。而拉斐爾和達芬奇,同樣也經常受雇於教會,創作作品。比如拉斐爾就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而達芬奇,也創作過《最後的晚餐》這樣的宗教畫作。
可以說,教廷的存在,讓意大利人對雕刻和繪畫重視無比,誕生了很多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同樣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品工匠。
這些工匠,也許遠不如米開朗基羅這樣的大師,但是手藝水平,要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的。事實上,德意誌很多藝術家和工藝品生產者,也是在教會的扶植下出現的。
所以,把好看的工藝品的訂單外包給意大利有藝術細胞的工匠,倒也恰到好處,算是合理利用資源。要是在北海國這個糙漢國家,想培養有藝術感的工匠,的確有些為難人。
畢竟,社會環境不同。日耳曼糙漢,現階段更多地是謀求生存,而不是追求藝術。畢竟,從農業時代來看,德意誌地區氣候條件不算太好,大家生存困難,哪有心思玩藝術?
而意大利則不同,因為氣候溫暖,加上灌溉技術也比較先進,人們的生存壓力要比德意誌那邊小很多。而且,這裏的教會和富商,也大力扶持藝術的發展,導致意大利的藝術氛圍非常濃。即便是工匠,也喜歡弄點有藝術感的手工業製品。
所以,麵對現實,馬林也懶得在北海國培養德意誌人的藝術細胞了。大不了,都外包給意大利人做。
當然,馬林還是想要引進一批藝術天賦比較好的意大利工匠來北海國的。畢竟,馬林自己就自吹是神眷者,出於美化自己和忽悠大眾的需要,肯定需要大量雕像,來顯擺自己的英勇無敵和天命所歸。所以,大量的雕刻大師,會被馬林引進到北海國。然後,他們會在各地的廣場上,教堂前,雕刻自己的雕像,讓全國百姓不時瞻仰自己的英姿......
......
不過,馬林還沒等來意大利有藝術細胞的工匠,倒是等來了第一批意大利農民工......
意大利這些年因為戰亂,老百姓日子很不好過。就像馬林此前就趁機從那不勒斯王國帶走了大批意大利姑娘,發給士兵們當老婆。
後來,在費麗斯的推動下,馬林還開始在意大利招募移民,前往烏拉圭,開發當地。以後,還會成為朱利亞諾的臣民。
不過,大部分意大利人還是戀家的。如果不是實在混不下去了,很少有人願意舉家遷移到海外的。特別是,招募人去烏拉圭的時候,馬林還不能讓手下告訴意大利人說烏拉圭多麽多麽好。因為,那樣會引來別國覬覦。因此,目前招募移民的工作其實並不好做。隻有走投無路的意大利人,才會肯移民烏拉圭。
但當民工又和移民不太一樣,雖然當民工也是要背井離鄉,但畢竟沒有離開歐洲這個“文明世界”,德意誌離意大利又不是遙不可及,上千公裏對於個人來說,在這個時代自然千難萬難。但馬林派去意大利招工的人說,可以每年組織民工們往返,還免收路費,自然就吸引人了。
所以,第一批膽大的意大利窮人,就冒著風險,跟著北海國去招工的人,來到了北海國,準備從事基建工作......說得更直白點,就是修路......
雕刻打磨、失蠟法和趁熱輥壓法其實沒啥好說的,都是普通手藝。而玻璃容器的吹製,是非常好玩的工作。當然,是外人看起來好玩,吹製玻璃的人就不這麽覺得了。
吹瓶子是一項技術活,同時也是個體力活。吹瓶的人,對氣息要求很高,要求氣息悠長持久,不能斷斷續續。畢竟,吹瓶工作,就是用一根金屬管,管頭部位套著軟化的熱玻璃。想要把軟化的熱玻璃吹成型,而且吹成比較圓潤的形狀,要求可不低。要是換個氣息短或者哮喘的,鐵定吹不出想要的形狀。因為,玻璃出爐後,會迅速冷卻硬化。因此,吹瓶工作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吹瓶工匠不僅要求氣息悠長,而且也必須有爆發力。不然,吹力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吹製成型。
因此,吹瓶工匠在挑選學徒時,往往要求他們在不停頓吸氣的情況下,長時間吹管。而管子另一端,則對著幾個測試風力的布條。老師傅盯著布條看,布條被吹得越狠,時間越長,就更容易被招為吹玻璃的學徒。
而讓馬林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那些老牌的吹瓶工,因為長期吹製玻璃,而玻璃瓶那一端是封閉著的。因此,長期吹瓶,受到氣體的反作用力也挺大的。而氣體反作用力,造成的後果,就是吹瓶工幹的時間長了,腮幫子一般都是鼓鼓的,跟嘴裏含著東西似的,看起來很有喜感。
所有工匠站一起,馬林能一眼認出那些吹瓶工匠。因為,這幫人大多都是鼓著腮幫的。但鼓著腮幫並不是職業病,而是職業特征,也是一種榮譽。往往,大腮幫子更能體現出這是一位吹瓶子的老師傅。
當然,華夏也有一個職業和吹瓶工匠類似,也是鼓腮幫子。這種職業嘛,就是吹嗩呐的。吹嗩呐的賣力吹的時候,腮幫子也是會鼓起來的。但沒吹瓶工匠鼓得厲害,畢竟,吹嗩呐不是一天吹到晚的,也不是天天都要吹的。馬林見過後世農村辦喪事的鼓樂隊,吹嗩呐的就和拉二胡的和敲鑼打鼓的換著來,免得太累。後來幹脆偷懶,直接帶音箱喇叭放哀樂了。真正要吹奏的時間,其實不太多。要是從早吹到晚,那就真的太拚了,也很牛。
但吹瓶工匠不一樣,吹瓶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工作。為了多賺工錢,他們就必須盡可能地多吹幾個瓶子,好換取更多工錢。因此,他們隻要能撐得住,就要不停地吹下去。你要和老吹瓶工飆長音,趁早認輸比較好。當然,這裏的吹瓶,可不是後世喝啤酒那種吹瓶。不是鼓腮幫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幹過吹瓶工作......
所以,有些工作,真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還需要一點天賦。除了吹瓶需要氣息悠長這個天賦外,打磨雕刻這份工作,同樣需要天賦,藝術天賦。要不然,雕刻出一個奇醜無比的東西出來,如何賣得出去。
正是因為這其中的麻煩,所以馬林幹脆把玻璃製品的生產大量外包出去了。這樣,也省去了挑選有天賦的苗子,再培養幾年的麻煩了。
而說到製造精美手工業品的工匠,在這個年代,恐怕歐洲任何國家都沒法和意大利比了。坦白說,意大利人也許打仗不太行,但製造工藝品,工匠們的技術,無論是現在,還是後世,都是很不錯的。
無論是威尼斯,還是米蘭,佛羅倫薩,甚至羅馬,都有大批的優秀工匠,能夠製造出精美的工藝品。
這大概和天主教的存在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教會的總部在羅馬,因此,教會對意大利的手工業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光是在雕刻和繪畫方麵,教會就對意大利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特別是雕刻家米開朗琪羅,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羅馬為教廷創作宗教題材的浮雕壁畫。而這些工作,也鍛煉了他的技藝,使其變得偉大。而拉斐爾和達芬奇,同樣也經常受雇於教會,創作作品。比如拉斐爾就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而達芬奇,也創作過《最後的晚餐》這樣的宗教畫作。
可以說,教廷的存在,讓意大利人對雕刻和繪畫重視無比,誕生了很多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同樣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品工匠。
這些工匠,也許遠不如米開朗基羅這樣的大師,但是手藝水平,要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的。事實上,德意誌很多藝術家和工藝品生產者,也是在教會的扶植下出現的。
所以,把好看的工藝品的訂單外包給意大利有藝術細胞的工匠,倒也恰到好處,算是合理利用資源。要是在北海國這個糙漢國家,想培養有藝術感的工匠,的確有些為難人。
畢竟,社會環境不同。日耳曼糙漢,現階段更多地是謀求生存,而不是追求藝術。畢竟,從農業時代來看,德意誌地區氣候條件不算太好,大家生存困難,哪有心思玩藝術?
而意大利則不同,因為氣候溫暖,加上灌溉技術也比較先進,人們的生存壓力要比德意誌那邊小很多。而且,這裏的教會和富商,也大力扶持藝術的發展,導致意大利的藝術氛圍非常濃。即便是工匠,也喜歡弄點有藝術感的手工業製品。
所以,麵對現實,馬林也懶得在北海國培養德意誌人的藝術細胞了。大不了,都外包給意大利人做。
當然,馬林還是想要引進一批藝術天賦比較好的意大利工匠來北海國的。畢竟,馬林自己就自吹是神眷者,出於美化自己和忽悠大眾的需要,肯定需要大量雕像,來顯擺自己的英勇無敵和天命所歸。所以,大量的雕刻大師,會被馬林引進到北海國。然後,他們會在各地的廣場上,教堂前,雕刻自己的雕像,讓全國百姓不時瞻仰自己的英姿......
......
不過,馬林還沒等來意大利有藝術細胞的工匠,倒是等來了第一批意大利農民工......
意大利這些年因為戰亂,老百姓日子很不好過。就像馬林此前就趁機從那不勒斯王國帶走了大批意大利姑娘,發給士兵們當老婆。
後來,在費麗斯的推動下,馬林還開始在意大利招募移民,前往烏拉圭,開發當地。以後,還會成為朱利亞諾的臣民。
不過,大部分意大利人還是戀家的。如果不是實在混不下去了,很少有人願意舉家遷移到海外的。特別是,招募人去烏拉圭的時候,馬林還不能讓手下告訴意大利人說烏拉圭多麽多麽好。因為,那樣會引來別國覬覦。因此,目前招募移民的工作其實並不好做。隻有走投無路的意大利人,才會肯移民烏拉圭。
但當民工又和移民不太一樣,雖然當民工也是要背井離鄉,但畢竟沒有離開歐洲這個“文明世界”,德意誌離意大利又不是遙不可及,上千公裏對於個人來說,在這個時代自然千難萬難。但馬林派去意大利招工的人說,可以每年組織民工們往返,還免收路費,自然就吸引人了。
所以,第一批膽大的意大利窮人,就冒著風險,跟著北海國去招工的人,來到了北海國,準備從事基建工作......說得更直白點,就是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