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當朕有了讀心術發現所有人都在騙朕! 作者:梟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太後神態溫柔,口下卻仍舊說的毫不留情:“也不是叫你彈的多好,隻是身為公主,總要有幾首曲子拿的出去,等你練好這首清平樂,旁的母後再不逼你。”
太後出身大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相較之下,公主寶樂就顯得有些“偏科,”除了畫畫之外,對旁的都毫無興趣,類似這樣場景蘇明珠也不是第一次看見了,見狀笑了笑,幫著寶樂開解了一句:“公主還小著,也不拘這一時的。”
寶樂與她笑了笑,這兩年來,因著母後與貴妃關係親近,寶樂也早已知道隻要貴妃過來,就常常會有好玩的新鮮玩意,更莫提蘇明珠帶來的碩大紙鳶就在白蘭手裏大大咧咧的拿著,當真是格外的顯眼,叫人想不看見都不行。
紙鳶是蘇明珠特意從家裏帶來的,那圖樣是她親手繪下再叫巧匠紮出來,不同於常見的花草蟲鳥,她畫的乃是一條不知其幾千裏也的烏鯤,她照著記憶裏的鯨魚畫出來,比尋常的風箏都足足大了三五倍有餘,放在天上遠遠看去,便當真有些像是傳說中北冥的大魚。
“貴妃娘娘今日要放紙鳶嗎?”寶樂側身瞧見了,眸光就猛地一亮。
蘇明珠點了點頭,就與太後笑著勸道:“難得今個天氣正好,也有風,母後不如出去放放風箏,去晦氣,也好叫寶樂活泛活泛?”
“母後……”寶樂拖了常常的尾音,麵上滿是求肯。
方太後在這樣的癡纏下,果然也沒能堅持下來,隻勉強說了一句迴來補上,便也帶笑點了點頭。
太後素來端方,原本隻是說由著貴妃與寶樂兩個小輩在外頭玩鬧,她在廊下遠遠的瞧著就是,可偏偏蘇明珠卻並不答應,當前將她的鯤鵬風箏高高的放了起來之後,便抓著手上的線軸幾步跑來,隻說也請太後試試!
趙禹宸到來時所見的就正是這一幕,春光明媚,薄陽輕攏,草長鶯飛之時,寶樂拽著一隻小巧的蜻蜓紙鳶,跑的快活肆意,蘇明珠立在母後身側,一麵說著什麽,一麵將手裏的絲線硬是往母後的手裏塞去。
母後搖著頭,連連擺手,仿佛十分不願的模樣,再三退讓之下才勉強從貴妃手中接過,但接過之後,也不過眨眼間功夫,抬頭看著天上越飛越高的風箏,慈愛端方的儀態之下,便也忍不住的露出了一絲難以遮掩的笑意來。
趙禹宸擺擺手,製止了宮人的通傳,他自小在太後膝下長大,但除了飲食起居的親手照料之外,便隻剩下要他懂事上進,當心身子,旁的這般其樂融融的玩鬧場景,卻是他們母子之間從未有過的。
但許是他今日想明白了許多事的緣故,如今遠遠的看著這麽一幕,趙禹宸卻絲毫未覺低落,他看著母後麵上難得一見的純粹笑意,心下卻隻是一派平靜,甚至於自己的嘴角也微微泛起了一絲弧度來。
“臣妾見過陛下。”
身後的傳來一道溫潤的請安聲,趙禹宸扭頭看去,正是這幾日都未曾見過的淑妃董淇舒。
淑妃剛剛得了祖父的傳信,隻說陛下最近有些不對勁,要她來試探陛下近日的情形,她派人探到了趙禹宸的行蹤,本意是打著偶遇的名頭免得太過刻意,誰知剛上迴廊,便看見了他瞧向園內的目光與神情。
【這神情……是因著太後與寶樂吧……也是,陛下一向孝順…】淑妃在心內暗暗思索著,行禮之後便又起了身,本想要再說些什麽,但在看見趙禹宸麵色的一瞬間,心下卻是猛的一緊。
淑妃盡力的不動聲色的抬了抬嘴角,神色溫良:“陛下?”
趙禹宸垂了眼角,微微點頭,開口叫了起便又重新轉過了身去。
一切仿佛與平常都並無什麽不同,但在袖口的掩蓋下,董淇舒手上精致的鎏金套甲卻已深深的陷進了皮肉之中。
祖父說的不錯,陛下的確是有些不對。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方太後(搖頭):說了你們孩子家玩玩就是了,哀家一國之母,怎麽可能想玩風箏?哎呀好吧好吧,真是拗不過你!
勉勉強強接過後——
方太後(心裏美滋滋):【風箏真好玩:)】
第34章
之前是趙禹辰特意囑咐了宮人小心退讓,不必通傳,太後幾個才未曾察覺到迴廊上的動靜,淑妃董淇舒來了之後,並未特意小心,還與宮人一並與趙禹宸請了安,在園中玩的正高興的蘇明珠與方太後兩個,自然便也察覺到了有人在。
方太後一眼掃過迴廊上的淑妃與皇帝,心內雖有些惋惜,麵上卻隻不動聲色的將手上的線軸交給了一旁的貼身大宮女半屏,轉過身來,便又恢複了國母太後該有的端方神色,嘴角帶了一絲慈愛的笑意不慌不忙的朝著趙禹宸行來,直到走到了陛下的麵前,這才真心的露出了幾分訝然,徑直問道:“這是怎麽了,才幾日功夫,皇帝怎麽的消瘦了這麽許多?”
趙禹宸搖了搖頭:“無事,隻是前朝事忙,這幾日夜裏沒能睡好罷了,算不得什麽,歇了一日已好了許多。”
淑妃聞言,這才將心神從方才陛下一閃而過的神情轉到了他的難看的麵色上,心下自知疏忽,與太後恭恭敬敬的請了安後便立即起身,彌補一般的看向趙禹宸,滿麵擔憂柔聲問道:“正是官員大評的時候,知道陛下近日政務繁忙,臣妾多日都未敢打擾,不曾想陛下竟是勞累至此,可召了太醫?可有用溫補的方子?”
趙禹宸垂了眼眸看了看淑妃毫無破綻的滿麵關心,心下便竟是忍不住的抬唇冷笑,想要嘲諷董氏這般的裝模作樣,可閃念之間,卻又想到今日貴妃與母後都能一眼瞧出了他的臉色憔悴,但向來貼心解語的淑妃呢?她有心思量著朕這幾日對董家與太傅的疏遠,更是能敏銳的察覺到他神情一瞬間的不喜,但若不是母後問起,她卻是連他這般明顯的麵色都看不出什麽不對,
見微知著,單從這一件小事裏,後宮之中,誰是真心,誰是假意便已不必多言,但偏偏,朕這兩年來卻是從未發覺,且若非他蒙祖宗庇佑,得了這讀心異術,隻怕再過個兩年乃至二十年都未必能知道。
這固然也是因著董氏慣會裝模作樣,但卻也與他的是非不分,識人不清脫不了幹係。今日貴妃說的不錯,所謂孤家寡人,他既身為帝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便也該注定了旁人待他都是諸多謀算,揣測隱瞞,他從前還是將識人想的太過簡單,為上者,知人善用、明辨忠奸,也向來不是一樁輕易的本事。
這讀心終究乃是異術,且如瞧來,用的多了,似乎還對身體有礙,他並不能全然依仗,這日後還是應當越發謹慎,隻靠著自個,不說洞若觀火,總是不能再像從前一般輕易受人蒙蔽。
這般一想,趙禹宸反而心內清明,他看向了麵前的董淑妃,神情便隻是分不出息怒的平靜:“已用了,並無大礙。”
董淑妃抬眸看著趙禹宸的神色,一時便又有些疑心起了自己方才的判斷,她猶豫著上前一步,便又滿麵關心的試探道:“無礙便好,陛下萬萬保重龍體才是。”
趙禹宸扯了扯嘴角,仿佛是在笑:“倒是難為你了。”
這話乍一聽起來似乎是一句好話,但董淑妃卻又敏銳的察覺到了似乎有哪裏不對勁,一時間竟有些說不出話來。
正巧,另一邊蘇明珠不願意和董淇舒多見多言,隻跟在太後身後與趙禹宸敷衍的屈了屈膝後,便轉身親自去叫了正在外頭玩的高興的寶樂公主一道迴來。
寶樂向來被太後教導的懂禮知事,雖然正是玩的高興的時候,但蘇明珠叫了一迴,便也戀戀不舍的停了手裏還未曾放起的小蜻蜓風箏,隻是還不忍放下,拽著線軸幾步跑來,仰頭與趙禹宸脆生生道:“好幾日不見皇兄了!”
不論如何,太後方才總是在真心關懷他的身子的,一念及此,趙禹宸的心下略微泛起一絲暖意,對著寶樂也仿佛恢複了以往,甚至能調笑了一句:“是,今個才有空,來看看寶樂,看你玩的這般高興,想來是琴藝已經大成了?”
一提起這事,寶樂原本歡快的麵色立即憂傷了起來,她也能看出趙禹宸的故意,撇了撇嘴,便氣唿唿的轉過身:“皇兄是存心笑話我的。”
“陛下是關心你,這可不行,太沒規矩了。”太後也彎了嘴角,伸手拉著寶樂讓她轉了迴來,這才又趙禹宸開口解釋道:“還沒呢,一曲清平樂練了大半月還是不成調,正巧貴妃帶了紙鳶來,便越發耐不住了,且叫她來活泛活泛,迴去再練。”
淑妃聞言心頭一動,上前一步,神色格外的溫婉:“公主若是想學琴,若是不嫌棄,臣妾那倒是幾首古曲,可以教給公主聽聽。”
太後神色不變:“寶樂這性子,原也不是個能耐下性子學琴的,叫淑妃來教,實在屈才了。”
淑妃董淇舒聞言反而越發謙卑,堅持道:“臣妾不才,自從進宮起,便未曾在太後身前盡過孝,如今更是連宮務都不能再為太後分憂,隻這麽點小事,您還這般客氣,就更叫臣妾無地自容了。”
這就是順勢示弱,提起之前罷免她協理六宮之權的事了。
這倒有些奇怪,之前免去她掌管宮務之權的事,乃是陛下親自開的口,原本以為是淑妃哪處出了錯,惹了陛下不悅,怎的此刻卻又與她說出這樣的話來?倒像是以為這事乃是哀家主使一般……
方太後心內敞亮,但麵色端方,嘴角微彎,任誰瞧去都是一位再慈愛不過的長輩,隻是開口之後,卻是微微垂了眉眼,斂去了眼中一閃而過的輕視:
【有意示弱?嗬,真當這宮內隻你這一個聰明人不成?當初先帝宮裏比你會裝的,哀家不知見了多少。】
父皇宮中?趙禹宸微微皺了眉頭,他自小便在這宮中長大,包括母後在內,自小所見的所有宮中妃嬪便都是文靜良善之人,一個個的皆是精於工紈,四德俱全,莫說那些史書戲文裏的偷龍換鳳,隱私妒忌之事了,素日相處行事,都是和和氣氣,溫良賢婉,一句高聲都無。
也正是因此,在出宮遇見蘇明珠之前,他一直以為時間女子皆是如此,等得日後成人,雖也明白了人各不同,但對之前父皇宮中的妃嬪性子,卻也從未懷疑過,此刻詫異之下,便也忘了什麽探聽長輩是否妥當了,隻靠近一步,忍不住的凝神細聽。
方太後在這宮中待了近半輩子,如眼前淑妃這般能裝的女人自然也見過不少,甚至細說起來,連她自個,也就是在家中做姑娘家時過了幾日鬆快日子,自打十幾歲上進了宮,便沒有一日不在示弱偽裝。
先帝向來容不得女子野心放縱,不論你本性如何,要想在宮中過得下去,表麵上便必須處處的恪守本分、賢良淑德,不能有一絲行差踏錯。她雖為皇後,但為了得先帝歡心,卻反而更需處處收斂,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紋繡,親手耕織,絲毫不敢放逸,饒是如此,當初還是太子的趙禹宸被記在了她的宮中時,先帝卻還是不曾放心,在這千頃良田一根獨苗的身邊放著十幾雙眼睛時時盯著,每日早晚的過問,她便更是處處小心,不敢太過寵溺,被懷疑有心捧殺,更不敢不慈,被說冷心妒忌,等得有了寶樂更是諸事謹慎,不敢有半點偏心不平。
就這般硬生生的裝了幾十年,直到先帝駕崩,被封太後,這才略微能鬆了一口氣,找迴些自個的本心。
她當初身為皇後都是如此,更何況那些出身不顯,位份不高,全憑著聖寵過日子的,便此刻的文太妃,當初乃是最得先帝歡心看重一個,裝了一輩子的柔弱純善、安分守己,如今都那層皮揭都揭不下來,當真連本性都忘了,先帝都駕崩了,仍舊是守在佛堂,宮門都不出一步。
比起諸如文太妃這樣的人來,淑妃這麽點門道,就當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太後的心聲雖隻是一閃而過,但趙禹宸刻意留心之下,卻也隱隱都聽了個大概,一時心內恍然,卻也越發有些複雜,他自認從小孝順懂事,自小在母後膝下都是毫無錯處,之前雖有了讀心之術,也隻以為太後之所以待他不同,全是因著他不是親生,加上悔恨寶樂不是皇帝的後悔遺憾,這才待他隻是表麵親近慈愛,卻根本不用真心。
誰曾想,這其中,竟還有這般的淵源?
不提趙禹宸心中如何,方太後如今身為太後,好容易能略微放鬆些,順著自個的心意過過日子,連她自個都不太樂意多見淑妃董氏的這般作態,更何況將唯一的女兒寶樂送去成了其爭寵的手段?自然越發不肯答應。
隻是淑妃不放棄,反而越發恭敬堅持,方太後正待再說什麽,一旁的蘇明珠便插口道:“還是算了,若叫寶樂去與你學琴,琴藝成不成的暫且兩說,再把公主的心性帶壞了,成了宋玉輪第二,那才是得不償失。”
宋玉輪的脾性在宗室之中的確是出了名的,從上次趙禹宸也罰了她抄女則,太後又派了宮裏精通禮儀的女官去公主府教導郡主規矩之後,直到現在也能脫身再進宮來,
蘇明珠這話,幾乎就是等於說玉輪郡主的脾氣是她教琴教出來的,董氏哪裏肯應?當下便抬了頭,說的話輕聲慢語,卻是毫不退讓:“玉輪自幼無父,少人照料,性子難免有些乖僻,可她一派坦率,卻也分得清好歹,並非一味任性。”
這話就是說蘇明珠是歹人,宋玉輪才與她處處過不去。
蘇明珠聞言笑了笑,扭頭與太後眨了眨眼睛:“厲害了,叫寶樂跟診咱們淑妃學琴,日後就能鐵口神斷,辨人好歹!比判官還強了些呢。”
【哈哈哈哈說得好啊。】
太後心內忍不住的偷笑,麵上卻是一派的正經,甚至還帶了些疑惑似的慈愛道:“寶樂是公主,日後又不做官,學辨人好歹作甚麽呢?”
蘇明珠就沒有什麽顧忌,見太後配合,便越發笑了起來:“可不說呢!”
董淑妃的麵色微微變了變,便又搖搖頭,轉而與一旁的趙禹宸垂了眼眸,帶了些自慚道:“臣妾當真愚笨,遠不及貴妃口齒伶俐,總能讓太後歡心。”
趙禹宸聞言,麵無表情的點了點頭:“你的確遠不如貴妃。”
董淑妃:“……???”
作者有話要說: 董淇舒(不肯相信):我是不是聽錯了?
蘇明珠(用眼神看太後):這小子是不是在說反話笑話我?
方太後(用眼神點頭):哀家覺得是!
第35章
“你的確遠不如貴妃。”
這話一出,雖然趙禹宸自個乃是實打實的發自真心,但蘇明珠與太後對視一眼後,心下卻都隻拿他當一句反話,並不當迴事。
倒是太後,因為覺著陛下說了反話之後,就會立馬補充一句什麽叫蘇明珠不好看,為了私心還當真攔了一句:“貴妃淑妃各有千秋,一個明朗,一個謹慎,原也比不得。”
這句話明麵上像是為了淑妃說話,但蘇明珠哪裏會聽不出太後是刻意為她架了一副梯子?當下也很是懂事的屈了屈膝,笑眯眯的彎了嘴角說了一句:“謝太後誇獎。”
這麽一來,董淑妃竟是覺著兩邊說的都不是好話似的,聽著就愈發的難受,但太後既已這麽說了,她不論心內如何憋屈,麵上也隻得一並行了個小禮,咬著牙認了將這話認了下來:“陛下說的是,太後謬讚。”
方太後聞言點頭,麵上丁點看不出故意的意思,說罷之後便又朝著蘇明珠道:“鬧了這半晌,哀家是累了,瞧著寶樂這不肯撒手的模樣,今個不把這風箏放起來隻怕是不肯罷休了,貴妃你去幫幫她。”
【脾氣再大,也總是宮妃,總是陛下賭氣,你自個又能落個什麽好呢?不能好好的,便離得遠些罷了。】
寶樂年歲小,卻是未曾體會到母後的用意,聞言還堅決的搖了搖頭:“不要貴妃幫忙,我要自己放起來。”
倒是蘇明珠,多少有些明白太後的心思,她雖然是故意讓趙禹宸厭惡,但也不願在太後宮裏讓陛下生了氣,還得連累太後給她說好話,便低頭與寶樂道:“我不動手,就告訴公主怎麽放可好?”
寶樂想了想,點頭應了,兩人得了太後準許,便行禮告退,一並拿著風箏重迴了園內。
太後見狀,知道淑妃這模樣定是有話要說,又不願再叫淑妃說出什麽話將自個與寶樂也牽扯進去,便也有意退了一步,往不遠處迴廊頂頭的亭下坐了下來,叫人給她上一盞茶,遠遠的看著下頭貴妃如何教寶樂放風箏。
如此一來,一眨眼功夫,迴廊上便隻剩下趙禹宸與董淑妃兩個留在原處,他抬頭環顧一圈,貴妃寶樂在園子裏湊在一處,言笑晏晏,母後在亭下寬坐,遠遠看著,滿麵慈愛,這三人的畫麵竟是隻如一家人一般,異常的和諧——
他方才分明是真心話,母後與貴妃沒一個領情不說,這會兒還偏叫他在這與表裏不一,心思深沉的淑妃董氏湊到了一處!兩個外人一般!
這種感覺一生出來,趙禹宸越發不滿的皺了眉頭,一旁的董淑妃察覺到他的不悅,順著他的目光看到了蘇明珠,心內便也不禁略微鬆了一口氣。
【陛下還是厭惡蘇氏的,方才說的果然是反話。】
【不過陛下的態度的確有些不對……不,祖父說,這幾日連他都疏遠了,那應當不是為了後宮,定然是前朝董家有事才牽連了我!】
【難不成當真是獄中的李君壬說了什麽?也不該,他已然倒了,若是個聰明的,便不該再牽扯旁人……隻是不知他到底是何處出了差池……】
珺州布政使李君壬?趙禹宸聽到這心頭一頓,這一次的官員大評,被他投入昭獄裏的官員,旁的且還罷了,其中官職最高,也最叫人意想不到的便是滄州知州鄭鶴,以及珺州布政使李君壬二人。
這兩個人,皆是先帝在時就已重用的老臣,也都是年輕時出了的名的清風峻節,克己奉公,甚至大義滅親,的確是作出過不少實事的。
上午龍影衛已經查明,那鄭鶴參與舞弊大案的事不過是一場誤會,他隻是一個知情不報,且還因此擔憂自責了十餘年,還能稱得上無辜。
太後出身大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相較之下,公主寶樂就顯得有些“偏科,”除了畫畫之外,對旁的都毫無興趣,類似這樣場景蘇明珠也不是第一次看見了,見狀笑了笑,幫著寶樂開解了一句:“公主還小著,也不拘這一時的。”
寶樂與她笑了笑,這兩年來,因著母後與貴妃關係親近,寶樂也早已知道隻要貴妃過來,就常常會有好玩的新鮮玩意,更莫提蘇明珠帶來的碩大紙鳶就在白蘭手裏大大咧咧的拿著,當真是格外的顯眼,叫人想不看見都不行。
紙鳶是蘇明珠特意從家裏帶來的,那圖樣是她親手繪下再叫巧匠紮出來,不同於常見的花草蟲鳥,她畫的乃是一條不知其幾千裏也的烏鯤,她照著記憶裏的鯨魚畫出來,比尋常的風箏都足足大了三五倍有餘,放在天上遠遠看去,便當真有些像是傳說中北冥的大魚。
“貴妃娘娘今日要放紙鳶嗎?”寶樂側身瞧見了,眸光就猛地一亮。
蘇明珠點了點頭,就與太後笑著勸道:“難得今個天氣正好,也有風,母後不如出去放放風箏,去晦氣,也好叫寶樂活泛活泛?”
“母後……”寶樂拖了常常的尾音,麵上滿是求肯。
方太後在這樣的癡纏下,果然也沒能堅持下來,隻勉強說了一句迴來補上,便也帶笑點了點頭。
太後素來端方,原本隻是說由著貴妃與寶樂兩個小輩在外頭玩鬧,她在廊下遠遠的瞧著就是,可偏偏蘇明珠卻並不答應,當前將她的鯤鵬風箏高高的放了起來之後,便抓著手上的線軸幾步跑來,隻說也請太後試試!
趙禹宸到來時所見的就正是這一幕,春光明媚,薄陽輕攏,草長鶯飛之時,寶樂拽著一隻小巧的蜻蜓紙鳶,跑的快活肆意,蘇明珠立在母後身側,一麵說著什麽,一麵將手裏的絲線硬是往母後的手裏塞去。
母後搖著頭,連連擺手,仿佛十分不願的模樣,再三退讓之下才勉強從貴妃手中接過,但接過之後,也不過眨眼間功夫,抬頭看著天上越飛越高的風箏,慈愛端方的儀態之下,便也忍不住的露出了一絲難以遮掩的笑意來。
趙禹宸擺擺手,製止了宮人的通傳,他自小在太後膝下長大,但除了飲食起居的親手照料之外,便隻剩下要他懂事上進,當心身子,旁的這般其樂融融的玩鬧場景,卻是他們母子之間從未有過的。
但許是他今日想明白了許多事的緣故,如今遠遠的看著這麽一幕,趙禹宸卻絲毫未覺低落,他看著母後麵上難得一見的純粹笑意,心下卻隻是一派平靜,甚至於自己的嘴角也微微泛起了一絲弧度來。
“臣妾見過陛下。”
身後的傳來一道溫潤的請安聲,趙禹宸扭頭看去,正是這幾日都未曾見過的淑妃董淇舒。
淑妃剛剛得了祖父的傳信,隻說陛下最近有些不對勁,要她來試探陛下近日的情形,她派人探到了趙禹宸的行蹤,本意是打著偶遇的名頭免得太過刻意,誰知剛上迴廊,便看見了他瞧向園內的目光與神情。
【這神情……是因著太後與寶樂吧……也是,陛下一向孝順…】淑妃在心內暗暗思索著,行禮之後便又起了身,本想要再說些什麽,但在看見趙禹宸麵色的一瞬間,心下卻是猛的一緊。
淑妃盡力的不動聲色的抬了抬嘴角,神色溫良:“陛下?”
趙禹宸垂了眼角,微微點頭,開口叫了起便又重新轉過了身去。
一切仿佛與平常都並無什麽不同,但在袖口的掩蓋下,董淇舒手上精致的鎏金套甲卻已深深的陷進了皮肉之中。
祖父說的不錯,陛下的確是有些不對。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方太後(搖頭):說了你們孩子家玩玩就是了,哀家一國之母,怎麽可能想玩風箏?哎呀好吧好吧,真是拗不過你!
勉勉強強接過後——
方太後(心裏美滋滋):【風箏真好玩:)】
第34章
之前是趙禹辰特意囑咐了宮人小心退讓,不必通傳,太後幾個才未曾察覺到迴廊上的動靜,淑妃董淇舒來了之後,並未特意小心,還與宮人一並與趙禹宸請了安,在園中玩的正高興的蘇明珠與方太後兩個,自然便也察覺到了有人在。
方太後一眼掃過迴廊上的淑妃與皇帝,心內雖有些惋惜,麵上卻隻不動聲色的將手上的線軸交給了一旁的貼身大宮女半屏,轉過身來,便又恢複了國母太後該有的端方神色,嘴角帶了一絲慈愛的笑意不慌不忙的朝著趙禹宸行來,直到走到了陛下的麵前,這才真心的露出了幾分訝然,徑直問道:“這是怎麽了,才幾日功夫,皇帝怎麽的消瘦了這麽許多?”
趙禹宸搖了搖頭:“無事,隻是前朝事忙,這幾日夜裏沒能睡好罷了,算不得什麽,歇了一日已好了許多。”
淑妃聞言,這才將心神從方才陛下一閃而過的神情轉到了他的難看的麵色上,心下自知疏忽,與太後恭恭敬敬的請了安後便立即起身,彌補一般的看向趙禹宸,滿麵擔憂柔聲問道:“正是官員大評的時候,知道陛下近日政務繁忙,臣妾多日都未敢打擾,不曾想陛下竟是勞累至此,可召了太醫?可有用溫補的方子?”
趙禹宸垂了眼眸看了看淑妃毫無破綻的滿麵關心,心下便竟是忍不住的抬唇冷笑,想要嘲諷董氏這般的裝模作樣,可閃念之間,卻又想到今日貴妃與母後都能一眼瞧出了他的臉色憔悴,但向來貼心解語的淑妃呢?她有心思量著朕這幾日對董家與太傅的疏遠,更是能敏銳的察覺到他神情一瞬間的不喜,但若不是母後問起,她卻是連他這般明顯的麵色都看不出什麽不對,
見微知著,單從這一件小事裏,後宮之中,誰是真心,誰是假意便已不必多言,但偏偏,朕這兩年來卻是從未發覺,且若非他蒙祖宗庇佑,得了這讀心異術,隻怕再過個兩年乃至二十年都未必能知道。
這固然也是因著董氏慣會裝模作樣,但卻也與他的是非不分,識人不清脫不了幹係。今日貴妃說的不錯,所謂孤家寡人,他既身為帝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便也該注定了旁人待他都是諸多謀算,揣測隱瞞,他從前還是將識人想的太過簡單,為上者,知人善用、明辨忠奸,也向來不是一樁輕易的本事。
這讀心終究乃是異術,且如瞧來,用的多了,似乎還對身體有礙,他並不能全然依仗,這日後還是應當越發謹慎,隻靠著自個,不說洞若觀火,總是不能再像從前一般輕易受人蒙蔽。
這般一想,趙禹宸反而心內清明,他看向了麵前的董淑妃,神情便隻是分不出息怒的平靜:“已用了,並無大礙。”
董淑妃抬眸看著趙禹宸的神色,一時便又有些疑心起了自己方才的判斷,她猶豫著上前一步,便又滿麵關心的試探道:“無礙便好,陛下萬萬保重龍體才是。”
趙禹宸扯了扯嘴角,仿佛是在笑:“倒是難為你了。”
這話乍一聽起來似乎是一句好話,但董淑妃卻又敏銳的察覺到了似乎有哪裏不對勁,一時間竟有些說不出話來。
正巧,另一邊蘇明珠不願意和董淇舒多見多言,隻跟在太後身後與趙禹宸敷衍的屈了屈膝後,便轉身親自去叫了正在外頭玩的高興的寶樂公主一道迴來。
寶樂向來被太後教導的懂禮知事,雖然正是玩的高興的時候,但蘇明珠叫了一迴,便也戀戀不舍的停了手裏還未曾放起的小蜻蜓風箏,隻是還不忍放下,拽著線軸幾步跑來,仰頭與趙禹宸脆生生道:“好幾日不見皇兄了!”
不論如何,太後方才總是在真心關懷他的身子的,一念及此,趙禹宸的心下略微泛起一絲暖意,對著寶樂也仿佛恢複了以往,甚至能調笑了一句:“是,今個才有空,來看看寶樂,看你玩的這般高興,想來是琴藝已經大成了?”
一提起這事,寶樂原本歡快的麵色立即憂傷了起來,她也能看出趙禹宸的故意,撇了撇嘴,便氣唿唿的轉過身:“皇兄是存心笑話我的。”
“陛下是關心你,這可不行,太沒規矩了。”太後也彎了嘴角,伸手拉著寶樂讓她轉了迴來,這才又趙禹宸開口解釋道:“還沒呢,一曲清平樂練了大半月還是不成調,正巧貴妃帶了紙鳶來,便越發耐不住了,且叫她來活泛活泛,迴去再練。”
淑妃聞言心頭一動,上前一步,神色格外的溫婉:“公主若是想學琴,若是不嫌棄,臣妾那倒是幾首古曲,可以教給公主聽聽。”
太後神色不變:“寶樂這性子,原也不是個能耐下性子學琴的,叫淑妃來教,實在屈才了。”
淑妃董淇舒聞言反而越發謙卑,堅持道:“臣妾不才,自從進宮起,便未曾在太後身前盡過孝,如今更是連宮務都不能再為太後分憂,隻這麽點小事,您還這般客氣,就更叫臣妾無地自容了。”
這就是順勢示弱,提起之前罷免她協理六宮之權的事了。
這倒有些奇怪,之前免去她掌管宮務之權的事,乃是陛下親自開的口,原本以為是淑妃哪處出了錯,惹了陛下不悅,怎的此刻卻又與她說出這樣的話來?倒像是以為這事乃是哀家主使一般……
方太後心內敞亮,但麵色端方,嘴角微彎,任誰瞧去都是一位再慈愛不過的長輩,隻是開口之後,卻是微微垂了眉眼,斂去了眼中一閃而過的輕視:
【有意示弱?嗬,真當這宮內隻你這一個聰明人不成?當初先帝宮裏比你會裝的,哀家不知見了多少。】
父皇宮中?趙禹宸微微皺了眉頭,他自小便在這宮中長大,包括母後在內,自小所見的所有宮中妃嬪便都是文靜良善之人,一個個的皆是精於工紈,四德俱全,莫說那些史書戲文裏的偷龍換鳳,隱私妒忌之事了,素日相處行事,都是和和氣氣,溫良賢婉,一句高聲都無。
也正是因此,在出宮遇見蘇明珠之前,他一直以為時間女子皆是如此,等得日後成人,雖也明白了人各不同,但對之前父皇宮中的妃嬪性子,卻也從未懷疑過,此刻詫異之下,便也忘了什麽探聽長輩是否妥當了,隻靠近一步,忍不住的凝神細聽。
方太後在這宮中待了近半輩子,如眼前淑妃這般能裝的女人自然也見過不少,甚至細說起來,連她自個,也就是在家中做姑娘家時過了幾日鬆快日子,自打十幾歲上進了宮,便沒有一日不在示弱偽裝。
先帝向來容不得女子野心放縱,不論你本性如何,要想在宮中過得下去,表麵上便必須處處的恪守本分、賢良淑德,不能有一絲行差踏錯。她雖為皇後,但為了得先帝歡心,卻反而更需處處收斂,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紋繡,親手耕織,絲毫不敢放逸,饒是如此,當初還是太子的趙禹宸被記在了她的宮中時,先帝卻還是不曾放心,在這千頃良田一根獨苗的身邊放著十幾雙眼睛時時盯著,每日早晚的過問,她便更是處處小心,不敢太過寵溺,被懷疑有心捧殺,更不敢不慈,被說冷心妒忌,等得有了寶樂更是諸事謹慎,不敢有半點偏心不平。
就這般硬生生的裝了幾十年,直到先帝駕崩,被封太後,這才略微能鬆了一口氣,找迴些自個的本心。
她當初身為皇後都是如此,更何況那些出身不顯,位份不高,全憑著聖寵過日子的,便此刻的文太妃,當初乃是最得先帝歡心看重一個,裝了一輩子的柔弱純善、安分守己,如今都那層皮揭都揭不下來,當真連本性都忘了,先帝都駕崩了,仍舊是守在佛堂,宮門都不出一步。
比起諸如文太妃這樣的人來,淑妃這麽點門道,就當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太後的心聲雖隻是一閃而過,但趙禹宸刻意留心之下,卻也隱隱都聽了個大概,一時心內恍然,卻也越發有些複雜,他自認從小孝順懂事,自小在母後膝下都是毫無錯處,之前雖有了讀心之術,也隻以為太後之所以待他不同,全是因著他不是親生,加上悔恨寶樂不是皇帝的後悔遺憾,這才待他隻是表麵親近慈愛,卻根本不用真心。
誰曾想,這其中,竟還有這般的淵源?
不提趙禹宸心中如何,方太後如今身為太後,好容易能略微放鬆些,順著自個的心意過過日子,連她自個都不太樂意多見淑妃董氏的這般作態,更何況將唯一的女兒寶樂送去成了其爭寵的手段?自然越發不肯答應。
隻是淑妃不放棄,反而越發恭敬堅持,方太後正待再說什麽,一旁的蘇明珠便插口道:“還是算了,若叫寶樂去與你學琴,琴藝成不成的暫且兩說,再把公主的心性帶壞了,成了宋玉輪第二,那才是得不償失。”
宋玉輪的脾性在宗室之中的確是出了名的,從上次趙禹宸也罰了她抄女則,太後又派了宮裏精通禮儀的女官去公主府教導郡主規矩之後,直到現在也能脫身再進宮來,
蘇明珠這話,幾乎就是等於說玉輪郡主的脾氣是她教琴教出來的,董氏哪裏肯應?當下便抬了頭,說的話輕聲慢語,卻是毫不退讓:“玉輪自幼無父,少人照料,性子難免有些乖僻,可她一派坦率,卻也分得清好歹,並非一味任性。”
這話就是說蘇明珠是歹人,宋玉輪才與她處處過不去。
蘇明珠聞言笑了笑,扭頭與太後眨了眨眼睛:“厲害了,叫寶樂跟診咱們淑妃學琴,日後就能鐵口神斷,辨人好歹!比判官還強了些呢。”
【哈哈哈哈說得好啊。】
太後心內忍不住的偷笑,麵上卻是一派的正經,甚至還帶了些疑惑似的慈愛道:“寶樂是公主,日後又不做官,學辨人好歹作甚麽呢?”
蘇明珠就沒有什麽顧忌,見太後配合,便越發笑了起來:“可不說呢!”
董淑妃的麵色微微變了變,便又搖搖頭,轉而與一旁的趙禹宸垂了眼眸,帶了些自慚道:“臣妾當真愚笨,遠不及貴妃口齒伶俐,總能讓太後歡心。”
趙禹宸聞言,麵無表情的點了點頭:“你的確遠不如貴妃。”
董淑妃:“……???”
作者有話要說: 董淇舒(不肯相信):我是不是聽錯了?
蘇明珠(用眼神看太後):這小子是不是在說反話笑話我?
方太後(用眼神點頭):哀家覺得是!
第35章
“你的確遠不如貴妃。”
這話一出,雖然趙禹宸自個乃是實打實的發自真心,但蘇明珠與太後對視一眼後,心下卻都隻拿他當一句反話,並不當迴事。
倒是太後,因為覺著陛下說了反話之後,就會立馬補充一句什麽叫蘇明珠不好看,為了私心還當真攔了一句:“貴妃淑妃各有千秋,一個明朗,一個謹慎,原也比不得。”
這句話明麵上像是為了淑妃說話,但蘇明珠哪裏會聽不出太後是刻意為她架了一副梯子?當下也很是懂事的屈了屈膝,笑眯眯的彎了嘴角說了一句:“謝太後誇獎。”
這麽一來,董淑妃竟是覺著兩邊說的都不是好話似的,聽著就愈發的難受,但太後既已這麽說了,她不論心內如何憋屈,麵上也隻得一並行了個小禮,咬著牙認了將這話認了下來:“陛下說的是,太後謬讚。”
方太後聞言點頭,麵上丁點看不出故意的意思,說罷之後便又朝著蘇明珠道:“鬧了這半晌,哀家是累了,瞧著寶樂這不肯撒手的模樣,今個不把這風箏放起來隻怕是不肯罷休了,貴妃你去幫幫她。”
【脾氣再大,也總是宮妃,總是陛下賭氣,你自個又能落個什麽好呢?不能好好的,便離得遠些罷了。】
寶樂年歲小,卻是未曾體會到母後的用意,聞言還堅決的搖了搖頭:“不要貴妃幫忙,我要自己放起來。”
倒是蘇明珠,多少有些明白太後的心思,她雖然是故意讓趙禹宸厭惡,但也不願在太後宮裏讓陛下生了氣,還得連累太後給她說好話,便低頭與寶樂道:“我不動手,就告訴公主怎麽放可好?”
寶樂想了想,點頭應了,兩人得了太後準許,便行禮告退,一並拿著風箏重迴了園內。
太後見狀,知道淑妃這模樣定是有話要說,又不願再叫淑妃說出什麽話將自個與寶樂也牽扯進去,便也有意退了一步,往不遠處迴廊頂頭的亭下坐了下來,叫人給她上一盞茶,遠遠的看著下頭貴妃如何教寶樂放風箏。
如此一來,一眨眼功夫,迴廊上便隻剩下趙禹宸與董淑妃兩個留在原處,他抬頭環顧一圈,貴妃寶樂在園子裏湊在一處,言笑晏晏,母後在亭下寬坐,遠遠看著,滿麵慈愛,這三人的畫麵竟是隻如一家人一般,異常的和諧——
他方才分明是真心話,母後與貴妃沒一個領情不說,這會兒還偏叫他在這與表裏不一,心思深沉的淑妃董氏湊到了一處!兩個外人一般!
這種感覺一生出來,趙禹宸越發不滿的皺了眉頭,一旁的董淑妃察覺到他的不悅,順著他的目光看到了蘇明珠,心內便也不禁略微鬆了一口氣。
【陛下還是厭惡蘇氏的,方才說的果然是反話。】
【不過陛下的態度的確有些不對……不,祖父說,這幾日連他都疏遠了,那應當不是為了後宮,定然是前朝董家有事才牽連了我!】
【難不成當真是獄中的李君壬說了什麽?也不該,他已然倒了,若是個聰明的,便不該再牽扯旁人……隻是不知他到底是何處出了差池……】
珺州布政使李君壬?趙禹宸聽到這心頭一頓,這一次的官員大評,被他投入昭獄裏的官員,旁的且還罷了,其中官職最高,也最叫人意想不到的便是滄州知州鄭鶴,以及珺州布政使李君壬二人。
這兩個人,皆是先帝在時就已重用的老臣,也都是年輕時出了的名的清風峻節,克己奉公,甚至大義滅親,的確是作出過不少實事的。
上午龍影衛已經查明,那鄭鶴參與舞弊大案的事不過是一場誤會,他隻是一個知情不報,且還因此擔憂自責了十餘年,還能稱得上無辜。